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鱼乐之辩 |
释义 | 【注音】:yú lè zhī biàn 【同义】:知鱼之乐 鱼乐 【典出】:《庄子·秋水》【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周和惠施在濠水岸边散步。庄子随口说道:“河里那些鱼儿游动得从容自在,它们真是快乐啊!”一旁惠施问道:“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惠施又问道:“我不是你,自然不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鱼,一定也是不能了解鱼的快乐的!”庄子安闲的回答道:“我请求回到谈话的开头,刚才你问我说:‘你是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既然你问我鱼为什么是快乐的,这就说明你事先已经承认我是知道鱼是快乐的,而现在你问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那么我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赏析】:本文讲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而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略作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针式地把这场辩论深化。庄周肯定人能知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人能知鱼之乐。且不说辩论双方谁是谁非,光两人在辩论中所反映出来的敏捷的思路,就使人应接不暇;睿智的谈锋,令人拍案叫绝;丰富的奇想,更能启人遐思。他们两人的辩论,虽则不可能谈惊四座,却也是洋溢着深厚的南华神理、机趣横生的思辨力量和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文章起到移情益智的作用。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除了它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者的思维方式却截然不同,因而辩论的结果也就很难判断出谁是谁非。惠施是从认知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鱼不可能有人的喜怒哀乐感情;庄周则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说,庄周的逻辑推理,纯是玩弄诡辩。他是根据相对主义的理论,不仅完全泯灭了人和鱼不同质的差别和界限,而且把惠施的发问作为辩论的前提。“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施展诡辩到了强词夺理的地步。 然而,庄周的诡辩却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人乐鱼亦乐,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高兴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则蜡烛垂泪,兴到则青山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朱光潜语)。这些和庄子人乐鱼亦乐的情境是相仿的,也是符合艺术规律的。鱼当然不可能有喜怒哀乐,但庄周把自己游濠梁之上的快乐,移栽到出游的鱼身上;反过来更加衬托出庄周的快乐。所以,本篇所写不但不会使人感到庄子是在狡辩,强词夺理,相反倒觉得庄周说得机趣横生,使人读后感到融融快乐,趣味盎然。 【认识】:你能知道别人的快乐吗?你能了解别人的悲伤吗?你能清楚别人的痛苦吗?可能你会不以为然的说:“我了解。”但是,你真的了解吗?了解那个在皮肉之下,在五脏之内的那个他吗?了解那个隐伏于他人生命中的灵魂吗?你应当不会了解。人,生而为人,只是一个个体,寂寞是生命的底色。无论你有多少朋友,有多少财富,有多少成就。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你只有你,他也只有他。这是永不会改变的。是否因此,人和人就无法相互了解呢?惠子说是的。既然不是鱼,你便不会了解鱼的感受。但庄子说不是,即使你不是鱼,你也能从它的表现中了解它的感受,你可以读懂它,当你和它的情感一致之时。惠子自然是本着唯物的立场上说的,不讳言他是真正正确的,但你从中会感受到冷漠;庄子自然是本着道的立场上说的,道是一切的道,万物齐一,物我同心,我自然能了解到和我所出相同的他,不讳言道是唯心的,是错误的,但从中你能体会到一种真挚的情感,你能为此而感动。 【哲理】: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说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影响】:苏东坡慕名游濠梁古迹时作的诗说:“欲将同异较锱铢,肝胆犹能楚越知。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 明代王世贞所说:“还将吾乐同鱼乐,三复庄生濠上篇。” 杭州玉泉对联云:“鱼乐人亦乐,未若此间乐。”“泉清心共清,安知我非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