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洋泾浜语
释义

什么是洋泾浜语

洋泾浜语(pidgin),又称作“比京语”或“皮钦语”。 在汉语交谈中,不时夹杂外语,这样的语言形式,最早流行在20世纪初的上海滩,当时被人戏谑的称之为“洋径浜”。

洋泾浜语言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的产物。它的形成过程是单向的,即在土著学习欧洲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其底层是土著语言,决没有以欧洲语言为底层的洋泾浜语。

【例子】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将“三本书”说成three piece book,其汉语底层表现是:有量词piece;名词无复数,book不用复数形式;没[pi:s]这样的音节,所以piece读成[pisi]。

“洋泾浜”一词的起源

“洋泾浜”一词的来源可能与老上海的苏州河的一条支流——洋泾浜有关。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建立以后,洋泾浜成为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沿岸也成了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也是英语和汉语接触最频繁的地方。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洋泾浜英语”英语称为pidgin English。而英语pidgin 与 pigeon 读音和拼法都相近,又被误为pigeon English,译成中文,就变成“鸽子英语”。

补充介绍:洋泾浜

洋泾浜原是旧上海的一处地名。上海人将那种能通舟楫的小河称之为“浜”。洋泾浜是一条通黄浦江,与苏州河平行的小河,位置即在今天的延安东路处。

1843年上海开埠后,来上海的帝国主义殖民侵略者,欲在上海占有辟设租界,于是威逼当时的清朝官员,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签订了卖国的《土地章程》,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的土地批租给英国商人,而洋泾浜以南的土地则约法国人霸占,分别设立了英租界和法租界。于是乎洋泾浜不仅成了英、法租界的分界线,亦成为沪上租界、洋场的代名词。

1926年的上海洋经浜章程的宣传教育广告!!

中国的洋泾浜语言

中国的洋泾浜语言,比较引人注目的有洋泾浜英语和洋泾浜协和语两种,而又以洋泾浜英语较典型。

洋泾浜英语是18世纪初期形成的,其使用的地点主要是广州、香港、上海,也使用于其他通商口岸,如宁波、海口、汉口、芜湖、北京、南京等地。使用者主要是英美人和他们在中国的雇员或佣人,以及与他们接触的中国商人。开头用于业务上的联系和买卖交易,如用于供外国人购物的零售商店,后来也用于中外人士互相接触的别的场合,除了佣人和商人之外,较高阶层也有使用洋泾浜英语的。

洋泾浜语使用的范围

洋泾浜语言在一个社会中通行的范围是有限的,大致只使用于使用洋泾语是不同语言的人有必要相互交际的场合,而不用于同属一种语言的社团内部。不过,洋泾语是因实际需要产生的,在某些场合也是非常实用的。1912年上海出版的《上海旅游指南》(英文本)说:“你千万不要认为鸽子英语读音可笑,语法错误,但它确实是上海最为实用的英文,否则你一定会闹出许多笑话。”

目前了解比较多的洋泾浜语言,大多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人在世界各地通商和扩大势力的结果。欧洲人和当地居民交际时,为了互相听懂交谈的内容,谁也不讲究华丽的词藻或严密的语法,而都希望有一种简便的工具。这样,土著语言中逐渐混入欧洲语言的因素,形成一种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都十分简便的语言。

中国使用洋泾浜语的地点主要是广州、香港、上海,也使用于其他通商口岸,如宁波、海口、汉口、芜湖、北京、南京等地。使用者主要是英美人和他们在中国的雇员或佣人,以及与他们接触的中国商人。开头用于业务上的联系和买卖交易,如用于供外国人购物的零售商店,后来也用于中外人士互相接触的别的场合,除了佣人和商人之外,较高阶层也有使用洋泾浜英语的。

洋泾浜语的历史

洋泾浜英语的历史可以分成四个时期

诞生期:1715—1748年,诞生于广州和澳门;

早期:1748年—1842年,使用于广州;

扩展鼎盛期:1842年—1890年,使用于香港和各地通商口岸;

衰落期1890年至今。衰落的原因除了英语教学逐渐普及,

一般人宁可使用较纯正的英语外,还有别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关系。不过在本世纪前半期的上海,在与外国人接触的华人中间,洋泾浜英语还是相当活跃的。当时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内部并没有严格的规范,往往因使用的场合不同而不同,因人而异,只是以满足最低限度的交际需要为目的。

上海洋泾浜语的发展历程

在19世纪末,上海还出版有《洋泾浜英语实用手册》之类的书籍,由此可见其被承认及推广普及的程度1921年出版的一本《上海旅游指南》是这样看等洋泾浜英语的,它说:“洋泾浜英语虽然读音不标准,语法也错误百出,但它确实是上海最实用的英文,否则,你一定闹出许多笑话。”

洋泾浜英语在上海的流行,遂由“洋泾浜英语”而演为“洋泾浜话”,进而衍生出“洋泾浜”一词所谓“洋泾浜”一是指那些词义被衍化,语法、语音不规范的语言:二是指那种带中国腔调,使用汉语组词规则的蹩脚英语;三是指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外地上海话,最后,上海人对那些不伦不类的性格和行为、以及蹩脚模仿的事物,都以“洋泾浜”一词以蔽之。如果你作为一个外地来上海旅游者,在与上海人交往中,被责之曰“洋泾浜”,那一定是在言行中有不符合上海人习俗而显得不伦不类之处,因此而被上海人善意地进行嘲讽了。

洋泾浜语的特点

特点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全面简化和杂糅。

例子】社会下层的车夫、小贩、搬运工等,甚至只能说个别必需的词汇,如也司(yes,是的)、温大拉(one dollar,一块钱)、铜生斯(一分钱的铜币。“生斯”是cent的译音)、哈夫哈夫(half half,利益均分)、生发油抹来抹去(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long time no see(长久不见)等。

有一种以说洋泾浜英语为职业者,称为“露天通事”,大致是由转业的西崽、马夫等组成,专在马路或游览场所,为初到上海的水手、游客等外国人,充任临时译员和向导。

《华英初阶》之类学习英语的教科书出版前,上海曾流行《洋泾浜英语实用手册》之类书,民间还流行便于记忆的歌诀。

【例子】下面一首著名的歌诀见于汪仲贤所著《上海俗话图说》(上海社会出版社,1935年):

来是“康姆”(come),去是“狗”(go),

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 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糯”(no),

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

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

小火轮叫“司汀巴”(steamer),“翘梯翘梯”(吃tea吃tea)请吃茶

打屁股叫“班蒲曲”(bamboo chop),混帐王八“蛋风炉”(damn fool),

“那摩温”先生是阿大(number one),跑街先生“杀老夫”(shroff),

“麦克麦克”(very much )钞票多,“毕的生司”(petty cents)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

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

……

此类歌诀多是宁波人所作,所以最好用宁波话诵读。

下面举两个典型的洋泾浜英语用例,先写出洋泾浜英语,次写标准英语,再用汉语翻译。

【例1】 My go topside. He have go bottomside.

I am going upstair. He has gone downstair.

我到楼上去。他到楼下去了。

洋泾浜英语的两个句子从标准英语的立场看,动词时态用错,代词未用主格,并且出现了英语中根本没有的topside(汉语“上边”的字译)和bottomside(汉语“下边”的字译,英语无此词)这两个词。但是从汉语的立场来看,这两个句子似乎没有错误,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汉语没有时态和格的问题,并且用“上边”表示楼上,译为topside,用“下边”表示楼下,译为bottomside,也说得通,听得懂的。

【例2】 Afternoon my come.

I'll come in the afternoon.

我今天下午来。

从标准英语的立场来看,头一个句子的时态、格、词序、句子成分(afternoon不能直接作状语)方面都有错误。但是从汉语的立场来看,时态和格固然不必顾及,词序也没有错,“下午我来”是很正常的词序,并且时间词“下午”也可以直接作状语的。

这两个例子说明,洋泾浜英语的造句思想是从汉语出发的,或者说洋泾浜英语的骨头是汉语的,肉是英语的。

补充:洋泾浜字、洋泾浜协和语

在上海开埠后不久还流行——“洋泾浜字”。

华人和洋人接触交往初期尚无英文教育,华人对英文26个字母颇能学舌,但是因为拉丁字母字形与汉字迥异,难以描摹,所以选用26个汉字部首,如、丨丿凵等来代表26个字母,用于拼写。这种文字清道光末年盛行于下层社会。咸丰时刘丽川领导小刀会起义,为对清政府官吏保密,曾以此种洋泾浜字与洋人通信。

洋泾浜协和语是日军侵占东北期间(1905—1945)在东北产生的一种汉语和日语杂交的语言,其特点是不少词汇和语法结构,尤其是词序用日语(宾语前置于动词)。

【例子】“优秀大型货物船热田山丸大连着……”其中“着”是日语词“到达”的意思,这是个动词,却用在宾语后。类似的例子还有“日小铁工业满洲移驻”、“日邮便业务协定修正”等。协和语主要使用于东北铁路沿线,尤以大连为最。协和语只使用于汉族人之间,这与洋泾浜英语使用于英美人和中国人之间不同。因为协和语是由学校强迫教学日语引起的,所以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和城镇居民用得较多,并且也用于报纸的新闻报导、教科书等出版物上。本世纪50年代协和语仍可在口语中听到,60年代以后已趋于消亡。

旧时代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虽然早已不用,但是其中的某些词汇仍然一直沿用至今。

【例子】上述歌诀里的瘪三(“毕的生司”的缩减形式)、那摩温、麦克麦克。“刚白度”(即“江摆渡”)

新洋泾浜语

随着上海的进一步改革开放,随着上海人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的街头正流行起一种新的“洋泾浜”。

【例子】在街头很可能听到这样的话:

“HI好处不见了,听说你换了个COMPANY(公司)工作”?

“是啊,是当SECRETARY(秘书)”

“那SALARY(薪水)一定不少吧”?

“二百块US DOLLRS(美金)”。

“明天,我们老同学有个 BIRTHDAY PARTY(生日聚会),你来吗?”

“OK,我一定来”。

“BYE—BYE(再见)!”,“BYE—BYE(再见)!”

这种 “中夹贡的“洋泾浜”语言,尤其在上海的年轻人中间颇为流行。由于年轻人在学校都学过些许英语,掌握有一些英语单词,在相互谈话中或为了缩短句子,或为了有些词用中文不好意思说出口(如“钱”啦、“性”啦等等,像MONEY、SEX来说)或有些事物本身便是从国外引进的(如PARTY、COMPANY等),于是使用英语夹杂入谈话右去。当然,也有一些年轻人是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甚至是为了要装出自己学问高,有意在谈话中要夹几个英文词,实际上他也只认得这么十来个英语单词,这就实在是“洋泾浜”得很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