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印太洋驼海豚
释义

驼海豚的分类众说纷纭,可能有5种之多,目前权威只将之分成2种:印太洋驼海豚与大西洋驼海豚。尽管如此,印太洋驼海豚已经能够确认有两个不同的组群:其中一型发现于印尼苏门答腊岛西部的族群具有明显的背部隆脊,而东部的族群则只长有较明显的背鳍,并没有背部隆脊。可能会与瓶鼻海豚混淆;但是栖居苏门答腊岛东部的饿印太洋驼海豚可根据其罕见的浮升动作加以辩识;出没在苏门答腊岛西部的印太洋驼海豚则有驼背可供鉴别。栖居于苏门答腊东部者又称“印度洋驼海豚”或“铅色白海豚”(学名:Sousa plumbea)。初生约1米,成年2-2.8米。

简介

印太洋驼海豚

拉丁文名→

Sousa chinensis

英文名→

Indo-Pacific Hump-backed Dolphin

科→ 海豚科

现况→ 地区性普遍

现存→ 不详

背鳍位置→ 中央

初生重量→ 约25公斤

成年重量→ 150-200公斤

族群大小→ 3-7(1-25)

良好食区→

小族群可能聚成较大的团体

印太洋驼海豚与中华白海豚与斑海豚是同一个种,却是不同的亚种。台湾海峡有白海豚,是中华白海豚;真正的名称是妈祖海豚,是一种稀有的物种,应该受保护。

别名

中华白海豚,斑海豚

雄/雌>>

(苏门答腊岛西部族群) 嘴喙尖端的颜色会随着年龄而变淡,额隆略呈圆形,长长的隆起位于背部中央(有个体差异),背部隆脊上有小型镰刀状或三角形的背鳍(有个体差异),在某些个体身上,背部隆突的基部可能达身长的1/3,背部呈灰褐,淡灰或粉白色,嘴喙修长,唇线相当平直,身上可能有斑点,胸鳍宽,尖端圆钝,腹部的颜色通常比背部与体侧淡,身躯粗壮,尾干下方及上方有明显的隆脊。

行为

通常难以靠近,会下潜,改变方向游开一段距离后重新出水以躲避船只。很少惊醒船首乘浪。有明显的饿浮升行为:以30至45度仰角破水而出,明显地现出嘴喙,有时也露出整个头部 ;数秒后浮现出拱背,也可能将尾鳍露出水面。大约每隔40至60秒就会浮升,但也可能包括高速绕圈追逐对象。或会在空中转体,拍动胸鳍,有时会浮窥。经常跃身击浪,尤以年轻者更喜做此动作,也可能采行整套的背滚式空翻。摄食时可能会鲸尾击浪。曾与瓶鼻海豚共游,也有与新鼠海豚,长吻飞旋原海豚共游的记录,但较少。

颜色差异>>

因族群年龄及个体而有非常多的变化。

尾鳍>>

尾鳍宽大,中央凹刻明显,尾鳍后缘向内凹

背鳍>>

未成年者的背鳍形状更趋镰刀状,背鳍后缘内凹的程度比成年海豚大

何处观赏

分布范围所知甚少,也不确定是否从非洲南部一路连续分布至澳大利亚。菲律宾尚无目击报告,但极有可能出现与该地。主要生活在热带与亚热带水域。离岸数公里外就罕见其综,喜爱栖居于红树林沼泽,泻湖与河口湾字之岸边,还有沙洲,沙岸与泥岸的地区。虽然甚少朔流而上达数公里,但有时也会进入河道;通常都呆在潮间带的区域内。喜好水深20米以下的水域,也较喜爱开放的海岸,经常在碎浪区出没。

鉴别清单>>

体型粗壮

背部有长隆脊(唯有苏门答腊岛西部的族群有)

小型背鳍位于鳖部隆脊之上

嘴喙修长

浮升时,嘴喙露出水面

潜水时,背部明显隆起

潜水时,尾鳍回扬升出水

难以接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8: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