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暗物质 |
释义 | 永暗物质又叫永久性暗物质、硬暗物质,是标准的暗物质,它们只有在极端特殊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明物质。暗物质与明物质可以互相穿透而不发生碰撞或摩擦。一种物质穿越另一种物质前后双方的一切性质都不发生变化。永暗物质与永暗物质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而不能互相穿透。由于暗物质不断向外辐射特定的准暗物质,所以它可以被特殊的仪器所感知。永暗物质不反射可见光,但作为客观实在,它可以被具有某种特异视力的人或动物所感知,也可以通过某种处理,使特定的人和仪器所感知。 简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星系团的质量进行了测量。一种是光度方法,即测量星系的光度。由于星系的光度与其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从光度测量就可以推知相应星系的质量。然后再把各星系的质量加和起来就得到整个星系团的质量。另一种方法是基于动力学,即测量各个星系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由于星系的平均相对速度是整个体系的质量决定的,因而由运动速度就可以推知星系团的总质量。 兹威基发现,用这两种方法得出的质量差别极大。例如,对于后发星系团,动力学质量要比光度质量大400倍!这个结果只能解释为:后发星系团的主要质量并不是由可视的星系贡献的,而是由其中大量不可视物质的质量贡献的。用光度方法测出的质量只包含发光区的质量,不包括存在于不发光区的物质质量。因此,只要在不发光区含有大量的质量,光度质量就会比动力学质量小得多。至于这些质量到底是由什么物质贡献的,在兹威基时代,是全然不知的。所以他称这些质量为“下落不明的质量”,或者“短缺的质量”。 兹威基的大胆推测,长期没有得到公认。直到七十年代,相当有影响的舆论仍认为星系是宇宙中的主要成份,“下落不明的质量”根本不存在,质量并没有“短缺”,光度质量和动力学质量的差别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198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中“短缺质量”一条是这样写的:“这个问题(指两种质量的差别)迄今还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效果按照广义物质论的观点,宇宙中的大量暗物质显然是永暗物质。由于普通物质和暗物质都是能量高度密集的存在方式,它们相互之间必然会相互交换能量而产生力的作用,尽管这种力比万有引力还要微弱,但是由于宇宙中的暗物质比普通物质要多得多,于是就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相关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新说 广义物质论的宇宙论认为,在我们现在的明物质宇宙在形成之前、时间t=0时,宇宙这时没有明物质,只有永暗物质和空间,不存在时间的概念,宇宙空间是由能量均匀分布构成的。大约在二百亿年以前的某一时刻,宇宙中的永暗物质星云收缩成的永暗物质超级大黑洞开始发生质变,演化为准暗物质原始电火球,这就是明物质宇宙道生一的暗中生明阶段。然后准暗物质原始电火球开始明物质宇宙的演化……。时间t=10—6秒时,温度T=1013K,原始电火球由子、轻子、介子构成;t= 10—4秒时,T=1012K,主要的物质是子、正反μ介子、正负电子、正反中微子。后来,原始电火球的温度逐渐下降,才产生了实物粒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如质子、中子等,与此同时,明物质宇宙不断膨胀,在原始电火球中既存在质子、中子、电子,也存在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原始电火球中的质子、中子、电子可以相结合形成明物质原子,而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相结合之后又返回来变成了永暗物质,这就是为什么宇宙之中只存在明物质,而不存在明物质的反物质的原因,因为在宇宙创生的时候压根就没有产生出反物质,哪里还会有反物质世界呢? 广义物质论中没有反物质的概念,这是由于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相结合后就会产生永暗物质而不产生反原子,因此,广义物质论认为,地球人类理论物理学家们所幻想的反元素周期表和反物质在宇宙中是不存在的,寻找反物质的一切努力都将以失望而告终。如果反物质世界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只有不与明物质会合才能存在,而不与明物质会合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反物质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当然宇宙中也就不存在反物质生物。试想,如果一个明物质生物上一个反物质生物,他们见面之后想亲热一下,就在他们接吻的瞬间,他们相互反应湮灭变成了能量,这种事例可能发生吗?具有最高智慧的上苍造物主能够这样设计吗?显然不可能。综上所述,我们现在观测到的明物质宇宙是由原本就存在的永暗物质宇宙所创生的,现在的明物质宇宙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