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义卜寨村 |
释义 | 一、义卜寨村简介 义卜寨村位于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过去一个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如今在地图上能够找到她的位置。过去交通闭塞、出行不便的村庄,今天京秦铁路从村边通过,还建立一个车站。这就是---义卜寨村。 这个村庄地处团山(俗称南山)脚下,历史上归河北省临榆县管辖。由于1954年7月撤销了临榆县建制,将临榆县的大部分村庄,划入秦皇岛市管辖。其余部分划归抚宁县,义卜寨从此归深河乡管理。到了2002年11月,又将义卜寨村划归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至今。 义卜寨村建于何时,史料并无准确记载。根据民间传说,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由山东黄河故地,开始只有王、常、孙姓等几户人家,来到此地落户。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衍生息,人口增加迅速,已过百人,故取名“一百寨”村。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村民提出要永保正义之感,改名为“义卜寨”。之后,山东的高姓、赵姓、刘姓等人家,也相继迁入,村庄不断扩大。至今义卜寨村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见《抚宁县地名志》) 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记载:(距临榆县城)六十里者有温家庄、北庄头、深河营、一百寨(今义卜寨)、窑货屯(今杨户屯)、永宁寨、炮上庄等。 光绪四年《临榆县志》记载:“一百寨(俗名义卜)、深河东店子(六十里)等以上三十四村,大里营地方经管。” 民国十八年《临榆县志》记载:“大里营堡(县城西南乡共二十四村),义卜寨 六十里、杨户屯 五十五里、孤家子 六十里。” 从以上三个《临榆县志》记载,产生于不同的历史年代,可以看到“一百寨”与“义卜寨”两个村名,在同时地运用。 义卜寨前的团山(俗称南山),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舆地篇》记载:“团山在一百寨南,距城五十五里”。又记载“栖云寺在团山”从县志的记载中,义卜寨、团山、栖云寺的位置,都讲得清清楚楚。 义卜寨村的位置,从地理环境上,应当说是一块风水宝地。她前面是郁郁葱葱的青山,东面是起伏的山岗,村西与村北是平坦的沃野良田。一条小溪从村南流过,到村西掉头向北,流入村北的大河。村中的房舍在绿树掩映之下,村民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 全村的建筑房舍,呈狭长地形。东西长、南北短。全村分东庄、幺街(gai)、西庄、后庄和河南几个部分。据统计,全村有400多户人家,村民有1192人,有耕地3600亩。东岭、沟壑和南山的林地未计算在内。 村民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孩子到学龄时,就送入学校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继续升学、或到外地学生意。因此,就有大批人员到各地工作,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 今天的义卜寨村,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同一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冀东大地上。 二、义卜寨村古属何地 义卜寨村,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但是这块地域,在历史上曾经属于何地?又是怎样的变更隶属关系,也是义卜寨村人需要了解的。 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在地图上是无法标注的,史料也不曾记载她的历史。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一年,所编撰的《临榆县志》中,才正式看到村庄的名称。至于这个地区的古代情况,我们只好用定位的方法,进行分析。义卜寨村的地理位置,在团山脚下,深河镇(古称深河堡)以南,东距秦皇岛市区30华里、山海关60华里,西距碣石山60华里。从这个地域范围内,去寻找她的历史变迁,就比较容易了。 据史料记载,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这块地域的归属,变迁频繁。 商代,地属孤竹国。 春秋时期,属北燕孤竹。 战国时期属北平郡。 秦代,地属辽西部。 西汉时期,地属幽州辽西郡临榆县。 三国时期,地属魏幽州辽西郡临榆县。 西晋时期,地属幽州辽西郡临榆。 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辽西郡,前秦辽西郡,后燕辽西郡,北燕冀州辽西郡。 南北朝时期,地属平州北平郡。 隋代,地属北平郡临榆宫(关)。 唐代,地属河北道平州临榆县,石城县联榆关(又名临闾关)。 五代十国时期,地属契丹中京大定府隰州海滨县。 辽代,地属中京道迁州迁民县。 金代,地属迁州。 元代,地属辽阳行省大宁路瑞州迁民镇。 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置山海卫,地属京师永平府。由徐达建关设卫,屯兵五千,去旧榆关六十里,因山海而为关,谓之山海关。 清代,乾隆二年(1737)撤山海卫,置临榆县,山海关为县治所在地,地属永平府。 民国2年(1913),地属直隶省渤海道临榆县,翌年改为津海道临榆县。民国17年(1928),地属河北省临榆县。民国24年(1935),地属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临榆县。民国34年(1945)9月,地属冀热辽区16专区临榆县。民国37年(1948)地属河北省秦榆县。 再从这个地区周边发生的历史事件,来进行分析,了解所发生的变化。据历史的记载,最早出现的国家是三千年前商代的一个方国,叫孤竹国,位于今卢龙县青龙河畔。《史记索引》载:“高汤三月丙寅(前1027)封孤竹”。史志记载,“孤竹”本名“觚竹”,“觚”是商周时期用青铜制的酒器,“竹”即当年刻字记事用的竹简。 孤竹国国王的二子,就是古代的大贤人---伯夷、叔齐,忠于商而耻为周臣,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乃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更有“夷齐让贤”之佳话,后人皆仰之。 秦皇岛是由于秦始皇曾经到此地而得名,嘉靖十四年(1535)《山海关志·山川》篇也有记载:“秦皇岛,城(山海关)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或传秦始皇帝求仙驻跸于此。” 唐朝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曾经到过此地。《新唐书·本纪·太宗》记载:“(贞观)十九年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大飨军。六月己未,大败高句丽于安市城东南山。九月癸未,班师。十月丙辰,皇太子迎谒于临渝关。戊午,次汉武台,刻石记功。” 义卜寨村北只有三华里的深河镇,古代称为“深河堡”,是京东大御道,进出山海关的必经之路。明朝洪武十四年九月,大将军徐达置山海卫,移榆关至山海关后,将榆关马驿迁到此地,同时又设深河铺于此,作为驿传机构。 清乾隆二年改山海卫为临榆县后,以深河为界,东属临榆县,西属抚宁县。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记载,(距县城)五十五里者有东不老(今上不老)、望海店、伙烟墩山庄等;六十里者有温家庄、北庄头、深河营、一百寨(今义卜寨)、窑货屯(今杨户屯)、永宁寨、炮上庄等。 此以上记载,可以看到这个地区的变化,虽然找不到义卜寨村的详细记载,从历史变动中,可以了解她的历史归属了。 三、义卜寨村周边村落形成的历史 义卜寨周边的村落,南临渤海、北靠燕山,东与山海关、西距碣石山均六十里,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地。 据史料记载,这一带在秦朝就有人在此地居住。秦始皇曾经到这里而得名,秦皇岛就是秦始皇求仙驻跸之地。曹操出兵征讨乌桓、唐朝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都从这一带经过,留下诸多古迹。 然而这一带在元朝以前,人烟稀少。团山(俗称南山)南北、深河两岸,还是森林茂密、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荒野。自明朝建立后,为了防止元人残余势力的入侵,洪武十四年(1381)设置山海卫,地属京师永平府。由徐达大将屯兵镇守,并筑山海关城。为了开发这一地区,这时便向这里大批移民。 从义卜寨村相邻,十四个周边的村庄分析,都是在唐朝以后建立的。 来这里居住最早建村的是杨户屯村。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随军人员姚、霍两姓在团山南落户,取名“姚霍屯”。后来姚、霍两姓逐渐衰落,杨姓兴旺起来,于明朝年间改成“杨户屯”村。 其次是王校庄村,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王、张、李三姓人家,由山东来此地落户,因为有一位姓王的尉官,取名“王校尉庄”,解放后改成王校庄。 其他的村庄都是明朝移民而来。 义卜寨村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常、王、孙三姓人家,从山东移民而来,取名“一百寨”,到明朝万历年间,改名义卜寨。 深河村是明朝洪武年间,赵姓人家由山东、王孝通由山西,先后来此地落户。《抚宁县志》记载:“王调元其先晋人也,明洪武初始,孝通迁抚宁深河里”。因为有一条河较深,故取名深河。 西场村是明朝洪武年间,杨姓人家来此地落户。因地处深河西边,又有一块平地似场,故取名西场。 苍上村是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四品带刀护卫,名叫周斌,跟随燕王扫北时,全家迁此地落户。因为此地有一个粮仓,故取名“仓上”,后改名苍上村。 东甸子村是明朝洪武年间,王姓人家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因在深河东边,又开店,故取名“东店子”,后改名东甸子村。 望海店村是明朝洪武年间,由陈姓人家从山东迁此落户。因地处高岗,又能够望见渤海,并有人在此地开店,故取名望海店村。 小毛义庄村是明朝洪武年间,毛姓人家由山东迁来此地落户,为表正义,又因新建村庄较小,故取名“小毛义庄” 大毛义庄村是明朝洪武年间,卜姓人家由山东迁来此地落户,为了太平,取名“太平庄”。到来清朝道光年间,因小毛义庄在周围很有威望,又比小毛义庄大,故改名“大毛义庄”。 孤家子村是明朝洪武年间,傅姓一家由山东迁来此地落户,因为只有一家,故取名“孤家子”。 杨庄户村是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杨姓兄弟二人,由河南汝宁府确山县拨民到此地落户。开始搭窝铺居住,故名“杨家窝铺”,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人口增多,改为“杨家庄户”,民国年间,改为“杨庄户村”。 华义庄村是明朝正统年间,杨姓人家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因为当地有一个荷花坑,故取名“花家庄”。1937年又取中华民族正义之感,改名为“华义庄”。 郑家店村是明朝宣德年间,郑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地落户。因开店铺,故取名“郑家店”。 韩义庄村是明朝崇祯年间,由韩、朱、石、李四姓人家,从山东迁到此地落户。开始叫“韩榆庄”,后改为韩义庄。 从以上各个村庄形成的历史,唐朝只有杨户屯、元朝只有王校庄,其余村庄完全是明朝以后开发出来的。至于后来,又有大批居民,从各地汇集而来,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就不再赘述了。 四、义卜寨村的山与水 义卜寨村的南边有一座山,名曰“团山”,(俗称南山)成为村中的一道屏障,阻挡着海风的吹来。村北有一条河,昼夜不息地静静地流淌,名为“深河”。 整个村庄处于丘陵地带,出村后向南便步步登高,进入山中。向东便是东岭,高低起伏、沟壑纵横,向西和向北则是一片平坦的良田。 一个村庄既有山又有河,实为难得。在加上这里的湿润的气候,便于各种植物的生长,造就了许多景色。 关于山的记载,古来有之。根据清朝乾隆二十一年的《临榆县志》称:“团山在一百寨南,距城五十五里。”(见山川篇·卷之二)这里说的“团山”就是指的村南的南山,说的“一百寨”,就是今天的义卜寨,“距城五十五里”,是指与县城山海关的距离。又载:“栖云寺在团山”(见建置篇·寺观·卷一)。这个寺庙在山的南坡,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还香火鼎盛,善男信女还络绎不绝的来庙上香,求佛保佑平安。另外,对这里的山石景色,也有记载:“团山之半有石如猴,高数尺,山顶有龙潭深丈余。”(见舆地篇·卷之七) 以上介绍,可以清楚的看到,古人对义卜寨村和团山的记载。 这里的山虽然不算高大,但是北坡也较为险要。悬崖峭壁,嶙峋巨石,景色各异。东坡上有一园石,高一丈有余,击打时能发出金属器的声音,人们都称之为“响石”。南坡上的“栖云古寺”,更是山中一景,涓涓泉水由山上涌出,经古寺流下。满山遍野都是高大的松树林,密不透风。灌木丛遍布山间,春天山花烂漫,夏天云蒸霞蔚,秋天遍地金黄,冬天白雪皑皑。四季景色分明。然而山上的泉水,不舍日夜的喷涌,顺沟壑潺潺流下,于村外汇成小溪,横贯村南蜿蜒而去,到村西掉头转向北方,与大河相汇。 这里的山上,由于树木成林,荆棘丛生,乱石遍地,因此有多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如:狼、狐狸、獾、豹子,偶尔还见过野鹿在这里出入。至于野兔和雉鸡,哪是随地都能够见到。 村民赵先生从山上狼窝中,掏出四个狼仔,带回家中饲养。大狼到夜间在赵家门口吼叫,邻居都感到不安,奉劝赵先生把狼仔放回。 假如您能够登上山顶,向四外眺望,周边景致尽收眼底。南面海上打渔船如在眼前,东面的山海关城墙,隐约可见,西望碣石山、北看燕山群峰伸向远方。 村北的大河,虽不属于名川,但是在史书上也记载清楚。据《抚宁县志》载:“抚宁县榆关镇西门外,有水南流。东屈深河堡流来之一水会又南流,至联峰山西而南入于海”。(见古绩篇·卷二) 另据《临榆县志》记载:“深河源出县之青石山苏子峪,至戴家河入海,河西为抚宁县界”。(见山水篇·卷六) 经现代勘察,深河源于燕山深处北坊子村,经蜿蜒流至深河镇和东甸子村中间,遇到一座丘陵,属于花岗岩地貌,河水突然掉头向西,在义卜寨村北再向西流去,到西南方向的小米河头村,与榆河汇合后流经戴河入海。 在两县的县志中,清楚地记载深河的源头和流经地域,而且明确的记载以河为界,河东为临榆县、河西为抚宁县。义卜寨村北与深河、西与毛义庄,都是三里之远,只是一水之隔,却隶属两县管辖。 这条大河,不仅肥沃了两岸的农田,而且还调节了周边的气候。自古以来,就是在干旱之年,也从未干涸,只不过是水量渐少,河道变窄而已。河水出自山谷,又流经丘陵地带,河中都是白沙,即便是深潭,可以清澈见底,至于水中的游鱼,那是清晰可辨。 为了防洪,河两岸都种植树木和灌木,以防洪水的冲刷。久而久之,高大的树木居然是一道绿色防护林带,俨然成为村中一景。 以上所说,都是过去的景象。当然,随着当今时代的变迁,气候的变暖,山与水也必然发生变化,那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了。 五、义卜寨村的交通 义卜寨是个小山村,也非重要集镇,但是村周边的交通,却比较便利。当然,这是由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决定的。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义卜寨村的地理位置,处在京东大御道上。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九月,大将军徐达置山海卫,将榆关马驿迁到深河堡(今深河镇),作为驿传机构。 到了清朝将北京定为都城后,皇室成员每年都要到沈阳,祭拜昭、福二陵。因此,历次东巡祭祖都要经过此路,有御道之称。原因是从北京到山海关去沈阳,是一条必经之路。 深河镇在义卜寨村北面,相距三华里,只有一水之隔。深河镇正处在这条大御道之上,而且是重要的驿站。清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榆关驿丞署,在深河。嘉庆十七年张彰、二十一年毛长清、二十五年王景芳、道光十四年吴焘,皆重修。” “芦峰、榆关两驿马号,土平房二十一间,瓦房六间,马神庙两座,卷棚三间。道光二十五年九月,知县李宗城重修。” “榆关驿,在县东四十里深河堡。明洪武十四年置,国朝初废,后复置,极冲。现存马八十六匹,夫四十三名,扛轿夫三十名,兽医一名,抄牌字识一名,马牌子三名,铡草喂马夫三名,接递皂隶四名,共银一百八十两四钱,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见抚宁县志·传驿·卷七) 又据《临榆县志》记载:“团山铺(今南山),入抚宁县界。”“原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名岁支工粮银六两,共银七十二两。遇闰加银六两。咸丰八年春季,裁员八成,银五十七两六钱,实支工食银十四两四钱。县为入关首站,差务纷繁,除紧要文件归马递外,其余统归铺递。裁留工食不敷应用,其已裁之数,由县按季捐发。” 当时的临榆县,所设铺五处,即:“额设铺递五处,每铺十里。县前铺、红瓦店铺、丰台铺、张果老铺、团山铺。”(见临榆县志·驿传·卷十二),文中所指的团山,就是今天的义卜寨村的南山。 以上的记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条大御道的作用,以及深河镇的历史地位。回忆过去的年代,在这条沟通关内外的大通道上,货物的运输、人员的往来,曾经是相当繁忙。深河镇又是官方的驿站,官员要在此地下榻,商贾也要在这里歇息。因此,茶楼酒肆、大车客栈,餐饮服务等行业,就应运而生。朝鲜使者金昌业这样描述:“壬辰(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二月十九日戊辰,晴。深河城尚完,东西可二百步,城中人家稠密,颇有市肆。是日值交市,人物填咽,观光者拥路。未至城一里有水,亦名深河,颇大。”(见《老稼斋·燕行日记》)不仅深河镇上市场繁荣,而且也带动了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 这条大通道,是皇室出巡、商人运输路线,也是兵家出入山海关的必经之路。明朝的军队攻打满人,满清军队入关也是走的是这条道路。就是到了近代,在解放战争中,1946年的解放军出关,1948年第四野战军,几十万大军入关,都走的是这条大道。这条道路,解放后经过翻修、加宽,成为水泥路面,重新命名为102国道。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义卜寨村南面修建了铁路,从天津到山海关,名为津榆线,(即现在的京山线)距村中十余里的北戴河,设立了车站。这是一条现代化的运输线路,这对人们的出行,发展当地的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减轻了北边大御道的运输压力。 解放以后,到了1983年,国家新修了京、秦电气化铁路,从北京到秦皇岛。这条铁路从义卜寨村边通过,还设立一个车站,命名为“义卜寨”车站,从而义卜寨这个名字,传遍全国各地。 在义卜寨村的北面,新修一条电气化铁路,从山西大同到秦皇岛,于1988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营运。 目前正在紧张施工的,由天津到秦皇岛的高速铁路,预计2011年即可投入营运。 出入村庄,村南的秦(秦皇岛)、抚(抚宁县)快速路,极为方便。 至此,在义卜寨村南北,只有几十里的狭长地带,就平行四条铁路,即:京山线、京秦线、大秦线和津秦线。在公路方面,有京沈高速、沿海高速,还有102和205两条国道。这样密集的交通网络,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有了这样便捷的交通,相信义卜寨村的经济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义卜寨村周边村落里程表 义卜寨村周边的地区,在元朝时除个别村落有人居住外,大部分村庄都建立在明朝初年。明朝初年为了抵御蒙古人的入侵,实行大移民的政策。这里的村落居民,大部分来自山东省,少部分来自山西和河南两省。 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人口快速增长,村落也比较密集,形成现在的局面。现在以义卜寨村为中心,将周边十余华里以内的村庄,做一下介绍,供村民出行时参考。 (单位:华里) 栖云寺 2.38 孤家子村 2.38 东甸子村 2.66 深河乡 2.78 大毛义庄村 2.84 小毛义庄村 3.8 后营村 4.2 华义庄村 5.44 仓上村 5.64 韩兴庄村 5.7 杨庄户村 5.8 望海店村 5.94 陈家庄村 6.4 杨户屯村 6.56 郑家店村 6.6 药马坊村 6.82 大乐安寨村 6.88 北杨各庄村 7.28 张马坊村 7.28 董庄村 7.3 马坊甸村 7.36 小乐安寨村 7.62 永宁寨村 7.98 小炮上村 8.02 边家沟村 8.24 郭高马坊村 8.24 刘马坊村 8.3 上不老村 8.5 铁官营村 8.56 烟台山 8.56 甘各庄村 8.56 老岭沟村 8.88 烟台山村 9.04 往子店村 9.12 朱马坊村 9.32 大科坨村 9.32 东甸村 9.66 计新庄村 9.68 富新庄村 9.92 代山头村 9.98 周营村 10.24 北戴河村 10.92 小科坨村 10.24 炮上山 10.46 大炮上村 10.48 东旭庄村 10.5 西桐叶村 10.7 紫草坞村 10.78 东桐叶村 10.82 大新立庄村11.04 北坊子村 11.22 寺后头村 11.22 长不老口村11.22 马家庄村 11.26 许庄村 11.32 公富庄村 11.32 古城子村 11.46 新周庄村 11.48 蔡各庄 11.62 谢李庄村 11.68 南大寺 11.7 小李庄 11.7 王校庄村 11.72 西岭村 11.76 西田家沟村11.8 谢里庄 11.82 慕义寨村 11.82 六、村庄经历的战乱 义卜寨村原来是临榆县中的一个普通村庄,她非集镇、也不是中心。她南临渤海、北靠燕山,东距山海关有数十里路程,西与抚宁县接壤只有一水之隔。由于地势处于关隘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虽然不是主战场,每次战乱也都波及其中。饱受战争的蹂躏,百姓苦不堪言。 村北的102国道,距村只有三华里。这条公路,在历史上曾经是连接关内外的重要通道。清朝皇帝及亲属,每年都要到沈阳扫墓和省亲,都需要走这条大道,故称“御道”。至于历代兵家征战,也必须由此路通过。 村北的深河镇,古称“深河堡”,就坐落在这条大通道上。据史料记载:“深河镇,在河北省抚宁县东,接临榆县界,旧为出入山海关孔道,京东大御路经此也。” 明朝洪武十四年九月,大将军徐达置山海卫,将榆关马驿迁到深河堡,作为驿传机构。清朝乾隆十一年又设深河堡巡检司,由临榆、抚宁两县共管。 正是有这条大通道,历史上的名人,也多从此通过,留下过诸多诗篇。清代大学士、兵部尚书单懋谦路过深河,赋诗一首《过深河驿有感》 ,诗云: 千里风尘两鬓霜,长途老境黯然伤。支离病马嘶荒驿,瑟缩寒鸦下夕阳。 不尽悲歌增感慨,欲将凭吊寄苍茫。青磷白骨都消尽,莫问当年古战场。 从这首诗中,咏出“青磷白骨都消尽,莫问当年古战场。”一句中,可以反映出当年征战的残酷。 从明朝开始,当地就多次遭到战祸的骚扰。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十四日,清兵由北口入永平,越过抚宁县,直破深河堡。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直抵临榆县,以其主力攻打山海关。由于守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大战于石河一线,起义军大败。双方血战杀的天昏地暗,生灵涂炭,百姓遭殃。 到了民国年间,这一带又发生两次直、奉大战。1922年4月,直、奉两军在长辛店一线交战,奉军溃败。于5月进临榆县退守山海关,直军在后面追赶,奉军奋力抵抗。 1924年8月,直军吴佩孚以重兵抢占山海关。奉军张作霖在关外集结兵力,并派张学良、郭松龄两军进行正面攻击,10月31日奉军占领山海关,直军全部溃败。 两次直、奉战争,军队所到之处,百姓遭到骚扰,其情形惨不忍赌。 1933年1月1日,日本军队进攻山海关,3日失守,4月4日日军又攻占海阳镇。之后,临榆县境内的村庄,到处建立据点、构筑工事。百姓又遭到日寇铁蹄的践踏,人民陷入苦海之中,过着暗无天日的苦难生活。 村北的深河镇,1944年初设立据点,驻扎日军一个中队,修炮楼、挖壕沟。所有的民工都由附近的村庄摊派,建筑材料都在当地掠夺。村南山上的树木成林,遮天蔽日。日军多次砍伐,一部分运往外地,另一部分修筑工事。从此,南山的大树皆无,只剩下不成材的幼树了。 1943年,日寇为了运兵,修建了北戴河到深河镇的公路。名为“杨东路”,南起杨各庄,北到东甸子村。这条公路从义卜寨村中通过。完全是动员当地的民工修建的,所用财物均由各村摊派。 日寇以设立的据点为中心,经常向周边村庄进行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43年农历6月13日,日寇一支部队到义卜寨村,进行清剿,盘查可疑人员。追问八路军的行踪,无人告知。气急败坏的日军,采用压杠子、灌辣椒水等残酷手段,打伤村民多人,最后也是一无所获,天黑前抢走大批财物撤回据点。 日寇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与敌周旋,适时地消灭敌人。 仅以义卜寨村周边的战事为例,与敌交锋也有数次。 1943年八路军田川与烟筒山日军发生激战。 1944年1月29日,临、抚、昌联合大队,一举拔掉海阳据点。 1944年5月,马骥率七区队一、二连在临抚昌联合县大队的配合下,攻下深河据点,击毙伪大队长张相臣以下40余人,生俘200多人。 1944年7月,马骥部与临抚昌联合支队在平市庄民兵的配合下,攻下深河伪军据点,击毙敌人40多人,俘虏100多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村民本以为可以过上安静的日子。谁料到“前门驱虎,后门进狼”国内战争的硝烟又起。国民党的中央军又长驱直入,为了抢占有利地形,1945年的9月17日,国民党的第十三军和五十二军,在美国军舰的护送下,在秦皇岛登录。同年10月2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师,共一万八千余人,在秦皇岛登录。同年11月11日,由美国海军20多艘舰艇,运送国民党四个师,在秦皇岛登录。为此,临榆县这个地区,共有国民党军队六万余人。占领了所有的城镇、要地和山口,并向周边地区扩散。 美国的军舰,停泊在秦皇岛港口。美军陆战队占据北戴河海滨,不断向解放区挑衅。 1945年9月,国共重庆和谈破裂后,国民党首先挑起内战,开始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为此,国内战争全面爆发。 这时的临榆县到处是战场,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对村庄狂轰滥炸。1947年在义卜寨南山顶上,修建了炮楼驻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因为这里居高临下,可以观察到深河镇的通衢大道,其距离在重炮射程之内。国民党军队的粮食,修炮楼的一切物资,都由周边的几个村庄供给和摊派。 村北的深河镇和烟筒山一线,1947年也修建了炮楼,驻扎国民党军队。 这时,国共双方的军队,处于胶着状态。 到了1947年5月22日,冀东十二军分区部队万余人连续攻克榆关、深河、烟筒山等国民党军据点,全歼深河守敌国民党华北保安二团2000余人,活捉敌团长王子善。 1948年9月,正当我九十六团向烟筒山守敌发起进攻时,停在秦皇岛港的敌“重庆号”等舰艇,向我阵地实施拦阻射击,并掩护其步兵西进 增援。我九十五团三营立即东进迎击,保障九十六团作战。九十六团向守敌发起猛烈攻击,一举攻占烟筒山据点,全歼敌暂编十五师三团九连。 1948年9月,我军三十三师九十八团,对义卜寨南山的据点,发起了攻击,全歼山上的守敌。 1947年9月12日,为了配合东北野战军发起辽西战役,由区大队组织各村的民兵,将蔡各庄到南大寺的铁路破坏,扒开枕木、割断电线,阻止向东北运送军用物资。其中,义卜寨的民兵也有多人参加。 直到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大举进关,临榆县全境才算彻底解放。 至此,多年的战乱,终于结束,人民才过上平安的生活。 附录:大军的出关与入关 在解放战争中,义卜寨村经历了解放军的出关与入关。哪种壮观的场面,至今仍记忆犹新。也是多少年来,接触军队最多的一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东北地区处于真空状态。虽然有东北抗日联军,但是人少力单,无法占领东北全境。这时朱德总司令发布命令,分三路大军出长城各口,以最快的速度,大踏步地向东北进军。随即,中央从各解放区抽调十万主力部队,还有两万干部迅速赶往东北。成立中共中央临时东北局,由彭真任书记、林彪主持东北的军事工作。 1945年深秋,关内的解放军部队,浩浩荡荡的向东北开进。其中的一路是经过山海关出关的,义卜寨村正好处在大通道上。每天都要接待过路的解放军战士,安排他们的食宿。因为这次出关,是轻装上阵,战士们只带个人的行李,不带武器,更没有辎重。不仅是住在村民家中,而且还得管战士的伙食。提供足够的热水,让战士泡脚,解除疲劳。为了抢时间,所有过路的战士,都是只住一宿。天天如此,全村的父老乡亲,整整忙了二十余天。这就是解放军的出关行动。 到了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电令给林彪:“望你部立即令各纵队,两天时间内完成出发准备,取捷径以最快的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塘沽,唐山,天津三处敌人,不使敌人逃跑并争取中央军不战投降。”林彪接到中央军委的电令后,立即命令四纵,十一纵及三个独立师,一个骑兵师秘密由喜峰口,冷口,进关到石门马伸桥集结,先头部队牵制平津之敌,后续大部队于1948年11月23日开始向关内进发,东北人民解放军80万人,还有战马十万匹,民工15万人,分三路向关内开进。 特种部队由沈阳经山海关进关,日夜兼程,人群队伍望不到头尾,人流如潮。所到之处,犹如风卷残云之势,消灭国民党军队。有些国军都望风而逃,或就地瓦解。 这时义卜寨村,又迎来了大军入关的队伍。这与出关的队伍相比,有了截然的不同。 一是人员多了,只见公路上烟尘滚滚,往北面的公路望去看不到头尾。深河镇周围的村庄,都驻扎上军队。 二是武器精良了,八匹马拉的山炮,四个人抬的重机枪,战士佩戴的美式卡宾枪,原来的“三八大盖”和“七九步枪”不见了踪影。还有汽车上拉的机床,可以修理设备和武器。 三是军队只住民房,单独起火,无需村民做饭。当地只提供粮食、蔬菜和牲畜的草料。 四是在村中住的时间长了,短者三、五天,长者七、八天。就这样,大部队过了一月有余,才告以段落。 每次接待新的队伍,村民都到村边的大道上,迎接解放军入村。然后,部队都在后庄一块空地上集中,就是王瑞东家的东墙濠(即宅院东侧)。举办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之后由村长宣布某家安排多少人员,战士出列即跟随房主人进入家中。每次接待都是如此。 大军吃住在村中,受到村民的欢迎。因而把最好的房屋让给战士,甚至有几家男人挤在一间屋内。解放军战士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发扬爱民的传统,每天给老乡担水、扫庭院,还做村中的环境卫生,真正体现了军民一家人。 这个村庄上了年纪的人,当提起‘军队’或‘兵’字,真是谈虎变色,马上就与‘兵匪’、‘兵痞’联系在一起。原因是他们经历了若干战争的苦难。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两次直、奉战争,三十年代的日寇烧杀抢掠,以及国民党军队的骚扰。这些景象,马上就会涌入他们的脑海,还都历历在目。如今见到这样的仁义之师、威武之师,与过去的旧军队相比,怎能不让人爱戴呢!因此,村民把当地的土特产品,都争相送给解放军。当解放军离开时,村民都恋恋不舍,年轻人还都送上一程。 以上所写,就是解放军出关与入关,在义卜寨村经过的全过程。 七、义卜寨村的学校 义卜寨村的村民,历来就重视教育。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高家就自办私塾,供高姓子弟就读。到嘉庆四年,高家新建了一座院落,俗称西院。这个院落是三进式四合院,在后屋的庭院中,就专门设立了书斋和学堂。即西厢房为书斋,东厢房为学堂,专供高家子弟读书之用。 这个学堂,地处后院,比较僻静。前窗外是花坛,后窗外是下院,树木成林,鸟儿啼鸣。无人员之喧嚣,无车马之嘈杂。室内雕梁画栋,屋内给人清新之感。房内有旁门与下院相通,便于学生出入。 到了清朝末年,开始接纳外姓子弟。这间私塾,一直办到民国初年,高国珍之父高老先生,就是这个私塾的最后一任老师。这间学堂,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还保持完好,只不过由主家存放杂物罢了。 由于坚持办学,培养了一批有文化之人。村中在清代曾出现一个举人和几个秀才。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建立。村中的私塾即废,新学未兴,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当时的民国政府初建,还无力普遍设立学校,只不过在县城和大的乡镇试验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本村高湛田先生挺身而出,发起倡议建立村中小学。当即就受到村中的有志之士积极响应,于是开始筹备办学事宜。高湛田先生率先捐助,村中父老也慷慨解囊。经统计办学经费还有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共同商议集资的途径。最后想出了走出去的办法,到各地募捐。因为当地的人员,在外经商者居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高湛田先生随即到京、津和东北几个城市,寻找故旧以及乡人,说明来意希望给予支持。这些乡人听说为家乡办学,此乃善举,都纷纷捐助。经过一番奔波劳碌,终于满载而归,经盘点办学费用已经绰绰有余。 资金到位后,随即选择校址。经与村人共同商议,一致倾向于在本村寺庙内。其原因有二: 一是庙内地方宽敞,前殿与大殿之间,东西两侧足可以容下两排教室,不破坏寺庙的格局。况且后院可以当操场使用。 二是寺庙的位置,在村的中央,东、西庄的孩子都够得上。另外,选择在寺庙,还省去了重新征地,节约办学的费用,真是一举三得。 方案确定后,随即动工计划兴建。在兴建教室的过程中,同时也将为学校的捐赠者的姓名、钱数,镌刻成石碑镶嵌在庙内的东墙上,作为永久纪念。 教室建成后,如何办新式学堂,村中之人还不甚清楚,周边村庄又无办学经验可借鉴。这时,高湛田先生只好到山海关求教。 山海关田家,是当地的殷实富户,自家出资于民国九年建立“田氏私立中学”,而且是县城中唯一的一所中学。高家姑奶奶嫁与田家,听说家侄要为村中办学,对此善举表示赞同,一口答应给予帮助。因此,义卜寨小学的施教方案,以及管理都借鉴田家中学。同时还聘请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郎香圃先生,来村任教。郎先生受田家之托,从县城来到村中,开始了他的漫长的教学生涯。 在一切筹备停当后,义卜寨小学于民国十九年正式开课,村中父老推举高湛田先生任小学校长。各家子弟都纷纷入学,凡入学者不收任何费用。从此,为村中培养新一代新人,迈出了第一步。 义卜寨村办学,不要政府经费,而且教学水平较高,立即得到县政府的认可。并由县教育局命名为“临榆县第四十初级小学”,纳入到政府的管理之中。 义卜寨小学的发展,倾注了郎香圃老师的心血。郎先生治学严谨,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虽然当时已经不讲四书五经,但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待人礼貌、如何做人,却贯穿着整个的教学之中。因此,几年时间过后,原本一批无知的孩童,变成了有文化、懂礼貌、守纪律的新人,家长对孩子的变化异常高兴。一时名声大噪,就连周边村庄也慕名而来。如孤家子、毛义庄、深河等村的孩子来此求学。虽然义卜寨小学是本村所办,但是对外村的学生,一律接纳,没有拒绝。 郎老师爱护学生如同子女,对同学关心备至。凡是功课跟不上进度的,放学后留下来专门给予补课,从不收任何报酬。 义卜寨小学课程的设置,是比较全面的。所开课程有:国文、常识、修身、图画、音乐和体育等,课外还要自修‘尺牍’一书。名为初级小学,而设立五、六年级,实为高级小学。为了交流学习经验,学校出版“义卜寨小学半月刊”,为十六开油印本,其内容为学校生活、学习心得、作文选登等,除供学生阅读外,还与周边学校进行交流。 每年春季,学校还要举办运动会,有篮球、赛跑、跳绳、跳远等,项目虽然简单,但是能够激发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 每年年终,学校都要举办家长座谈会,由郎先生向各位家长汇报学生成绩,并针对每个学生提出要求。 郎先生的治学精神,得到村民的称赞。每逢年节乡亲主动送来一些慰问品,如粮食、肉蛋和蔬菜等物,都被郎先生婉言谢绝。村民过意不去,就委托校长转送,言称是村公所赠送。郎先生耐于校长的情面,当时勉强收下,然后又从个人的薪金中扣除。消息传开,村民无不为之感动,郎先生的高大形象,如同栖云山上的青松,巍然挺立。 由于学生的增加,后又聘任郎丽华女士任教,以辅佐郎香圃老师。 高湛田先生十余年的办学精神,为学校呕心沥血,使学校越办越好,村民自发为高湛田树立石碑一块。立在学校的东侧,正面镌刻着“高湛田先生兴学纪念碑”几个大字。碑的后面由村民刘书元先生撰写的碑文。记载着办学的经过和所取得的成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批批义卜寨村中的青年,或继续求学、或参加工作,奔赴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但是这些人,都牢记小学的启蒙教育。据初略统计,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解放前有:高维洲、常肃新、高国植和蔚国祥等人,解放后大约有数十人之多。当时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能够出现这么多有文化的人员,其功劳在于重视教育的结果。 义卜寨小学,度过十四年后,这里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村中的上空,出现兵荒马乱的局面。日寇无休止的扫荡,到处杀人放火,掠夺财物,民不聊生。小学被迫停办,郎香圃先生回到山海关,高湛田先生也辞去校长的职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村中小学开始复课,重新聘任教员,校长则由村长兼任。谁料到不到一年时间,国内战争又起,国民党军队首先在秦皇岛登录,随后便迅速展开,占领重要城镇,整个地区处于国共两军犬牙交错的局面。各个村中都变成一个大战场,义卜寨村的南山也修建了国民党军队的据点,不断地对村中进行骚扰。两军相遇,曾经在村外发生过多次战斗。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无法正常上课,只好处于开开、停停的状态。 这阶段的学校,根本无安全感,其任教老师也更替频繁。先后有高国馥、惠达育、刘克瑞和王瑞琪等人。直到1948年底,临榆县地区全部解放,国民党军队彻底退出,才算安定下来,学校开始了真正的复课。 到1949年建国后,义卜寨小学纳入人民政府的管理之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揭开了新的一页。至此,小学不断的发展壮大,为培养村中新的建设者,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八、村中名人 1、 高庆生 高国哲 字庆生(1927--1952),1927年生于临榆县(现秦皇岛市)义卜寨村。 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任绥远军区政治部摄影员,后任原《绥远日报》记者等职。1951年调到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任助理摄影师,曾参加过纪录片《八一运动大会》的拍摄。 1952年10月,高庆生随中国人民第二次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拍摄纪录片《慰问最可爱的人》。10月17日,当他正在朝鲜平安北道成川郡石田里,拍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慰问志愿军活动时,突然遭到敌机轰炸,为保护摄影机,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朝鲜人民为了表示对高庆生烈士的崇高敬意,将他的遗体安葬在罗盛教烈士的坟茔左侧。 赴朝慰问团归国后,在天津市工人剧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总团长刘景范,副团长陈 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代表于振瀛和天津市人民政府、抗美援朝分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等,都出席了追悼大会。 陈 沂副总团长在追悼大会上致悼词,天津市人民政府、抗美援朝分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代表分别讲了话。社会各界都送了花圈或挽联,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敬献的挽联写到:“发扬革命精神,以生命保卫国家财产;摄取英雄形象,将热血写成壮丽诗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军总部献的挽联写到:“你为我们朝中两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事业而光荣牺牲,你的名字将永远活在朝鲜人民心里。”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总团献的挽联写到:“骨埋丹山,英雄常伴罗盛教;冢临碧水,烈魄常依栎沼河。” 1952年12月,总政治部授予他烈士称号并追认为模范青年团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决定,将高庆生烈士抢救出来的摄影机,命名为“高庆生号”,并将这部机器交给最有成绩的摄影队使用。 如今,在八一厂的厂史馆里,高庆生烈士遗像的下方,始终有一件特殊的武器陪伴着他——摄影机。这是烈士在最后关头用生命做代价保护下来的。 高庆生的事迹,在当时广为流传,成为青年学习的榜样。就是到了2009.8.2 北京的《法制晚报》,还以整版的篇幅,详尽的介绍高庆生的英雄事迹。 2010.11 2、 高峰 首席谈判专家 高峰 高峰是义卜寨村高家后代,高维洲之子。高峰之父高维洲,是本村停办私塾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 高峰1954年出生,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2003年4月从湖北警官学院调入北京市,现任北京警察学院教授,二级警监,中国社会公共安全危机干预专家,中国首席反劫持谈判专家。 2004年7月,高峰出版了《反劫制暴战术谈判》一书,这本45万字的理论著作,填补了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反劫制暴战术谈判理论第一人”。 他创造出的社会公共安全危机处置与应对的理论体系、技巧体系、实训体系,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曾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香港凤凰卫视电视台、香港文汇报、台湾中时电子报、英国BBC国家广播电台、美国亚特兰大时报等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刊物《法治方圆》评选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法治标榜人物”,界内称他为“中国首席谈判专家”、“国内公共安全危机干预的权威”。 他不仅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反劫制暴战术理论,还为中国培养了多名专业反劫持谈判专家,他的地位在中国反劫持谈判领域无人可以撼动。 2010.11 3、历史名人 举人 高鹭飞 义卜寨村在清朝出了一位举人,是后庄高家的高鹭飞。 高家落户义卜寨村,传说是起于明朝。由于历来重视教育,高姓家族自设私塾,因此文化人较多。在封建社会,要想步入仕途,就得读书,然后参加科举考试。 据《永平府志·卷十二·选举表》记载:“高鹭飞,嘉庆九年甲子举人,同治甲子重赴鹿鸣”。另外,光绪四年版、民国十八年版的《临榆县志》也都有同样的记载。(见右图) 高鹭飞,出生于清朝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科参加乡试,中为举人,当时二十五岁,是临榆县唯一考中的。哪年参加考试的,在永平府的五个县中,中举人者共九人,其中:迁安县二人、昌黎县一人、乐亭县二人、滦县三人、临榆县一人。 又据《永平府志》记载:“高鹭飞,同治甲子,年八十五岁重赴鹿鸣”。从史料记载中分析,八十五岁高龄的耄耋老人,还能够到数百里之外的省城,参加宴会,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是何等的不容易。不仅要有一个健壮的体魄,还要有一种精神。 清朝科举考试,考举人者,称为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一般都在子、卯、午、酉几个年份,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由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乡试榜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jie)。凡考中的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高鹭飞八十五岁参加的鹿鸣宴,是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乡试后,在省城举行的。鹿鸣宴是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续,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官员。在宴会上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必须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 义卜寨村举人家府第,在后庄高家老院。高大的门楼,黑漆的大门,青石的台阶,门楼正面高悬“文魁”匾额,门两侧有石狮镇守。大门外两侧有高大的旗杆,前面有数颗老槐树。进入大门后,迎面是一道影壁墙,院中有两颗高大的杏树。沿石阶走过进入二门,门楼上也悬着匾额。进入二门后,两侧是厢房的耳房,前边是正房与东西厢房,正房与厢房之间,有花池相隔,种植灌木,其建筑结构均为四梁八柱的青砖大瓦房。院内所有走道,都是青条石铺路。后院有碾坊、牲畜棚,和菜地,后门外两侧是高大的白杨树。后门外有自家的打谷场。 这个宅院,到1948年土地改革时,门前的旗杆推倒,匾额拆掉,房屋分给其他村民居住。到此,多年的举人府第,从村庄中消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