词条 | 玉米运动 |
释义 | 玉米运动是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是发动的一场运动。 据说(是我们的历史老师)赫鲁晓夫曾经询问某农业学家什么作物能不借助很好的环境就获得高产,该人随口回答“玉米!”于是赫鲁晓夫决定全苏联种植玉米。但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不结“棒子”,加上国家机构人员腐败,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总理,玉米运动终究失败。 图示赫鲁晓夫在运动时期举着玉米高呼口号的形象成为历史的经典。 (下面有一个小图,大图见 http://ls.nje.cn/jiuxia/wangyik/new_page_10.htm ) 苏联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为增加粮食产量、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要求全国包括西伯利亚的广大未开垦地区大量种植玉米,结果由于西伯利亚地区光照不足,玉米无法出穗,粮食大量减产。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败。 薄弱环节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1949年,赫鲁晓夫根据乌克兰农民传统玉米种植经验,采用“方形穴播法”,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米,结果大获丰收。这让赫鲁晓夫振奋不已,从此对玉米刮目相看。同年底,赫鲁晓夫调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第一书记。一上任,他便打算推广种植玉米。为此,他首先在自家菜园进行了两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1953年,他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使该农庄一下由“过去搞得很糟”成了“全国最先进和最赢利的农庄之一。”这些成功经历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使他萌发了在苏联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9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当月,赫鲁晓夫就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以后,只要逮到机会,赫鲁晓夫都为推广玉米种植鼓吹一番。在赫鲁晓夫看来,解放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物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玉米的奇迹效应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良药。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美。在访问期间,他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目睹了北美洲的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赫鲁晓夫啧啧称赞。这次美国之行更加坚定了赫鲁晓夫在苏联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为推广玉米种植,赫鲁晓夫经常下基层,亲自向基层农业领导人灌输玉米思想。 古古鲁沙在推广玉米种植过程中,赫鲁晓夫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苏联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适合在乌克兰种植的玉米难以在西伯利亚的冰原生长。赫鲁晓夫却从不考虑这些。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导人为完成上面下达的不可能完成的种植玉米的硬性任务,不惜作假,掀起一股浮夸风。赫鲁晓夫对此也有所察觉。1958年1月,他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者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到1955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1953年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但赫鲁晓夫仍对此仍感到不满意,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 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而以玉米秸秆作青贮饲料,比苏联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等成本高出两倍多。“玉米热”因此冷却下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玉米热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