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宁卫城 |
释义 | 简介永宁卫城位于福建石狮市永宁镇永宁近海处,距离泉州东南37公里,地势雄峻,东滨大海,北界祥芝依五虎山为屏障,南临深沪湾连深沪、福全,西接龙湖。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建,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年悠久历史。史载,永宁卫下辖有11个千户所,卫城内有左、右、前、后五个千户所;卫城外,有福全(晋江)、崇武(惠安)、金门、中左(厦门)、高浦(同安)、白叶坂(安溪)六个守御千户所及十四个巡检司,鼎盛时期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 永宁卫城有新、旧卫城;旧城因地形走势如鳌,又称“鳌城”。两城均为古代东南沿海海防工程的重要遗迹。 沿革永宁古称水澳。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间,近千个毗舍耶(今菲律宾群岛)人,从水澳等处登陆,恣行凶暴,残杀乡民。知州汪大猷遣兵围击,俘敌400余人,余者被击毙。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取“永保安宁” 之意;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 南宋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元置巡检司于此。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改为永宁卫。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永宁卫知事陈用之创办卫学,礼聘兴化举人陈愈任教。永宁“文风稍进,学者德之”。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永宁人陈有纲中武进士,殿试第三人,为石狮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武探花”。 造城元末明初,沿海地区遭受以日本武士、商人、浪人组成的倭寇骚扰。至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为肃清元朝反明的残余势力方国珍、张士诚等在海上的反抗,采取一系列加强海防的措施。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筑山东、浙东、浙西59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命江夏侯周德兴入福建,视察福州、兴化、漳州、泉州四郡,筑城十六座。 当时,永宁已成人口密集、经济富庶的泉南重镇和著名海港。因泉州的晋江、惠安、同安一带倭寇活动极为猖獗,周德兴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视察永宁时认为:“此福地也,于是屯扎西隅,军不疾病,民皆殷富……因奏请建城”。同时,周德兴“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戌兵防倭,移置卫所当要害处”,改永宁水寨为永宁卫。增设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周德兴谴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督造永宁卫城。 据《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载,永宁卫城东西长二百九十五丈,南北宽二百零七丈,“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窝铺三十有二,为门五,南曰金鳌(南门),北曰玉泉(北门),东曰海宁(大东门),曰东瀛(小东门),西曰水清(西门),各建楼其上,城外濠广一丈六尺,间以大石,深浅不同。”“永乐十五年(1421),都指挥谷祥增高城垣三尺,门各筑月城。正统八年(1443),都指挥刘亮指挥同知钱辂于各门增置敌台。成化六年(1470),门楼废圮,指挥杨晟重建。国朝康熙间,总督觉罗满堡、巡抚陈瑸修令移驻提标左营游击于此。” 卫城墙壁内外皆以花岗岩条石纵横间砌,石块一般长1—2米,宽、高各0.4—0.5米不等。中填以沙土,上铺条石置城垛。城内筑排水渠道水关沟通城外,污水、雨水汇流入海,沟长170丈,宽6尺,深7尺,除入口一段外,上覆盖石板。城外有一条环城濠,因久经泥沙淤积,今已缩为100平方米左右的小湖泊。 永宁形同鳌鱼卧滩,所有街道将永宁城环绕起来,又形如一个八卦,古街道的布局又如一古篆“寿”字。八卦街一开始都很繁荣,中心点是永宁街上的中开封。相传建城时,在这里放罗盘,到大东门140丈,到北门110丈,到南门140丈。当时没有到西门的路。 到西门的路是在清代建的,从中开封通往西门的路135丈,就是现在的永宁旧街,俗称“剖腹街”。城中分铺,东西计三十三,铺中分甲,东西大街直贯,南北长街纵横全城,民居鳞次栉比。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倭寇入侵永宁湾,当地居民奋起抗击,拆旧城西南部分城墙另建一寨,后于康熙年间又经施琅重新修建,亦形成一座小石城,俗称新城,但其规模比旧城略小。 永宁卫城建于地势陡峻的山坡上,城内有娘妈山、象山、莺山等三山。卫城居高临下,北依五虎山作屏障,俯瞰永宁港海面。当时筑城时,不采五虎山之石,舍近求远而取蚶江、祥芝沿海之石,就是为保留完整的五虎屏障。 永宁卫城内有大东门的临水宫、小东门的玄坛宫、西门的宴公宫、南门的天妃(妈祖)宫、北门的玄天上帝(真武)庙等五大寺庙。城外有石将军、耶苏基督教堂、日本真宗教会及其他普通寺庙二三十处。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清政府采纳黄梧的“平海五策”,颁布迁界令,俗称“辛丑播迁”,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片板不得下海,违者处死,永宁卫城被拆去筑杆头寨。至光绪年间,从北门至大东门、小东门一段城墙尚保存完整,南门、西门仅存墙基。 1956年后,又几次被拆,城石用去盖基督教堂和建水利工程,吊桥的桥板、桥基大部分成为群众盖房的石料。到70年代,连城基也荡然无存,只残留一些土墙依稀可见。 军备永宁卫城设有指挥使司、架阁库、经历司、镇武所、监房、教场、演武亭等官厅衙署及军事设施。 永宁卫城地位与泉州府城相等。永宁地形突出海表,成半圆形半岛,在全省五个卫城中,永宁卫城位居首位。 《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附见·永宁卫》:“领守御千户所五。”这五所守御千户所是: 守御福全千户所、守御中左(今厦门)千户所、守御金门千户所、守御高浦(今属同安)千户所、守御崇武千户所。 《晋江县志·卷17·兵制志》亦载,永宁卫下御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五个千户所,并设有祥芝、深沪、围头三个巡检司。 永宁卫以永宁为中心,北连祥芝、崇武、峰尾,南接深沪、围头、高浦(同安)、厦门,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组成100多里的海上长城防御体系。 永宁卫所是福建兵员配备最多的卫所,原辖兵员6935名,是福州卫所的五倍。后遭倭乱,“逃亡事故渐次裁减”。至明·万历间(1573—1620年),仅存2177名,建有营房561间。 抗倭与战事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倭寇一度猖獗,在闽浙一带活动,其中一股在晋江永宁、安海劫掠。永宁卫城指挥使杜钦爵奋勇当先,率领军民严密防守,倭不得入而退。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400余人从长坑头登岸,劫掠龟湖。五月,倭寇复进犯永宁卫城,被击退。此后三四年中,倭寇虽在晋江、英林、双溪口、石菌一带四处劫掠,终不敢冒然犯境永宁。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二月,倭寇犯永宁卫城,永宁卫城指挥佥事王国瑞骄兵自恃,溺于酒色,疏予防范,失守城陷,倭寇大掠数日而去。 三月,倭寇复来攻城。城再陷,生灵涂炭,尸横遍野,军民为其杀伤几尽。为避倭乱,永宁居民纷纷外迁。其中,迁入石狮街的有何姓、高姓、尤姓、朱姓、商姓等。 三月八日,港边人佘见海,任千夫长,率兵复城,不克阵亡。倭寇来犯之时,又有梅林人黄澄“集里中少年,划港以守。及见贼势猖獗,乃阴令长年三老舣舟以俟。及败,乡人被驱入海,赖以全活者五十余人”。 倭寇陷城后,四处劫掠妇女。永宁人民奋起反抗,南澳总兵欧阳寨之妻郑氏“统婢出救,与其姑及夫弟俱陷贼”。郑氏“持刀黥面,骂贼不已,贼怒,焚之火中”。蒋氏子妻吴氏,“年二十寡,倭乱,城将陷,督家丁拒之,躬为炊。”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倭寇100余人乘船突袭永宁,被戚家军截杀无遗。 明隆庆二年(1568年),永宁卫镇抚王世实随都督俞大猷往广东剿倭,在龙眼沙海战役中,身先士卒,壮烈牺牲,谥“忠勇”,立“昭忠祠”于永宁祀之,墓葬于永宁北门外北山。 清顺治四年(1647年) 四月,郑成功部将林顺于永宁一带招兵,清将韩代闻报,突袭永宁,乡民死难者达2400余人。尚有生逃于水关沟者,恰逢暴雨,水涨入沟,淹死者甚众,史称“陷城洗街”。 镇海石位于永宁镇朝阳山上。石呈扁圆形,高6米,基底每边宽3.3米,底部略呈椭圆状,贴叠在另一块大石上,形如金瓜摆在玉盘上。虽与底石接触面积小,却巍然耸立,风雨不动,背海仰坐,宛若宝珠悬望。 石的背山面海,临海一面竖向雕刻“镇海石”三字大楷书,笔力遒劲,气度宏浑,相传为明抗倭名将俞大猷镇守永宁时所写,后人即以此名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