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野八角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 野八角 来源: 八角茴香科植物野八角Illicium simonsii Maxim.(I.griffithii var.yunnanense Franch.;I.yunnanense(Franch.)Finet etGagnep.)的干燥果实。 出处: 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 第六册 Title 简介来源 本品为八角茴香科植物野八角Illicium simonsii Maxim.(I.griffithii var.yunnanense Franch.;I.yunnanense(Franch.)Finet etGagnep.)的干燥果实。 形态特征野八角灌木,稀乔木,高1.5~8m;幼枝具棱,绿褐色,老枝灰色。叶互生或近对生,叶片革质,披针形、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5~10cm,宽1.5~4cm,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渐狭或楔形,全缘,叶面绿色,干时暗绿色至灰棕色,背面淡绿色,干时棕褐色,主脉在叶面凹入,背面隆起,侧脉6~9对;叶柄长7~20mm。花常生于枝端的叶腋内,淡黄色,稀白色或粉红色,芳香。花梗长2~8mm;花被片18~30片,不等大,从外到里为椭圆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至舌形,最外者长9~18mm,宽2~4mm,最内者长7~15mm,宽1~3mm;雄蕊16~35枚,2~3轮,花丝舌状,花药长圆形,长1.4~2.4mm;心皮8~9,子房扁卵形,长1~2mm,柱头钻形。果梗长5~16mm;蓇葖7~9(~12),长11~20mm,宽6~9mm,厚2.5~4mm,先端具钻状尖头;种子淡黄色至灰棕色,长6~7mm,厚2~2.5mm。花期2~4月及10~11月,果期6~8月及8~10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1 500~4 000m的山坡、溪边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及灌林丛中。分布于云南、四川西南部和贵州西部。印度和缅甸北部亦有。 采收加工季果实由绿色变黄色时采摘,晒干。 药材性状本品的聚合果由7~12枚蓇葖组成,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直径25~30mm。蓇葖长10~20mm,宽6~9mm,厚2.5~4mm,外表面红棕色,具不规则皱纹,顶端具钻状喙,上侧多开裂,内侧面淡棕色,平滑有光泽;质坚而脆。果梗长5~16mm,弯曲,常脱落。每蓇葖内含1粒灰棕色或淡黄色种子,种子扁卵圆形,长6~7mm,宽4~5mm,厚2~2.5mm。种皮质脆,种仁白色。气浓,味甘。以个大,饱满,色红棕,气香者为佳。 性味与功用甘,温。有大毒。杀虫生肌,行气止痛。用于疥疮,胃寒作吐,膀胱疝气、胸前胀痛等。常用量1.5~2.5g;外用适量,水煎洗患处。 附注本品有大毒,慎用,如误食,立即喝盐水及酸水可解毒。阴虚内热者禁用。本种之叶入药,有杀虫生肌之功效。 功用杀虫生肌,行气止痛。用于疥疮,胃寒作吐,膀胱疝气、胸前胀痛等。常用量1.5~2.5g;外用适量,水煎洗患处。 性味甘,温。有大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