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野色
释义

中文名:野色

外文名:Noishiki

拼音:yě sè

词语:牧野

词语名称:野色

拼音:yě sè

释义:原野或郊野的景色,野外的景色,也可理解为野外的春色。

出处:唐·白居易《冀城北原作》诗:“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示例:宋·范仲淹《野色》:“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朝外看那沿河景致……却也有野色撩人。”

古人踏青吟诗,踏的就是野色。

范仲淹诗歌:《野色》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野色

创作年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作品赏析

“野色”泛指郊野的景色。李白诗“芳草换野色”,杜甫诗“竹风连野色”,姚合诗“嫩苔粘野色”,都可以这样理解。然而,范仲淹这首诗里的“野色”,却别有所指,指一种具体的东西。这东西,非烟非雾,可开可合,能歇能行,而又难以实指,不可名状,无法形容。但是,春日郊行,诗人凝神四望,触目皆是这种东西,只见它在浮动,在荡漾,在闪烁;它是空气,还是水汽,抑或是一种光的折射,单凭直觉,是很难分辨清楚的。这东西本身已不好描绘,至于喝足了酒,醉眼朦胧所见到的这东西的模样,更是难以捉摸了。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正是把这种看不清楚的东西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了。即梅尧臣所说的“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传统国画中,有所谓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艺术手法。要画烟岚云气这类虚的东西,常常要借助于山峰草树。草树山峰为岚气所遮,观者便知有岚气在。这首诗表现野色,也正是用这种虚者实之的手法。这“野色”既不是烟,也不是雾,但却是深密浓重地遮着亭台楼阁,这楼台便是点染野色的实物;白鸟飞起,夕阳斜照,诗人恍惚看到了野色的开合,这白鸟和残阳也是烘托野色的实物;野色像是在春草之上行走,不肯随草而歇,又如伴随着船帆,自远处而来,芳草和帆影,同样是映衬野色的实物。末联“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在朦胧之中翻进一层。山公,指晋朝山简。山简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作者以山简自况,说他登山喝酒,归时醉眼模糊,见到这种野色。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是写老眼昏花,这里则是以醉酒眼花,来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总之,无论是物,或者是人,都是为标现野色服务的,都是“虚者实之”的实体。

烘托野色的实体,并非实打实地端出来,不是照像式的再现,而是实中有虚,因而使读者透过朦胧野色,看到一幅玲珑剔透、笔墨淋漓的山水画:天上挂着红色的夕阳,空中飞着白色的鸟儿,烟岚笼罩着楼台,芳草连接着江边,帆影露出于江中,还有自远山醉归的主人。这些景物与野色相映照,虚虚实实,藏头露尾,如同云中龙,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在这幅图画里,体现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旷达的情怀。诗的用意正是要通过野色和这美丽的画面来表现作者的乐观精神。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进士。1040年(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便,兼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1043年(庆历三年)任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新政,兴修水利,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在赴颖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工诗文,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最为人们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