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荫余堂 |
释义 | 前世荫余堂是于1800-1825年间(清朝康熙年代),由黄姓富商建盖,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居住。原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黄村的“荫余堂”,占地4500平方呎,是一栋峡谷层楼、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天井、鱼池、马头墙,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除了建筑本身,碧波地博物馆也购置原陈设在该屋中的家具、摆设,由中美匠师合作把“荫余堂”修复成80年代、原屋主黄氏家族最后居住时面貌。 今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荫余堂子孙迁移、房宅空置,1996年被碧波地博物馆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白铃安(Nancy Berliner)发现时,正面临废弃拆除的命运。经过交涉商议,1997年春天,由荫余堂拆下的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石件,装上19个40呎的货柜,运至美国,在塞冷镇重建。 斥资1.25亿美元、经过8年策划施工的美国麻州塞冷镇碧波地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扩建工程近日完工。一个设计新颖、宽敞明亮的新展览厅,以及一座飘洋过海、自中国安徽省迁置的清代民宅古屋“荫余堂”,于2003年6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碧波地博物馆扩建的崭新展览厅和教育中心占地25万平方呎,包括1.5万平方呎的美国艺术展览区和海洋艺术展览厅,7000平方呎的教育中心、演讲厅,200座位的小剧院,现代风格浓烈的自然采光公共大厅,以及公共花园、透天餐厅等。其中最特殊的,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筑——有200年历史的“荫余堂”。 该馆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白铃安说,观者可通过“荫余堂”,探讨和认识中国艺术、建筑与文化,也体会人类在不同居住形态中同样有丰富生活内涵。该馆执行总裁丹蒙洛(Dan Monroe)表示,尽管工程浩大、过程繁复,荫余堂的迁建无疑是项令人自豪的创举。 碧波地博物馆扩建的新馆由著名建筑师Moshe Safdie设计。他说,荫余堂迁建之议在扩建整体设计完成后才出现,虽然来得迟,但很令人兴奋。 建筑理念荫余堂... 荫求祖荫﹐余祈富余﹐三个字里包含了多少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想望。 荫余堂是一栋典型的徽州建筑。徽州位於安徽南陲,地处黄山白岳之间﹐所耕地有限﹐百分之九十的居民远走外省市从商。1127 年南宋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兴土木,筑宫殿,引发了徽州商人从事竹、木、漆的建筑营业,也培养了许多徽州工匠。徽商致富还乡,在家乡兴建住宅﹐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徽州建筑的特色﹐一是外围东西两面有高过屋脊的马头墙﹐用意在防火及护瓦﹔但是墙的设计﹐或见人字形斜下﹐或见山字形高突﹐层层仆落﹐次垒分明﹐檐角青瓦飞扬﹐衬落著白墙﹐跌宕有致。图见黟县西递村鳞次栉比的屋脊﹐西递村建於北宋元丰年间,有保存完好的124 幢明﹑清建筑,代表了徽州建筑艺术的典范。 徽州建筑另一特色是四水归堂的天井。经商人怕财源流失,建造天井,一来可以透光及通风﹐二来可以防止屋脊的雨水流向屋外﹔雨水导入天井之中,图它财不外流的吉利。一座天井院落﹐是一个自然单元。进大门有前庭,两侧有厢房﹐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以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是为一进。豪华的民宅可以有十二﹑二十四﹑甚至三十六个天井。 徽州建筑内部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讲究的﹐在天井院落中设置假山﹑挖掘鱼池﹑追逐园林奇趣。厅堂内门槛﹑梁柱﹑窗框上处处有木雕装饰﹐取材於山川日月﹑松鹤云涛﹐力求精美繁复﹐与外部的简洁形成鲜明的对比,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 - 木雕、砖雕、石雕在徽州建筑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传说相传当年宋太祖御驾徽州遇雨,在一家民宅的屋檐下避雨,但是屋檐短小。 太祖被淋得浑身湿透,居民发现当今天子竟在自家门口,慌忙开门请罪。太祖问他屋檐为什么造得这般短小?居民答说是祖上沿袭下来的风俗,太祖便建议:祖传旧制不便更改,但可在屋檐下再造一个屋檐,以利行人避雨。皇上既开金口﹐小民自然遵旨,当即请人在门、窗上加修了一道屋檐﹐称为短檐。世代相袭﹐也成了徽州建筑的特色。 纪录片基本资料导演: Carma Hinton / Richard Gordon 主演: 无 语言: 普通话/国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美国 上映日期: 2008 剧情简介荫馀堂... 荫求祖荫﹐馀祈富馀﹐三个字里包含了多少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想望。 荫馀堂是一栋典型的徽州建筑。徽州位於安徽南陲,地处黄山白岳之间﹐所耕地有限﹐百分之九十的居民远走外省市从商。1127 年南宋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兴土木,筑宫殿,引发了徽州商人从事竹、木、漆的建筑营业,也培养了许多徽州工匠。徽商致富还乡,在家乡兴建住宅﹐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徽州建筑的特色﹐一是外围东西两面有高过屋脊的马头墙﹐用意在防火及护瓦﹔但是墙的设计﹐或见人字形斜下﹐或见山字形高突﹐层层仆落﹐次垒分明﹐檐角青瓦飞扬﹐衬落著白墙﹐跌宕有致。图见黟县西递村鳞次栉比的屋脊﹐西递村建於北宋元丰年间,有保存完好的124 幢明﹑清建筑,代表了徽州建筑艺术的典范。 徽州建筑另一特色是四水归堂的天井。经商人怕财源流失,建造天井,一来可以透光及通风﹐二来可以防止屋脊的雨水流向屋外﹔雨水导入天井之中,图它财不外流的吉利。一座天井院落﹐是一个自然单元。进大门有前庭,两侧有厢房﹐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以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是为一进。豪华的民宅可以有十二﹑二十四﹑甚至三十六个天井。 徽州建筑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当年宋太祖御驾徽州遇雨,在一家民宅的屋檐下避雨,但是屋檐短小 - 请参考附图太祖的驾式 - 太祖被淋得浑身溼透,居民发现当今天子竟在自家门口,慌忙开门请罪。太祖问他屋檐为什么造得这般短小?居民答说是祖上沿袭下来的风俗,太祖便建议:祖传旧制不便更改,但可在屋檐下再造一个屋檐,以利行人避雨。皇上既开金口﹐小民自然遵旨,当即请人在门、窗上加修了一道屋檐﹐称为短檐。世代相袭﹐也成了徽州建筑的特色。 徽州建筑内部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讲究的﹐在天井院落中设置假山﹑挖掘鱼池﹑追逐园林奇趣。厅堂内门槛﹑梁柱﹑窗框上处处有木雕装饰﹐取材於山川日月﹑松鹤云涛﹐力求精美繁复﹐与外部的简洁形成鲜明的对比,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 - 木雕、砖雕、石雕在徽州建筑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荫馀堂是徽州黄村黄氏商人於 1800 年所建﹐黄氏子孙在这栋祖传的楼房里居住﹐历经八代﹐将近二百年。1996 年﹐第三十四代的黄 Zhenxin 决定将荫馀堂出售﹐正逢 Nancy Berliner ﹐一位东方艺术学者﹐也是 Peabody Essex 博物馆的收藏负责人之一﹐在徽州探访古迹﹐更逢黄山市的古迹保护局想借用美国文教机构的影响力﹐来推广国际人士对徽州传统建筑的认识﹐於是一拍三合﹔黄山市与 Peabody Essex 博物馆签定文化交流计划﹐将荫馀堂一砖一瓦小心拆除﹐搬到 Peabody Essex 博物馆重建。 荫馀堂特展将於今年六月揭幕﹐有机会到麻州波士顿一行的人﹐何不将 Peabody Essex 博物馆列入活动项目﹖当然﹐真要看徽州建筑的精华﹐恐怕还是得跋涉千里﹐去安徽黟县看个仔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