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夜惊 |
释义 | 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伴有大声喊叫、骚动不安,发作历时1~2分,发作后又复入睡,晨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 夜惊又称睡惊。患者睡眠中突然坐起,一声尖叫,伴有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有强烈的恐惧、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每次发作约1-2分钟,早上醒后一般无所记忆。这一点和梦魇不同。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愈。成人患病者常有焦虑症,或可能存在未查明的内脏疾病。治疗可用安定。 疾病分类精神科 疾病描述夜惊指一种常见于儿童的睡眠障碍,主要为反复出现从睡眠中突然醒来并惊叫,通常发生在睡眠前三分之一阶段,大约在入睡后15-30分钟;发生于NREM睡眠时段。 症状体征儿童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两眼直视,手足乱动,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通常在夜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每次发作约持续1-10分钟。难以唤醒,当时意识呈朦胧状态。醒后有意识和定向障碍,不能说出梦境内容,对发作不能回忆。 患病原因(1)儿童时期的神经、大脑发育尚未健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部分,尤其是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发育的不成熟,对孩子的睡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孩子正常生理发育的自然现象。如果孩子发作夜惊的情形不很明显或偶一为之,父母们则不必过分在意。随着孩子的成长,身体各部分发育的逐渐成熟,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了,这种状况属于是一过性的。 (2) 心理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我们这里所说的心理因素,包括情绪的焦虑、压抑、紧张不安等等。有些情绪刺激是暂时或临时的,比如白天玩儿得太疯狂、晚上看了恐怖惊险的影片或听了恐怖故事。这个年龄的孩子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想象力也变得丰富,因此这些刺激会使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梦,也就可能导致孩子当晚或这几天夜里出现夜惊;还有一些情感上的刺激,比如有亲人突然离世(尤其是自小就与他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或分开(爸爸妈妈出差之类的情况),再比如单亲家庭,这些心理情感上的刺激,往往会比较微妙和深入,给孩子精神上的压力和紧张感也会更大;再有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苛或者态度激烈,也会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从而夜晚睡觉出现惊厥。 (3) 持续的夜惊则可能是由一些病理因素引起的。如大脑神经营养供应不足、大脑发育有异常、大脑皮层中枢、丘脑、垂体等大脑器官之间的相互调节不好,内分泌等原因造成的肥胖,以及严重的钙缺乏症,都使可能导致夜惊发作的病理性原因。这就需要到医院请医生诊治了。 诊断检查病人反复发作地惊叫一声从睡眠中醒来,伴有强烈的焦虑、躯体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如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及出汗等)。对别人试图平息夜惊发作的活动缺乏反应,其后出现至少几分钟的定向障碍和持续动作。事后遗忘,即使能回忆,也极有限。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痴呆、脑瘤、癫痫等)导致的继发性夜惊发作,也需排除热性惊厥和癫痫发作。 治疗方案安排儿童的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白天过度劳累、过于兴奋。睡前不讲紧张兴奋的故事、不看惊险恐怖的影片,不用威胁的方式哄儿童入睡。睡前让儿童充分放松,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安然入睡。必要时也可少用些苯二氮卓类药物。 保健贴士约见于3%的儿童中,男略多于女,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5-7岁为多见。青春期以后少见。 1、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等),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的休息。 2、 帮孩子放宽心。排除了生理和身体上的因素,父母们就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孩子心里的压力。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解除焦虑、放松身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在上床后,家人亲切地陪孩子说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也往往能让孩子心情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 3、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且孩子白天的活动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 夜惊与梦魇不一样夜惊(night terror)与梦魇(nightmare,即俗称的做恶梦)是睡眠中发生的两种不同的现象。 夜惊的发生时间,是在入睡后两小时内,正值睡眠期的第3~4阶段,此为沉睡期,沉睡期内是不会作梦的。梦魇现象的出现,则通常是在黎明前发生,此一睡眠阶段,正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因此两者并无直接关系。 梦魇发生可以确定是由于做了可怕的恶梦。孩子醒后也多半能记得梦中的情境。梦魇与孩子白天的情绪压力有关。白天情绪不安,夜晚睡不好,焦虑压力也没有消除,故而使孩子在清晨起床前,形成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 小儿夜惊的食疗方1 生姜红糖汤 组成:生姜10克,红糖15克。 用法:生姜切片,加适量红糖,水煎服。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夜啼,大便溏泄,腹中冷痛者。 来源:民间验方。 方2 葱姜汤 组成:葱白5段,生姜5片。 用法:共煮水喝。 功效:温中除寒。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夜啼,纳差便溏,腹痛喜温喜按者。 方3 猪骨干姜汤 组成:猪骨头150克,干姜5克。 用法:同煮汤饮。 功效:温中补虚。 主治:小儿夜啼,四肢欠温,腹痛喜伏卧者。 来源:朱义国.食疗药膳.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9 方4 蛋粉粥 组成:鸡蛋壳。 用法:鸡蛋壳洗净炒黄,研细末,每次1.5克,和在粥里食,1日2次。 功效:健脾益气。 主治:治小儿夜啼,不思饮食,便溏,面色不华者。 来源:梅玛力,等.中医小儿食物保健疗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173 方5 赤小豆甜饮 组成:赤小豆、白糖适量。 用法:赤小豆加水煮烂后酌加糖,代茶饮。 功效:清心热安神。 主治:小儿心热,夜卧不宁,多梦易惊,口干多饮者。 来源:夏翔.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1 方6 莲子饮 组成:莲子30克。 用法:煎水代茶饮。 功效:清心养神。 主治:治小儿惊乍不安,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多饮者。 来源:民间验方。 方7 冰糖百合 组成:百合30克,冰糖适量。 用法:共煮熟,服食。 功效:宁心安神。 主治:小儿夜眠不安,惊惕易醒,盗汗者。 来源:路新国,等.中国饮食保健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33 方8 清心宁神茶 组成:淡竹叶3克,辰灯心1小撮,绿茶0.5克,蝉衣1克。 用法:上四味加水1碗,煎至半碗即可。 功效:清心安神。 主治:小儿夜啼,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口干,舌红者。 来源:王富春,等.药茶治百病.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0 方9 粟米粥 组成:粟米30克。 用法:水煎煮粥,啜服。 功效:和胃安神。 主治:小儿伤食,夜寐不安,纳差,腹胀便溏者。 来源:王慕同.大众药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29 方10 龙眼饮 组成:龙眼肉10克。 用法:水煎,睡前饮。 功效:宁心安神。 主治:小儿夜眠不安,易惊易醒,手足心热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