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医学大观园
释义

经络又称经脉,包括正经和奇经两大类,以及络脉、经别、经筋等。正经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其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行气血,联结表里上下、脏腑官窍、四肢百骸,使人体生命活动保持整体性。故《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

简介

奇经

奇经有八,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正经气血。其中冲、任、督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带脉环腰,总束诸脉,故此四脉与妇女经、带、胎、产关系密切。至于阴饶、阳饶、阴维、阳维,关乎阴阳的交会与维护。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八脉丽于下,隶属于肝肾"。吴鞠通也说:"八脉丽于肝肾,如树之有本也。阴阳交媾,生生化化,全赖乎此。"指出奇经八脉的生理病理与肝肾的关系十分密切。络脉包括别络、浮络 孙络。别络较大。共有十五,即十二经与任、督各有别络一支,加上脾之大络,其功能是加强经脉之间的沟通与调节作用。络脉浮行于表浅者,称为浮络;最细小的分枝,称为孙络,主要功能是直接渗濡灌注气血津液于全身组织。至于经别与经筋,其功能与正经相似.不过某些方面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经络病机

经络病机,主要是指经络中气血盛衰及运行异常等病变机理。由于经络是联系人体表里内外的通路,故经络为病可以累及脏腑,脏腑病变也可以从经络反映出来。故其病理变化有病在经,病在络,病在脏,病在腑,经腑同病,经脏同病等具体内容。不论病在经络或病在脏腑,其病候总由经络所循行和络属的特定部位反映出来,因此,经络脏腑病变总有其特定的病候。观察病候表现及其部位便可辨别病属何机。例如,足厥阴肝经经脉布两胁、抵少腹而上连目系,功主疏泄,如郁滞不畅,则可发生胁痛、少腹痛等症状,而从胁痛、少腹痛等症状便可知是足厥阴肝经之病;手太阴肺经其经脉起于胸部,开窍于鼻,职司呼吸,如郁滞不畅,则可发生咳嗽、气喘、胸痛、鼻塞等症状,而出现这些症状便可知是手太阴肺经之病。再以头痛为例,前额痛属阳明经,偏头痛属少阳经,枕、项痛属太阳经等,都是根据经络的行径确定的。《灵枢,邪客篇》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 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梆;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腿。"其气所"留"之处,便是其经络所过之地。可见,经络脏腑病候一般都反映于其循行的部位,因此,不同的经络脏腑为病也就有其不同的、固定的病候了。但为什么有些病候又为多经所共有呢?例如,从经络行径反映的病候来讲,头痛、颊肿、颈肿、缺盆中痛、掌心热、肩外侧痛等,就是胆、膀胱、大肠、胃、肺、小肠、三焦、心包络诸经所共有。这是出于"经络交叉"形成的。对于这种情况,要判断其病属何经,必须综合经络循行部位所出现的其它病候加以综合分析。如肺、胃、胆均有缺盆中痛,但属肺经者,多兼有脯臂侧痛厥和肩背痛;属胃经者,多兼胸腕乳脐腹部疼痛,膝腔厥冷或肿痛和足背病等;属胆经者,多兼胸胁痛不能转侧,足腔外侧痛,颔肿等病候。再如,手太阴肺经与足少阴肾经之病都可发生咳喘,手太阴肺之经络直属肺脏,郁滞不畅,自然会发生咳喘症状;而足少阴肾经虽直属于肾,但其经络从肾上贯膈入肺中,故其病亦可发生咳喘。这两经都可出现咳喘之候,就是"经络交叉"的缘故。要分清咳喘属肺属肾,当从其兼候中进行分析,一般说,肺经咳喘多兼肺胀、胸闷、缺盆中痛,肾经咳喘多兼心悬、善恐、惕惕然如人将捕之等病候。此外,某些脏腑病虽无"经络交叉"亦可出现共同症状。例如,肺病出现肾病的小便不利,肾病出现脾病的食欲不振等,这就须结合脏腑的生克、表里关系加以理解。

关于经络为病,《灵枢?经脉篇》有"是动"、"所生病"之分。根据马王堆医帛《足臂十一脉》(甲种)记载,在足臂部阴阳而各脉为病的提法是"其病",而没有"是动"、"所生病"的提法。其后,《足臂十一脉》(乙种)开始区分为"是动"、"所生病",但内容与"其病"相一致。直到《灵枢,经脉篇》才有"是动"、"所生病"的提法,其所包含的病证也相应地增多了,除心月"「脾肺肾所生病外,还确定了津液血脉筋骨气七种所生病。对于"是动"、"所生病"的理解历来议论纷绘。《难经》认为,"《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流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流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元.滑寿《难经本义》持不同见解,认为"然邪亦有只在气,亦有只在血者,又不可以先后拘也。"清,徐大椿《难经绛释》则认为,"《经脉篇》是动诸病,乃本经之自病,所生诸病,则以类推而旁及他经者。"张隐庵《黄帝内经灵枢集注》解释为"夫是动者病见于外,所生者病见于内。"最近,中医研究院等单位新编《简明中医辞典》(试用本)又认为,"是动"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名是动","所生"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也有理解成:"是动"是指本经经脉及其联属的脏腑因外邪引动而发病,"所生病"是指本经及其所联属的脏腑发生的疾病。如此等等,分歧殊甚。其实,《难经》作者的解释是对的,因为"是动"和"所生(产)病",原本讲的是这两组病证的变动与产生,势必涉及其病机变化的先后过程。"故先为是动",表述了经脉因异常变动(包括郁滞不畅和运行逆乱等)而发生的病证;"后所生病也",是说随后产生的病证,这是一个由浅而深,由经脉而脏腑津液血脉筋骨气的病机变化过程。有人称"是动"为原发性或急性病候,或前驱症性质,"所生病"属于继发性或慢性病候,或后遗症性质。但实际上这两组病候的区分是相对的,通常都是相互交叉出现,在今日之实际应用价值如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分类

肺经

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认为肺不仅指现代医学的肺脏器官,更是整个呼吸系统的统称。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若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状出现。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大肠经

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胃经

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长的经脉。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发声无力,发音模糊。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喜吃甜食的倾向。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定下来。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脚部觉得虚弱、麻痹。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著的改善。胃经是非常长的经脉,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个。详细情形请参阅图解。

脾经

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心经

心脏在中医医学中是属于五脏之一:位于肺之下,横隔膜之上,状如莲花一般,且附著于胸椎的第五根肋骨附近。和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心脏机能大致相同,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组织。心经是维持心脏功能的经脉,假使有任何损害的话,机能便会降低或亢进,并呈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状,如眼睛带黄并有充血的迹象。喉咙痛。由手臂开始,经肘部到手掌、小指为止。有疼痛、冰冷及麻痹的感觉。或者是相反地有热感。脸部发烧,有如上火一般。讲话的声音明朗,比较喜欢说话、笑。精力旺盛、富有同情心,有时也会感情用事。食物则偏好辣味,但体力却不太好。可以在位于第五胸椎附近的心俞穴位处压看看,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心经的穴位包括有极泉、青云、少海、灵道、进里、阴刹、神门、少府、少卫等九个穴位。心经发生异常时,身体会有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此时请刺激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能减轻了。

小肠经

小肠经现代医学而言,是位于胃和大肠之间,长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进入小肠,小肠即分泌肠液并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将食物完全融解为细小的分子,最后由小肠壁吸收。但在中医医学中,其所认为的小肠机能则稍有不同。小肠连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态物会进入小肠;小肠门于肚脐以上附近的一个小洞,水份会由此流入膀胱,固态渣滓则进入大肠,而必要养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肠经在消化机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肠经的机能衰退,会使身体不调和,并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如眼睛带黄。耳朵重听。脸颊、喉咙肿痛。上臂至肘部呈现麻痹、压迫疼痛的症状。头重、头痛的感觉。若小肠经有异常时,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俞穴位,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愉快的症状。小肠经主要的穴位共有十九个。

膀胱经

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肾经

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因此,和现代医学中的副肾机能很相近。副肾是小型的内分泌器官,是控制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组织。因为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机能一旦发生异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口干舌燥,喉咙重痛。站起身时头晕、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下痢、容易疲劳。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肾是健康、生命之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若出现以上所述症状,请刺激肾经上的穴位,以谋求症状的改善。肾经共有二十六个穴位,请参阅图解。

心包经

现代医学并无心包这个名词。古时候的中国人,视心脏为人体重要的器官,故认为心脏外有一层膜保护心脏,而此膜即称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护心脏、使心脏机能正常运转的功能。心包经是通过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阴交三个重要穴位的经脉。通过胸部后,经侧腹、手的内侧、手掌、中指一直连续下来。心包经包围心脏,有保护作用,若有受损其所呈现的症状和心脏受伤害时一样。如脸部上火、发红。心悸、目黄。沿着心包经的经脉,由胸到侧腹,会产生疼痛、麻痹感。并伴发抽筋、手掌发热等症状。心包经有异常时,压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阴俞穴位感觉有硬块。心包经的穴道包括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卫等。心包经异常时,请利用以上列举的穴道加以治疗,症状就能获得改善。

三焦经

现代医学并无三焦这个名词。中医医学则言:[司掌后天元气之源]。肾是人天赋[先天之气]的发源地,而三焦乃是人出生后,将经由食物而获得的[后天之气]吸收体内,并让其循环内脏的机能。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上焦由脖子根部开始直通心窝处,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中焦由心窝开始至肚脐为止,包含消化系统。下焦由肚脐至耻骨终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统。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机能运转正常是三焦经的主要任务。三焦经的穴道于心包经中已有提及,而上焦的膻中、中焦的中脘、下焦的阴交都是调节机能的重要穴位。三焦经的经脉发生异常时,身体会出现各种症状,如重听、眼角痛、喉咙或脸颊痛。脖子、下巴、肩膀、手臂疼痛。又,中焦部份的心窝至肚脐的肌肉发硬,则是生殖器、泌尿器异常的征兆。三焦经的主要穴位有二十四个。

胆经

[肝胆相照]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也透露出肝、胆同一体的深厚关系,而胆其实更居于辅助肝机能的重要地位。胆经是由头部绕往身体侧面,并达到脚尖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出现眼睛带青、缺少活力、手腕、脚踝莫名的疼痛等症状。食物方面比较偏好油腻的食品。感情虽容易兴奋,却比较有耐心,做任何事能长期持续。容易头痛,并有沿着经脉出现侧头部至脖子、腋下至侧腹、足外侧等部位疼痛有症状。脸部皮肤没有光泽,缺乏元气。怀疑胆经有异常时,可以压迫胸部第九肋骨前端的日月穴、或背部第十胸椎的胆俞穴,若出现僵硬、疼痛感,就可以断定胆经确实有异常。胆经的穴道分布于头部、脸、身体侧部、下腹侧部等,因此,头部和侧部是呈现症状的主要地带。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对肝经有不良的影响,故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时,请早期治疗胆经的穴位,以便谋求症状的改善。属于胆经的穴位有四十三个。

肝经

肝脏经现代医学而言,具有解毒和储藏养份的作用,并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脏器之一。然而,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肝和肾一样,担负着维持人的生命机能的重要任务。肝属木,可称之为人体的将军。将军率领着抵御外敌的军队,肩负排除体内、体外不断拢击的毒素的任务,是一个专司解毒的脏器。肝经发生异常时,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煞费苦色不佳、喉干、恶心等。下痢。阴部痛、腰痛。脚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决断力。肝经的经脉是由拇趾开始,和肾经、脾经交叉后往上行,经过性器而来到脐下约三寸之处。然后再由此地经过第九肘骨的前端,通过肝、胆等内脏。肝经由此继续往上行,并在眼下分为左右两条,一条直通头上的肾脉,一条绕往唇部终止。肝经在第九肋骨处虽然有一个分叉,但是和十二经脉的起始肺经相衔接。因此,又因到十二经脉的最初经脉,形成生命永远的循环通道。

督脉

以上介绍从肺经开始至肝经为止的十二经脉,除此之外,还有称为奇经的经脉,它是连接十二经脉的经脉。奇经不仅将十二经脉连接起来,且有调节能量,使其流通顺畅的功能。奇经八脉中,最主要有从人体前头部至臀部,贯穿前身的任脉,和从后头部至臀部,贯穿后身的督脉两条经脉。督脉是运行人体后部的脉,取其在后面监督的意思。从头部往背部正中线纵行。通达牙齿、鼻、脊椎、肛门、性器等部位,只要督脉一发生异常,身体各部位就会有症状产生。如:从下腹至心窝有疼痛感。喉咙痛。痔疮、夜尿症、不孕症等也与此有关。发生此类疾病或症状时,请利用督脉的穴位加以治疗,必能减轻疾病的症状。对患有变形性脊椎症的患者而言,督脉的穴位具有很好的疗效。特别头部的疾病,督脉的穴位实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督脉的穴位共有二十七个,请参阅图解。

任脉

任脉是位于身体前面纵走的经脉。取其身体前面任你医疗的意思。脸—前颈—胸—腹,如此运行,并以耻内为终点站。又,中医医学的古籍中有[任为妊也]此话,足见任脉和妊娠的关系亦非常密切。因此,常用以治疗女性身体方面的疾患。由会阴部的会阴穴开始,往上经曲骨、中极、中脘、鸠尾、膻中等穴位,最后以下巴的承桨穴为终点。会阴、曲骨、中极穴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具有疗效。如不孕症、生理痛、肠内胀气等,或对男性的前列腺肥大的患者,都能改善其症状。此外,任脉的穴位更具有调节全身机能的重要功能。任脉的二十四穴都非常重要,最好能默记下来,以便临时要用时能派上用场。以下列举任脉二十四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8: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