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印度毛派 |
释义 | 印度真正的毛派革命始于1967年,他们在西孟加拉邦的纳萨尔巴里起义,这被看成印度人民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起义发生后,中国《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春雷隆隆”(a peal of spring thunder,意译),对这一起义给予高度评价。 1969年,以武装起义为斗争手段的印共(马列)成立,但不到两年,这个政党就分裂了。总书记玛瞿穆达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1972年,他死于狱中。在整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印度毛派支离破碎,但是坚持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和人民战争理论,仍然是他们的共同点。 1971年的孟加拉战争对毛派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打击。因为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良好关系,所以,印度毛派中的一些人在这场战争中站在了巴基斯坦一方,这种举动很难被印度国内民众的情感所接受,也进一步削弱了毛派的力量。 有意思的是,在整个分裂的过程中,亲玛瞿穆达的毛派还在七十年代年代分裂成了支持林彪和反对林彪的两股势力。 分裂后,印度毛派陷于沉寂。直到1993年4月11日,读者在《印度时报》上又读到了一段文字:“极左分子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有明显的回潮趋势。” 毛派回来了。从1993年至今,印度绵延的贫困山区为毛派提供了舞台,他们的势力也从原来的4个邦扩展到印度28个邦中的13个邦。 1992年,印度前总理拉奥诚恳地向民众道歉,认为政府始终没有解决好土地改革的问题,而相关的承诺其实早在独立前就已经做出。此后,一个选举接一个选举,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并为因此改善。而毛派的核心目标——土地革命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大资本。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印度农民的自杀率近年来也扶摇直上,社会分化加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印度的情报人员估计,目前的毛派武装人员大概有两万人之多,仅去年一年就造成了近千人丧生,他们毁坏铁路,抢银行,劫狱,让自己经常出现在印度报纸的头版。 印度毛派领袖相信,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发展,而他们的理论变化是,不再用上所有的力量去打赢一场战争,而是一边采取偷袭战术,一边巩固自己的根据地,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深。 短短时间内,从尼泊尔边境到印度东部,一条红色走廊已然形成。在这条红色走廊上,聚集着像比哈尔邦这样印度最穷的地方,山脉险峻、丛林连绵,游击队在许多地方面对的都是缺员多达35%的印度警察和他们落后的武器。 在许多地区,毛派游击队已经取代政府来管理当地,并依靠税收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比如恰蒂斯加尔邦的丛林里盛产竹子,毛派就向往来于丛林的竹子商人收取赋税,并要求当地的道路建设公司同样为之。而当政府带领军队来到山区清剿毛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受到当地农民的保护。印度毛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建立了严密的地下组织,这使得不了解当地情况的军队和警察很难对他们有所行动。但是,他们的势力也仅仅限于农村,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接受毛派这样的极端组织,而像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却可以凭借自己的高效获得民众的支持,取得包括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在内的地方执政权。 2005年,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也公开表示:“我们不清楚这些武装组织为何盗用中国领袖毛泽东的名字;而且我们也不喜欢这样。他们要这样称呼自己,我们也没有办法;但中国与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境内也没有任何组织或团体与他们有任何联系。” 印度毛派共产主义中心(Maoist Communist Center of India, MCCI) 恰蒂斯加尔省(Chhattisgarh)、奥里萨(Orissa)省、安德拉省(AndhraPradesh)三角地带为纳萨尔派武装(Maoist)藏匿区域。 简介:印度纳萨尔派武装印度的纳萨尔派(Naxalites),是印度毛泽东主义革命武装的一支。此前该武装派别曾在印度制造过多起袭击事件,印度政府也曾下令严防,与此次袭击不同的是,此前该武装派别只是针对政府武装人员,并没有袭击平民。[来源: 央视新闻 时间:2010-05-28 12:17:07 ] 纳萨尔派游击队于1967年组建于西孟加拉邦。据称,尽管这支隐藏在印度深山老林中的武装组织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对印度安全构成的威胁却是最大的。据印度情报机构估计,这支武装大约有2000名作战人员,但支持者无法统计,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最具实力的反政府武装。印度情报机构和政府官员坦言,纳萨尔派武装之所以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是因为他们驱逐地主,重新分配土地,通过枪杆子来确保印度烟叶产品的价格,从而保证了当地穷人的收入。另外,由于纳萨尔派推行男女平等,因此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印度,特别是广大农村容易招收到女兵。 印度左翼极端组织纳萨尔,也称印度毛派共产党,曾被印度总理辛格称为印度国内的最大威胁。该组织是1967年从印度共产党中分离出来的一支,原来主要以西孟加拉作为活动中心。近年来,其活动遍及印度近40%的国土,主要集中在欠发达的印度中部和东部农村,尤以所谓的“红色走廊”著名,控制面积达92000平方公里。组织的人员共有5万名,其中2万名为武装人员。该组织受到印度主流政治团体的普遍反对。 纳萨尔起源于西孟加拉邦的小村庄,1960年代,因其领导者不满于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妥协政策,公开与其决裂,成立了“革命的反对派。”1967年,他们领导了无地农民暴动,即“纳扎尔巴里运动”,因为其骨干成员崇拜毛泽东,鼓动印度农民和下层阶级发起暴动,推翻政府和上层阶级,于是,该党被命名为印共(毛)。 在激进的学生运动中,该组织的实力得到展示,声称要将极端运动从乡村蔓延到全国各地,并吸引更多学生加入,主张对“阶级敌人”进行暗杀,并占领大学,对警察进行武力攻击。印度政府在2009年2月在左翼极端组织活跃的8个省份发起针对该组织的全面清剿运动。[来源:背景资料:印度纳萨尔派反政府武装 2010年04月06日20:27 腾讯新闻]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