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姚国俊 |
释义 | 姚国俊(1904.5.12—1992)中将。号轨钧,陕西醴泉骏马乡傅官寨村人,生于1904年5月12日。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陆军大学第9期毕业。1931年任第25师参谋处长,1936年任西北剿匪总部第11纵队第25师参谋长,在山西参加阻截红军东进,抗战期间曾任第52军少将参谋长,1942年任第9集团军参谋长,1943年任第52军25师师长,1944年11月升任第38军副军长,1946年任整编第38师副师长兼55旅旅长,1948年7月任第38军中将军长,1949年5月被免职,6月任第19绥靖区中将高参,后在成都从事对国民党军的策反工作,12月在成都迎接解放。后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政协常委,成都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 国民党起义将领。1913年开始在本村小学读书,1917年考入县立第二高等小学。1922年,考入陕西第一中学,因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曾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5年,经同学张耀明(黄埔1期)介绍,考入黄埔军校4期,编入步兵科军官第1团(团长张治中)第9连第1排第1班当班长,曾参与过第二次东征,担任惠洲城防工作,并给前方护送过弹药给养。 1926年10月,姚国俊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21师第163团第1营第2连任连副。该部奉命开往江西参加北伐战争,击败了北洋军阀孙传芳的主力。在战斗中,姚国俊左大腿被敌弹穿透受伤,但仍坚持指挥,经血战两昼夜,孙传芳部向嘉兴、上海方向溃逃。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实行反共“清党”运动,姚国俊从上海来到武汉,曾和周益三(黄埔4期同学)等去会见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当时,邓演达以北伐军总政治部名义,介绍姚国俊到西北军杨虎城部工作。 1928年秋,姚考入陆军大学学习三年。1931年毕业后,派到国民党第87师第2旅(旅长宋希濂)第4团任上校副团长。 1932年8月,姚被调到国民党第25师(师长关麟征)任参谋长。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向热河和长城一带的中国军队大举进攻。3月,姚国俊率25师参加长城抗战,在古北口战斗中,姚国俊竭智尽力,作出了贡献。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姚国俊仍担任关麟征新组建的25军参谋长,跟随关麟征参加了平汉路北段的漕河之战和漳河之战,抗击日军侵略。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会战,7月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1941年初,姚国俊由国民党第9集团军参谋长调任52军第25师师长,担任云南南部中越边境从河口到马关一带边防任务,掩护远征军主力在中缅边境向日军进攻。 1944年底,姚国俊调任第38军副军长。1947年初,张耀明调任南京卫戍司令,姚国俊升任第38军军长。1949年4月底,姚国俊因与胡宗南发生矛盾,被调任商洛绥靖区副司令,姚国俊怕发生意外,便离开西安到宝鸡,后转赴汉中去成都。在成都解放前夕,随裴昌会第7兵团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姚国俊从1954年起,一直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常委,先后任四川省民革委员、顾问和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成都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等职。1992年在成都病逝。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