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禹县 |
释义 | 禹州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民族之根。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洪荒初开,人类祖先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闪耀着华夏文明之光,为华夏文明的中心。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就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 区域之一。后来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居住在今禹州市西北部和北部山区的具茨山。 中文名称:禹县 行政区类别:河南省禹州市 简介禹县,旧地名。即今河南省禹州市。 · 华夏故都 中国大禹文化之乡 · 钧瓷之都 中国陶瓷文化之乡 · 中华药城 全国中医药材之都 · 颍川古郡 姓氏望出名门祖庭 · 画圣故里 钟灵毓秀名士辈出 · 夏韩古都 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史书记载据史书记载:“帝启之岁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宴诸侯于钧台,诸侯从”(《竹书记年》)。颍河上游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禹州自古称华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政事在禹州广为传颂,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让位于启而得名,北京世纪坛铜柱历史纪年即禹州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都之地。大禹因治水有功曾在此受封“夏伯”。禹子启继位后,于钧台大宴天下诸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华夏五千年文明从这片热土开始。自夏始,经商、西周、春秋战国,曾三次为夏韩古都;秦以降,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历时两千多年,均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为颍川郡,晋唐为阳翟,宋元明为钧州,清顺治年为禹州。 夏以阳翟为都城。商朝置历国。西周以此地为历邑。春秋时属郑国地,置栎邑。战国时该地为韩国据有,曾将国都自新郑迁至此地,称阳翟。秦置阳翟县,并为颍川郡治。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封韩王信于此,次年复为颍川郡,属豫州刺史部。东汉因袭前制,政区建制不变。三国时曹魏政权将颍川郡治迁至许昌,阳翟县划归司州河南尹管辖。西晋时期属河南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东晋、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等政权据有。南北朝时北魏仍置阳翟县,属司州。东魏兴和元年(539)置阳翟郡。隋初废郡,以县属伊州;大业初年改属襄城郡。唐朝初年隶属嵩州;贞观元年(627)属洛州;会昌三年(843)复属许州。五代时期,先后为梁、唐、晋、汉、周5个王朝据有。北宋建立后,阳翟县属京西北路颍昌府管辖。金朝大定二十二年(1182)置颍顺州,二十四年改称钧州,以阳翟县为州治,属南京路。元朝时期政区建制不变,改属汴梁路。明初仍为钧州,并将阳翟县省入该州;万历三年(1575)四月因避神宗讳,改称禹州,属开封府。清初沿袭明制,属开封府,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为直隶州,十二年降为散州,改属许州,乾隆六年(1741)复隶属开封府。 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将禹州改称禹县,次年划归开封道管辖,1932年划归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禹县改为禹州市。 姓氏起源康姓起源 出自姬姓,为周代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或曰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