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易堂九子
释义

“易堂九子”是指明末清初以魏禧为首的九个文学家。魏禧父魏兆凤,于明亡后削发隐居于今距宁都县城西2.5公里远的翠微峰,名其居室曰“易堂”。禧与兄际瑞﹑弟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讲学于此,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

简介

易堂九子中魏禧、魏际瑞、魏礼三兄弟又被称为“三魏”,他们又是“易堂九子”的核心。以魏禧的成就最大,他是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著有《魏叔子文集》,代表作为《大铁椎传》。

易堂九子为“宁都三魏”(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李腾蚊(宁都人)、彭士望(南昌人)、邱维屏(宁都人)、林时益(南昌人)、彭望(宁都人)、曾灿(宁都人),均为清初善诗文者。

易堂九子是宁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个文学社团,他们在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惜的是现在的宁都年青人知道“易堂九子”的并不多,宁都现在也没有专门的纪念馆之类的场所来让人们了解他们,了解我们宁都的人文历史。

道光间,彭玉雯编有《易堂九子文钞》。清罗有高《邓先生墓表》:“至养愚李先生,乃粹然一以朱子为宗,其后易堂九子,以气节文章声海内。”《国朝先正事略·文苑·魏叔子先生》:“易堂九子,自三魏及躬菴、确斋外,曰李腾蛟咸斋、丘维屏邦士、彭任中叔、曾灿青黎,敦古友谊,如骨肉子弟,无恒父师。高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

传说

“易堂九子”个个不仅文章写的好,还都具有安邦治国之才,这里有一个传说。清兵入关以后,明朝国势越来越衰微,大有亡国迹象,这时大臣当中有听说“易堂九子”名气的,进谏皇帝请他们出来辅佐朝政,皇帝就派来一个使者请他们出世救国,使者快马加鞭,来到宁都翠微峰,打听到他们的住所,来请他们。传说“易堂九子”也都有神机妙算之能,正当皇帝派来的使者推开“易堂”室之门时,九子令人打了一瓢清水,把一支点燃的明烛“哧”的浇灭,使者正要说明来意,九子对使者说道:“看到没有,‘清’水灭‘明’烛,天意不可违,你也不要回去了,否则亦有杀身之祸。”使者一听,知时事不可改,也就留了下来,保住了一条性命。

“易堂九子”在当时的巨大影响以及他们带来的赣南文化的兴起,是我们的一个骄傲,在同一时期一下子出现九个文化名人,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九子

魏禧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人。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扬州。魏禧自言"少好《左传》、苏老泉(洵),中年稍涉他氏。然文无专嗜,唯择吾所雅爱赏者"(《与诸子世杰论文书》),他的文章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内容多表彰民族节义人事,叙事简洁,又善议论。清初,人称魏禧、侯方域、汪琬为散文三大家。魏禧尤重气节,束身砥行,"以经济有用之文学,显天下百余年"(尚熔《书魏叔子文集后》)。史论如《隽不疑论》、《蔡京论》、《续续朋党论》等,善评古人的是非得失与成败。传记如《江天一传》、《刘文炳传》、《朱参军家传》、《邱维屏传》、《大铁椎传》等,文笔简炼,叙事如绘。此类文章大多表彰志节之士,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他论文强调"积理"和"练识"。所谓"积理"即要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酝酿积蓄,沉浸而不轻发",使发而为文章,"大小深浅,各以类触,沛乎若决陂池之不可御"(《宗子发文序》)。所谓"练识",即"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答施愚山侍读书》),他认为掌握了这样的"为文之道",文章才能在"至平至实之中"发前人之所无,成为"卓然自立于天下"的"奇文"。总的说来,魏禧散文长于议论、叙事,"踔厉森峭而指事精切"(宋荦《三家文钞序》)。但也有些则是轻率速成之作,流于庸滥,曾受到钱澄之、王庆麟等人的规劝 和批评。魏禧也能诗,有沉郁雄健之气。如《读〈水浒〉》,歌颂梁山英雄能够同饥寒、共生死,同时鞭挞以诗书道德掩其恶的当世权贵;《卖薪行》、《出廓行》、《入廓行》、《从征行》、《孤女行》等篇则反映了当时贫民的生活图景,也显示出作者对世事的沉痛感触。魏禧与其兄祥、弟礼,都能文章,世称"三魏"。他们的文集合编为《宁都三魏全集》。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卷,《日录》3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1卷,《兵迹》12卷。

魏祥

魏祥(1620——1677)字善伯,又字伯子,号东房,后改名际瑞。江西宁都人。与其弟魏禧、魏礼合称“宁都三魏”。年17补弟子员。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以10万兵攻占宁都城后,魏祥独身力阻清兵。精通古文,负才不试,与魏禧、魏礼、邱维屏、彭士望、林时益、彭任、曾灿、李腾蛟等讲学于易堂,世称“易堂九子”。罗牧与魏祥相交当在罗牧随林时益学制茶余冠石之时。从魏祥所著《魏伯子文集·尺牍·卷之二·四四》之中:载有《与罗饭牛》一则,云:“古人作画,悬纸高壁之间,闭户旬日,日夕相对,忽有山水烟林,天光地气,发于纸上,经营惨淡,执笔赴之,凡文字书画,精神距一层之,先落笔乃在此一,若守此一,便落第一耳。”魏祥虽仅年长罗牧三岁,但从罗牧习文、学画大大晚于正常的文人雅士,加之罗牧与“易堂九子”之一的林时益的师承关系,是这一距离可推测的重要原因。罗牧与魏祥的相交,当在亦师亦友之间。

魏礼

魏礼,字和公,号季子,宁都人。明诸生。有《魏季子集》。

李腾蛟

清初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字咸斋,宁都人。明诸生。有《半庐稿》。其家乡为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曾灿

曾灿又名传灿,字青藜,号止山,宁都人。有《六松堂集》。

彭任

彭任,字中叔,宁都人。明诸生。有《草亭诗集》。

彭士望

彭士望(1610—1683),本姓危,字躬庵,又字达生,南昌人。自幼聪慧,十岁作《除夕诗》,为人欣赏。十六岁补县学生,与新建欧阳斌元研究经世之学。崇祯十二年(1639)父逝世,临终时嘱其当以黄道周为师。彭士望对黄道周为人正直、不阿附奸佞的品质深为敬佩。黄道周因直言进谏,触怒思宗而下狱,彭士望四处奔走,竭力营救。清兵攻入北京后,抗清将领杨廷麟谋起兵,彭士望为他募兵。后清兵攻破赣州,杨廷麟战死。其子为清兵所掠,彭士望竭囊赎出抚养。南明隆武元年(1645),爱国将领史可法受到把持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钺的排挤打击,督师扬州,他和欧阳斌元应召前往,建议用高杰、左良玉军夹攻南京,以清君侧。史可法未采纳,彭士望辞归。五年后,降清将领金声桓带兵反正,清兵二十万人围攻南昌,彭士望避难宁都,居翠微峰。在宁都与魏禧、魏际端、魏礼三兄弟以及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志气相投,躬耕相食,论道讲学于宁都易堂,世称“易堂九子”。他致力于古文辞,尤精于《春秋》、《左传》诸史。晚年讲求实用之学,反对空谈。著作有《手评通鉴》、《春秋五传》、《耻躬堂诗文集》等。

邱维屏

邱维屏(1614年—1679年)字邦士,江西宁都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八年,年六十六岁。明诸生。督学侯峒曾奇赏之,再试皆第一。避乱,隐居翠微峰中,为“易堂九子”之一。古文为诸人所推。魏禧尝从之学,亦为维屏所重。晚为历数、易学,尤精西洋算术。维屏著有周易剿说十二卷,松下集十二卷,邦士文集十八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林时益

林时益(1618年—1678年),本姓朱,名议霶,字确斋,江西南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卒于圣祖康熙十七年,年六十一岁。本明宗室。清初,变姓名,寄籍宁都。与南昌彭士望同里,共谋居处。士望与魏禧一见定交,极言金精诸山可为岭北耕种地;乃携家偕士望往。侨居十余年,与魏氏昆弟相讲习。康熙七年,诏明故宗室子孙,还田庐,复姓氏;时益不乐归,卜居冠石,结庐佣田以自给。时益为“易堂九子”之一。工书,喜为诗,晚好禅悦。著有冠石诗集五卷,和确斋文集,(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