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玉二妈文化 |
释义 | 简介东山县铜砵村妈祖婆山(也叫净山)山下有座古庙名叫“净山名院”。 “净山名院”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七年间(1589),崇祯年间重修。清嘉庆戌午年间寇乱遭毁,丁丑年扩建重修。民国年间和文革时期再次遭毁,于乙丑年(1985年)由台胞、新加坡华侨捐资重建。庙宇坐北朝南,依山而筑,面对台湾海峡。其院碧瓦飞檐,精致雅观,保留着明朝院庙的建筑风格,庙内供奉着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第二女儿陈怀玉的神像(称柔懿夫人)。院外多有胜景,如“虎洞泳”、“莺拍桃”、“珊瑚滩”等,与马銮湾景区相映成趣,景观幽美。 明朝末年(1661年),铜砵村村民携带柔懿夫人(台湾称“玉二妈”)护航跟随郑成功征台收复台湾,因此,净山院柔懿夫人分灵台湾,成了台湾十三座“玉二妈”庙的祖庙。今分布在台南、嘉义、台中、云林、高雄、台北、桃园、基隆等地,其信徒达20多万人。由于两岸人民对“玉二妈”的共同信仰和崇拜,净山院香火旺盛,台湾信徒经常到净山院寻根问祖,举行民俗信仰交流活动。 “玉二妈”神话传奇对于研究大陆和台湾的地缘、人缘、神像以及两岸的民俗信仰有着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它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有着闽台民俗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通过开展民俗信仰交流和联谊活动,增进两岸人民的思想感情,对于促进祖国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航海保护神——净山名院“玉二妈”“净山名院”位于铜钵村,古称“五都”(今寡妇村)西面的山坡,这座树木簇拥,是面朝台湾海峡的妈祖庙。庙的左前方有个造型雅致的凉亭,名为“苏亭”。庙联:“净山山,山青境秀;铜海海,海晏河清”。“净山名院”始建于明万历已卯年间(1590年),她在历史上就曾是海峡两岸的纽带,和各地星罗棋布的妈祖庙大有不同:这里奉祀的妈祖是“柔懿夫人”,不是其他妈祖庙供奉的是航海保护神林默娘;净山名院有“大妈”、“二妈”两尊。 在缭绕的香烟中,拜谒柔懿夫人那慈祥而端庄的仪容,“大妈”、“二妈”有其动人的传说:被尊称为“柔懿夫人”是1300多年前“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女儿陈怀玉。陈怀玉17岁那年,东山等闽南沿海地区外寇频犯,老百姓深受其害。其时,文武双全、满怀抗御外侮热情的陈怀玉,常协助父王带兵杀敌。净山寺院有一副楹联题赞她:“柔质秉军机而称烈女;懿躬参将略以佐严亲”。她曾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斩杀蓝高凤等几员敌将。有一次,她在围歼来敌的战斗中,闯入敌阵,连斩寇将,不幸以身殉国。 后来,陈怀玉被唐太宗敕封为“柔懿夫人”。为褒扬她奋御外侮,捍守海疆的精神,人们便给她“淑女元勋”、“懿德怀柔”等尊号,并尊称她为“妈祖”。至今,来到“净山名院”,仍可看到“淑女元勋”、“懿德怀柔”的镏金匾额。 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浩浩荡荡挺进台湾,驱杀荷兰侵略者。当时,东山岛铜钵村有40多名青年渔民驾着4只竹桁船,自愿跟随郑成功军队出征。启航前,父老乡亲把净山名院的“妈祖”雕像奉上战船,以保佑出征凯旋。说来巧合,这种善心动机竟出现奇迹,当他们在海上与荷夷战船交锋时,荷夷放的火炮要么不响,要么失准。于是“国姓爷”郑成功军队所向披靡,收复了台湾,铜钵村的40多名子弟兵在枪林弹雨中竟无一伤亡。子弟兵出征后,铜钵村的净山名院便成了有庙无神。“神去庙空,如何是好?”乡亲们商量后,决定请艺匠又雕塑了一尊女神,祈祷女神庇佑将士凯旋。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铜钵村将士有的定居台湾开发宝岛,有的奉送“妈祖”神像回村。这样一来,庙里成为一庙两神。如何称呼呢?后经村民商议,认为两尊女神均有抗御外侮、收回国土的“神功”,这种神功实际上是一种激励人们反侵略的精神支柱。于是,她们被并列供奉,以让子孙后代永记这段不平凡的史话。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为“大妈”、“二妈”。 而今,据台湾信男信女寻根,净山名院“玉二妈”就是台湾"玉二娘娘"的祖庙,净山名院“玉二妈”民俗文化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非物质遗产,是重点涉台文物单位,“玉二妈”文化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