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羽觞
释义

羽觞(觞音如“商”,指酒杯),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象鸟的双翼,故名“羽觞”。

简介

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魏晋,名称逐渐通俗化为“耳杯”,其后逐渐消失。

自羽觞问世以来,觞既是羽觞的省称,同时又成了所有酒杯的通称。故古人把行酒叫“行觞”,称酒政为“觞政”。三国曹植《七启》诗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曰:“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这里的觞可能指羽觞,因为当时确在流行羽觞。欧阳修《浣溪沙·灯烬垂花月似霜》词云:“双手舞余拖翠袖,一声歌已釂金觞。”这里的金觞恐怕就不是指羽觞,而是泛指酒杯,因为宋代已无羽觞。

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多有羽觞出土,材质有漆、铜、金、银、玉、陶等。漆、铜、金羽觞多是实用的器物,而陶羽觞是一种随葬用的冥器。漆羽觞出土数量很多,湖南长沙杨家湾六号墓曾一次就出土20件。

相关记载

①《礼记·投壶》:“请行觞。”

②《楚辞·招魂》:“瑶浆蜜勺,实羽觞些。”王逸注:“羽,翠羽也。觞,觚也。”洪兴祖补注:“杯上缀羽,以速饮也。一云作生爵形,实曰觞,虚曰觯。”

③《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

④张衡《西京赋》:“促中堂之狭坐,羽觞行而无算。”

⑤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⑥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⑦辛弃疾《满江红·再用前韵题冷泉亭》词:“便小驻千骑雍容,羽觞飞急。”

⑧朱彝尊《琴河感旧》序:“主人命犊车以迎来,持羽觞而待至。”

⑨ 阿袁(即陈忠远)《颐和山庄即席次韵有作》诗:“敢笼热火铸新句,直袖春风侑羽觞。”

酒器文化

文献记载

古人饮宴,必伴以音乐鼓瑟,方能宾主尽兴。觞,是古代的盛酒器,《礼记·投壶》:“请行觞”,是举觞相劝酒的含义。颜延之《陶征士诛》:“念昔宴私,举觞相诲。”向人敬酒或自己饮酒也称之为觞,《吕氏春秋·达郁》:“管子觞桓公”,范成大《宿胥口始闻雁》诗:“把酒不能觞”。都是劝酒、敬酒的意思。

羽觞一般都是漆器,也有陶器,是古代饮酒时用的耳杯。古人礼仪,以双手执耳杯饮酒,不似今人单手执杯。

古时天子用爵饮酒,公卿以下用羽觞饮酒。《楚辞》曰:“瑶浆密勺,实羽觞兮。”即用漆勺往羽觞中酌美酒。《汉书·孝成班婕姝》云:“酌羽觞兮消忧”,说的是以酒倒入羽觞之中,饮酒消愁。

羽觞的形状,平底呈椭圆形,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牗雀牍形,有头尾、羽翼。”通常所见的羽觞,并没有头和尾,羽翼呈双耳的形状,所以人们又称羽觞为耳杯,耳杯制作的材料有漆、木、玉、铜等材料。

文物资料

漆羽觞出土数量最多,保存得也最完整,在湖南长沙杨家湾六号墓中,一次就出土了20件。漆羽觞上绘有四叶形纹、变形龙凤图案。左公山出土的几件漆羽觞,多为龙凤纹图案。出土的羽觞有黑地朱纹,口内外缘描线纹,耳面描绘奔鹿,另一端画四瓣花纹,并有灰蓝色图形的鹿与花瓣,显得贵族气很重。

喝酒时作酒令,又称觞政,是饮酒时助兴取乐的游戏。其方法是:推一人为令官,其余人听令轮流说诗词,违令者罚饮酒。诗人饮酒作诗,“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斗酒诗三千,无不与羽觞有关。

诗词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曰: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牵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群季俊芳,皆为惠莲;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斗数。

李白善豪饮,人称诗仙。历史上的诗人,似乎都与诗、酒、文、宴有关。谢诗曰:“琼筵妙舞绝,桂席羽觞陈。”这些羽觞大约是漆羽觞,因为漆羽觞轻盈精美。左思《吴都赋》曰:“飞觞举白”,其中“飞觞”二字,是形容宴席间,行觞快疾如飞,说明诗人饮酒的豪兴,小小的漆耳杯在诗人的手中,像插了翅膀,飞快地装满了酒,又一饮而尽,这就是“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的诗酒豪情了。

虽在战国时期,酿酒技术就有显著的进步。《礼记·月令》中称酿酒时“秫稻必齐,麴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墓中出土了两铜壶二千二百多年前的陈酒。 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乙号墓出土了战国方格云纹酒具盒,盒中藏有耳杯。耳杯一般是彩绘鸟云纹于杯耳上,朱纹黑地或朱画其内,墨漆其外。除素耳杯外,还有彩绘双凤纹耳杯、彩绘勾连云纹耳杯、几何纹耳杯、变形鸟纹耳杯。所谓羽觞,有学者认为是杯上插羽毛,这也许是羽觞的一种形式。存世漆耳杯上,双耳多绘鸟纹,这鸟纹是否可替代飞羽,而称耳杯为羽觞呢?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夏历的三月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种游戏非常古老,逸诗有云:“羽觞随波泛”。 “曲水流觞”源于三月上巳节这一古老风俗。上巳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周代有水滨祓禊之俗,祓禊指洗濯身体以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诗经·郑风·溱洧》记载有郑国阳春三月祓禊的情景。汉代时三月上巳确定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载:“三月上巳,官民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魏晋以后上巳改为三月初三,成为一个重要节日,洗濯身体的风俗逐渐演化成临水宴客和郊外踏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相聚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祭祀仪式后,举行曲水流觞的游戏,四十二人人饮酒咏诗,所作诗句结成了《兰亭集》,王羲之为该集作《兰亭集序》。从此曲水流觞,咏诗论文,饮酒赏景,历经千年而盛传不衰。 “曲水流觞”这一风俗也东传至日本。

著名文物

汉代玉圆雕羽觞杯

白玉质,玉质细腻、温润、坚硬,无杂质,有较好的蜡脂光泽。整体受铁质沁染呈褐色及赭色,深浅变化,过渡有序,自然纯正,打光、转动观察发现,表面光泽熠熠生辉,并且玉理中的沁色更为亮泽、美丽,如彩霞一般,此种带红颜色的沁,历来古玉鉴定中又称之为“瑞沁”,即吉祥、富贵的颜色。产生玉理沁色比表面沁色艳丽的原因是玉器表面有厚厚的白色氧化层覆盖,表面看起来不现眼,实则大相径庭。把玩后或透光后观察,则沁色艳丽,宝光流逸。白色氧化层是由玉料成器后的透闪石风化和微弱的钙化斑点组成,透闪石风化呈粉末状,是玉器埋藏在浅水层以上经千年形成的;钙化表面比风化要平整,是玉器埋藏在浅水层以下,并且在含有碱性成份的土壤或水份的条件下形成。两者从表面现象、形成条件和物理显微结构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生坑特征明显。放大镜下观察玉杯表面,呈现典型的长短不一,粗细不一的解玉砂抛光痕迹,用手感觉杯壁和杯底,打磨光滑且薄,抚之有像波澜一样微弱的起伏感,俗称“桔皮纹”,是反复手工打磨形成的,而现代工艺的打磨很厚很呆板或者特别光滑,综合以上所说的沁色、风化、工艺特征及器形,该耳杯当为西汉中期的真品。

此种器形称为杯,因左右两边有“耳”,一般俗称“耳杯”,然而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又被赋予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学名,“羽觞”。觞(觞音如“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自羽觞问世以来,觞既是羽觞的省略称呼,同时又成了所有酒杯的通称,故古人把行酒叫“行觞”,称酒政为“觞政”。

羽觞杯是从战国开始就有的,这种器形首先被发现在战国的青铜器上,当时出现了一个字的铭文,该铭文是金字旁加个“和”,发音就是“舟”,寓意是小船的意思。从外形上看,的确如同一只船,因此印证了该铭文和此种器皿是对应的。到了汉代以后便被定名为羽觞杯,双耳杯,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时候绝迹,至明清又有出现,不过这时形制已有改变,用途也已不作为实用器,只作为礼器或摆件。

该耳杯两边外侧边缘的耳朵下,出现的纹饰叫勾连谷纹。谷纹最早在玉器上出现是在春秋以后战国初期,它的寓意就是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那么这个勾连谷纹就好像是很多稻谷密密麻麻的连在一起,表现出丰收的那种景象,丰收的那种喜悦的感觉。而且谷纹在《周礼》里面明确记载“谷纹取之养人之意”。也就是说君王令玉工在玉器饰上谷纹,表示可以养活他的臣民,让子民们丰衣足食,既而表示国家的富有,财富的象征。耳朵旁边琢一兽面纹又叫饕餮纹,此种兽面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江南良渚玉器上面出现一个良渚武士头上戴着玉冠并蹬居在一个兽背上,这个兽现在考察下来就是老虎,这种纹饰到商代的时候就称之为饕餮纹,一般出现在青铜器上面。饕餮是龙身九子之一,饕餮两个字的意思一个是贪财一个是贪吃,据说饕餮这个动物有首无身,贪财贪吃,非常凶猛。它常常食人未咽,伤及其身,古人用来作为警示之用。这个纹饰到现在为止一直在演变使用,到了清代以后人们就把它叫做兽面,现在的玉器上面也常使用这样的纹饰,所以它是一脉相传,源远流长的。

一般漆器的羽觞杯在战汉的实用器中较多的出现,而陶羽觞一般是随葬用的冥器,玉质的很少见,加上这件羽觞上精美纹饰的出现,用来饮酒太为奢侈,应该不是实用器,而是陈设器或者礼器,作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礼品。此羽觞用极好的白玉琢成,工艺精湛,器形工整,纹饰简洁洗练,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集礼器与实用器为一体,可以称为西汉中期的精美艺术品,珍贵之处,溢于言表。此杯曾有出土物为佐证,但是均无此杯精制,杯身无这样浅浮雕文饰,惟独在一件流失在国外的中国古代玉器中有类似的耳杯,在目前国内所知道的如此精美的耳杯,堪称仅此一件。厚德之物,宜久典藏。

金花鸳鸯银羽觞

规格: 高3厘米 口径7.7-10.5厘米

年代: 唐代

质地类型: 金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博物馆

此银羽觞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的何家庄的唐代窖藏坑中,椭圆形口,双耳如翼,浅腹。锤打成型。器内外满饰鱼子地纹,器底刻宝相花或团花,内壁饰枝蔓流畅、花繁叶茂的忍冬花四株,耳面上各刻小团花一朵。器表腹侧錾莲花座,其上立鸳鸯,配忍冬卷草纹,器腹两端各饰振翅鸳鸯一对,亦有莲座。所有花纹皆鎏金。

这件银羽觞采用了钣金、浇铸、焊接、抛光、镀、锤打、刻凿等工艺技术,做工精湛细巧,纹饰既刻画入微,纤巧悦目,又雍容华贵,大方可人。

唐代李商隐《鸳鸯》诗写道:“雌去雄飞万里天,云罗满眼泪潸然。不须长结风波愿,锁向金笼始两全。”鸳鸯有配双结对生活之习性,因而成为夫妻恩爱、忠贞不渝之象征。这件羽觞上的六只鸳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使整个器物的装饰画面生机勃勃,情趣深长,或许是代表了唐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吧!

玛瑙羽觞

规格: 口径11.2-6.8厘米 Height 4cm·Mouth Dia.11.2-6.8cm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质地类型: 玉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博物馆 the Museum of Shaanxi Province

1970年10月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庄的唐代器物窖藏坑中,呈椭圆形,似耳杯而又无双耳,小平底。酱红色玛瑙,有多种不同颜色且不太规则的瑕斑。雕刻者利用了玛瑙本身颜色不同的自然花纹,琢磨精细,艳丽夺目,是唐代少有的艺术珍品。

双凤漆羽觞

双凤纹漆羽筋,系木胎研制,椭圆形口,双耳上翘呈新月形,浅腹,小平底。器表和口沿内侧髹黑漆,杯内髹暗红色漆。花纹系用朱黄、浅黄、金黄四色绘成,口沿内侧、耳面及耳外侧绘变形凤鸟,杯两端外侧绘变形凤纹、卷云纹,器内底部正中饰金黄色花纹。

双鱼纹羽觞

所属年代:唐朝

1958年陕西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高2.7,口径11.6厘米。

侈口,腹斜收向下,圈足、锤击成型,花纹模冲,纹饰涂金。腹底饰双鱼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