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瑶族
释义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2637421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

民族概况

瑶族祖先为盘古,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 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 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服饰和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通用汉语或壮语。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语言研究所苗瑶语教研室盘承乾、邓方贵、刘保元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根据1957年12月,国务院讨论通过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设计字母的五项原则》,设计了一套瑶族勉语的文字方案(草案)。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瑶族,在1983年也以拉丁字母形式创造了瑶文。但与我国的瑶文字母略有些不同,于是在1984年4月底5月初,美国、泰国瑶族曾经派了一个代表团来华,与我国瑶语文工作者商讨统一瑶文字母问题,并取得了一致意见。现在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泰国等有不少瑶族会使用统一的瑶文互相通信往来,进行文化交流。于是瑶文已成为世界性的瑶族(勉语)文字了。但瑶文还处于试验阶段,还有待于普及和推广。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线粒体mtDNA只随母系遗传。人类线粒体mtDNA分两大类,一类是N型,一类是M型。西方白人几乎全部是N型。中国人是由古亚洲人和新亚洲人混血构成。一般认为古亚洲人(典型的为蒙古族人和泰国印尼柬埔寨土著)线粒体是M型,新亚洲人是N型。瑶族是中国N型比例最高的民族,达90%以上。其次是壮族。

民族历史

关于瑶族的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源于“山越”,或以为源于“五溪蛮”,或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采取迁“谪戍”民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从中原派大批汉人进入长沙、武陵蛮地区,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这些地区生产的发展。西汉时,武陵蛮地区的蛮人按丁计税,到了后汉仍对蛮族征收“徭税”。永和元年(136),由于“徭税”过处重,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蛮纷纷起义。

南北朝时,瑶族先民已分布到“东连寿春(今安徽寿县),西通上洛(今陕西商县一带),北接汝颍(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瑶汉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广东、广西境内,史称莫徭蛮。莫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宋王朝对瑶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瑶族地区在土官或土酋的统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在瑶族的历史上,有一次重要的迁徙。元朝时期,官员派人前来征税,当地瑶民热情款待,以至官员忘了回衙,衙门误以为瑶民杀了前来征税的官员,故派兵前来剿杀,瑶民被迫迁徙分转各地,临前将牛角分成十二节由十二姓掌管,相约千年之后再回故地。

元、明、清时期,瑶族的分布已遍及广西、广东以及湖南西南部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较快的地区已接近汉族地区的水平,而偏远地区的瑶族“随溪谷群处”,甚至不从事农耕,以猎山兽为生者,一部分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封建王朝剥削、征剿屠杀,明末清初,部分瑶族逃至越、老、泰等国边境。至20世纪70年代,在越、老、泰等国的部分瑶族分别迁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国居住。

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大约在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云南的瑶族是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以后又分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瑶族名称的历史演变

关于瑶族的瑶字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以历史学家何光岳先生所著《南蛮源流史》中所理线索较为可信:瑶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擅长制作瓦器、陶罐,故最早的瑶族先民称为“窑民”;后来陶罐坯料制作由手工发展为旋转摇动制坯,窑民改称“摇民”;瑶族先民中四大姓之一雷氏,来源于发明养蚕缫丝的黄帝之妃方雷氏(嫘祖),故瑶民善养蚕,又衍生出“繇民”一称;后蚩尤率领三苗和摇民与炎黄大战失败,摇人历经夏、商、周征伐,一部分被当成劳役奴隶,称之为“徭役”或“傜役”,即“傜人”(周去非《岭外代答》曰:徭人者,言其持徭役与中国也);此后历代傜人不断反抗封建统治压迫,啸聚山林、不缴赋税,至宋代又有“莫徭”之称,意即不缴税赋、不赋劳役之人;到了元代,统治者认为这种不赋徭役、刀耕火种的人群是野人,故将徭人的徭字改为具有侮辱性的犬旁的猺字,谓之“猺民”;至新中国成立之后,采纳了民主人士的提议,广泛征得本民族同意,将美玉旁的”瑶“字作为该名族统一名称:瑶族。

瑶族支系

发展

瑶族的四大支系

瑶族支系细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从元代开始,在湖南和湘桂粤边界地区分布的瑶族下山定居,耕种或租种居地周边的旱地和水田;或被招为瑶兵,屯田戍守;或迁徙而与汉族杂居,瑶族社会出现生产方式的变化,从山居游耕逐渐向定居定耕过渡;瑶族内部逐渐形成平地瑶、布努瑶、茶山瑶、盘瑶四大支系。

经元、明、清朝代,随着社会发展,各支系瑶族在称谓、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支系风格与特色,逐渐分化形成新的族群和不同的支系。

平地瑶,民瑶支系

宋元时期,在湘桂粤边界已经聚集了不少的瑶族人口,他们主要是过着刀耕火种生活的盘瑶和过山瑶,即当时人们所称的“高山瑶”、“生瑶”。明清两代,这一地区的部分瑶族经过文化整合,形成新的支系----平地瑶、民瑶,也就是以汉族方言语支交流的瑶族支系

明代,因官府的围剿、镇压和招抚,部分瑶族下山移迁到丘陵谷地定居,长期与汉壮民族杂居交往,民族文化互相交融,如史书所言其语言习俗“已与齐民同”,成为耕种水田、旱地、纳租税的平地瑶和民瑶。

据清同治《永州府志》记载,有居住在永州(今湖南江华)上五堡的“李东仂等十七户约三百名”平地瑶,原系明洪武初年被“县令周于德协同百户韩恩抚瑶下山,准买大同乡民田,秋粮一百四十一石三斗零为业,编户四十有五,每宿俭点一人为千长,又立瑶老为之约束。后 有征调,惟听韩恩后裔遣使”。

现存于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武昌府永州江邑铜牌”也说,江华伍堡的奉、唐、李三姓平地瑶是“元末之时由千家峒逃出来,至广西平乐府富川县灵停乡七都八兽岭第七甲铜盆村居焉。闻上湖南南疆被元军耿指挥诛剿,民逃四散。南乡田地抛荒,旧地尽草木,无人耕种,国课空悬”。因此,三姓瑶民移民上伍堡,并“写具奏文,上奏江华仁县”。“(明)永乐二年,归并四里,附从归化。蒙圣恩勒令奉、唐、李三头户,设立伍堡,分为三宿,丈田额粮,划分边域为三,分防镇守,把守三条九隘之夷。主景泰三年,具领皇册,一十七户同领户籍。上判奉、唐、李永为三宿头户户长,推户纳饷征收,为三宿领袖,统辖诸务。”该碑原立与“武昌府江邑正堂之侧”,可与《永州府志》相印证。

广东阳山县三坑瑶族,自天顺年间下山,陆续开垦,批山住种。明初,朝廷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置卫、所,并招部分瑶民为兵丁屯田戍守。

明朝中期,卫所屯田制度渐遭破坏,部分瑶兵成为居住在平坝地区的自耕农,受平坝地区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逐渐演变成为新的族群——“民瑶”或“良瑶”、“粮瑶”。据清道光《化州志》说:“瑶,良兵之役,始于明成化间。粤西瑶、潼作乱,侵掠州邑,后就抚,随着安插。太守孔镛以恩信结之,拨荒田以俾之耕而其徭役。”

据广西荔浦县雷姓瑶族所保留的《雷氏朝尚公宗谱》记载:雷姓原为过山瑶,祖居千家峒,元大德年间逃到广东“大罗山”(今罗定)。明永乐四年(1406),“奉调抗击安南”,事后定居广西浔州府。成化元年(1465),被征调为瑶兵镇守府中游地区,后与汉族兵丁一起在今平乐,荔浦、昭平、蒙山之间的九堡十三冲屯田戍守,其后裔为今荔浦雷姓平地瑶。

广东阳山县称架芦田太平峒瑶族的族谱也说,他们是明洪武年间从广西桂北贺县迁来本地耕种定居的。据练铭志等著的《排瑶历史文化》反映,阳山瑶族的前身是居住桂北的排瑶,迁阳山后失排瑶语言习俗,与当地族群融合,渐为平地瑶或民瑶。湖南宜章莽山的排瑶,情形也大致相似。

明末清初,一些汉、壮族因不堪官府压迫剥削,逃入湘、桂、粤边界地区与瑶族杂居,或因谋生、入赘到瑶寨,受瑶族传统文化影响,自认是瑶人,人称其为平地瑶或民瑶。据有关学者调查,湖南江永松柏乡源头村任姓平地瑶,其始祖原籍山东青州府,明洪武元年迁至江永松柏居住;江永上圩乡义姓平地瑶,其始祖原籍山东德州平原县,北宋开宝二年因仕宦迁居舂陵(今宁远),后迁营道(今道县),宋天圣年间,移居江永上圩乡一带。

民瑶、平地瑶虽然在风俗习惯上,保留的民族特色不明显,但其一直保留着与瑶族认同的心理。平地瑶和民瑶由于开始逐步定居,主要种植水稻、畲禾及薯、豆、芋等农作物。这部分瑶族大多数被编户入籍,供赋税,故史籍又称其为“熟瑶”、“良瑶”。因长期与汉族接触,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其文化发展亦较快,瑶族地区的社学、义学也大多办在平地瑶、民瑶地区。清代郴州等地的平地瑶中还有人中过举人、进士。

平地瑶也过盘王节,跳长鼓舞,但多以芦笙为伴奏,故称“芦笙长鼓舞”。今生活在广东阳山称架和龙门蓝田的瑶族同属民瑶、平地瑶系列‘虽失去了本民族语言,但依然保留某些民族传统的习俗如瑶族的姓氏、瑶族的耕种习惯等,与瑶族认同心理强烈。

布努瑶支系

宋代,已有部分瑶族分布于广西境内的庆远府(今广西河池市一带)。明时,进去庆远府一带居住的瑶族逐渐增多,这部分瑶族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苗族交往接触,民族 文化在互动和传承过程中,传统因素发生了变异,尤其是语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语言向苗语支靠拢,史学界将其统称为“布努瑶”。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专家,从布努瑶语言变化的文化现象,分析研究布努瑶先民的迁徙路线,大概是顺苗族迁徙路线的东南边方向,沿着湘西南的雪峰山地区,向西南移动,然后经黔南的苗岭南麓到达贵州的都匀府南部一带。后来被当地土司驱赶,蒙、罗、蓝等姓的瑶族才又转往南,迁徙到桂西北一带的山区。

据建国初期调查,广西都安家文乡韦姓瑶族已在当地平果、都安一带住了28代人,韦姓瑶族在都安住了30代人,以每代人20年计算,约为600年;如按每代人25年计算,则约为700年。加文乡蒙姓瑶族则说进入广西时间 约为1000年。

由此看来,大部分布努瑶族从宋、元时期进入了桂东一带;至明代,因不堪官府的压迫、剥削,又逐渐从桂东南等地向桂西、桂北迁徙,特别是广东粤西和广西交界处地大藤峡瑶族起义失败后,有相当部分的瑶族进入桂西,向大石山区避难,使这一地区的瑶族人口不断增多。故《明英宗实录》上记载说:“广西庆远,郴州等府,郁林、天河、柳城、洛密、马平、宜山等明县,良民数少,瑶僮数多。”

元、明时期,布努瑶已迁徙来到广西西部,并分布于这个地区交界的贵州、云南等省一些县内,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由此看来, 广东西江流域的部分瑶族在明、清时期离开粤西进入广西后,继续不断向西南地区迁移,与大石山区瑶族相融合,形成今天的布努瑶族支系,故今天的粤西地区少见有瑶族的踪迹,原西江流域的瑶族历朝不断外迁后,导致现在的瑶族人口少之又少。

布努瑶支系主要操苗瑶语族苗语支“布努”语,布努瑶大多分布在桂西和桂西北的大石山区,布努瑶族的生活习性与瑶族其他支系大相径庭,主要种植薯、芋、豆类等农作物为主。

布努瑶文化最具区域民俗性质。由于长期和壮族毗邻杂居,其语言受壮语影响,较多借用壮族词汇,房屋亦多为干栏式建筑。其民间保留的铜鼓也富有支系特色,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九的前后三日,家家户户杀羊宰鸡祭祀始祖密洛陀,打铜鼓,跳傩舞。《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记载,“在思恩府居五十二峒,及仪凤、书滩,上、中、下潼之间,男子短褐青衣,妇女小裤长裙,岁首祭先祖,击铜鼓跳跃为舞”。这是当时思恩布努瑶使用铜鼓的真实写照,直至今天,铜鼓依然是布努瑶在喜庆节日中用以活跃气氛不可缺少的乐器。

茶山瑶支系.

关于茶山瑶的族源,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茶山瑶应是百越民族的后裔,其称谓由其居住地名“茶山”而来.

据茶山瑶民间传说、族谱和有关学者考证,茶山瑶大约在明朝初年,分别从广东和湖南进入广西大瑶山居住。从广东来的苏、莫、钟、陶、兰、龚等粤(越)人后裔进入广西后先在梧州)藤县等地居住,后被当地土司覃千户赶入平南,再转入大瑶人,分散于古卜、六寨山,金秀、白沙、六拉、昔地、田地、平林、六竹、罗孟、岭祖、巴勒、上下卜泉等地居住。

从湖南来的苏、莫、陶等姓氏的后裔,进入广西后,先后在南宁、百色、浔州、贵县、象州等地居住,后才进入大瑶山的六段、六定、寨保、长二、长滩、土献、长峒、滴水、花阳、道江、六拉、金田等地居住。

茶山瑶主要集中在广西大瑶山腹地,山内还有盘瑶、山子瑶、花蓝瑶、坳瑶等来自不同地区的瑶族支系,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氏族、部族或族群进入大瑶山后长期共同居住在一起,有着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接触,打破了原有的族群壁垒,相互产生了民族认同感,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基础,由于大瑶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外对山内的少数民族始终抱有歧视态度,为了共同面对山外相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山内五大族群为了生存,被迫自觉或不自觉地团结一致,形成一股自卫力量,反对山外压迫势力。

这种凝聚力使他们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在共同区域内生存发展的新的共同体,共同接受山外汉族给予他们的他称―瑶族。形成了以瑶族主体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民俗文化。但又因为他们相互在文化上还存在差异,人们又将他们称为不同的瑶族族群。茶山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明初进入大瑶山后,逐渐由越人后裔演变为今天的茶山瑶…

茶山瑶族语言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茶山瑶最具支系文化特色的就是石牌律。它是金秀地区茶山瑶、山子瑶、花蓝瑶、坳瑶等族群民间特有的社会法律,是经过群众议事会商定的维护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条文,是镌刻在石板上或书写在木板上、纸上的成文习惯法。

传说从明洪武八年五屯千户所千户覃福统治起,大瑶山就开始有了石牌律。一九三五年瑶学研究专家费孝通与妻子在大瑶山六巷乡调查时,发现一块石牌律,是清道光十八年所立。它是研究茶山瑶支系社会发展的最好例证。

茶山瑶居住在广西金秀大瑶山,主要种植水稻和旱地作物,房屋亦为干栏式建筑。其民间信仰深受道教影响较深,崇拜张天师、玉帝、“三清”、“三元”。和大瑶山内其他瑶族支系在明、清时共同形成的石碑文化对后世影响极大。

盘瑶支系

盘瑶是瑶族传统文化的主干支系,它包含了瑶族的大部分人口。主要操苗瑶语族语支瑶语支“勉语”或“标敏”方言。过山瑶、山子瑶、排瑶等属于盘瑶支系系列。

盘瑶,顾名思义,其支系中有较多的盘姓瑶族。隋、唐时期,生活在湘、桂、粤边境及两广地区的瑶族先民,过着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生活,以信仰盘王为祖先,隔三五年逢农历十月十六击长鼓祭祀祖先盘王,后被人们冠名为盘王节,因以祭祀盘王而被称为盘瑶。

盘瑶与唐代的长沙蛮、武陵蛮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隋书》云:“长沙郡又有夷蜒,名曰莫徭。”当时莫徭的活动抵御涵括湘、粤、桂边界。属盘瑶支系的广东连南八排瑶族,与莫徭有着最直接的亲缘关系。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元和十年为连州刺史时,曾写下有关当地连州瑶人的 生活诗篇,如《莫徭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这部分很明显是八排瑶族的祖先。

八排瑶的狩猎习俗,与刘禹锡描述的情形基本相似,并一直保留到建国以前。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设立森林保护法,禁止猎杀和野生保护动物,瑶族人不再以吃尽一山一山的集体狩猎为生计,定居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所以难以见到排瑶集体围猎的情形。

元以后,瑶族主体被迫南迁四散,但盘瑶支系始终保持着居住广泛、人口众多的特点。有明一代,由于朝廷对两广境内的瑶族实行大规模的征讨,特别是对广东罗旁山和广西大藤峡瑶族的大规模屠杀,迫使大批瑶族四散逃难,其中不少人避入广西大瑶山,这部分即今天大瑶山内的盘瑶和山子瑶。

盘瑶习惯于刀耕火种,迁徙十分频繁,人口流失性大。盘瑶支系以农业游耕为主,“吃尽一山则他迁”,“吃尽一山过一山”,其主要种植薯、芋、菽、豆等旱地作物,“居无常,住无所”,不入“版籍”,是因为刀耕火种的游耕支系。盘瑶信仰盘王,崇拜甚虔,每年农历十月十六前后必祭盘王,唱“盘王大歌”,跳长鼓舞。《过山榜》、《评皇劵牒》是盘瑶最大的支系文化特征。“自云祖先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由此得皇帝赐文榜,持文榜得入青山千万山,“刀耕火种,自耕其食”。

由于有皇榜的庇护,盘瑶的农业经济—主要是山地农业较早较好的得以发展。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耕林种林,多种山地作物种植是盘瑶传统的农业经济。

盘瑶另一个文化特征,就是以长鼓舞为祭祀舞蹈,在祭祖仪式中不断演绎跳跃。

长鼓舞是盘瑶支系典型的文化代表,其流传很广,在广西金秀、龙胜、富川、荔浦、贺县;广东连南、连山、乳源;湖南江华、宁远、蓝山;云南富宁、贵州榕江、丛江等地相当盛行。宋朝史籍就有长鼓舞的记载,“瑶人之乐,有卢沙、统鼓、胡芦笙、竹笛……统鼓甩长,大腰鼓也”。

瑶族为纪念祖先而制作长鼓,为祭祀祖先而跳长鼓舞,是瑶族主体文化的一大特色。盘瑶族支系的分布及影响在几个支系中是最大最广也最为久远。随着社会的发展,盘瑶支系文化也不断的到充实和发展。

在瑶族盘瑶支系中,又按支系和语支分成三个方言,即绵荆方言,标交方言,藻敏方言。五个土语:尤绵(优勉)土语、荆门土语、标曼土语、标敏土语和交公绵土语。其中尤绵土语的瑶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东南亚及欧美各地的瑶族 都以优勉方言为本民族内交流工具。

每一个支系,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支系特征,形成了瑶族整体丰富的多元民族文化。根据各支系的特点特征,我们可以找到他们不同的分布地域;从瑶族支系的形成及其凸现的支系文化特性,如平地瑶族的芦笙、布努瑶的铜鼓、茶山瑶的石牌律、盘王的过山榜和长鼓舞等等,同样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但万变不离其宗,瑶族的各个支系除呈现各自特色外,始终如一的保留着与瑶族认同的心理,始终认可瑶族的民族特性,始终是瑶族大家庭的一部分。

社会经济

如前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瑶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瑶族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林副业,小部分瑶族地区则以林业为主,兼营农副业。瑶族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和林副业生产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一般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瑶族社会基本上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阶段。在瑶、壮、汉、傣等族交错杂居地区,田地、山林等主要生产资料大部分掌握在外族地主手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云南部分瑶族山区则长期处在傣族土司的统治之下,瑶族农民对领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个别瑶族地区保留有少量的原始氏族残余,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这类地区土地占有关系的特点是:大部分土地被汉、壮族地主所占有,瑶族地主极少,瑶族劳动人民和汉、壮族劳动人民一起受着汉、壮族地主的压迫剥削。此外,还有小部分土地归村有和社有,共同使用,如广西南丹瑶寨的所谓“油锅地”、“油锅田”就是。“油锅”,即指用锅吃饭的一个父系家族。每一个父系家族内包括几个或十几个小家庭,油锅成员彼此间有互相帮助的义务,有共同遵守的习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瑶族地区还保留有“瑶老制”和“石牌制”的社会组织形式。瑶老和石牌头人一般由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经验丰富的老人担任。这些头人由群众选举产生或在办事过程中自然形成而则由群众公认。大凡维持社会秩序、组织生产、安排宗教活动、组织群众抵御外来侵扰等,都由瑶老或石牌头人负责。建国前,广西金秀瑶族居民把社会公认的习惯法镌刻在石牌或木板上,凡有违背者,石牌头人有权予以追究或处罚,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并引起群众公愤的,石牌头人有权给予严厉处分以至处以死刑。随着瑶族地区的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以及国民党统治势力逐渐深入瑶族地区,有些瑶老和石牌头人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委任,利用手中握有的权势制造事端,扩大纠纷,敲诈钱财,从中渔利,使原来具有原始民主性质的社会组织形式日益蜕变。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根据瑶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及各种封建特权,瑶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在瑶族人民聚居或其他民族杂居的地区,共建立了以瑶族为主或有瑶族参加的自治县13个,即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以及广西龙胜、防城、隆林各族自治县、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此外,在瑶族人民的小片聚居区还分别建立了200多个民族乡。瑶族干部队伍也随之成长。

几十年来,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瑶族人民治山治水,植树造林,拦河筑坝,凿山开洞,兴修水利,发展交通,使瑶山的经济稳定增长。富川瑶族自治县是广西商品粮和烤烟基地之一。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近两亿元。广东连南、乳源的瑶族利用广东对外开放的优势,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发展对外贸易,大上“三来一补”项目,近几年其经济有了巨大变化。金秀、江华县瑶山的森林资源异常丰富,这里的瑶族人民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建设用木材,还提供了不少橡胶、八角、香菇、木耳等林产品和亚热带植物产品。瑶族人民的生活有了显著提高,过去那种“刀耕火种在上坡,收入不满小半箩,山竽野菜度日子,火堆蓑衣当被窝”的悲惨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些地方开办的瑶族小学、瑶族中学和瑶族班有声有色,瑶族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才。瑶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昔日“只闻鸡犬叫,不闻读书声”的日子远去了。如今的瑶山交通、通讯、邮电事业、广播电视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瑶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繁荣事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艺术

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

瑶族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先秦古籍《山海经》就有盘瓠神话的原始记录。除盘瓠神话外,反映本民族远古社会生活的神话,还有《盘古开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歌谣在其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用的乐神歌;赞颂反抗斗争的革命斗争歌等等。其中的《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为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谜语、谚语等。有的述说历史上的不幸遭遇,有的歌颂反抗压迫的起义斗争;有的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有的歌颂爱情坚贞;有的描述民族风物等等,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其舞蹈著名者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盘王歌》有24种曲牌,唱腔相当复杂。民间流传的生产歌、酒歌,曲调平缓而喜悦;苦歌、哀歌曲调悲痛深沉;情歌欢快动人。现在,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瑶族的工艺美术有印染、挑花、刺绣、织锦、竹编、雕刻、绘画、打造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中尤以蜡染、挑花出名。

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和数量众多的宗教经书、歌本、家谱等等,就是瑶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过山榜》是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瑶族艺术家:蓝怀昌(广西作协主席、文联主席)、覃福展(学者)、徐兢(青年导演)

主要瑶族文学:《盘王牒卷》(又作《过山榜》)、《密洛陀》、《波努河》(现代小说)、《瑶源传说》。

风俗习惯重要节日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瑶家人常用“鸟酢”来招待贵客。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

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全寨公宴贵宾的“碗酒串肉”;山珍野味杂陈的“献鲜”;以名珍“水龙肠”接风的“龙肠席”等。此外,还有调解民事纠纷的“上门挂红酒”,宣布断交撵人的“炒豆煮蛋”。

其中,不少食俗颇有意趣,例如求婚带一包肉和两葫芦米酒,女方同意便收肉不同意则刺破葫芦;择婿常有“埋蛋”之举,视其变化决定取舍;姑娘出嫁向乡邻分赠焦黄豆;离婚仪式为“破竹筒”,离婚双方各提一筒酒,交换饮毕砍破竹筒后就此和气分手。

崇拜盘瓠的瑶人禁食狗肉和龟肉;崇拜密洛陀的瑶人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绝大部分瑶人禁食猪肉和蛇肉;产妇分娩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祭神忌用狗、猫、蛇、蛙;猎兽后必须先祭奠山神才可分割食用。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拉珈支”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瑶族自己的节日有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五岭山脉的瑶族,节日里喜作豆腐圆(圣水豆腐酿---瑶家十八酿第一酿),包“荷包扎(米粉肉)”。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大量宰杀牲畜,进行祭祀。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花篮瑶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家人才能进餐。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节日菜肴要丰富多彩,除鸡肉外,还有河鲜和捕猎的山禽野味及豆腐。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节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宗教信仰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瑶族人认为狗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后方能食用。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狗,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先竟由狗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后发展为千户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家峒。

瑶族医学

瑶医药是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治疗经验。独特的民族风格。瑶族民间医生多以盈亏平衡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

历史上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瑶医药的传录方式全靠口耳相传、指药传授、指症传经,在本民族内部自成体系。瑶医认为人体内脏之间、人体内脏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从而维持相对盈亏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盈亏平衡因外界或人体内部某些原因遭到破坏而又不能完全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破坏人体盈亏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病因可以是多方面的,诸如气候异常、瘴气疫毒、蛊毒风痰、精神刺激、饮食劳倦,先天禀赋,虫兽外伤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另外,在某些疾病的病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痧症、痨症、痰症等,反过来作用于机体成为继发病因。

在诊断方法上采用望、闻、问、触外,常用的还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鼻诊、目诊、面诊及观察患者大小便的质、色、气味来辨别疾病。在治疗方法上,除了采用针灸、针挑、骨灸、蛋灸、麻灸、艾灸、打火罐、按摩、刮痧等方法处,还应用瑶医特有的磨药疗法、杉刺疗法、火功疗法、火油灯疗法、火堆疗法等治疗一些疑难杂病,常收到满意的疗效。 瑶医临床用药达一千余种,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其所治疾病的特点总结出独具一格“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104种瑶医常用药,并把药物分为“风药”和“打药”两大类,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及传录给后代。

瑶医治疗癌症、红斑狼疮、妇科病、跌打骨折、风湿病及毒蛇咬伤等病的效果,历来得到广大患者的公认。大量的临床验证还表明,瑶医药对精神分裂症癫痫、乙肝、肾炎、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对肝胆及泌尿系统结石的溶石治疗更受到患者的青睐;特别是瑶医对各种恶性肿瘤和红斑狼疮的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

瑶医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和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继续为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

附:

覃迅云,男,瑶族,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覃氏瑶医第十三代传人,中国瑶医药学科带头人,博士后合作导师,瑶医第一位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德坤瑶医医疗集团院长,集团旗机构下有:大庆德坤瑶医特色医院、北京德坤瑶医医院、上海德坤瑶医医院、广州德坤瑶医医院等16家机构。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临床教学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制药于一体的瑶医药集团。

瑶族节日

讨念拜

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链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说起讨念拜,有个悲壮动人的历史故事。

相传康熙年间,封建统治者的军队进逼瑶山。掳掠劫杀,无所不为。瑶家山寨,暗无天日,面临着灭族亡种的悲惨绝境。

在这危险之际,一位瑶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干练,沸腾着满腔热血与无比悲愤,把山山寨寨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组织起来,垒石为堡,砍树作寨,据险守防,抵抗来侵的敌人。在追击进犯者直到他们的官衙后,放了一把火,将官衙化为灰烬。

这时,司门前巡检司上奏清廷,派来了大兵。由于地形崎岖复杂,奉姐指挥合窍,群众团结一致,善守能攻,官军一筹莫展。最后设了一个诡计,使一个青年悍卒化装成卖货郎,挑着满担瑶家日常生活物品,如盐、布之类,上寨叫卖。奉姐见单人一个,不足为俱,便接进室内。那知这货郎接近奉姐时,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杀,外面亦金鼓齐鸣,伏兵四起,带伤的奉姐在一阵慌乱中冲了出来,在现今的水洞坪一带,率众与官军杀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瑶族同胞因寡不敌众,全被官军杀死。

英勇的奉姐姑娘牺牲了,却永远活在瑶族人民心中。人们纪念她,但又怕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怀疑与嫉忌,于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瑶家男女老少,都来到水洞坪举行集会。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赛歌赛舞,以特殊的形式,表达他们对英烈的吊唁。最后形成为如今人人赶墟购物的传统盛会——讨念拜。

讨寮皈节

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传说宋朝末年,当地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镇压。七月初二,有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和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却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镇压。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和。当时瑶民把战地称作大杀光和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地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瑶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达努节或瑶年)是最大的节日。瑶族人民喜爱唱歌,每逢节日或 喜庆,都要唱起嘹亮动人的歌谣。

瑶族的成人礼——度介

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可以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没有度戒或度戒没有过关的男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男人,就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姑娘的爱慕,甚至找不到老婆。年长者如未举办度戒,必须找机会补办,否则就不认是瑶族人。流传至今,度戒在江城瑶族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瑶族的度戒比较复杂,准备的时间也就比较长。男孩长到10岁时父母就请识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来给他度戒,决定度戒年后,父母提前一两年为度戒作准备,并在度戒年内确定度戒的具体时间。时间确定后又请师父,师父越多越好。度戒前男孩要蒙被入睡5天,等到度戒仪式时才能出门。之前师父给男孩读经教授,并设立高桌反得练习度戒仪式上的动作,同时对男孩进行本民族传统道规范的教育,在师父的训导下自觉修身。

度戒的整个仪式繁杂冗长,太阳尚未出来,仪式便已开始。主师父先替男孩诵经做法事,然后身着红袍的引教师指导男孩穿上其同样的神袍,系红腰带,头戴瑶族的“上元”圣像。引教师把一条红布条的一端系在自己腰上,把另一端系在男孩的腰上,象征着徒弟象婴儿一样尚未分娩离开母体。引教师拿着神剑和神咒引领男孩走向度戒场院,路上引教师还拿出早准备好的小钱给挡路人,以求买路放行。到了天台后,引教师又领着男孩在天台下从左到右转3圈,然后手持树叶神咒首先从正面的梯爬上天台,口中念念有词,下来把男孩领到天台的戒桌,解开系着的红布条,表示婴儿从娘体分娩。并给男孩讲誓言,拜叩完后将木梯撤掉。男孩对天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发誓完毕,由师傅用一个三角形的印章在男孩手上打上一个红色印记,至此度戒仪式结束。

江城的瑶族度戒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自始自终贯穿着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戒律条文训导,并借助这一形式给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孩子灌输传统道德,使受戒者在人生转折关头受到教育和熏陶,度戒对学习、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瑶族达努节

“达努”是瑶语,意为“不要忘记”。节日定在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相传这一天,是瑶族始祖“祖娘”的生日,所以又叫“祖娘节”。

传说祖娘叫密洛陀,她曾派三女儿带着谷子到山里垦荒。密洛陀将珍藏的铜鼓送给三女儿,并帮助她驱逐鸟害,使粮食获得丰收。从此,祖娘的三女儿就在山区安居乐业,繁衍子孙,成为现在的瑶族。瑶族人民为了纪念密洛陀,就把她的生日定为“达努节”。

过节这天,瑶族村村寨寨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祭献给祖娘甜米酒和糯米粑粑,按照传统习俗,家家都要杀鸡宰羊,穿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约聚在预订的地点,敲击着象征祖娘遗留下的铜鼓,虔诚地为祖娘祝寿,并祝瑶家人畜两旺,年年丰收。在表演击鼓的时候,人们还争相给最佳鼓手敬酒祝贺,赐予“鼓王”的美名。此外还要唱传世的“密洛陀”古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歌颂祖娘的功德。

瑶族的牛节

瑶族的牛节也和农业生产有关。在瑶族地区,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过去一些地区的瑶族还用牛力拉车运输东西,牛在生产劳动中所起的这种重要作用,使人产生爱牛、惜牛的心情,从而形成敬牛习尚,并形成牛节。据瑶族民间传说,每年夏历 四月初八 是牛的生日,所以,人们将这天作为牛节。牛节这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对牛高声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广西田林潞城一带瑶族,牛节这天,各家各户要杀鸡、杀鸭、捡田螺、捉泥鳅来祭祀牛栏。将牛鼻圈脱下,连同3块石头、3个桃子、1个小稻草人(象征牧童)装进竹篓挂在牛栏上,俗称"保牛魂"。广西富川一带,人们用酒和鸡蛋拌饲料喂牛,将牛赶到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众人则坐在草地上品尝从家里带来的食品。傍晚,将牛洗刷得干干净净,才赶牛回家。牛回栏后,人们点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无灾无难。广西桂平一带的瑶族,家家户户用新鲜芒叶包五色糯米饭,拿到牛栏前供祭,烧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无灾无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然后将糯米饭喂牛。

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但根据各地瑶族传统习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况而定,每三五年才过一次,甚至有的12年过一次。每逢“盘王节”,村寨房舍要打扫干净,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尽欢而散。除此以外,瑶族还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木莲节(也称祖先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等。大年初一妇女不串门访亲,不吃青菜,有些还在门外插一青枝或木牌。正月初三、初五、初六家人不出门。

盘王节可以一家一户进行,也可以联户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进行。但不管以哪种形式举办,都要杀牲祭祀,设宴款待亲友。节日一般为三天两夜,也有的长达七天七夜。

节日期间,瑶族人民杀鸡宰鸭,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起,首先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起黄泥鼓舞和长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颂先祖英勇奋斗精神。其次,欢庆丰收,酬谢盘王,尽情欢乐。与此同时,男女青年则开展对歌活动,抓住良机择意中人。有的地方还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请戏班子唱戏等。

盘王节仪式由4名正师公主持,各司其职,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师,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还有4名歌娘歌师、6名童男童女、1名长鼓艺人和唢呐乐队参与盘王节。其传承方式以师承和家传为主。

其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盘王节的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历史长诗《盘王大歌》。流乐仪式一般要举行一天一夜。

奇风异俗(瑶族)抛花包

抛花包是富宁县瑶族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形式,瑶语叫“武多”。

瑶族的花包用红、黄、蓝、白四色布拼缝而成,内装玉米。活动人数不限,男女各为一方,每人都握两个花包,距离约一丈,左手接来右手抛去,男女对掷,往复循环,一时满场彩花飞舞。

传说从前有对青年相爱,男的叫盘阿思,女的叫刘三娘。瑶族头领想讨三娘为妾,被三娘拒绝,转而逼迫盘阿思,要盘阿思一天以内制一件五色凤凰衣,否则不准与三娘结亲。阿思历经艰辛,连一只鸟儿也没有猎获。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位仙女为阿思的精神所感动,送给阿思一件凤凰衣。阿思和三娘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打死了瑶族头领,结成了夫妇。为了纪念仙女的恩情,三娘按凤凰衣的颜色,绣了四个花包,保留了红、黄、蓝、白四色,摒弃了黑色,以表示冲破黑暗、走向光明。自此以后,便有抛花包的活动。

现在富宁瑶族的抛花包活动,是青年男女的一种交际活动,许多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抛包活动结为终身伴侣 。

瑶族礼仪及禁忌

瑶族是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礼仪禁忌。路途相遇,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平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忌讳衣裤当户晒。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猪日不杀猪,鸡日不杀鸡,牛马日不买卖牛马。有客人到家,客人先要与主妇打招呼,主人才高兴,否则被认为傲慢无礼。

瑶族十分尊敬长辈与老人。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并让到路的下方。骑马者,见到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秽的话,不随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席,主动给他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长辈面前摆放。

火塘是瑶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火塘内的柴禾忌讳倒着烧。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狗肉,所以到了瑶族地区,不要打主人家的狗,不要吃狗肉。还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乌龟、蛇和鳝鱼。

人口情况以及我国的瑶族自治县

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人,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省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2001年,广西瑶族人口148.58多万,主要集中在恭城、富川、都安、金秀、巴马、大化6个瑶族自治县。云南现有17.3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马关、富宁、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阳、绿春、 红河等地。此外,勐腊、景东、江城等地也有少数分布。

我国共有12个瑶族自治县,此外,还在各瑶族小块聚居区建立200多个瑶族(或各族)自治乡。

广西:

恭城瑶族自治县

富川瑶族自治县

巴马瑶族自治县

大化瑶族自治县

都安瑶族自治县

金秀瑶族自治县

广东:

乳源瑶族自治县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连南瑶族自治县

湖南:

江华瑶族自治县

云南: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河口瑶族自治县

瑶族服饰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 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红头瑶:妇女头缠红布,衣袖裤脚绣五彩花纹,胸前缀银排扣,戴银耳环和银项圈。自称“孟”或“洞班黑尤”。

白头瑶:妇女顶蓝布红边头帕,缀红白线缠头为饰,青蓝色长衣裤并缘以红白色花边。自称“黑尤蒙”。

蓝靛瑶:以善种蓝靛(蓝色植物染料)得名。用芭蕉叶作平顶帽,青布盖头,青色衣裤,胸饰银排扣,系红珠线,自称“秀门”,“吉门”。

沙瑶:妇女打扮与壮族支系“布沙”相似,头缠黑色纱帕,穿青蓝色斜襟上衣,衣裤饰以条纹状花边。喜依山傍水,住在炎热的红河两岸,受“布沙”的影响很深。亦称“黑尤蒙”。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6省区。瑶族服饰丰富多彩,在不同自称的瑶族各部之间各有差异。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先民“好五彩衣服”的记载。

瑶族男装以青蓝二色为主。有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长衫之分。

广东曲江瑶族男子“衣服彩绣花边”,云南文山瑶族男子着大领长衫,领襟除绣少量花纹并饰红色绒球花。裤子长短不一,长者至脚面,短者及膝。

广西南丹县大瑶寨的男子,穿白色灯笼裤,长及膝盖,近膝盖处,绣红色而长短不一的直条花纹6条,人们称为“白裤瑶”。

瑶族妇女服饰,可分3种类型: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者,衣裤的长短各地不同。有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着长短不等的百褶裙、裹腿者。

“白裤瑶”妇女着无袖贯头褂,两侧不缝合,仅连底边。还有穿长可及膝的斜襟或对襟无扣衣,腰束长带,下着长裤或短裤者。有的地区长衣前短后长。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在领襟、衣背胸前、袖口、裤腿及裙身等处饰大面积挑花或织花,花纹皆为几何形图案,与苗、彝等族刺绣多用曲线图案迥然不同。

瑶族妇女头饰异彩纷呈,广西大瑶山的部分瑶族妇女,头上戴有三条弧形大银钗,两头上翘,重达一斤左右。

广西上思县瑶族妇女头发卷在头顶上,盖上一个镶银的头冠和一小方块织成长花纹的头巾。

广西西林县瑶族妇女头顶扎发髻,上盖土白布,并用红、黑两色丝线绣成花纹,围扎一块染印着白色花蕊的蓝布,两头用红线结扎成若干个毛球,用各色小粒串珠穿着紧扎于两端围向头后,毛球集中于后颈之上,颈上另披一块方圆形的肩布。

广西都安瑶族妇女用黑布包头。睦边瑶族妇女头顶盖着银制如碗口大的头盖,头盖边插有两条骨叉,骨叉端挂着两条小银链,两条银链下端挂着丝线。

广西田林县瑶族妇女把周围的头发剃掉,只留头顶上部分,然后把辫子盘在头顶上,再用3丈长的黑布包上,形状似草帽。

广西田东县瑶族妇女的头饰是用蓝布缝的9寸长、2.5寸宽的布带,上镶银质的装饰花样,花样四周绣有花边。

广西贺县过山瑶妇女把接近前额部的头发剪去,在头顶安放一圆形竹圈,用头发将竹圈缠住,并用一块布包住,然后再用一块方形黑布包头。土瑶妇女以前都剃光头,小女孩头戴西瓜形小帽,到十四五岁戴扁圆形的木制帽子,帽子上面左右前后都盖有毛巾,多达20条左右,加上丝线帽带,重约二三斤至七八斤。

桂北、粤北及云南等地的一部分瑶族妇女过去还戴一种支架高耸、上蒙黑布、下垂红色缨络的帽子,具有独特风格。

不少瑶族妇女除上衣饰有银牌外,还戴银手镯、耳环、项圈、头钗、头针等。

相关资料

参考资料

1.瑶族 

扩展阅读:

1

http://tieba.baidu.com/f?ct=318898176&tn=baiduKeywordSearch&sc=314204&pn=0&rn=50&lm=4&rs3=0&word=%D1%FE%D7%E5

2

百度瑶族吧,更多瑶族详细资料可查阅

3

瑶族网门户网站:http://www.iaozu.com/

开放分类:
中国文化民族历史少数民族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82次
最近更新:2012-05-20
创建者:ljpbxh027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月牙1990 展开

jiangshu000000 

邱子安 

我是女演员 

月儿弯弯照东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