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岔村 |
释义 | 八岔村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东北140公里处的黑龙江南岸,八岔赫哲族乡政府所在地,由赫哲老区和赫哲新区两部分组成。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是我国赫哲族的主要集居地之一。境内黑龙江从此流过,同抚路穿乡而过,交通便利。村域内泡泽、河流众多,有著名的“四泡一河”,八岔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土地资源八岔村现有耕地3.2万亩、草原1500亩、林地3000亩,水面16万亩,现有大型农机具35台套,小型农机具83台套,捕鱼船只156 条。 气候条件八岔村年降雨量在550㎜左右,无霜期为130天左右,年积温2100—2310℃,日照为2300小时,封冻日期为11月20日左右,解冻日期为4月15日左右,土壤冻深2.7米左右。 自然资源八岔村自然资源丰富。(1)植物类有高等植物59种,属于23科34个属,柞树、桦树、杨树、椴树、榆树、水曲柳等,生产山丁子、山葡萄、榛子等十几种野果,还有近百种药材及蘑菇、木耳、猴头、黄花菜、蕨菜等几十种可食山野菜。(2)水产类有17个科,39类,主要有鲟鳇、马哈、“三花五罗”、鲤、鲫、白、链、草、狗等90多种淡水鱼,(3)动物类有12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脊椎动物68种,其中两栖类6种,爬行类2种,哺乳类26种,鸟类34种。现有经常可见德 马鹿、黑熊、野猪、狍子、狐狸、山兔、飞龙、天鹅、丹顶鹤、鸳鸯等各种珍禽野兽。 社会资源1、人力条件 2008年末,全村总户数152户,总人口430人,农村劳动力282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60人。 2、生活环境 全村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白色路面,安有路灯。次干道实现砖铺巷道,边沟实现彩色步道板。目前,全村100的农户住上了砖混平房,10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100%的农户安装了闭路电视,98%的农户用上了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10%的农户使用上了电脑。2008年人均纯收入7471元。2006年, 乡获得“全省环境优美乡镇”、佳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社会服务 村内有大小饭店11家,旅店5家,各类商店20余家。村域内有社会服务部门邮政、网通、电信、信用社、电站、学校、医院、客运(每日三次往返)等。村域内还有边防驻军、哨所;边防艇组;边防派出所等。 农村经济一是传统农业效益高。建成了以八岔岛为主的绿色大豆食品生产基地3万亩。建设了科技示范园区一个,科技示范带8条。在种植结构上进行调整,引导种植了芸豆、黑豆等,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是农业配套设施全。完成了八岔村大型农机合作社建设工程,成立了“赫翔公司”,有大型农机具12台套,实现了农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渔业养殖规模大。充分利用“四泡一河”的自然资源发展规模渔业养殖。在莲花泡、十里泡、黑泡河进行了水面改造,改造鱼池3000亩,精养水面达到800亩,养殖大户14户。发展网箱养殖,逐步形成了养殖为主,自然捕捞为辅的渔业养捕结合的生产格局。 四是畜牧养殖形成特色。发展了以肉牛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建设了6栋标准化的牛舍和1栋畜牧防疫室,8个饲料青贮窖,进行集中经营饲养。肉牛养殖专业户6户,建成冻配站1个,村级防治室1个。发展特色养殖,购买了蓝狐150只,貉80只,发展养殖梅花鹿57头,并采取富裕户带贫困户的养殖模式,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历史沿革“八岔”这一名称,源于赫哲语“八陈”,即“夹芯子”之意,后演变为“八岔”。清末,为赫哲族渔村。今八岔村位于八岔岛西南端,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建屯,取名“八卡德伦”,意为“低洼地”。属抚远州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29年归抚远县第二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第一区,1944年隶属抚远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9年隶属生得库村。1956年设置下八岔乡。1958年秋成立八岔人民公社。1966年2月,划归同江县管辖。1984年3月,改设八岔赫哲族乡,是我国赫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