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游张公洞记
释义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游张公洞记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王世贞

文学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

由义兴而左泛[1],曰东久[2]。九者,九里袤也[3],水皆缥碧[4],两山旁袭之,掩映乔木,黄云储野[5],得夕照为益奇。

已泊湖㳇[6],湖㳇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7]。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8]。从行者余弟敬美[9],燕人李生[10],歙人程生[11],郡人沈生、张生。

时余病足,李生亦病,为李觅一兜子[12],并余弟所携笋舆三[13],为一行,其三人为一行,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14]。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入。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15],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到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16],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17]。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霞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18]。巨乃乳皆下垂,崛㠥甗锜[19],玲珑晶莹,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20],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盐廪者[21]。稍东,地欹下而湿[22],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沬[23],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24],下上凡百余级。忽呀然中辟[25],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自然,丹雘晃烂刺人眼[26]。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27],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28]。会所赍酒脯误失道,呼水饮之,乃出。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29],或曰张果[30];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远游贻逸少书称[31]:“金堂玉室[32],仙人芝草,左元放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33]。”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34],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乌言仙迹哉!

作品注释

[1]义兴:即宜兴。宋因避太宗赵匡义讳,改名宜兴。

[2]东九:今作“东氿(guǐ)”,湖名,在宜兴东。(“氿”应读jiǔ)

[3]九里袤:即东氿湖和西氿湖。

[4]缥(piǎo)碧:青绿色。缥,淡青色。

[5]黄云:喻田野里秋热的稻谷。储野:储存在田野里。

[6]湖㳇(fù):镇名,在宜兴南。

[7]蓬户:这里指船棚。

[8]质明:天刚亮的时候。

[9]敬美:王世懋,字敬美,嘉靖进士,累官太常少卿。善诗文,名亚其兄。

[10]燕:今河北省。

[11]歙(shè):歙县,在今安徽省。

[12]兜子:只有坐位而没有轿厢的软轿。

[13]笋舆:竹轿。

[14]覆墩:翻倒的土堆。

[15]横关:指前洞通往后洞的过道。

[16]委身:屈身。

[17]相辅:相助。

[18]发炬:这里谓举起火把。

[19]崛㠥(lěi):有高有低的钟乳石。甗锜(yǎn qí):谓钟乳石高低屈曲,上大下小如甗。甗为古代炊器,分两层,可上蒸下煮。

[20]渔阳媚玉:渔阳郡的美玉。渔阳郡在今北京市东。

[21]盐廪:盐仓。

[22]欹(qī):倾斜。

[23]沬(mèi):通“昧”,微暗。

[24]扶服:同“匍匐”,伏地爬行。

[25]呀(xiā)然:大而开阔的样子。辟:开。

[26]丹雘(huò):油漆用的红色颜料。这里指像丹雘一样的红色。晃烂:明亮耀眼。

[27]僧胡:即胡僧。

[28]既:尽。

[29]张道陵:原名张陵,曾任江州令。后弃官修道,创立道教,世称张天师。

[30]张果:即张果老,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31]许远游:指东晋名士许询,字玄度,高阳人。因好游山水,故称为许远游。逸少: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32]金堂玉室:指神仙居处。

[33]左元放:东汉末方士左慈,字元放,卢江人。

[34]王子:作者自称。

作品赏析

该文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二。张公洞,在江苏宜兴南张公山,相传为道教天师张道陵的洞宅。文章记述了游历张公洞的整个过程,并对这一钟乳洞作了生动传神的描写,读后令人神往。同时也指出这并非是张公的洞宅,所谓石床、丹灶、盐廪,不过是钟乳石的“仿佛貌之”而已。且张道陵事在蜀,从而揭开了张公洞神秘的面纱。文章匠心独运,构思巧妙,描写生动自然,是王世贞的一篇著名游记。

作者简介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yǎn)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为官正直,不附权贵,出为山东副使。其父王忬被严嵩构陷下狱,处死。隆庆初,伏阙讼父冤。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相倡和,继承“前七子”复古理论,被称“后七子”。李攀龙死后,他主持文坛二十年,“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明史.王世贞传》)。《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博综典籍,诸习掌故,则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三百零七卷,《弇山堂别集》一百卷,以及《艺苑卮言》、《嘉靖以来首辅录》、《觚不觚录》、《读书后》等著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