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叶嘉莹
释义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中文名:叶嘉莹

国籍:加拿大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4年7月

职业:大学教授,译介西方航空著作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英文系

主要成就:古典诗词研究

代表作品:《迦陵论词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迦陵论诗丛稿》

家庭环境

叶嘉莹,女,满族叶赫那拉氏。父叶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先任职于航空署,从事译介西方航空著作,后进入中国航空公司,任人事科长等职。母李玉洁,字立方,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曾任教于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婚后辞去教职,侍奉翁姑,相夫理家。父母育有一女二子,叶嘉莹为长女。

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1941年,年仅十七岁的叶嘉莹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大学期间,叶嘉莹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深得顾随教授的赏识。师生常常唱和往来,留下篇篇佳作。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叶嘉莹以她出色的才华,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

迁居台湾

1948年叶嘉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从五十年代初任台湾大学专职教授,其后又被淡江大学、辅仁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专业人才,如今已经成长为遍布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著名专家、教授。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叶嘉莹,如今已成长为汉学专家。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这就使叶嘉莹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她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伟先生合作从事研究工作,出席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如今这些成果已被哈佛大学出版。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长期隔绝,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定居温哥华

1969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二十多年来,她应邀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 、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讲学同时她应社会各团体的邀请,举行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专题讲演。叶嘉莹的讲演,受到了 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的广泛欢迎和赞许。1989年退休后,叶嘉莹先生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同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国内教学与成果

1991年,应南开大学的要求,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1996年,叶嘉莹在海外募得蔡章阁先生所捐助资金,修建研究所办公大楼,并将研究所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如今,研究所大楼已经落成,叶嘉莹还为研究所捐出退休金的半数(十万美金),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驼庵”是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别号,用“驼庵”命名奖学金,是为了纪念恩师顾随先生,也是为了使受奖学生体会到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和责任。

叶嘉莹以她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创作、教学、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得到了最高荣誉。1990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藤维藻、母国光二位校长亲自主持大会,祝贺叶嘉莹荣获这一荣誉。1999年国庆期间,叶嘉莹还荣幸的受到国务院邀请,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建国50周年国庆宴会和国庆大典。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騒李杜魂

199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迦陵文集》十卷,2000年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又出版了《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叶嘉莹将几百万言的丰硕果实奉献给了中华大地,如今她已是桃李满天下。“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騒李杜魂”是叶嘉莹用生命谱写的诗篇。

叶嘉莹现在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经五十六年,她的足迹跨越世界亚欧美三大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她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还热衷于幼儿以及中小学生的古典诗词教育。1998年,叶嘉莹上书江泽民主席,呼吁国家领导人,倡导幼少年学习诵读古典诗词,以提高国民素质。江主席很快做出批示,教育部已经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古典诗词诵读精华》,供中学教学之用。叶嘉莹先生与田师善先生合作,为四~十四岁儿童出版了《与古诗交朋友》一书,并亲自录制了诵读音带。她的愿望,不仅是为了保存中国古典诗歌的宝贵传统,而且更是想藉着教小朋友诵读和吟咏古诗的训练,来培养我们下一代孩子们的心灵品质和学习能力。

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贡献

长期在西方教学工作,叶嘉莹有机会阅读了不少西方文艺理论著作,与西方学者的交流, 更推动了她在这一领域的深入,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叶嘉莹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叶嘉莹先生结合西方文论中的阐释学、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中国传统词学不断反思,将词分成了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大类别,传统词学未能对此三类不同性质的词做出精微的分辨,往往以评赏赋化之词的观点来评赏歌词之词,不免有牵强比附之失、(如张惠言);也有人以评赏歌词之词的观点来评赏赋化之词,对南宋长调之慢词,未得其门径之妙,(如王国维)。这三类不同风格的词,同样具有一种属于词体之美感特质,叶嘉莹对于这种美感特质在词体的演进中,对于歌词之词、诗化之词及赋化之词不同体式的词作中的影响和作用,做了推源溯流的说明。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

往事略集

《论语》——平生最受用的一本书

2006年12月2日,于丹来到叶嘉莹的寓所拜望,叶嘉莹谈到:“我平生最受用的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本书,就是《论语》。”她多次提到《论语》是对她的一生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部书。

教育历程

叶嘉莹出生在京城北平一个古老的家族。原与纳兰成德同里籍,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纳兰,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氏。叶嘉莹并无姊妹,仅有两个弟弟,旁系之中也再无女儿。父辈们对她的教育,总以“新知识、旧道德”为理想。因而幼时家学为叶嘉莹终生结缘于古典诗词,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也养成了她早年羞怯、安静而“独善其身”的性格。

叶嘉莹在一所大四合院里长大。叶嘉莹父辈曾在清朝为官,算是旗人。到现在,叶嘉莹教授还是一口清脆、地道的老北京话,京腔京韵。小时候,她的祖父很封建,不许女孩子出去到外面的学校念书。于是,她就在家里认字、背诗,到了开蒙的时候,家长请了专门的老师(是她的姨母)到家里来教《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时候,内心里非常感动。她虽然还不明白“道”到底是什么,但是却从中感到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祖父去世后,她去外面读了高小,11岁以同等学力考上中学,母亲给她买来《词学小丛书》作为奖励。那个时候她已经在伯父的指导下开始学写格律诗词,并且用文言给在外工作的父亲写信。

身为大家闺秀,虽然去外面读书,但限制很多,放了学仍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关在家里。所以,那个时候她诗词的内容也局限在院子里的景物。15岁那年,她从同学家里移植了一丛竹子种在自家院子里,于是写下《对窗前秋竹有感》:“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在落尽繁华的时候,秋竹坚守着一种品格,不畏严寒,青翠依然。秋竹如此,人亦如此。

1937年,叶嘉莹正读初中,“七七”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父亲随着国民政府的迁移一直在大后方的国统区工作,音信全无。在沦陷区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吃着难以下咽的混合面。她说:“物质生活的艰苦我是可以坦然面对的,真正难以承受的是精神感情方面的苦痛。”

人生中第一次沉重的打击发生在1941年。当时她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突然病重,需要离京到天津的租界动手术。母亲执意不要他们姐弟陪同,由于身体过度虚弱在回来的火车上去世了。

她写下《哭母诗八首》:“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由于音信不通,父亲连母亲去世的消息都无从知道。她在《母亡后接父书》一诗中写道:“昨夜接父书,开缄长跪读。上仍书母名,康乐遥相祝。”

“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而诗歌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叶嘉莹说。

母亲去世以后,她带着两个弟弟跟伯父伯母生活。她在沦陷区读了四年大学,大学毕业那年日本宣布投降。

与古典文学名师顾羡季诗词唱和

叶嘉莹就读辅仁大学国文系期间是她诗词创作最为丰盛的时期,不仅是因为国难家愁,“诗穷而后工”,重要的是她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遇到了古典文学名师顾随顾羡季先生,并深得顾先生的赏识。那时候,顾先生不仅认真批改她的诗词习作,而且师生间还时有唱和。比如《摇落》和《晚秋五首》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心花开落谁能见,诗句吟成自费词。”“收拾闲愁应未尽,坐调弦柱到三更。”“冢中热血千年碧,炉内残灰一夜红。”

她在学习期间认真记下好几大本笔记,几十年数经辗转,一直不离不弃,而且经常重读,重新描写笔记本上已经日益模糊的字迹。多年后根据这些笔记整理出书,留下了一代名师谈诗的宝贵资料,字里行间甚至保留了顾先生讲课时的神韵。

顾随先生曾在给她的一封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先生的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她不仅得到了顾先生的真传,而且别有创意,在老师的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顾随先生的一些词句也给予她极大的精神的鼓励和慰藉,“拼将眼泪双双落,换取心花瓣瓣开。”从顾先生的诗句之中,她获得一种强毅的担荷的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

她一直铭记着老师顾羡季先生的那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

婚姻历程

叶嘉莹1945年大学毕业,在北平的中学教书,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赵先生。“我的一生都不是我的选择。我先生的姐姐是我的老师,是我的老师选择了我。”

她24岁结婚,同年11月因政局转变,随丈夫的工作调动去了台湾,1949年8月生下第一个女儿。在大陆解放之后,台湾的白色恐怖加剧,1949年12月,大女儿才三个多月,丈夫因为“思想问题”被拘捕。

1950年的夏天,女儿未满周岁,还抱在怀中吃奶,她所在的彰化女中的校长和6名教师一并被抓,她与怀中幼女亦在其中,还是“莫须有”的思想问题。

因为没有涉及实质的政治问题,她很快就被放了出来。却已经无家可归。“我们从故乡远到台湾去,无家无业,有工作就有宿舍,就有薪水,就可以维持生活。先生被抓,没有了宿舍,没有了薪水。我自己也被关起来,也没有了宿舍,没有了薪水。”

当时正在暑假期间,一时也难以找到工作。她只能带着怀中的女儿投奔到丈夫的一个亲戚家。寄人篱下已是无奈,而这位亲戚也刚刚到台湾,生活窘迫,自顾不暇。亲戚家祖孙三代5口人,只有两个房间,她们母女白天就到外面树阴下面徘徊,晚上在走廊铺上一条毯子打个地铺,母女二人勉强有个安身立命之所。

那年她写下《转蓬》一诗:“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她只能抱着吃奶的女儿,在深夜里独自流着眼泪,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

开学后她找到一家私立中学教书,一个少妇,带着幼女,先生好几年不出现,面对别人的猜疑却不能对任何人诉说,因为一旦说自己的先生因为思想问题被关押着,她马上就会失掉这份工作。

她的先生被关了3年,直到1952年才被从监狱里放出来。次年叶嘉莹生下了小女儿,家务负担很重,她的身体状况又一直不好,一度还得了哮喘病。

1954年“经许诗英先生推介进入台湾大学教书”。她当时在三所大学教七门课程,还要在电台和电视台讲授诗词,上午讲三个小时,下午讲三个小时,晚上还要讲两个小时,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教了多少课。她的先生因为无端被关押了好几年,而后一直没有工作,脾气越来越坏,动辄暴怒,精神上的压抑一直是她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最痛苦的时候,她甚至想到过打开家里的煤气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她人生中第二次重大的打击。

人生打击突临时,她以诗歌来疗伤

叶嘉莹从1948年离开家乡,在台湾执教20年,于1969年定居加拿大,1970年接受了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约。她写下《鹏飞》这首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着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北海”指的是她的出生地,她的第一故乡北京,“南溟”指的是她的第二故乡台北,“鹏飞”的“云程”指的是她在这两个地方教书时用母语讲授自己深爱的诗词,那种可以任意发挥的潇洒自得的快乐。如今这两个地方都回不去了。在海外不得不用英文讲课,她又总是自称讲课最喜欢“跑野马”,她的英文使她根本没有“跑野马”的资本,这就好像一只高飞的鹏鸟从云中跌落,不得不如虫豸般匍匐于地。

她要负担一家人的生活,上有80岁的老父亲,下有一个念大学、一个念中学的女儿,先生没有工作。而且加拿大的大学要求她必须用英文教书,用英文讲诗词,她经常查生字到凌晨两点钟,而一大早就要上讲台去给学生们娓娓道来。下午5点钟,她正忙于跟研究生讨论,她的先生打来电话,问她为什么还不回家做饭,她只能低声解释。如果先生下厨房做了晚饭,那么她回家后会发现所有的锅都丢在地上,以示抗议。

“多年来我在海外文化不同的外国土地上,用异国的语言来讲授中国的古典诗歌,总不免会有一种失根的感觉。我虽然身在国外,却总盼望着有一天能再回到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语言去讲授自己所喜爱的诗歌。”

生活刚刚安定下来,工作的压力也减轻了,1976年,52岁的叶嘉莹又遭遇了新的不幸,这是她人生中第三次重大的打击。3月24日,她从温哥华去美国的费城开会,途经多伦多看望了新婚不久的大女儿的第二天,就接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噩耗:当年那个与她相依为命在患难中成长的大女儿,在外出旅游时出了车祸,与女婿同时逝去了。

“我当时实在痛不欲生,但因为多年来我一直是支撑我家所有苦难的承担者,我不得不强抑悲痛立即赶到多伦多去为他们料理丧事。我是一路上流着泪飞往多伦多,又一路上流着泪飞回温哥华。回到温哥华之后,我把自己关在家里,避免接触一切友人,无论任何人的关怀慰问,都只会更加引发我内心的伤痛。”

当第三次打击突如其来降临的时候,她仍是以诗歌来疗治自己的伤痛。她一连写下十首《哭女诗》。“噩耗惊心午夜闻,呼天肠断信难真。何期小别才三日,竟尔人天两地分。”“谁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回思襁褓怀中日,二十七年一梦中。”“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我真是历尽了平生各种不幸的一个人。但是人生经历了大的苦难,就会使小我投身于大的境界。”在叶嘉莹平和的讲述中,听者的心被强烈震撼着。

“也许我留下一些东西,也许我写的诗词或者论文,你们觉得也还有美的地方。可是我那一柱鲛绡,我是用多少忧愁和困难织出来的?”海里的鲛人泣泪成珠,织成美丽的鲛绡,那是世界上最轻柔美丽的丝绸。

从诗歌中寻求慰藉和力量

虽然叶嘉莹如今著作等身,但是艰苦的时候她不仅没有书房,甚至连一张书桌都没有。

她说她并没有想要成为诗人或者学者,曾经也没有想过要担负起传承的责任,只是因为自己对古典诗词真的有感情,真的有兴趣。于是她可以“忍困不眠,忍饥不食”,不是为了什么名利,也不是为了成就什么外在的东西。而是,当陶渊明、杜甫可以在你的感受之中复活的时候,诗歌自然会唤起你一种活泼开放的精神,诗歌的生命与你的生命融为一体,那是至美至善的无尽的愉悦。

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有一种内在的提升作用,当诗词的生命渗入到一个人的血液之中,与她的精神融合,那么诗词就会成为支撑其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强毅的担荷的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

在苦难横空而来的时候,她默默读诵着王国维先生的词句:“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自己的身世就如同这漂泊的柳絮,还没有开放就坠落了。虽然身世飘蓬,但是无论飘到哪里,她总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她不仅要从诗中获得慰藉,更是要从诗中汲取力量。

“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不是说要看破红尘,但有时候我们确实要看破一些纷纷扰扰,获得更大的精神的自由,代价是不得不承受一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而且在苦痛中要支持着不能够倒下去。

中华文化传统中胸怀理想的文人,在精神上往往也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士人。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如果眼见着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日渐消亡,作为一个深知其价值和意义的人,难免会有一种难言之痛。叶嘉莹心怀这痛苦,担万任于双肩,脚踏实地地做着传承与开拓的工作。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叶嘉莹大半生的学术生涯,与王国维是分不开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记载着她与这个远逝的灵魂攀谈的痕迹。

还在辅仁大学念书的时候,有一天,同学抄了几首王国维先生的《蝶恋花》给叶嘉莹看。“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这样凄美的句子立刻使她产生了共鸣,方知《人间词话》的作者,原来还有这样缠绵哀感的小令。她一下子爱上了王国维的词,便到图书馆借阅他的全集。不料一看之后,又失望又讶异:失望的是,王国维遗留的词作并不甚多,仅百余首,其余大抵是些她还不甚明了的枯燥的考证著作;而更可讶异的是,王国维竟然以51岁的盛年,自沉昆明湖而去。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坚决地抛弃了自己从前一切的兴趣和爱好?又是怎样的痛苦,让他毫不顾惜地结束了自己正当盛年的生命?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叶嘉莹的脑海。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叶嘉莹离开哈佛以前,曾经拟定了一个关于王国维的研究计划,之后屡遭变故,几经耽搁,才于1970年重返哈佛,将计划完成。而多年前困扰她的疑问,也慢慢彰显了答案。

王国维在民国初年留下遗书,以“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理由,决然自沉。叶嘉莹研究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王国维需要的是一个纯然客观的研究环境,然而在旧中国那样的乱世中,要想避免政治背景的沾染而保持自己一份超然的立场,就他曾经入值溥仪“南书房”的身份而言,几乎是既不可能为人理解也不可能被人接受的。但由于王国维既有一种悲观性格而不能作积极进取的行动,又怀有过于崇高的理想而无法随波逐流,在政党倾轧、军阀混战的乱世,他唯恐陷入被迫辱的绝境,才决意一死,以殉他理想中的最后一点清白。

叶嘉莹自述其早年颇有“独善其身”的性情,除读书外,鲜有交际,对外界生活所知甚少,对政治更是绝口不谈。在辅仁大学读书时,堂兄曾以四句戏言相赠:“黜陟不知,理乱不闻,自赏孤芳,我行我素”。这种“清者”的自持,与王国维不无相似之处。因此在最初的著述之中,叶嘉莹充满了对王国维“清者”之持守的景仰之情。

然而正是因为对王国维的研究,叶嘉莹开始阅读中国近代史的相关书籍,对有关中国近百年来革命和蜕变过程的记述,也都有了阅读的兴趣。涉猎既宽,也就逐渐认识到从前惟知“独善其身”,以“清者”自命的想法和生活,从某种程度上看,乃是一种狭隘的弱者的道德观。于是1974年春,叶嘉莹便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书中,又增加了一篇《余论》,对王国维的评价,也就从一味的倾慕赏爱,而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性的反思成分。

此后,无论日常工作多么繁忙,她都会留心报刊上有关大陆的消息,对祖国发生的一切,不再是远之惟恐不及,而是参与之有所不足。

采访叶嘉莹的日子,正是“天高日晶、木叶尽脱”的时节,这是曾给过王国维先生以灵光的季节。而叶嘉莹以83岁高龄,尤叹息虽则混沌乱世未曾给静安先生一个良好的环境,但静安先生以极高的天赋而在学术事业的盛年自杀,不能不说是时代的一种损失。所谓“时代既有负于静安先生,静安先生亦有负于所生之时代”是也。叶嘉莹认为,即使大道之理想不能实现,但关怀的仁心不可丧失,人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才力,方能不负年华性命、时代与家国。

叶嘉莹提到,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内镇日研读静安先生的那个暑期,有时在夜晚她从两侧列满书架的黑暗的长长的甬道中走过,竟会感到静安先生的精魂就在附近徘徊。“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年轻时对静安先生之早逝,她曾有过“不得亲聆教诲”的悲慨,而廿载之后,静安先生终于以遗留于历史尘埃间全部之生命,给她以极大的启迪。

为弘扬传统文化,她拿出退休金设奖学金

“我是出生在北京的,我是少数民族,不是汉族,是蒙古裔的满族,是满族叶赫纳拉。”

叶嘉莹家在北平的院落是她做过“佐领”的曾祖父买下的,是道光年间的一所大四合院。已故著名学者邓云乡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特意描述了这个浸润着中华古老文化氛围的大四合院,他说:“这是一所标准的大四合院,……格局很好,十分有规模。”因为邓老先生的母亲常常生病,而叶嘉莹的伯父是中医,所以有机会走进这所院落。

“一进院子就感到的那种宁静、安详、闲适的气氛,到现在我一闭眼仍可浮现在我眼前”。只是去过几次,年岁很小,跟着母亲去看病的邓先生,居然在经过了50多年以后一闭眼这院子的气氛就在他的眼前,可见这种“特殊的京华风俗的感受”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诗意浓厚的环境积聚着古老文化的底蕴。邓云乡先生是这样描述的:“素洁的没有闲尘的明亮的窗户和窗外的日落,静静的院落,这本身就是一幅弥漫着词的意境的画面。女词人的意境向来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熏陶形成的吧。”

多年海外漂泊,叶嘉莹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爱她察院胡同的旧家,爱她曾经就读的辅仁大学,爱她的故乡北京,爱自己魂牵梦萦的故国。

叶嘉莹这样说:“无论是在台北,还是在北美,我都开了讲杜甫诗的专门课程。我写过一本书,《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因为我对于杜甫的《秋兴》有特别的感情,有特别的感受。‘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每当我在海外讲的时候,真是常常不知不觉就会热泪盈眶。我自己也写过一首诗,有两句,‘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讲我对故乡的相思。”

叶嘉莹一世多艰,身经多重忧患,却能够把个人小我投入到更为广阔高远的人生境界,在承受之下完成自己。她毅然担荷起中华古典文化传承的使命,传达着诗歌中那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生命的力量。

“我从1945年大学毕业开始教书,教了60多年,没有一年休息不教书。教书是我最大的快乐。任何一种学术文化得以延于久远,都正赖其有继承和发扬的传人,教学就正是这样一种薪尽火传的神圣的工作。我的心愿就是能够教几个好学生。”

她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在北平教三所中学,在台湾连中学带大学执教20年,于1969年定居加拿大,次年得到了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约,早已是桃李满天下。

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她马上给大陆的教育部写信,申请利用自己的休假时间回国教书。得到批准之后,1979年她第一次回国讲学,写下“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诗经》、《离骚》,李白、杜甫,中国诗歌一脉相传,伟大的诗人担荷着人类的苦难。已故著名学者缪钺先生称她是“怀京华北斗之心,尽书生报国之力。”她这样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回到国内来教书,既有她的故园之思和报国情怀,也有她对于中华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对于传承的一份担当。

1996年她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拿出自己10万美元的退休金设立“叶氏驮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

叶先生之精神

至今她已经84岁高龄,仍然坚持每周给研究生上课两三次,每次都在3个小时左右。她与学生们讨论,认真批改他们的习作,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论文。

叶嘉莹在一首近作中写到:“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自己这只柔弱的春蚕吐尽千丝万缕,到底有没有巧手的织女把这些心丝织成美丽的锦缎呢?当见到自己的心血化作了天机云锦,即使付出再多艰辛与困难也无怨无悔。

“我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多年前,叶嘉莹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位女士,说能够以人的姓名算命,叶嘉莹并不相信所谓的算命之说,但是酒席间作为一种游戏也很好玩。

叶嘉莹这样说:“她说我的名字五行得水最多,还说我这个水啊,可以如杯水之含敛静止,你可以把我圈在一个杯子里盖起来封住。可是你要一放开来呢,她说也可以如江海汹涌澎湃。圈起来也可以,放出来也可以。不管她说的对不对,反正我觉得很好玩。”

于是她填了一阕《踏莎行》:“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水既是柔弱的,也是明澈的,更是坚忍的,那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再回首,往事纷纷如梦,纵然岁月消磨,仍历历如在眼前。虽然叶嘉莹经历了很多人生苦难,而她却能够在困境中越发坚强。如果有人问到她何以如此,她总会微笑着回答:“这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接下来又说:“诗词的研究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倾注了生命之爱,通过那穿越生命的诗行赋予我们无尽的美的享受和生生不已的感动。

临岐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用异邦语言讲授故土的诗歌,毕竟有所隔膜,失落了那任意发挥的挥洒自得之乐。加之长在心头的那一份“故园千里隔,休戚总相关”的情怀,叶嘉莹一直怀有归国讲学的愿望。1978年改革开放,叶嘉莹终于投出了回国教书的申请信。

那是温哥华暮春的黄昏,家门前的树林之上,落日融金,倦鸟归巢。她穿过树林走到马路那一边的邮筒,马路两边的樱花树,正飘舞着缤纷的落英。春光即将长逝,向晚的光景唤起了叶嘉莹对自己年华老去的警惕:金色的余晖虽美,终将沉没,似锦的繁华虽美,也终将飘零;而自己想要回国教书的愿望究竟何日才能实现呢?于是她随口吟写了两首绝句: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馀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漫向天涯悲老大,馀生何地惜馀阴。

申请信寄出后,她时刻关注着国内教育方面的消息,一段日子以后,终于如愿得到回音,国家安排她到北京大学访问讲学。在北大短期讲课以后,叶嘉莹便受恩师顾随先生之好友李霁野先生的坚邀,转到了天津的南开大学。

执教南开

当年南开大学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讲授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课两次,地点在主楼一间约可坐300人的大阶梯教室。讲课开始后,同学们反响极为热烈,慕名而来的更有许多天津其他院校的学生,临时增加的课桌椅一直排到了讲台边缘和教室门口,以致于有时叶嘉莹想要走进教室、步上讲台都十分困难。

中文系无奈出一下策:只有持听课证的同学方可入场。这一来引起了其他院校学生的不满。天津师范大学一个伶俐姑娘想出对策,竟然找来一块萝卜刻了一个文学院图章,自制了一个假听课证。一时间,真假听课证统统洛阳纸贵,叶嘉莹上不去讲台的困难虽然得到了改善,但每回上课,教室的阶梯和墙边,依然挤满了或坐或立的人。

30年光阴驰过,回顾这段往事,叶嘉莹依然忍俊不禁,抚掌直笑。她告诉我们,当年那个刻萝卜图章的姑娘徐小莉,如今已是天津电大的老师,仍然一有机会就来听她讲课。“我30年前的那些学生们,现在还来听我讲课的,还有很多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叶嘉莹凡有暑假年假,必定回国讲学。她曾应邀到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湘潭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等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无不喜爱赞许。1981年叶嘉莹在杜甫草堂参加杜甫学会第一届年会期间,与前辈学人缪钺先生,还曾有过一段知遇之缘。后来与缪先生合著《灵溪词说》,更被缪先生许为“晚年第一知己”。

叶嘉莹还记得当年第一次离开南开时,最后一晚为学生们讲课的情景。铃声响起时,没有一个人离开。她与学生们,就这样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直到熄灯的号角吹起。这正是:“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岐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祝取重番花事好,故园春梦总依依

1989年,叶嘉莹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每年有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等国际诗词讲坛上。

1991年,叶嘉莹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同年应南开大学要求,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4年后在海外募得蔡章阁先生捐助的资金,修建研究所教学大楼,并将研究所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1995年,叶嘉莹在指导博士生的同时,开始教少年儿童学习古典诗词。她与友人合编了《与古诗交朋友》一书,为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她又亲自吟诵编选的一百首诗,给读本配上了磁带。此后,她又多次到电视台教少年儿童吟诵诗歌。

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叶嘉莹一生以传薪为乐,直至花甲,直至古稀,直至耄耋,至今仍汲汲于授业,今年门下还新增了1名硕士、2名博士,1名博士后。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而不幸中之大幸运,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

卅载前叶嘉莹第一次回国讲学时,曾写过一首绝句:“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一生景仰屈原和杜甫,而屈原追索理想的执着精神,杜甫心忧天下的入世情怀,同样浸透在她的生命里。“祝取重番花事好,故园春梦总依依”,高枝上的“花”象喻着她热爱的古典诗词,让她终生念念不忘的,乃是古典诗词能在祖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闻人旧闻.三十年前的叶嘉莹》

见了很多关于词学大师叶嘉莹回国讲学最初时情形的文字,差不多都是说听课人如何如何多,如何作假听课证等等。为什么这样多的人呢?叶先生讲的好?如何好?人们当时是怎么说的,怎样形成的空前状况?回忆者大多语焉不详。我是叶先生回国讲学的最初亲历者中的一个。我说叶先生之所以形成万人空巷是因为她那独有的风采。她精致的发型与粉黛。漂亮的大家从来未见过的衣着,五十几岁却非常美丽妖娆的人,热情浪漫的神情。当然她的“跑野马”,她的出口成章,洋洋洒洒更是锦上添花。在70年代末,别说陪同她的几位老教授,就是那些正当年的女大学生跟她相比也黯然失色。对于整个南开校园,那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个叶姐姐。我见过她在主楼前走下“上海轿”,所有看到的人几乎都被她吸引。她走进教室,几百人完全是轰然一颤。亲历过那场景的人定会同意我用蓬荜生辉这个词。她的课堂气氛适用的词则是气象万千。我想她所讲的内容在当时大多数学生不能完全消化。而她又一味地野马无缰。往往是一个精彩还未醒清,另一个精彩又接踵而至。学生就象渴极之人的痛饮,灌的喘不上气还拼命灌。那才叫如醉如疾。是她的热情奔放和浪漫降服了所有听课的人。后来我在滨江道巧遇叶先生,并两次蒙先生宴请,一次在新华路的和平餐厅,一次在北京的友谊宾馆。我更有机会仔细端详这位美丽的师长,聆听她字字珠玑的谈吐。我的结论是她的个人魅力始终是她影响力的浓重底色。文/黎家明

诗词作品

诗作

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平生幽怨几多般,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1979年)

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着地行。 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1970年)

诗中见惯古长安,万里来游鄂杜间。弥望川原似相识,千年国土锦江山。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 。(1977年)〈纪游绝句十二首之一及二〉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1978年)〈向晚二首〉

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踪可寻。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1978年)〈向晚二首〉

却话当年感不禁,曾辈万马一时喑。如今齐向春郊骋,我亦深怀并辔心。(1978年)

海外空能怀故国,人间何处有知音。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1978年)

津沽劫后总堪怜,客子初来三月天。喜见枝头春已到,颓桓缺处花好妍。(1979年)〈天津纪事绝句二十四首之一〉

欲把风标拟古松,已经冰雪与霜风。平生不改坚贞意,步履犹强未是翁。

话到当年语有神,未名结社忆前尘。白头不禁沧桑感,台海云天想古人。 天津纪事绝句二十四首之三及四〉

余勇犹存世屡更,江山白代育豪英。笑谈六十年前事,五四旗边一小兵。〈纪事绝句二十四首之五〉

便面黑如点漆浓,新词朱笔隶书工。赠投不肯留名姓,唯词襟前惠好风。〈纪事绝句二十四首之十二〉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歧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纪事绝句二十四首之二十〉

难驻游程似箭催,每于别后首重回。好题诗句留盟证,更约他年我再来。

题诗好订他年约,赠画长留此日情。感激一堂三百士,共挥汗雨送将行,当时观画频嗟赏,如见骚魂起汨罗。博得丹青今日赠,此中情事感人多 。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早经忧患偏怜女,垂老欣看婿似儿。何意人天劫变起,狂风吹折并头枝。(1976年)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1976年)

高枝珍重护芳菲,未信当时作计非。忍待千年盼终发,忽惊万点竟飘飞。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祝取重番花事好,故园春梦总依依。 (80年代中期)<高枝>

词作

倚竹谁怜衫袖薄,斗草寻春,芳事都闲却。莫问新来哀与乐,眼前何事容斟酌。 雨重风多花易落,有限年华,无据年时约。待屏相思归少年,背人刬地思量着。【蝶恋花】(1952)

爱向高楼凝望眼,海阔天瑶,一片沧波远。仿佛神山如可见,孤帆便似追寻遍。明月多情来枕畔,九畹滋兰,难忘芳菲愿。消息故园春意晚,花期日日心头算。 【蝶恋花】

满林霜叶红时,殊乡又值秋光晚。征鸿过尽,暮烟沉处,凭高怀远。十载天涯,生死离别,蓬飘梗断。念燕都台峤,悲欢旧梦,韶华逝,疾如电。 一水盈盈清浅,向人间做成银汉。阋墙兄弟,难缝尺布,古今同叹。血裔千年,亲朋两地,忍教分散。待恩仇泯没,同心共举,把长桥建。【水龙吟】<秋日感怀>

天涯常感旧,江海各西东。月明今夜如水,相忆有谁同。燕市亲交未老,台岛后生可畏,意气各如虹。跟念剑桥友,卓荦想高风。岁离别,经万里,梦魂通。书生报国心事,吾辈共初衷。天地几回翻覆,梦见故园春好,百卉竞芳丛。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1978年,与前首同时发表在香港《七十年代》月刊)【水调歌头】〈秋日有怀国内外各地友人〉

想空堂素壁写归来,当年稼轩翁。算人生快事,贵欣所赏,轻貌相同。一幅丹青赠我,高谊比云隆。珍重临歧际,可奈匆匆。试把画图轻展,蓦惊看似识,楚课遗容。带陆离长剑,悲慨对回风,别津门,携将此轴,有灵均深意动吾衷。今而后,天涯羁旅,长共相从。【八声甘州】

曲作

【折桂令】想人生恨最难消。柳为谁青,花为谁娇。九月寒蝉,三春杜宇,一梦南朝。算只有长江不老,到天涯依旧滔滔。世事徒劳,易水西风,白下寒潮。

【落梅风】寒灯烬,玉漏歇。点长空、乱星残月。一天风送将冬至也,拥柴门满堆黄叶。

主要著述

2000年之前的作品

《迦陵论词丛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

《迦陵论诗丛稿》 中华书局 1984

《从中西诗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求是学刊》1985年第5-6期)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唐宋词十七讲》 岳麓书社出版社 1989.2

《中国词学的现代观》 岳麓书社 1990.7

《诗馨篇》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10

《李义山《海上谣》与桂林山水及当日政局 [敦煌资料] / 叶嘉莹 唐代研究论集 第二辑》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2

《阮籍咏怀诗讲录》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7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古典诗词讲演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汉魏六朝诗讲录》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十七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论词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清词丛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我的诗词道路》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名家论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文集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叶嘉莹说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清词丛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迦陵著作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迦陵论词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我的诗词道路》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汉魏六朝诗讲录》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迦陵诗词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000年之后的作品

《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 中国书店 2001~

《名家品诗坊, 唐五代词》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迦陵论诗丛稿(上下册)》 台北:桂冠

《陶渊明的饮酒诗》 台北:桂冠

《多面折射的光影 叶嘉莹自选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南宋名家词讲录》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风景旧曾谙 [海外中文图书] : 叶嘉莹说诗谈词 / (加)叶嘉莹[著] Poetic Reminiscence : Professor Yeh Chia-ying on Chinese Poety》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4《迦陵论诗丛稿》 中华书局 2005

《叶嘉莹自选集》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中华书局2008年1月版

《迦陵说词讲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9: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