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公桥镇 |
释义 | 八公桥镇位于濮阳县城东南23公里,106国道、濮坝路纵贯全境。辖区78平方公里,64个行政村,5.5万人,7.9万亩耕地。八公桥镇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按照“稳定农业基础,突出以工兴镇,狠抓招商引资,繁荣商贸流通”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以工兴镇,以工促农”战略,形成了乡镇企业同步发展、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发展优势1、交通便利,基黄路、濮坝路贯穿全境,公路四通八达。 2、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是濮阳县的农业大镇。 主要产业综述近年来,八公桥镇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按照“稳定农业基础,突出以工兴镇,狠抓招商引资,繁荣商贸流通”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以工兴镇,以工促农”战略,形成了乡镇企业同步发展、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乡镇”、被市委评“五好乡镇党委”、被市综治委评为“治安模范乡镇”、被市政府评为“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委”。 工业发展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寻求振兴经济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优化硬环境、完善软环境、做强做大项目等环节入手,高标准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大力引进项目和资金,拉长产业链条,形成集聚效应。已初步形成了粮油加工、木材加工、大蒜加工等支柱产业。目前,全镇企业已达58家,其中投资超千万元的青濮、训达等花生油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家,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9家。花生油加工业年产值已达到12亿元,八公桥镇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花生油生产基地。 农业发展立足农业大镇这一实际,积极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目前,全镇优质麦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优质棉种植面积达到5.8万亩,优质甜瓜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蔬菜种植发展到2000亩,发展林下经济3700亩。积极推进畜牧业发展,以种猪繁育中心为依托,重点发展了10个养猪专业村;以发展林下经济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了14个养羊专业村。目前全镇年出栏商品猪约1万头,出栏山、绵羊约8000只。 镇域规划围绕建设“中州名镇”的奋斗目标,确立城市经营理念,积极争取社会资金融入,几年来用于城镇建设的资金累计近亿元。组建了城镇监察中队和环卫队,使城镇管理走上规范化的轨道。目前,八公桥镇小城镇建设已初步形成“三横三纵”的道路网络,达到水、电、路、话“四通”,具备了发展现代小城镇的基础条件。同时,开通一条商业街,新建门面房1500余间,建成了6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为周边乡镇商贸流通中心。 支柱产业1、农业:主产小麦、红薯、花生、棉花、大豆等农作物。是远近闻名的粉条加工之乡。 2、畜牧养殖业:主要畜产品:肉鸡、瘦肉型猪。3、乡镇企业:重点企业:青濮油脂公司、金桥电线厂、中原正天饲料公司、惠民面粉厂、新星粮油加工厂。产品:精制植物油、电线、天线、猪鸡饲料等级面粉等。 下辖村庄石家集村 台上村 店当村 夏木村 李村村 王庄村 山王占村 于王庄村 竹邱村 程花园村 东街村 武家占村 张路口村 北王庄村 后高占村 葛占村 东韩信村 南关村 草场村 三合村 林占村 于家洼村 后李村 郭花园村 西街村 史家占村 刘湾村 前高占村 单楼村 庞占村 北靳占村 蔡油坊村 孙占村 刘固堆村 贾占村 王楼村 南街村 田油坊村 芦里村 贲占村 寨城村 刘海村 黄占村 郭庄村 赵马占村 西韩信村 倪家占村 闫占村 吕家海村 主布村 南靳占村 大山村 燕占村 杨占村 王花园村 盖沙口村 郝占村 小山村 李家楼村 彭占村 杜家楼村 赵占村 杏园村 豆占村 历史名胜中华第一龙龙的传说很久,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种动物特征组成的图腾,几千年来,人们把它视为权势与威严的象征,雕于梁柱,塑于墙壁,绣成龙袍,成了真善美的统一体,故有“真龙天子”、“乘龙快婿”、“望子成龙”诸多称谓,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愿望和追求。1987年,距八公桥镇20公里处的西水坡出土了龙虎图案,轰动了全国新闻界和史学界,据科学测定在距当时6460±135年前,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 戚城文物景区戚城文物景区占地面积750多亩,有距今2700多年的古城墙-戚城遗址,是集历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大观园。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以奇特的造型再现了古城布局。目前主要景观有:雄伟壮观仿秦汉风格的阙门,古朴壮观仿远古风格的颛顼玄宫,仿唐代建筑风格的龙宫。此外还有仿汉代建筑风格的历史陈列馆,仿明清建筑的子路墓祠大面积的草坪,各色植物是景区的一大特色。另有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乘龙至四海巨雕,濮阳历代名人20尊塑像,及为纪念夏后启在昆吾铸九鼎而建的铸鼎轩,建成的戚城文物景区。 风俗传说吃晚饭为喝汤据说,在元朝的时候,一个叫哈哈王的大官,管着黄河下游几十座县城,可厉害啦,一户一个碗,十户一个饭锅,百户一把菜刀,一天只让吃早、午两顿饭,谁家晚上吃饭,算犯法,先砸碗,后砸锅,然后,全家处斩。每天傍晚,哈哈王带着兵马,挨庄挨户的搜查,谁家冒了烟火,做了晚饭,就要抓来杀掉。老百姓整天在地里干活,哪里受得了。 这一天,哈哈王带着兵马,搜查来到黄河岸上,两岸的老百姓,家家做饭,户户冒烟,哈哈王恼火啦,下令把做饭的人家,都捆绑到场上,男的,女的、大人、小孩都有,正待开刀,有个人忽然高声大叫。大家一瞧,是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小伙子,赤红脸,一对大眼,长的五大三粗,声音好似铜钟,高声呼喊“我们无罪”,俺没有吃晚饭,只是喝点晚汤,俺没有犯法不能杀俺。这个年青人,在河边住,大伙都叫他河哥,兵丁听了大怒道:“大睁两眼说瞎话。”说着把河哥的饭锅端来,照着一摔说:“你瞧,这就是你的饭锅,还有半碗稀饭哩!”河哥笑道:“官兵们,你们瞧,啥叫饭、啥叫汤,你们都不懂,那锅里盛的不叫饭,不叫馍,不叫干粮,稀汤带水的叫小米汤,晚上吃饭犯法,喝汤不犯罪,官兵们,汤不叫喝,饭不叫吃,谁来种地收粮呀!老百姓不种地,没有粮吃,你兵们吃啥?”河哥说的有理,老百姓都跟着咋呼起来。河哥怒道:“饭不叫吃,汤不叫喝,不得活活饿死吗?反正也是一死,咱反了吧!”“反了吧”,一阵吆喝声音,都举起了木棍、铁锨、杈把扫帚,干吧,拼吧!众百姓一齐拥上来,官兵都吓跑啦。 哈哈王不甘失败,夜间派兵卒,从坝头暗暗扒了黄河,滚滚的黄河水淹没了庄田,冲走了房屋、粮食,日子更难过了,晚上,无饭可吃,只能喝点菜汤,于是,从那以后,大家都把晚上这顿饭叫做喝汤。 七月十五上坟传说,是从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一年夏天,黄河水大涨,眼看河水要漫过河堤,人人担心,个个害怕,有个管黄河的河官叫严魔,趁此机会贪污发财。 黄水越来越大,河官和财主们照样饮酒作乐,眼看黄堤难保的时候,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五大三粗汉子,他站在河堤上,粗声粗气地说:“乡亲们听着,黄河眼看决口,老百姓要有大灾大难,官家花天酒地,不管庄稼人的死活,他不修堤,咱自己修,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咱一定要保住大堤 。”这个人就是濮州的王仙芝。大家推选他为修堤长。听他的指挥。没黑没白地筑堤、干活。七月十五这天,刮着拧劲的风,下着飘浇似的雨,突然,黄河决了口,一眨眼的工夫,房倒屋塌,庄稼淹没,百姓齐哭乱叫,黄河两岸变成了一片汪洋,黄水里漂浮着无数的尸体,财主们都在高台上唱小曲。王仙芝在堤上,向大家说:“财主偷扒黄河,淹坏良田,冲走牛马猪羊,咱没了家,没了爹娘,咱跟官家、财主们拼了吧!不拼,还得等到何时!”数万多名民工,都喳呼起来:“官不爱民,民必造反,没有刀枪,咱有镢头、铁锨、杈把、扫帚,要为死去的爹娘、亲戚报仇。”王仙芝一声号令,举起义旗,民工们推选王仙芝为“天补平均大将军”,率领民工,杀了河官严魔。又接二连三攻开了濮州、开州、长垣和靠近黄河的几个县城,连战连胜。这时黄巢从雷州府,带领起义军找到王仙芝,两军合并,杀贪官,除污吏,老百姓纷纷参加义军,打一仗,胜一仗。后来,官家造谣说:“黄巢造反杀人八百万。”其实,不是造反杀人八百万,是官家财主们扒黄河,淹死良民八百万。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死去的乡亲、爹娘,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这天,都要上坟烧纸,天长日久,成了民俗,流传至今。 冬至吃饺子从前,有个名医叫张仲景。曾在长沙做过官,后来,年纪大了,就告老还乡了。还乡的时候,正是腊月,寒风刺骨,雪花飘飘,河水也结了冰。一路上,他看到不少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便决定回乡后继续行医,以度晚年。 张仲景一到家,登门求医的人很多。骡马来,轿子请,整日把张仲景忙的不可开交。可张仲景总是挂念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他叫弟子们替他行医,自己在冬至那天来到南阳东关搭起医棚,盘上大锅,说是专门舍药给穷人治病。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放到锅里煮熬。等熬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子的“饺耳”下锅。饺耳熟后,分给来吃药的,每人一大碗,人们吃了,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起热。张仲景热心为大家治病,从冬至这一天起,一直到年三十,人们的耳朵都被他医治好了。后来,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想起了张仲景热心为大家熬药治病的情景,就学着饺耳的样子做起了食物。有的人把它称为“饺子”;有的人把它称为“扁食”,天长日久,就成了习惯,所以每到冬至这一天好多地方都忙着包饺子。 端午节插艾相传,古时有一个村庄,那村里的人坏透了,以致行人都不敢从那里经过。他们犯罪越来越多,以致惊动了上帝,于是上帝派两位天使下凡,到那里详查虚实。 天使察看了一番,果然如此。正要回去的时候,正好在那村头遇见一个妇人,背上背着一个胖而大些的男孩,右手拉着一个边走边哭的弱小男孩。天使看见感到不解的问她说:“妇人,为什么背着一个健壮的大孩,而让廋弱的小孩哭着走呢?”那妇人看看他们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情况,这背上的儿子不是我的亲生,我应该爱他胜过于爱我的亲生儿子,好使他不再想他的亲妈。”两位天使听了都很受感动,惊叹地说:“唉!这村庄竟还有一位这样仁爱的妇人。”于是,他们商量了一下,就对妇人说:“这村庄的人罪恶滔天,上帝已决定要灭绝这些恶人。但见你仁慈良善,所以,告诉你,到五月初五那天,天亮以前,你必须在你家的头门上,屋门上都插上艾。这样,当天神看见你家门上这艾的记号就一定越过你家,不伤害你一家的性命。”说完话,妇人正要再询问什么的时候,他们却不见了。于是,这妇人就把天使的话,传遍了村庄。正要灭绝那作恶者的性命时,却见家家的门上都插着艾,为着那一位善良妇人,天神没有灭绝一个人的性命。故因为这一个善良的妇人,就保全了全村的性命。由此,流传下来五月端五门上插艾避灾的风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