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鹰鹃
释义

鹰鹃(学名:Cuculus sparverioides)为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俗名佛、大鹰鹃、子规、鹰头杜鹃。分布于印度、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经秦岭至四川、西藏、云南、海南等地,一般栖息于山林中、山旁平原、冬天常到平原地带以及限于树上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简介

拉丁名:Cuculus sparverioides

英文名:Large Hawk Cuckoo

鹃形目

杜鹃科

全长约38cm。头、颈均为灰色,上体及两翼灰褐色,尾羽黑褐色,具有五道暗褐色横斑,尾端折色。下体、喉和胸具纵纹,腹部具横斑。

多见于山林中,高至海拔1600m,冬天常到平原地带。隐蔽于树木叶簇中鸣叫,白天或夜间都可听到。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繁殖期4~7月,寄生于喜鹊等鸟类巢中,产1~2枚卵,卵为橄榄灰色,密布褐色细斑。典型的隐于树冠的杜鹃。

中国自辽宁以南经秦岭至四川及西藏南部为夏候鸟,在云南和海南为留鸟。偶见于台湾。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描述:略显型大(40厘米)的灰褐色鹰样杜鹃。尾部次端斑棕红,尾端白色;胸棕色,具白色及灰色斑纹;腹部具白色及褐色横斑而染棕;颏黑色。亚成鸟:上体褐色带棕色横斑;下体皮黄而具近黑色纵纹。与鹰类的区别在其姿态及嘴形。

虹膜-橘黄色;嘴-上嘴黑色,下嘴黄绿色;脚-浅黄色。

叫声:繁殖季节发出pi?peea或brain?fever的叫声,速度及音调不断增高至狂暴高潮。

分布范围:为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菲律宾、婆罗洲及苏门答腊的留鸟。冬季见于苏拉威西及爪哇。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中国西藏南部、华中、华东、东南及西南和海南岛的不常见夏季繁殖鸟;一些为云南南部及海南岛的留鸟。偶见于台湾及河北。习性:喜开阔林地,高至海拔1600米。典型的隐于树冠的杜鹃。

形态习性

全长约38cm。头、颈均为灰色,上体及两翼灰褐色,尾羽黑褐色,具有五道暗褐色横斑,尾端折色。下体、喉和胸具纵纹,腹部具横斑。

多见于山林中,高至海拔1600m,冬天常到平原地带。隐蔽于树木叶簇中鸣叫,白天或夜间都可听到。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繁殖期4~7月,寄生于喜鹊等鸟类巢中,产1~2枚卵,卵为橄榄灰色,密布褐色细斑。

中国自辽宁以南经秦岭至四川及西藏南部为夏候鸟,在云南和海南为留鸟。偶见于台湾。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鹃形目鸟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纲:鸟纲 (Aves) |目:鹃形目(Cuculiformes)

鹃形目(Cuculiformes)的一些种类以巢寄生的习性而著称,它们产卵于其它鸟的巢中,靠其它鸟代为孵卵育雏。也有一些鹃形目的鸟类不具有巢寄生的习性而是自己孵卵育雏。鹃形目多是善于攀爬的森林鸟类,有的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食,有的则食植物性食物。鹃形目有3科,中国只有1科。

科  代表鸟类

蕉鹃科(Musophagidae),蕉鹃是鹃形目中自己孵卵育雏,喜食香蕉等植物性食物的类群,有5属12种。 白腹灰蕉鹃

杜鹃科(Cuculidae),可划分为杜鹃亚科,鸡鹃亚科,地鹃亚科,犀鹃亚科,鸦鹃亚科和岛鹃亚科6个亚科,只有杜鹃亚科和鸡鹃亚科有巢寄生的习性。杜鹃科有36属132种,中国7属17种。 鹰鹃

麝雉科(Opisthocomidae),麝雉是鹃形目最特殊的类群,其分类地位多有争议,过去自成一目,也有时被归入鸡形目。麝雉栖息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水淹森林中,只有麝雉一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