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一跳伞队 |
释义 | 解放军“八一”跳伞队,实际上就是空军跳伞队,正式组建于1958年11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军、地跳伞运动队伍相继解散,训练停止。 资料直到1973年重建,1990年2月,解放军跳伞队改名为空军跳伞队,隶属空军。1999年,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跳伞运动大队”,简称“八一跳伞队”。 简介八一跳伞队 解放军“八一”跳伞队,实际上就是空军跳伞队,正式组建于1958年11月。他们发挥优势,刻苦训练,仅在1959年一年中,就先后两次打破女子个人定点跳伞的世界纪录。此后五年中,又三次蝉联全国男子团体跳伞冠军,多人次打破世界跳伞纪录,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军、地跳伞运动队伍相继解散,训练停止。直到1973年,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过去搞的滑翔、跳伞还要搞。”空军党委根据这一指示和解放军三总部赋予的任务,于当年4月重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跳伞队。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跳伞表演结束之后,解放军跳伞队又即刻奔赴太原、大寨、西安、延安、昆明、思茅 。西双版纳等地,为上百万群众进行了跳伞表演。1990年2月,解放军跳伞队改名为空军跳伞队,隶属空军。1999年,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跳伞运动大队”,简称“八一跳伞队”。 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跳伞队已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回顾她的历史长卷,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厚实的印象。看看她所走过的路曲折而坎坷,艰难而险阻,但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以她动人的事迹和辉煌的业绩而添彩,在热烈地掌声中而举杯。奏响了一曲曲美妙而动听的历史乐章。 跳伞表演空降兵部队是中国跳伞运动的摇篮。建国初期,为承担第一届全军运动会跳伞表演及参加在保加利亚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跳伞友谊赛,空军陆战第一旅即中国第一支空降兵部队按照空军和国家体委指示,选拔了一批思想品德好、身体健康、有一定跳伞基础的官兵组成集训队,对运动跳伞进行探索和研究。当时,对跳伞运动可以说知之甚少,没有专用教材,没有专职教练,可是这一切没有难倒中国军人,没有教材自己编写,没有经验就在实践中去探索。 如,当时使用的降落伞及相关器材全部是国外空降兵使用的装备。特别是降落伞,重量很重,伞的操纵性能又很差,这些降落伞只是作为空降兵伞降训练使用的降落伞。要在定点跳伞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在跳伞表演中增强观赏性和在跳伞比赛中提高降落伞的操纵性能,在队长权启礼同志的带领下,集训队的同志们和降落伞厂的技术人员摆脱专家的束缚,刻苦专研,设计制做出了十多种专供表演用的花样伞。即天坛、三环、梅花、葵花、五角星等等。这些伞型千姿百态,色彩绚丽,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极大地增强了跳伞表演中的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迎得观众们的阵阵喝彩。 赞赏和表扬为在跳伞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集训队的领导和队员们冲破重重阻力,充分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与中国降落伞厂积极配合,对当时使用的降落伞进行了多次改进 ,使操纵性能有了一定提高,在第一次参加的国际比赛中就取得了可喜的战绩。受到军委首长的赞赏和表扬。为祖国为军队争了光。 组建历史过程跳伞运动总是伴随着祖国的强盛而成长。随着空降兵的强盛而壮大。1956年1月,根据上级指示又组建了国家跳伞集训队;1958年11月组建空军跳伞队;1959年4月成立解放军跳伞队和海军跳伞队。在中国跳伞运动史上走过了一段由空降跳伞训练逐步走向专业运动跳伞的历史过程。在这个时期,虽然年代和名称发生了变化,但实际上还是在原来空军陆战第一旅集训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训练地点没变,队长一直由空降兵首长权启礼同志担任。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跳伞运动从无到有,队伍也逐步壮大;跳伞运动水平也有显著提高。这期间,中国女子跳伞运动员赫建华、李桂珍、陈秀兰、李淑慧、李淑花、崔秀英、耿桂芳等先后打破女子跳伞世界纪录,男子运动员韩金堂、朱瑞明,张富友、张国政等在第二届全运动会上打破男子集体定点跳伞世界纪录,周恩来总理还亲自接见了运动员。赫建华同志还当选过人大代表。 积极探索中国的跳伞运动起步比国外晚很多,但由于国家高度重视,给跳伞运动的发展创造了很多好的条件,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和空军首长多次接见运动员,这对八一跳伞队的成长壮大,教练员、运动员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极大地鼓舞了队领导、教练员和全体运动员们的斗志,进一步增强了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刻苦训练、勇攀高峰的决心。在较短时间使中国跳伞运动走出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路子。为中国跳伞运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备战国际比赛八一跳伞队在训练 1960年5月,军委命令,将解放军跳伞队更名为八一跳伞队。为培养新一代专职跳伞运动员,当时从空降兵部队选拔了10名优秀战士充实运动员队伍。同年,全队转场东北塔哈八一航空大队训练基地训练。为备战社会主义国家友军运动会,同年11月八一跳伞队又回迁到河南开封训练。这次参加友军运动会是男子五人团体项目,要求参赛运动员集体完成800米定点跳伞、按方位角行进、20公里全付武装急行军、射击等军体项目。这些科目都属于当时空降兵特种分队的训练科目。其难度之大,对运动员的军事素质和体能要求都非常高。下面,我们不仿把备战这次国际比赛的训练情况点击一二。 比赛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全付武装,全部负重近30公斤,先从800米高空跳伞,着陆后先完成方位角行进,紧接着就是20公里急行军,中途还要进行射击,在到达终点之前还要抬着‘伤员'行进。那个队跳伞离中心点的平均距离越近、到达终点的时间越短,打靶环数高,成绩就越好。可见,这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军体项目,是对运动员的智力、军事素养、体能的极限挑战。 以上科目中,急行军的难度最大,因为在大负重的情况下要急速奔跑20公里,这对运动员的体能是极限的挑战。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把这一科目训练好,还专门请来田径教员指导训练。为尽快出成绩,提出了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除了完成其它科目训练外,每周要进行2至3次训练,每次要跑25公里左右。每次训练下来,运动员们的衣服全部都湿透了,大部分队员肩、背都磨破了皮,不少队员伤口没有愈合又要参加下次训练,有的队员结束训练后血和汗水与衣服粘连在一起,医生在处理伤口时真是疼痛难忍;有的同志在途中摔跤,膝盖碰破见骨;有的同志没到终点就累得晕倒了;大部分队员由于不适应大运动量训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这些坚强的战士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忍着疼痛顽强地坚持训练。正是因为这些运动员的顽强拼搏,才使得训练成绩在较时间内有显著提高。这里我们说点小插曲吧:在急行军训练中,多数时间是在部队营房的操场上进行的,部队首长为教育战士,便多次组织部队参观急行军训练。官兵们看过后,感慨地说:八一队的运动员们真是铁打的筋骨,钢一般的意志。更值得回味的是!出国训练虽然结束了,但八一跳伞队在出国训练中的先进事迹一直被部队官兵广为传颂。你知道吗,空降兵用来折叠降落伞的垫布上为什么留有一 块块印迹吗,知情的伞勤人员对战士们说:这些奇怪的痕迹就是八一跳伞队运动员们的汉水染成的。因为当时的训练器材非常俭陋,急行军训练时,只好用垫布作为配重,所以运动员们的汉水一次次渗透在垫布上,留下了永久值得纪念的‘印章’,它记录了运动员们在训练中的艰辛,勾画出了多么动人的音符啊! 这次备战国际比赛,不但锻造了运动员们的筋骨,更重要地是磨练了意志。锻炼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培养了一个运动队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同时为部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骨干。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发生突变围,未能举办成友军运动会,但它在八一队的成长过程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重建八一跳伞队八一跳伞队解散文革期间,中国体育运动完全处于瘫痪状态,八一跳伞队也未能躲过这一恶运。因为无法进行训练,只得按上级命令随部队参加三支两军工作。由于失去了一个运动队的基本职能,也就失去了她存在的实际意义。根据上级命令,文革期间八一跳伞被迫解散。遗憾地留下了一段历史空白。 被迫转业1973年根据军委命令,八一跳伞队又重新组建,迎来了新生的曙光。由于原来的运动员已被迫转业、复员,不可能再回队。因此,根据上级部署,除少数队领导和教练员由原八一跳伞队的领导和骨干担任外,运动员全部从部队和地方选拔,场地、器材等等都得重新规划,总之,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八一队重建无疑给跳伞队的开拓者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为此,队里领导班子以团结合作、开拓进取、不怕困难、创造条件、放眼世界、勇于争先作为指导思想,从训练基地选址,运动员选拔,党组织建设,队伍的结构配置等等,提出了新时期八一跳伞队重建的具体方案和训练规划。在军委、空军机关的指导下,八一队重建的基础工作顺利完成。 基础训练工作重建后,在队领导和教练员的精心组织下,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训练工作,并在较短时间内就探索出了特技、定点及造型的一些基本规律。如空中造型,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项目,只是从有关资料中看到国外造型跳伞的一些片段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空降兵首长的亲自关怀和指导下,经过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不懈努力和刻苦训练,探索出了8人和4人空中造型的基本规律及训练方法。特技、定点、踩伞造型等项目也有新的突破。 坚实的基础重建后的十多年间,八一跳伞队参加过多次国际和国内跳伞比赛,打破过多项世界纪录,获得过多项集体和个人冠军。为八一跳伞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型运动伞的研制首先得解释几句,研制新型运动伞与跳伞队的发展有关系吗?可以说,不仅有关系,而且是关系到八一跳伞队能否继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为现代跳伞运动的主要项目,一是空中造型及特技,二是定点跳伞。70年代初,世界定点跳伞的水平已在离靶心几厘米的距离范围内争夺,如果没有先进的运动伞是根本不可能与国际水平抗衡的,更谈不上参加国际比赛了。 为发展我国跳伞事业,国家体委非常重视中国跳伞运动的发展,1973年派相关人员组成考察团,参观了在美国举行的第13届世界跳伞锦标赛,使成员们亲眼看到了国外开展跳伞运动的项目及水平,同时看到了新一代运动伞装备,考察团的同志们感慨地说,这次出国考察真是大开了眼界,看到了中国跳伞运动与国外的差距,特别是新一代运动伞的闻世,使跳伞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回国后,考察团成员各自向有关部门作了汇报,当时担任八一跳伞队队长的韩金堂同志有幸参观了这次锦标赛。韩金堂同志回国后,把国外跳伞运动的情况向空降兵部队首长作了全面汇报,部队首长对国外跳伞运动的发展非常感兴趣,指出:特别是新一代运动伞的出现,改变了降落伞结构上的传统观念,我们必需下决心,全力以赴研制我国自己新一代运动伞即翼形运动伞。因此,部队首长决定:由分管八一跳伞队工作的首长亲自挂帅,科研处处长叶茂盛同志担任研制小组组长,由八一跳伞队的领导、运动员和部队的科研人员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研制队伍。负责技术设计工作的宋仁银同志带领技术组的同志们从理论学习到初步设计,从样品伞制做到空中试验,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技术组的同志们日夜奋战,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完成了翼伞气动力外形设计,并进行了样伞制做和空投试验,测试了大多量数据,为翼形运动伞的研制及改进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翼形运动伞的伞翼材料是一种特殊的纺织材料,当时中国没有这种材料,在上海纺织工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研制出了翼形运动伞专用纺织材料,这给新型运动伞的研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资条件。 新型运动伞的气动外形、结构、材料、制造工艺等非常复杂,它给技术设计和制造带来了很多技术难题,但研制小组的同志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具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翼形运动伞。经过运动员们试用,其性能基本接近国外同类伞型水平。中国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定型,并在中国第二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二等奖。 新型运动伞的研制成功,使八一跳伞队的跳伞运动水平一跃进入了世界跳伞运动的先进行列。就在八一跳伞队重建的第二年,法国跳伞队应邀前来中国访问,并进行了交流性比赛,法国跳伞运动员说: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成功地研制成功自己的新型运动伞,真是了不起。 走向辉煌八一跳伞队走过了50多年的历史,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经历了初创探索、跨越迈进、重建恢复、勇攀高峰、战略调整、走向辉煌、科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在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军委、总部、空军、空降兵部队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坚持祖国至上,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振军威”作为奋斗目标。使八一跳伞队逐步成长为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跳伞运动队伍。在自己的历史长河中演奏出一曲曲美妙而动听的乐章。 现在空军跳伞运动大队即(八一跳伞队),有一个与时俱进、务实高效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尊重科学、不断探索的教练员队伍;有一批优秀的运动员。有固定的训练基地,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担负着国际、国内比赛及表演的重任,我们衷心祝愿空军跳伞大队勇攀高峰,走向世界,为国争光,为军队添彩。 跳伞表演八一跳伞队 作为庆祝人民空军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八一跳伞队在京郊某机场举行了首场飞行和跳伞表演预演。刚刚列装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10战机进行了12个动作的特技飞行,充分展示了战机的优越性能和飞行员的精湛技能。 6架歼―7GB在21分钟内进行了15个特技飞行动作的表演之后,4架歼―10战机以三机编队和单机跟进的方式先后起飞。最后,空军八一跳伞队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壮观、惊艳的“空中舞蹈”秀。 成就荣誉八一跳伞队已成长为军队一支优秀的运动队伍,多次代表军队和国家参加国际及国内比赛和表演。可谓战果累累,名声显赫,从1958年成立到2000年,40多个春秋,空军跳伞运动大队虽然历竟经坎坷,但他们始终牢记党的关怀,为国家争光,为军队扬威,为人民空军争得了荣誉,先后在国内外赛场上夺得160多项冠军,356块金牌;79项亚军,157块银牌;68项季军,99块铜牌;创1项世界纪录,39次打破世界记录,78人次打破全国记录,原国家体委曾授予他们“勇攀高峰运动队”荣誉称号。总部、空军也多次给予表彰,1993年以来,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有6人荣立一等功,1人荣立二等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