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瑶族八音
释义

瑶族八音,瑶族民间曲艺形式。主要用于办结婚、新居进宅、寿诞等喜事时助庆,或在春节元宵节表演。自称“哵惞”,人们称之“瑶族八音”。瑶族八音以唢呐、长号、皮鼓、小钹、中钹、小锣、沙锣、牛角等吹打器乐组成。是婚礼、乔迁、盘王节的主要器乐演奏形式。主要流传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三水及相邻的瑶族地区。列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中文名:瑶族八音

遗产级别: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文号:粤府〔2009〕112号

批准日期:2009年10月16日

项目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单位: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文化背景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地处广东省西北角,南岭山脉南麓,粤、湘、桂三省(区)结合部。境内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古代多古道关隘。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南越国时期,汉朝南越王在县境西北界设置的白石关,曾是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古道之一。东部鹿鸣关,为连山与古连州联系的主要通道。西部鹰扬关,为连接临贺古道的重要关口。这些古道关隘的开通,使连山成为古代南来的北方文化、中原文化与南粤文化交锋的要冲之一。

瑶族器乐音乐,是随着瑶族先民从两湖地区退移南岭而进入,自称“哵惞”,人们称之“瑶族八音”。瑶族八音以唢呐、长号、皮鼓、小钹、中钹、小锣、沙锣、牛角等吹打器乐组成。是婚礼、乔迁、盘王节的主要器乐演奏形式。主要流传在连山三水及相邻的瑶族地区。

相关风俗

瑶族同胞在办结婚、新居进宅、寿诞等喜事时,常吹奏八音助庆,有时在春节元宵,相约同好也吹奏一场,为节日增添喜庆热闹气氛。

连山过山瑶的婚姻,男女双方可根据各自家庭的情况以及居住环境的优劣,选择女嫁男家或者男到女家。婚后的第一个子女随父姓,第二个子女随母姓,无性别歧视,男女平等。男到女家的,女家请八音;女嫁男家的,男家请八音。

在瑶族婚礼中,八音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婚礼的前一天,主家便在正厅左边摆好了八音抬,抬脚上贴上红纸表示办红事喜庆。桌面上摆着两个味碟,这两个味碟,在婚礼活动中,自始至终一直摆放在八音桌上。中途只能更换,不能撤掉,直至婚礼结束,以表示对八音艺人的敬重。

瑶族八音在为瑶民乔迁新居演奏时,先是敲锣打鼓,吹奏乐曲,顺时针方向,绕主人新居三圈;又逆时针方向,绕主人新居三圈。才从正门进入新居正厅,向主人祝贺新居之喜,颇具特色。

乐队组成

瑶族八音队一般由八个人组成;敲击鼓、锣、铙各一人,吹唢呐二人,敲大小钹各一人,还有一人作为机动轮换或挑器具。由于过山瑶居住在深山大岭之中,八音队为了在行进途中方便,所以购置使用的八音乐器规格一般较小,鼓的直径只有20厘米左右,一小一大的两对钹,直径也只有20—30厘米左右,铙的直径是15厘米,比较厚重的锣,直径有60厘米左右。规格没有严格规定,由八音队在选购时自定。

演出程序

办喜事的主人家要请八音,要提前发请帖邀请八音队,其领队再去组织吹奏人员到时前往。八音队在开始吹奏时要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主人给八音队奉上一个红包,八音队为首的师傅又回赠一个象征性的红包,讲上几句祝颂的话,然后才开始吹奏。办喜事的人家,一般在厅堂靠门左角放置一张八仙桌,八个八音队成员分坐四边,视喜事进行的程序而吹奏各种不同的曲调。瑶族同胞重礼仪,特别是在办婚礼时每进行一个礼仪程序,就吹一种曲调,按顺序为:起(开)台、接(迎)客、请(敬)茶、洗脚、出茶、请坐(入席)、敬酒、收碗、出拜、收拜、送客、洗台等,办婚礼时有贴对联的加一曲“贴对联调”,视程序多少灵活吹奏,有些省略的程序就不吹奏。新居进宅的,要沿着新居四周吹奏一圈才回到厅堂吹奏。接亲路上举行“串亲”仪式时唢呐手要按规定顺序绕着送亲的人吹奏迎客调,接亲方还要应答送亲方人的提问,直至答对、答完送亲方才肯起走,这时八音队才算完成吹奏的“任务”。

八音队在每次喜庆活动吹奏结束时,主人会将两条一指宽、六七寸长的红布条送给八音队让它分别系在两支唢呐上。唢呐上系的红布条多少,就是八音队当年出行次数的记录(每年清理一次)。有时遇到人手不足,八音队便简化从事,只吹一支唢呐,或只敲一对钹,或将一只钹放在桌子上(用一个布圈承托其突出握柄),把锣挂在桌旁,由一个人操作,左手打钹、右手打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