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禹会遗址
释义

概况

禹会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涂山南4公里淮河东岸,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200米,古称“禹墟”,经碳14测定遗址距今4100年。遗址之上,早年还存在着与大禹相关的遗迹。禹会,是因史书中记载的“禹会诸侯于涂山”而得名,相传是大禹为治水而会诸侯的地方。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在淮河流域的子项目,禹会遗址考古发掘从2007年开始,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带领下连续进行。

2007年4月底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应为古代祭祀台的夯台,其上有古人居住遗址层及其散失的龙山文化时期陶片,并发掘出了极具龙山文化特征的“鬼脸形鼎足”等器物。

2008年4月,禹会遗址考古第二次挖掘发现大量文化层存在,意味着原先估测的遗址面积被改写。同时,还发现人工堆筑现象明显的大片白色夯土层;裸露其中的“甲”字形夯土台基旁有红烧土堆积;“甲”字形夯土台的中轴线上还发掘出方字台阶,可能是祭祀活动时摆放重要祭器的地方。

专家说,两次考古发掘证明禹会遗址是一处大型聚会祭祀遗址。鉴于其在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价值,2009年10月进行的第三次考古发掘规模继续扩大,发掘面积超过前两次。

王吉怀告诉记者,第三次发掘的最大收获是把祭祀台基全部揭开,整个布局全部显露出来,“包括下面一些附加设施、红烧土、烧火祭祀的地方及方土台。”

此外,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尊高约30厘米、制作精良的白土陶鬶。据专家介绍,鬶是龙山时期的典型陶器,最初用途是炊煮器,后来多用作酒器。而作为祭祀的白土陶鬶在整个龙山文化时期罕见,为当时最高级的祭祀礼器。同时,发现了目前淮河流域最早的小麦遗存,并出土刻划龙纹陶片、五彩石头等器物。

大禹传说或可印证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对记者说:“从三次发掘看,禹会遗址是一个以祭祀为主的大型遗址。最令人兴奋的是,禹会遗址目前表现出来的种种遗迹特征能与大禹传说相印证,我可以大胆推测,‘禹会诸侯’记载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传说,禹会遗址应该是历史上大禹会诸侯的地方。”

他认为,禹墟遗址时代与大禹所处的时代相同。传说中,大禹处于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经碳14测定,禹会遗址上文化层年代在4140年上下,下文化层在4380年上下,延续年代为240年左右,属于龙山文化主要时期。从出土器物来看,鬼脸鼎足等极具龙山文化特征的器物也表明了遗址年代,这与大禹的时代相符。”

另外,禹会遗址的发掘现场与历史记载的地点接近。

据了解,“禹会”的村名在《汉书》中就有记载,延续至今。在禹会村当地的传说中,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娶妻“涂山氏女”并生子启、大禹会诸侯等传说。从史料研究论证的结果,专家普遍认为“夏之兴以涂山”“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中的“涂山”在安徽蚌埠市境内。

从考古发掘来看,禹会遗址的夯土祭祀面积巨大,在如此大面积夯土遗迹上进行祭祀活动,在整个龙山文化时期是绝无仅有的,似乎只有“禹会诸侯”这样的重大事件能够对得上号。

在第三次发掘中,位于主祭祀台中轴线上发现了一排并列的“大脚印”形状方土坑,在方土坑底西侧都有一个大小规整、密度较大的小圆洞,功用不明。对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研究员何努推测,这些小圆洞可能是当年各国诸侯拜见大禹时插幡旗的地方。也有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小圆洞原本的位置可能是诸侯觐见大禹时所携贡品放置的地方。

此外,“我们在发掘中采取技术手段对文化层土壤等进行采样分析,小麦、小米等农作物遗存就是在这期间发现的。通过技术分析发现,禹会遗址这一带的淮河水位在4500年前处于高水位,之后水位下降,龙山文化开始。在4500年至4000年期间,当地水位不断上升、下降,与大禹治水的自然环境相符。”王吉怀说。

文明史起源之议

如果王吉怀教授的推论属实,那么,困扰中国史学界多年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将迎来重大突破。

事实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在史学界争论颇多。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这悠久的“先秦”历史由于文献资料匮乏,史前的记载为传说,故又称为“传说时代”。这个时代的英雄,形象总是人神相揉,超越现实,所留下的史料也是只言片语、歧义较多。

大禹也是如此。除了作为传说时代的一位治水英雄,大禹也被认为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人物。根据史书记载,他在帝舜死后,“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将中国历史带入文明时代。因此,重构大禹时代的历史,有助于中国古代文明“正本清源”,这也是禹会遗址被考古界专家称之为“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原因。

相对于王吉怀教授的大胆推论,更多考古学界的专家态度谨慎,但都认同其为一处“非常重要的礼仪性建筑”或“特殊的祭祀中心遗址”。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同修认为,禹会遗址的发现“令人非常兴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认为,“禹会遗址呈现的礼仪、宗教等方面的文化现象在过去的考古中没见过,目前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还是冰山一角。”

有专家认为,经过三年发掘,禹会遗址的年代和功能已基本清楚,但还有很多东西“不好解释,也不好下结论”,需要更多考古学证据。比如几十万平方米的遗址会不会有城墙、壕沟?礼仪性建筑本身是否只是单个个体,还是有建筑群?除了礼仪性建筑外,周边的聚落遗址、生活遗址以及生产、农耕情况是怎样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