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
释义

《千字文》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作品,作者周兴嗣,他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进行排列组合,鼓捣出了一篇音韵谐美、朗朗上口的四言长诗。从这一千个字中,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完整轮廓,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为袖珍的百科全书。来自东北那疙瘩的望于江湖,充分发挥东北人的小品幽默和搞笑功力,用别开生面的历史典故和八卦段子解读千字文,引人入胜。这是一个速成的社会,什么事都有捷径可寻,如今连看上去难以接近的国学也有一本让人很快上手的书,而且可以让你在一气呵成的轻松阅读之后,昂首挺胸地对外宣布:我终于读懂了中国最深奥的一千个字!

书名: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

作者:望于江湖

ISBN:9787508612072

类别:哲学

页数:26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

装帧:简装

开本:32

原作:千字文

原作作者:周兴嗣

作者简介

作者:周兴嗣 [公元四六九年至五二一年]字思纂,陈郡项人现河南省项城市。生年不详,卒于梁武帝普通二年。世居姑熟,博学善属文。武帝时,拜安成王国侍郎。帝每令兴嗣为文,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次韵王义之书千字文。每奏,辄称善。官终给事中。兴嗣撰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又作有文集十卷,(《梁书》及《两唐书志》)传于世。

望于江湖,出生于白山黑水之间,在大衙门里当小公务员,属于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那种,活了三十多年,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人家都大步流星奔小康去了,我还在温饱线上傻站着看热闹。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世界上一切灾难都起源于人不肯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我认真贯彻执行帕斯卡尔先生的讲话精神,将出行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想真正成为一棵呆在房间里的芦苇,但是如果没有了思想,我就成了一个植物人了,怎么办昵?我准备解读《千字文》,来表明自己还有思想。

编辑推荐

天涯社区超人气作品,一千个字,多大点事。中国使用时间最长,最受统治阶层喜爱的启蒙读物《千字文》的无死角破解和全程解说。短短一千个字的背后,原来有这样好看,幽默、玄妙,不羁的故事!

图书目录

楔子

皇宫大内微型情景喜剧:《大臣快跑》

宏篇巨制传奇肥皂悲剧:《一夜白头》

简体版《千字文》原文重现

第一部分 地球还能转多久

第一句 天地玄黄

天字第一号!大地最厚道?

明明要躲避,偏偏又相遇

从至高无上到低级庸俗

第二句 宇宙洪荒

大宇宙:永恒存在?爆炸产生?

小宇宙:生命何来?意义何在?

第三句 日月盈昃

十个太阳和三足鸟:假新闻是怎样产生的

嫦娥吴刚和蟾兔:登月过程全记录

第四句 辰宿列张

星星知我心

星座运势预测最权威?

第五句 寒来暑往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暖风熏得人类忧,只怕地球变水球

第六句 秋收冬藏

秋水伊人:媚眼勾魂,烈焰红唇

大约在冬季:外表冷漠,内心狂热

第七句 闰馀成岁

年要怎么闰出来?我的心里好期待!

我不怕不怕啦:太岁头上敢动土

第八句 律吕调阳

风生于地,律出于管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第九句 云腾致雨

云雨巫山枉断肠

第十句 露结为霜

不悲霜露但伤春

霜露之病不用愁,领导关怀能解忧

第十一句 金生丽水

淘金老汉一辈子穷得慌

生命之源:今天你喝了吗?

第十二句 玉出昆冈

守心如玉

包办婚姻

第十三句 剑号巨阙

好大一把铜剑,铁锅轻松刺烂

技术不断进步,铁剑新鲜出炉

第十四句 珠称夜光

你照亮了黑夜 我却看不到你

做点善事,终归是好的

第十五句 果珍李柰

贪多嚼不烂

苹果的作用

第十六句 菜重芥姜

心容万物,万物归心

姜太公贵姓?孟姜女老几?

第十七句 海咸河淡

精卫无穷填海心

咸吃萝卜淡操心

第十八句 鳞潜羽翔

身非形影,体非比目

鸿飞雪融,鱼刺喉咙

第二部分 历史前行慢悠悠

第十九句 龙师火帝

祝融印迹遍天地

第二十句 鸟官人皇

三皇五帝一台戏

此鸟官与彼鸟官

第二十一句 始制文字

《说文解字》:那些人那些事

第二十二句 乃服衣裳

衣裳里的风流与哀愁

第二十三句 推位让国

千万别把我当人

第二十四句 有虞陶唐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第二十五句 吊民伐罪

人权、主权和皇权

第二十六句 周发殷汤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第二十七句 坐朝问道

大发明家赵匡胤

第二十八句 垂拱平章

年号和国号为何很重要

宰相和丞相有啥不一样

第二十九句 爱育黎首

弱智兼弱势的老百姓

第三十句 臣伏戎羌

伏波真汉子

定远好男儿

第三十一句 遐迩一体

马走西南 建百世功业

琴挑文君 结千古情缘

第三十二句 率宾归王

古代公务员,有忙也有闲

叶公不待见,子张放冷箭

第三十三句 鸣凤在竹

我为领导唱赞歌!

第三十四句 白驹食场

谜一样的《诗经》

飞一样的时光

第三十五句 化被草木

草木无情人有情

第三十六句 赖及万方

万方到底有几方

精彩书摘

第一句 天地玄黄

这句的意思比较简单,就是说天是黑的,地是黄的。诗意一点说就是:

“天啊/你怎么那么黑/地呀/你怎么这么黄!”

这句实际是从《易经》中剽窃来的,原话是:“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天字第一号!大地最厚道?

关于天和地,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神话:说宇宙巨人盘古开天地,然后人类产生并占领地球,后来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吃天鹅蛋打架(倒霉孩子没出息!也有人说共工是祝融的儿子),史上最早的愤青共工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山林起火,洪水喷涌,猛兽食人。幸好仙界的“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兼职泥瓦匠”女娲把天给补好了,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后果没法改变了。

由于先民无法解释天地的起源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于是将自然的力量形象化和人格化,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

天字为什么是第一号?这是因为《千字文》的广泛影响,后世用来计数也采用了《千字文》的文字顺序,比如一些商贾、店铺的账簿,书卷的编号,连科举考试的试卷页码,都多采用《千字文》的字序来编排。时至而今,在我国渤海边上的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天津,市内海河一侧的几条街道就是采取这种方式来命名的。

天是什么?仅仅指我们头上这片看上去白天蓝色(现在因为空气不好多是灰色的)晚上黑色,而实际并没有实际物体的空旷虚无吗?不止如此,“天”字的意思已经延伸和扩展了,总结前人的解释,“天”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意思:

一是科学意义上的“天”,指时间和空间概念。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这是时间概念;无边无际的太空是天,这是空间概念。这两个概念地球人都知道。

二是将至高无上或主宰世界的东西抽象为“天”。比如古代皇帝都称“授命于天”,农民起义或占山为王也说是“替天行道”,这里的“天”就是抽象的东西,是一个虚无的借口而已。天为什么那么不长眼啊,单单授命给你,让你替它行道?谁看见天亲自授权给你了?在旧时非常流行的结拜仪式上,几个人往地上一跪,嘴里念叨着“黄天在上,后土在下,我和谁谁谁等人结拜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实际上天才懒得理你这一套呢——这里天怎么又变黄了?别急,一会儿讲到“黄”字时再说。“后土”是个名字,传说是愤青共工的儿子,是社神,也叫土地神。

三是心理的“天”。我们经常说的“一切都是天意”就是这个意思,相当于心理上认同的一种命运,我们还经常说的“我的天啊”,可以用来表示惊讶、感叹或无奈等多种情绪。比如元曲《窦娥冤》中,窦娥悲愤地咒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解释得很清楚:“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淡,未尝不呼父母也。”呼天喊地、哭爹叫娘是一种人类心理上的本能反应,外国人也是这德性,动不动就“Oh,My god!”加上洋人特有的肢体语言,整得挺吓人的。

相比之下,“地”就没这么多说法,但因为“天”是老大,所以总被迫跟在“天”后面露露脸,没办法,谁让咱是老二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一直以厚重的姿态承载着万物,其中就有最聪明也最阴险的动物——人。相比高高在上的天,地可真算是立足本职、踏踏实实了。人们也习惯于把大地比喻为母亲。小时候老师教大家唱《小草》,一位小同学问老师:“大地母亲为什么那么偏心呢?”老师问怎么偏心了?同学说:“歌里不是这么唱的吗:‘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大地呀母亲你把我姐姐拥抱’,大地母亲为什么只抱姐姐不抱我呢?”

有个寓言故事,说有一只鸡,(是家禽,别想歪了!)看见天上飞的鸟什么事也不干,整天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快乐地唱歌,很是羡慕,自己也想秀一下,没准还能选上超女呢!于是扑棱着鸡翅膀费好大劲儿才登到最低的一个树权上,清清嗓子正要开始唱,一只容易摔倒的狐狸悄悄溜到树下,往上一窜,一口把鸡给咬死了。为什么是一只“容易摔倒”的狐狸?因为狐狸“脚滑”(狡猾)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想什么事也不千,必须达到足够的高度。比如在一个单位里,一般职员如果偷懒,很可能受到处罚,但领导就不一样了,什么事都不干也没人管得着。如果大地有感觉,肯定也不想被万物压来踩去,但因为高度不够,只好忍受。

明明要躲避,偏偏又相遇

在清朝康熙年间及以后很长时间里,“天地玄黄”一直都写为“天地元黄”,因为康熙皇帝名叫玄烨。雍正帝胤稹登基后,为了避其名讳,还把“女慕贞洁”写为“女慕清洁”。《千字文》中还有好多字因为避讳而临时改动过,在此不一一列举。

如果某个字被皇帝占上了,那别人谁也别想再用,凡是涉及皇帝名讳的词语都要改。比如康熙年间,中药材玄参改叫元参,广东玄山寺改名为元山寺,南京玄武湖改为元武湖。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习俗,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如遇应讳的字,不能读本音,要“改读”或“换说”,称为“读白”,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了避母亲贾敏的讳,碰到“敏”字,就读成密或米;写到讳字的时候,要按规定采取“空字”、“缺笔”或“改字”的办法,谓之“写白”,如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献中有时候就写做“正”。我们习惯上把错别字说成“白字”,就是来源于避讳。

避讳这种霸王条款是什么时候规定的呢?有人说夏商时期就开始了,唯一的证据是《山海经》中夏后启写做夏后开,说明夏朝就开始整这些没用的事儿了。但是《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却是直书不讳,这是为什么呢?有人研究认为:《山海经》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是汉朝人抄书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所致。多数人认为避讳起源于周代,但周代的避讳并不严格,只要避开国、官、山川、隐疾、牲畜、器币就行了。后来避讳这一霸王条款被发扬光大,历代帝王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突出自己的特殊地位都积极推行,将避讳的重心转移,并将范围扩大。

有人不服气了:我用个字碍你皇上什么事了,凭什么不让用啊?我就要用你能把我怎样?你还真别不信邪,要是在避讳之风盛行的朝代,你非要用避讳字,那就是自找倒霉了。《唐律疏议》规定,主观故意直呼皇帝名字就是犯了十恶不赦的“大不敬”罪,就算是客观无意犯禁,也要收拾你。明太祖朱元璋当过和尚造过反,因此对“僧、贼”二字极端厌恶,大臣们也都知道,但偏偏就有一个不长眼的。杭州学府教授徐一夔给皇上写贺表,用了“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一句,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说:“生者僧也,则字音近于贼,杀!”徐一夔就这么被干掉了。

也有想利用避讳升官发财的。乾隆时有个巡抚叫海成,意外发现江西举人王锡侯出的一本名叫《字贯》的书中竟直书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名字,如获至宝,赶紧向皇上打小报告,心想皇上一定会重重封赏我吧。结果,乾隆下令斩了王锡侯及其子孙,然后“重赏”了海成两样东西:一样是革职查办,另一样是判死缓。真是害人害己啊!估计海成肠子都悔青了。

还有一个著名的避讳悲剧。唐朝诗人李贺七岁成名,踌躇满志,社会上普遍认为李贺考个功名简直就是老太太擤(读“醒”)鼻涕——手掐把拿的。但李贺去考进士时,却被告知不具备考试资格。李贺不服,说我根正苗红,没有任何民事或刑事案底,凭什么说我没考试资格,我要告你们招生腐败!考官和颜悦色地问他:“你妈贵姓?”李贺说:“你管得着吗你?”考官赶紧说:“对不起,我刚看完《大话西游》,问错了。我问的是你爸叫什么?”李贺说:“我爸姓李讳肃晋,怎么了?” 考官又问:“你来这想考什么?”李贺说:“那还用问吗,我来考进士啊!”考官说:“你老爸的名讳中的‘晋’和进士的‘进’相冲突,你还敢来考,不治你个不敬之罪就算便宜你了,还在这跟我唧歪个啥劲儿啊?”李贺仕途从此断绝,这个打击使他非常绝望,二十七岁就郁闷而死。明眼人一看就会发现这个避讳太牵强了,肯定有人搞鬼,这个内幕我们会在后面的内容里揭开。

古往今来,因避讳产生的故事多了去了,因此造成词语的变化更多,虽然改朝换代以后基本不用再避前朝的讳,但有些已经改了很多年的词语再改回去也很难,所以得以流传下来,比如唐朝为了避李家老祖宗李虎的讳,把“老虎”改成“大虫”;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把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宋代为了避宋真宗赵恒的讳,将传说中月亮里的“妲娥”改为“嫦娥”等等。每朝每代每个皇帝都要一通乱改,造成很多混乱。

避讳的习惯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消失。“文革”期间,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句这样的唱词:“擒栾平,逮胡标,活捉野狼嚎。”这句唱词的原版是“擒栾平,逮胡彪,活捉一撮毛”。彪、毛二字在当时可是不能随便说的,何况是用在反面角色身上,所以赶紧改了,如果改晚了,后果可能是相当严重的。

李敖谈避讳时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避讳这套想起来实在没有什么道理的习惯,在世界上,可说是中国独有的坏习惯,自找麻烦的坏习惯。我们再反看外国,外国正好和中国相反,洋鬼子们觉得,尊敬一个人,最好的尊敬法子,不是不敢提他的名字,而是偏偏要提他。”

中国人避讳这一坏习惯的根源在哪里呢?就在我们中华儒家伦理文明塑造的民族性格上。孔子是提倡在适当的时候说谎话的,他本人就是以“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为原则编写《春秋》一书的。避讳实际上就是为别人遮羞,这是儒家道德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了貌似刻板的儒家伦理道德中存在的非常人性化的一面,其本身并无实质性错误。人家叫你名字有什么羞耻的呢?这是后代当权者别有用心地对避讳进行发扬光大的结果。慢慢地,人们逐渐把有意夸大或隐瞒实情也视为避讳的范畴,导致信息的不公开透明和失真走样,进而造成诚信的缺失,而这种状况正是儒家伦理道德所反对和着力改变的。于是形成了一个奇怪现象:儒家提倡的避讳对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本身造成冲击。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就拿这位同事寻开心说:“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你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没想到这句玩笑话在美国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而且这句笑话的意思也逐渐扩展,最后演变成这样:“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可以简单理解为十个字:明明要躲避,偏偏又相遇。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反而会很高,对待不太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果存在侥幸心理,会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任何文明和民族都不会是完美的,缺憾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直面缺憾,采取有效的修正措施,而不是心存侥幸、讳疾忌医地去“避讳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明才能具备更多的理性和包容性,我们的民族性格才能更加丰满和健全。

从至高无上到低级庸俗

在我国古代,黄色一直是皇权的代表色,象征着高贵。黄色为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宝座上的呢?

这要从中国五行理论说起。按照现在可考的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先民虽然还多用神话传说来解释一些弄不清楚的自然现象,但已经具备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创立了五行之说这种对世界组成进行抽象解释的物质观。后来五行之说由阴阳家们不断发展,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十分深远的一种哲学思想。

根据阴阳家的说法,世界是由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属性的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的,这五种物质相对应的颜色分别是白、青、黑、红、黄。中国历史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属性——当然,有的是那个朝代的人自己确定的,有的是后来人给强加上去的,比如商朝属金德,崇尚白色;周朝是火德,崇尚红色;西汉是土德,崇尚黄色;东汉属火德,崇尚红色;产生《千字文》的南朝梁国属木德,崇尚青色等等。

在原始社会末期,黄色被当时的中国原始部族首领看中,作为自己的称号,这个首领就是黄帝。黄帝并不姓黄,而是姓姬,名叫轩辕。

姬轩辕同志之所以看上黄色,是因为有一天,他看见有“大螾大蝼”出现,就是大个头的蚯蚓和蝼蛄(俗称“喇喇蛄”或“土狗子”),于是说:“土气胜!”土是黄色的,因而认为是这是“土德之瑞”(德,就是属性;瑞,吉祥的征兆),所以崇尚黄色。这可能是黄色正式被隆重推出的最早记录了。后来的很多朝代虽然属性不一样,但对黄色也基本都持推崇的态度。

黄色到底有什么好呢?古人认为黄色是中和之美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充分体现了以农耕为主的先民们对土地资源的爱护、依赖和崇拜。皇权居中央的观念也是让帝王们爱上黄色的一个原因,《春秋大传》中说“天子之国有泰社,东方为青色,南方为赤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还有个说法是皇帝都认为自己是天上的太阳,而太阳是黄色的,于是以黄色为帝王色。

从文献资料来看,隋朝以前,黄色并不是皇家专用色。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五行之说已经发展比较完善,于是动用手下一群胡参谋烂干事,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终始循环的原理进行推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