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夜村镇 |
释义 | 夜村镇为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城东22公里处,镇所辖15个村,110个村民小组,4242户,16548人,312国道、西合铁路和商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交通位置较为发达,夜村镇域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61亩,人均纯收入1752元,是商州东部较大的建制镇。 简介商州区夜村镇位于市、区城东22公里,全镇所辖15个村,110个村民小组,4242户,16548人,312国道、西合铁路和商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交通位置较为发达,镇域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61亩,人均纯收入1752元,是商州东部较大的建制镇。 夜村镇政府位于夜村村,镇域有企业个数490个,利润总额1716万元,税利2110万元,税金394万元,住宅年末实有建筑面积6.55万平方米,混合结构以上5.24万平方米,含中小学数11所,小学人数1307人,中学915人,中小学人数合计2222人。卫生院1个,医生人数40人。 “十一五”规划以来,新一届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变观念、聚合力、兴产业、优环境”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科技先导、结构调整、开放带动、科教兴镇”四大战略,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构建和谐夜村为目标,大力实施集镇、产业开发小区、中药材基地三大建设,主攻“林、药、畜、菌、菜、矿”六大项目。截止目前全镇已形成集约式农业产业化基地村5个,以高桥、何塬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已达4500亩;以会峪大蒜、杨塬莲菜、焦山洋芋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达1000亩;以杨塬二组、夜村四岭为重点的水杂果基地达1000亩;以张刘、涝峪为重点的食用菌基地达32万袋,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年加工5000吨中药材的秦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夜村,必将为全镇中药材主导产业和全镇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城镇设施夜村镇城镇设施水平为:燃气用气人口0.06万人,含暂住人口普及率25.00%,不含暂住人口普及率27.27%;道路长度2.5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米,桥梁3座,照明盏25盏,防洪堤长度1.10公里,自备水源4个,综合生产能力0.034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12.42万立方米。年生活用水量8.76万立方米,年生产用水量2.75万立方米,供水管道长度2.50公里,用水人口0.20万人;绿化覆盖率9.00%,绿化覆盖面积2.25公顷,公用厕所5座。为了搞好夜村镇建设编制夜村镇村庄总体规划,规划编制费用需15万元;实施农贸市场建设9385平方米亩;沿老街建3座公厕,312国道以北汽车停车场建设2930平方米,拓宽改造西新街南段、中新街南段、东新街南段道路。利用312国道沿线、道路两侧结合生产加以绿化,以此改善夜村镇镇容镇貌,塑造城镇新形象。 经济成效夜村镇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密切村民关系,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镇劳务所干部王军红等先后8次为1920名务工者联系务工场所,劳务收入690余万,带动全镇劳务输出3700人、劳务收入达1500万元。落实领导干部联片包项目、党员干部包村联户制度,定岗定责,发展农村产业。 夜村镇积极与千禾公司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在高桥、何塬新发展了两个千亩黄芩示范基地;积极筹建商洛市秦丹药业有限公司项目,已投入注册资金50万元,把夜村镇集市建成了带动全区药材发展的销售集散地,夜村镇发展中药材4600亩,药农收入达6500万元、人均400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方争取资金20万元,为高桥、涝峪、农科等村打井3眼,修灌溉渠400米,修路3.5公里,农田灌溉260亩,人饮解困468户。夜村镇上还夯实镇、村两级干部责任,经常深入群众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实行信访案件、群众难题解决领导包干制,每天安排一名带班领导、两名干部,下硬茬解决村上解决不了的矛盾和接待群众来访。 特色产业夜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以水田居多,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仙河乡依托区域优势,调优产业结构,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抢抓西部开发机遇,以烟草为龙头,粮、姜、桑、果、畜、竹齐抓并举,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年财政收入1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66元。 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抢抓退耕还林机遇,绿化和美化山川,同时加大以水田集镇为龙头的吉家庄、油房湾、竹园河、尖山沟、西沟、牛心石小集镇开发,集镇规模不断壮大,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移动、联通、电信、公路基本通到了全乡的沟沟岔岔。 夜村镇不断加大绿色产业建设步伐,在原有桐油、柿饼、龙须草三大特产的基础上,按照强烟、优姜、壮畜、扩桑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烟、姜、桑、畜、竹的普模式。夜村镇同时在“果”上做文章,优化品种结构,扩大种植规模,天花沟的板栗、牛家山的百皮梅已成为名优特产。 精神文明建设勤劳 该镇地处秦岭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邑民养成质朴、勤劳的性格。“男务耕猎,女事蚕桑”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农忙时节,男女老幼全家出动,披星戴月,劳作不息。农闲时节,积肥整地,饲养猪牛,少有空闲。年逾古稀者下地耕作屡见不鲜。年少的割草拾柴,放牧牛羊,帮做家务习以为常。农妇尤为辛苦,做饭洗浆,喂养猪羊,下田劳动,终年不息。民众对游手好闲和不务正业者多有微词,说“不知他是个弄啥的”。这种勤劳的传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该镇人,成为人们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精神力量。 节俭 该镇因自然条件较差,长期以来民众虽勤劳不息,但生活仍难获温饱,故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节俭,从不浪费钱物,养成了节俭的风尚。在饮食上农忙时吃稠些,农闲时吃稀些,一些可食用的植物采集加工和粮食搭配食用。在衣着上平时穿旧的差的,节日走亲或赶集才穿好些,破了的衣服补好再穿,大孩子不穿了的衣服改裁后给小的穿。花钱上精打细算,有用才买,不花冤枉钱。八十年代以来,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多数家庭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节俭的风尚犹存。 互助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该镇人为克服天灾人祸和生产生活中一家一户难以克服的困难,养成了团结互助的好传统。民国时期,农民为摆脱高利贷的盘剥,不少人自愿组织“纳钱会”,推举会首主持会务。会员中谁有大事要办但资金困难时,由会首主持会员按股纳钱,共同出资帮其解决困难,全体会员轮流过完即告结束。类似此种性质的还有“孝义会”、“渠会”等。在日常生活中,准家有婚丧大事,基建盖房,打墙安磨等,只要主家打个招呼,邻里都会不计报酬热情相帮。新中国成立后,旧有的民间组织虽是不再存在,但该镇人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仍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尊老爱幼 该镇人尊老爱幼风气浓厚,多数家庭虽不富裕,但老幼之间相处和睦,生活和谐。青年人多能体谅老年人辛苦一生不易,对父母怀有感激之情。在生活上尽量给以照顾,好吃的好穿的先让老人,做事说话注意分寸,不惹老年人生气。谁虐待父母必会受到众人指责,也难在社会生活中和大家交往相处。群众中流传着一名俗语:“少连那连他大(父母)都不认的人来往”。老年人也能体谅青年人的难处,儿子结婚时多将最好的房子作新房,而自己却住差些的房子。宁可自己穿旧些,也要给儿女 穿好些。有好吃的饭菜时不忘给儿孙留一些。在社会生活中青年人对老年人多称“老者”,以示尊敬。老年人和青年人交谈时开口常说“好娃哩”,以示亲切。青年人和老年人发生争执时,劝说的人对青年人常说,“人家是老者嘛,你倒犟啥哩”。又对老年人说,“你是老者嘛,倒连娃们争啥哩,你承让些。”一场风波也就很快平息了。 重情守法 该镇人诚实厚道,仗义宽谅,看重人情。亲朋好友中不论哪家有婚丧大事或人情酬酢,只要知道必行礼仪,即使自己不能前去,也要托人行情。在社会生活中不论对当地人或外来人,在交往中重感情,讲义气,多诚实,少欺诈,朋友有难,能尽力相帮,故多能与人友好相处,关系融洽。信奉“仁义值千金”的古训。该镇人在重情的同时还重视守法。旧志载“邑民安分守己”,如有纷争“一经官断,无不允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互相告诫“犯法的事可不敢干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制建设,群众学法守法之风日盛。 廉政建设夜村镇从规范农村党员干部行为入手,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惩防腐败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干部选任、教育、管理、监督、奖惩五个方面,贯穿于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惩戒的全过程,涵盖了村务工作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一个点面结合、层层联动的惩防网络。 严格选任村干部严格选任村干部。通过明确任职条件、规范配备职数、严格选拔程序,切实把好干部入口关。 加强思想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建立完善农村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强自律意识。 规范干部行为规范干部行为。围绕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若干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制定出“十不准”,使村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有依。 强化监督制约强化监督制约。主要加强三个方面的监督:首先,通过强化职能作用,落实“农村财务双代管”、财务审计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其次,通过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理财和村干部廉政述职制度,落实村民自治,强化自下而上的监督;再次,通过制定“两委”班子议事规则,坚持“两委”班子联席会,强化班子内部监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