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司天文望远镜 |
释义 | 发展简史初期以光学技术闻名于世的德国蔡司公司(Carl Zeiss),早在1920年代就开始计划建造3米级口径的大型反射望远镜。当时世界最大口径的望远镜是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2.5米口径的胡克望远镜,而排名第二且附属设备最精良的,就是德国汉堡天文台的1米口径望远镜。可惜后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遂无力继续发展天文学及建造望远镜。 发展直到1960年代,德国马克斯.蒲朗克研究所确定了天文学发展政策,才由德国政府拨款建造一系列中到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 二次大战后,蔡司的工程师在分析地面的大气扰动(视相度)情形后,认为不必要一味追求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反倒认为应该在镜片的研磨精度上下功夫,尽量使镜片收集到的光能被有效地利用。因此在1976年,蔡司建造完成1.23米口径望远镜,这是世界第一具采用数位化电脑控制的天文望远镜,天文学家只要事先输入程式,就可以设定当夜所要观测的天体。 提升1979年,蔡司建造完成2.2米口径望远镜,这是世界第一个赤经、赤纬轴采用无齿轮摩擦驱动系统的天文望远镜。望远镜的追踪精度不但因此大幅提升,同时也避免了齿轮间咬合齿距磨损导致误差的弊病。 到了1985年,蔡司建造完成卡拉阿托天文台的3.5米口径望远镜,为大型赤道仪式天文望远镜画下了句点。80年代以后,蔡司公司继续投注心力在“新技术望远镜”(NTT)与“超大型望远镜”(VLT)的光学设计与制作。 零膨胀玻璃与天文望远镜蔡司为发展天文望远镜,研究制造出不受温度影响的零膨胀玻璃“Zerodure”。这种玻璃除了供天文望远镜使用外,也适合应有在战车、飞机、军舰的雷射瞄准仪,工程测量的测距水准仪,以及太空侦察卫星的镜头上,应用范围广泛,自然也使得蔡司“钱途大展”! 除此之外,蔡司也是世界上最早有“外销”纪录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制造厂。像是意大利国家光学天文台,就向蔡司购买3.5米NTT反射望远镜的镜片;欧洲各国共同出资成立的欧洲南方天文台,也一口气购买4块8米的零膨胀玻璃。 贡献位于中东的伊拉克,为了想重振昔日巴比伦时代的天文学名誉,在1981-1985年间投资10亿马克发展天文,其中部分经费就是拿来向蔡司购1.25米及3.5米的反射望远镜。蔡司生意如此兴隆,可见发展天文学不一定就是赔钱货!至于伊拉克所买的望远镜,则因受到两伊战争、入侵科威特等战争的影响,从1985年交货至今,都一直深藏在巴格达大学的防空壕内,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