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引江济汉工程 |
释义 | 2010年3月,引江济汉工程在长江荆江河段开工,工程从荆州区李埠镇长江龙洲垸河段引水到潜江市高石碑镇汉江兴隆段,地跨荆州、荆门两地级市所辖的荆州区和沙洋县,以及省直管市潜江市。引水干渠全长67.23公里,渠道设计流量350立方米每秒,最大引水流量500立方米每秒,进口渠底高程26.10米,出口渠底高程25.00米,渠底宽60米,渠道内用砼块护砌,左岸渠顶设计宽7米,渠堤外坡脚有宽4米的绿化草为保护地,渠道以通水为主,兼顾灌溉与通航两种功能,可常年通行1000吨级船舶。 工程介绍引江济汉工程,是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高石碑镇兴隆河段的大型输水工程,属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之一。渠道全长约67.23公里,年平均输水37亿立方米,其中补汉江水量31亿立方米,补东荆河水量6亿立方米。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而减少的水量,改善该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航运用水条件。 “引江济汉”工程旨在从长江干流中开挖一条人工运河向其第一大支流汉江“补水”。按照目前的规划,工程从长江荆州段龙洲垸引水至汉江潜江段高石碑,全长67.1公里,主要任务是满足汉江兴隆以下生态环境用水、河道外灌溉、供水及航运需水要求。 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表示,“引江济汉”工程可基本解决中线一期工程调水95亿立方米对汉江下游“水华”的影响,解决东荆河的灌溉水源问题,并缓解南水北调后中下游水量减少的矛盾。 百万年以来,汉江一直是长江最大的支脉;而4年之后,汉江将流淌长江之水。 2009年11月27日,“引江济汉”通航控制性工程已于近日在湖北潜江市动工,这标志着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中的最大项目“引江济汉”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4年后,自三峡奔涌而下的长江水将从荆州市李埠镇江段分流,分流部横穿荆江大堤、汉宜高速,向北穿越江汉平原,终在潜江市高石碑镇境内注入汉江。这条全长67公里、100米宽的人工河道将连起中部地区的两条巨龙。 “修筑‘引江济汉’工程,是为了弥补将来因南水北调而迅速减少的汉江水量。”湖北省南水北调局的一位官员表示。 根据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取水,届时仅一期取水就将减少汉江中下游1/4的水量,从而直接影响到该流域上千万人口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数年来,受取水影响的沿江各地纷纷向中央政府申请调水补偿。直到2008年底,总投资达84亿元的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可研报告方获国务院批复,“引江济汉”从而被列入调水补偿工程。 不过这一补偿工程正引发新思考。“尽管补偿方案能有效增加下游水量,但自干流向支流引水而导致的江河关系变化,可能会导致新生态问题。”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一位专家认为。 与此同时,耗资千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因陆续而来的补偿争议、生态影响及水源地移民等问题,通水日期已被一延再延。 调水的补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将由此汇入汉江,每年可补充汉江下游十多亿立方米水量。”湖北省南水北调局的官员称,“引江济汉”的进水设计流量为350立方米每秒,最大引水500立方米每秒。 “引江济汉”工程起初设计只有通水功能,但为了充分发挥工程的效益,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增加了通航功能:工程将按限制性III级航道标准建设,届时河道上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 这条人工河道也将因此成为通航运河,使长江与汉江中游之间的水运距离缩短600公里。而原计划47亿元的总投资,也将追加至60多亿。 其中,工程长江取水口将建设龙洲垸进水闸、泵站以及渠底宽60米的通水渠道工程,这将是除三峡工程外最大的水利、航运枢纽群。 用长江之水来填补汉江,缘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 根据中线调水初期规划,汉江上游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年北调水量将达90多亿立方米,而后期调水估计达130亿-140亿立方米,此方案拟在解决华北“受水区”京冀豫三省2030年前缺水问题。 但由于上游调水,汉江中下游水量、水位及水质均将面临大幅下降,仅在中游襄阳段,初期调水后的来水量即将减少26%以上。 “汉江中下游流域是江汉平原的核心区,这里有1200万人口、1700万亩耕地和众多工业基地,都将受到调水影响。”勘测局的一位人士表示。 2006年,一份涉及到“贡水区”利益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中下游地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由湖北省上报到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 报告起草者、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沈晓鲤说,水量下降将直接影响汉江中下游流域城市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航运水利;此外,还会诱发“水华”、物种减少等生态灾难。 湖北方面提出把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规划,并要求生态补偿。随即,四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这四项治理工程分别是:“引江济汉”工程、兴隆水利枢纽、汉江中下游航道整治与闸站改造工程,总投资预算为84亿元。 2008年底,四项治理工程终获批,但湖北要求的21.57亿元的环保补偿资金则被压缩至4.39亿元。 此前,根据国务院2002年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线一期工程拟定于2010年通水;但现在最新确定的通水日期则推迟至2014年汛后。“这里面考虑到了‘引江济汉’等汉江治理工程的工期因素。”南水北调办的一位人士表示。 引水之忧自“引江济汉”入江口潜江段,至天门、汉川,一直到武汉,这段汉江下游共长270公里。“其沿途有四个大灌区。工程的设计初衷,即在于保证这些灌区的农业灌溉在调水后基本不受影响。”湖北沙洋南水北调办负责人说。 但长江流域近年来气候和水文变化,正在加大设计者对于工程实际效用的忧虑。 去年3月17日,由于上游干旱来水减少,汉江中游襄樊段水位降至59.26米,跌破了80年来历史最低纪录。 由于上游干旱和水库蓄水的影响,调水还未开始,汉江中下游的来水总体上已呈下降趋势。全年引水量仅十多亿立方米的“引江济汉”工程能否补足下游的缺水量,亦待考验。 不过,更大的难题来自于长江干流水量减少。今年10月7日,湘江长沙站水位仅为25.07米,跌破历史最低水位;三天后,赣江丰城段水位17.92米,比历史最低值还低0.17米。与此同时,长江干道从汉口到南京,均出现历史罕见枯水位,部分江段甚至出现船舶搁浅的情况。 湖北公安河道管理局副局长肖代文说,长江水系面临空前枯竭的态势,一方面缘于上游来水和中下游降雨量总体减少,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三峡大坝蓄水。 而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三峡蓄水时代的到来,长江流域各省近日纷纷出台建坝计划截江蓄水。湖南开始在湘江上修坝,江西则计划在鄱阳湖上修建水利工程。 “这样虽暂时可以解决湘赣用水的问题,但会使长江中下游的水问题更加严重。今后武汉、南京壮阔的江面也许会变成一条水沟。”WWF武汉项目办公室主任雷刚不无忧虑。 经过中下游河口的人为拦蓄、灌溉分流之后,逐渐减少的长江水量将对汉江的补水大打折扣。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引江济汉”本身亦是对日渐衰落的长江水量又一次人工分流。 此外,由于三峡工程具有拦沙功能,其下泄清水对下游河道的冲刷力度加大,致使河道将越变越深、且崩岸增多,这将直接影响到“引江济汉”航渠引水口水位。 湖北省南水北调局官员说,出于对三峡影响因素的考虑,“引江济汉”工程计划于引水口处兴建一座200立方米/秒的提水泵站,以满足河道水环境(2-3月)和春灌期(4-10月)的用水量。而这将增加一笔不菲运行经费。 被重塑的江河格局除了对工程实际效用的忧虑之外,“引江济汉”导致江河关系的变化,亦引发争论。 “南水北调不仅改变了流域间关系,也将重塑流域内江河生态与资源利益格局。”湖北沙洋南水北调办负责人说,诸多不可测生态风险尤其要做好预防。 一份生态报告显示,“引江济汉”工程可能会导致血吸虫从传统长江沿岸地区传播到汉江流域。 此前设计者普遍认为,“引江济汉”能有效改善汉江水量减少后的“水华”现象。但亦有专家表示,将水质并不理想的长江水引入汉江,可能导致汉江下游的水质变差。位处汉江入江口的武汉市,正是由于长江水质恶劣,才长期以来喝汉江水。 此外,水权补偿之争亦在困扰这条命运多绛的河流。“引江济汉”入江口上距丹江口水利枢纽尚有将近380公里江段,国家对这部分江段的水量减少问题尚缺乏直接补助措施。 “绿色汉江”会长运建立数年来一直在呼吁有关方面对汉江中游给予关注。“无论是引江济汉工程,还是汉江治理的其他补偿工程,主要受益的是汉江下游,而工业、农田更为集中的汉江中游却面临直接的水荒,如襄樊。”她说。 湖北最近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一份报告,请求中央政府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帮助汉江建设更多的污染处理厂和生态修复设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