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游黄华山 |
释义 | 《游黄华山》是金代著名的文学家元好问的所作的一首纪游诗。作者以他那似海豪情和如椽彩笔集中而生动地描绘了黄华瀑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对自然胜景的由衷赞叹,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和强烈感染。 作品名称:游黄华山 创作年代:金代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者:元好问 作品原文游黄华山① 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②。 丹霞翠壁高欢宫③,银河下濯青芙蓉④。 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⑤。 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⑥。 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⑦。 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⑧。 雷公怒激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⑨。 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⑩。 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⑪? 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⑫。 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穷。 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⑬。 注释译文①《游黄华山》是作者于1237年(元太宗九年)春所作的一首纪游诗。黄华山,即隆虑山,又称林虑山,在河南林县西北二十五里。元好问一生酷爱游览名山大川,曾在《游承天寺悬泉》诗中自称“诗人爱山爱彻骨”。明·朱良《元遗山墓》:“遗介山太白后涛仙,逸兴飘然见百篇”,《游黄华山》就是这样一首富于李白式浪漫诗风的杰作。 ②“黄华”二句:水帘,即瀑布,位于黄华山北岩。雪溪翁,指王庭箱,字子端,号雪溪,世宗大定年间进士,官供奉翰休,曾卜居于彰德(治所在安阳),辖林县等地,买田于林虑,读书于黄华山寺,自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这二句说:黄华瀑布是天下绝美的景致,我最初从雪溪翁那里听说过它。 ③高欢:南北朝北齐神武帝,他曾在黄华山插天峰筑避暑宫。 ④芙蓉:即荷花,古人诗中常借喻山峰,西岳华山最高峰亦名莲花峰。本句中以芙蓉比喻黄华山。本句意为:爆布飞流直下,如银河泻地,山峦苍翠如洗,似出水芙蓉。 ⑤“昨朝”二句:摹写,照着样子写字或绘画,此指照着景物写诗,亦即写诗描写、黄华爆布。这两句说自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竟得一游黄华,之后才更加感到,想要成功地以诗写出黄华之美,真是很难。 ⑥“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游山之时,季节已是三月,而黄华草木未苏,山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春天的景象。 ⑦“湍声”二句:未见黄华瀑布之前,远远就听到瀑布急湍,水声隆隆,在山涧深谷中咆哮轰鸣,同时又感到凛凛寒气随着阵阵凉风扑面而来,令人不寒而漂。 ⑧“悬流”二句:芥蒂,细小的梗塞物,比喻心中郁积的不快。这二句再写既见之初,飞爆千丈,高悬绝壁,从天而降,扑入眼帘,荡人心胸,令人振奋,顿觉平生胸中芥蒂,一洗而空。 ⑨“雷公”二句:雷公,是神话传说中的雷神,左手持鼓,右手执推,击鼓则雷鸣。日脚,指太阳从云朵缝隙间射下的光线。上句写瀑布飞泻,水花飞溅,响声震天,就象雷公在发怒擂鼓,又象天降冰雹,散落大地。下句写阳光斜照水面,瀑布光彩辉映,如同一道七彩长虹,垂挂于天地之间,也可解为阳光照射在瀑布上,水气氨氛中浮现出美丽的彩虹。 ⑩“骊珠”二句:骊珠,传说出自深渊中骊龙下巴下面的一种贵重的珍珠。《庄子·列御寇》中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领下。”百斛,形容很多。斛是容量、古代以十斗或五斗为一斛。海藏,传说中海底龙宫的宝藏。这两句是形容瀑布奔流颇泻,浪花翻滚,水珠飞溅,好象水底骊龙倾士出无数珍珠,又好象海底龙宫收藏的珍宝被倾倒一空,连以富有闻名的海龙五也发愁自己要倾家荡产了。 ⑪“轻明”二句:变见,交化,显现的意思,元镇《大云寺诗》有句:“听经冲变见,说褐鸟纷纭。”融结,销融、积结的意思,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有句:“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读,结而为山阜。”这二两句说,千千万万的浪花水珠是这样地轻盈、明亮、浑圆、流转、自由无碍地跳跃飞溅,有哪一处能象黄华的山水这样,变化,显现、销融、积结,成为如此壮丽雄奇的自然景观啊。 ⑫“归来”二句:游山归来之后,诗人还为壮观雄奇的飞瀑而心魄动荡,心潮难平,以至梦中重见,一觉醒来,但见浇月已落,梦中黄华也倏忽而逝了。 ⑬“手中”四句:仙人九节杖:神话传说,如《列仙传》载,王列受赤诚老人九节苍藤杖,拄杖行于地,奔马也追不上。杜甫《望岳》诗有句:“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这四句说,自己持有仙人九节杖,却未能尽览黄华胜景,每念及此,总遗憾不已。所幸黄华山寺的道人已经相约,待到山中樱桃红满枝头之日,我还要重来游山,并携酒宿于山中,要穷极美景,尽兴方休。 作品鉴赏就思想内容而言,本诗是一首比较单纯的写景纪游诗。全诗共二十四句,可分为三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昔日的耳闻。首句是总评价,点出黄华胜景在瀑布一水。水帘是作者初游黄华的重点,也是该诗描绘的中心。“天下绝”三字一锤定音,给瀑布以极高的赞誉,颇有与“桂林山水甲天下”争雄之概。次句点出上句的由来。“天下绝”的评赞出自王庭药这位熟谙黄华为当代名人之口,更增强了其权威性和说服力,引人必欲一睹黄华丰彩而后快。作者下文并未马上去写瀑布,却又盘马弯弓,借雪溪翁的话回溯到古代:“丹霞翠壁高欢宫”,此句以这件史事来说明,云霞流丹、峰峦耸翠的黄华风光为世人瞩目钟爱,是由来已久了,而人工的楼台宫殿画栋珠帘又为山川增色添辉,使之愈益引人。“银河下灌青芙蓉”,使人们很容易联想起李白的写景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元好问诗则将山水合在一句,不仅言简意赎,而且使瀑布之壮观、山川之秀美交相辉映,札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水光山色令人陶醉神往。第一部分写出昔日耳闻的黄华水帘之美,表现出内心向往之情,为下文的游山描写做了铺垫。 第五句至第二十句是第二部分。这部分正面描写初游黄华观赏水帘的情景。这是全诗的中心和最精采部分。“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二句承上而来,如果说,第一分的四句表述了“久闻大名,倾慕已久”之意,那么,这两句则是抒写“今日一见,名不虚传”之慨。上句流露出终偿夙愿、喜出望外之感,下句进一步赞叹黄华水帘实景胜似耳闻,其美难以言传,更加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这两句先以虚笔总述初游的观感,从当初、他人和传闻转到昨朝、自己和目睹。尽管诗人慨叹摹写之难,但他在下文却是很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黄帘水帘图”。 “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这两句勾勒出大的背景环境,突出了中州地区春色姗姗来迟的特征,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景象迥异。作者歌咏黄华水帘的美景之前,却突出黄华三月份尚无春容的特征,写出这似乎缺乏诗意的句子,其用意有深一层理解和体会:首先,就写景而言,是“喧主夺宾”之法,诗人是有意摈弃山青木秀、燕舞莺歌的繁华热闹背景,以便更加突出所要描绘的水帘。前人诗中用类似手法者不乏其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元诗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与李、柳之作可谓异曲同卫,而且又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共次,就抒情而言,是“欲扬先抑”之笔:正当山无春色,环境萧条,心情难免寂寞无聊之时,忽然发现了那充满勃勃生机和盎然春意的瀑布,才更加令人欣岑和振奋,产生一种久渴逢甘、雪中送炭之感。总之,在大笔勾勒黄华水帘的背景环境时,这种“喧主夺宾”和“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颇具匠心,值得仔细体会玩味。第九句至第十二句进行直接描写,分别从听觉、触觉、视觉和内心感受不同角度刻画瀑布。“湍声隆氨转绝壑,雪气察凛随阴风”。写黄华瀑布,真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先感其寒,颇有“先声夺人”的气势。这隆隆巨响,这凛凛寒威,恰似戏剧演出中,威风凛凛的大将出场之前,舞台上的紧锣密鼓,扣人心弦,引人去注目那即将亮相的主角。“悬流千丈忽当眼”写突见壮观的瀑布,给人巨大的精神震撼,诗人愕然而视的神态,如在目前;“芥蒂一洗平生胸”写大自然景色给人以积极的思想陶冶,自己不禁心旷神怡,胸怀开阔。这两句把写景与抒悄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结合紧密自然,通过人的主观感受,更深一层赞美了黄华操布如友如师,催人振奋,给人启迪。第十三句至第十六句,以奇幻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描绘瀑布:“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这两句真是绘声如闻,绘色如见。诗人笔下的黄华飞瀑,仿佛正在以峦壑为鼓,以湍流为号,演奏着高山流水交响乐,又仿佛正在以日脚为灯,以长空为幕,表演着精采的霓裳羽衣舞。如此描绘,可谓写照传神,令人叹为观止。“骊珠百解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两句形容水势之大,浪花之美,不但想象新奇、比喻巧妙,而且幽默诙谐,富于情趣。对黄华瀑布的直接满写,真是淋漓尽致了。于是,第十七句至第二十句,诗人又变换了表达方式和描写角度:“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是疑问,又是感叹,更是颂赞。在雄奇的尤自然面前,深情的诗人不能无动于衷。但千言万语,仍说不尽黄华之美,真是“更觉攀写难勺功”,未尽之情,不由发为连者惊叹。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写,也就转为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了。“归来心瑰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两句以余兴不消和魂牵梦萦,表现黄华山水给人印象之深,真是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第二部分游山情景的描写就在这深情绵邀的日思夜梦中结束了。 最后四句是第三部分,抒写对来日重游的渴望:“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写。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句中用仙人九节杖的神话故事之典,固然是说自己穷尽胜景本有条件却未能充分利用,但同时也给黄华山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仿佛这是一座仙人出没的仙山了。‘山樱红”点出重游之日的山景将比初游时“山木赤立无春容”更加迷人。“岩下宿”表穷尽美景的决心。“携壶”一则写重游兴致之高,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用意。此景此情,足以引人遐思。全诗至此夏然而止,语尽而意未穷,给人留以回味和想象余地。 作为元好问的山水诗杰作,《游黄华山》艺术特色相当鲜明突出。首先是感情真挚强烈,气势磅礴,风格豪迈。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向往、热爱和眷恋之情发出内心,溢于言表。写此诗后六年,作者在《水帘记异》一诗中还念念不忘:“黄华胜境探未穷,道人曾约山樱红。”从中既可看出黄华之诱人魅力,也看出诗人之情真意笃,其诗确非为文造情之作,而是内心激情的艺术结晶。其磅礴的气势和豪迈的风格,正如沈德潜所说:“裕之七言古诗,气王神行,平芜一望时,常得峰峦高插、涛澜动地之概,又东坡后一能手也。”这种诗风既与山川客观之壮丽相应,也与诗人主观之气质相关。清赵翼曾明确指出,元好问“盖生长云朔,其天寒本多豪健英雄之气”,“以精思锐笔,清练而出,故其廉悍沉挚处,较胜于苏陆。” 其次是构思奇特巧妙,想象丰富大胆,描绘宝动传神,写一道黄华瀑布,诗人笔下调动了雷公、龙王、仙人、道士、布置了云霞宫殿、绝壑峰峦,驱使着飞雹阴风、骊龙长虹,可谓天上海底人间仙境,浮想联翩,奔凑笔下,令人目不暇给。难怪后人赞叹日:“想见此老落笔时,千岩万壑纷奔驰。不知古今几作者,吞吐日月铸伟词!”清代画家置重光论及绘画艺术时,曾不无遗憾地说:“绘花不能绘其馨,绘水不能绘其声,绘人不能绘其情。”而《游黄华山》则充分发挥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特长,绘色又绘声,写景复写情,湍声、寒气、悬流千丈、水花万朵,无可遁其形,向往、赞叹、遗憾、期望,未曾遗其情。诗人笔驱万物,牢笼百态,取得了“状准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此外,全诗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描写角度多变,表达方式灵活。诗人按游前、游时、游后的时间顺序,从耳闻、目睹、内心感受,魂牵梦萦各个角度,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各种方式,去表现黄华的自然风光及个人的初游观感,“构思窗渺,十步九拆,愈沂而意愈深,味愈隽”,写得既淋漓尽致,又余味无穷,给人以弧烈感染和深刻印象。诗人能如此成功地为黄华瀑布传神写照,除得力于他对祖国山河的深挚热爱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外,还受益于其广泛的阅历。“贱子贪名山,客刺已屡投。黄华挂灵台,天坛避清沟,太山神明观,二室汗漫游。胸中隐然复有此大物,便可挥斥八极隘九州。”名山大川,诗人不仅耳闻,而且目睹身诺,历览山川之美,并有所比较,故而善于抓住特征,写出个性。“眼处心生句自神”也正是作者自己山水诗创作成功的经脸概括。 作者简介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人,1224年(金哀宗正大元年),元好问中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后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1232年(天兴元年),擢尚书省掾;后升任左司都事,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后不仕。元好问才雄学赡,是金元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金末元初文坛上的一代宗师,在诗、词、文、曲、小说和文学批评方面均有造诣,著有《遗山集》,编有《中州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