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姚子青 |
释义 | 姚子青(1908-1937),字若振,号中琪,广东平远县人,抗日忠烈。 人物生平姚子青(1909-)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大柘镇墩背村客家人。姚子青生于清贫人家。1926年10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入伍生总队,1927年7月升入第二总队步三队军官生。1929年2月第六期步科毕业,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任上尉连长,1934年任该师少校团附,1935年改任营长,参与北伐诸战役,屡立战功。至1937年已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九十八师五八三团第三营中校营长,驻防汉口。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第九十八师奉命由汉口东下,参与抗战。抵沪后,子青奉命率全营六百壮士驻守江苏宝山。宝山县城位于吴淞江口,三面临海,防守困难。日军自8月28日起,不分昼夜,由飞机、战舰,轮番轰击。9月3日,日军在飞机、战车掩护下,向宝山县城疯狂进攻,姚营与日军血战一昼夜,全歼来犯之敌。9月5日拂晓,大批日军再次强行登陆。姚子青带领全营官兵,抱与城共存亡之决心,誓与死守。孤军与众敌血战两昼夜。至9月7日,姚子青及所有守军皆阵亡。宝山保卫战,震动中外,为纪念抗日先烈姚子青,上海宝山县曾改名为“子青县”,汉口市姚子青生前居住过的生成里7号改名为“姚子青路”,南京市铸一尊姚子青像。蒋介石追赠他为陆军少将。毛泽东在延安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的大会上,称赞黄梅兴、姚子青等将军是“全国人民的崇高伟大的模范”。 英勇事迹1937年8月31日至9月7日,宝山城记录下500壮士的慷慨悲歌。 8月31日晚,18军98师292旅583团3营500余名士兵,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担任宝山城防。第二天一早,登陆的日军开始向宝山进犯。吴淞口外的日军军舰以宝山城为目标,不断轰击,飞机也不断前来轰炸。在敌人陆、海、空军三方的夹击下,姚营凭城恶战,死伤惨重。 面对随时可能被攻破的城防,营长姚子青告诉大家:“我死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 7日早晨,东门城墙被日军坦克攻破,日军潮水般涌进城。姚子青和仅存的数十名官兵与敌人展开了激烈巷战。10时,姚子青与剩余官兵全部壮烈殉国,姚子青身中数弹,死前仍然拼尽全力大喊:“弟兄们,杀身成仁,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 连凶暴的日本人也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后人作诗歌颂姚营壮烈: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 社会评价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后,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了《吊宝山城中六百义士》一文,称姚子青为“民族人格之表现”;上海《大美晚报》著文赞颂:“此次姚营全部殉城,其伟大壮烈,实令人内心震动而肃然起敬,此非仅中国人之光荣,亦为世界人类之光荣,其事迹将永垂史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追授姚子青为陆军少将,并在南京铸造姚子青铜像。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将姚生前居住过的汉口市生成里的那条街改名为“姚子青路”。姚家乡平远县建立了“子青祠”。1949年后,平远县办起了“子青职业学校”、“子青女子中学”。1985年5月,中共平远县委、平远县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日将领黄梅兴、姚子青烈土,将原城镇中学更名为“梅青中学”(“梅”指“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第一个牺牲的黄梅兴将军)。 1938年3月12日,延安各界群众举行“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烈士大会”,毛泽东发表演讲赞扬姚子青等烈士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姚子青将军为革命烈士。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