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洋背村 |
释义 | 洋背村位于东石镇东石圩北部,离东石镇驻地8公里。洋背村西部与河头镇毗邻,东部山林和灵水村鲢鲤塘山林相连,南面是锡水村,北面与上举镇畲脑村相邻。辖岌脚下、营盘子、新店子、大畲尾、石子额、上儒、下儒、黄泥丘、田心、竹园、新洋背、坪上、沙背、石辉坑、洋背岗、马路下、高桥、上坝、下坝共19个村民小组。有丘、曾、李、吴、林五姓人共居,485户,2105人。汉族,讲客家话。相传林姓人进入该村时房屋建在一座羊形山背部,称羊背岗,至今仍是林姓人聚居之地。后人把“羊背”演变成“洋背”,洋背村名由此由来。 广东省平远县东石镇洋背村洋背村有耕地1665亩,农产水稻、花生、黄豆、玉米等。该村水果面积1300多亩,其中三华李1000亩,年产80万斤以上。洋背三华李已成品牌,外销湖南等地。农民人均收入3977元。 县道东石――仁居、上举线经过洋背村,交通方便,近年建有2公里水泥路面村道和县道相通。 洋背村地下矿藏有石灰石、褐铁矿、铅锌矿,其中石灰石储量大、品位高,有3个石灰石采石场规模较大,所采石灰石供县内几家水泥厂生产水泥。 洋背村尊师重教,办有小学一间。洋背村人吴倚沧,民国16年任南京政府代理中央执委组织部长,其弟吴任沧曾任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长。 洋背天主教学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后由法国神甫赖加禄、美国神甫乐德充逐年增加建筑,教堂占地113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念经堂、祖父楼、姑娘楼,念经堂为古罗马建筑。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教堂被毁。1988年后由部分教友集资在原址重修了简易教堂。 洋背村信息通道 【岌脚下】 全名“三断岌脚下”三断岌全长1.5公里,是旧时通往县城的官道,岌下道旁有一天然的三级石阶,定名为“三断石”,三断岌因而得名,村委会北,距3公里,曾姓22户103人,清初从外地迁来,已18代了,以农业为主,耕山种果为副。 【营盘子】 村委会北,距3公里,地处半山腰一平坦地,形如盘子,据说清初曾有军队在这里扎营后而得名,住曾姓13户57人,已传至第18代,以耕田管山为业。 【新店子】 通往县城的老路上,1910年左右,粜米岗林锡尔在这里建店铺开伙食店,在当地为新开店铺而得名,住林姓14户57人,已传至4代,以耕田种果为主。 【大畲屋】 地名来历不详,村委会北,距3公里住曾姓14户59人,至今已传至24代,何处迁来不详,干旱,村民以种田耕山种果为业。 【石子额】 村委会西北,距3公里,地处半山腰,土地沙石多而得名,丘姓30户129人,祖先从蕉岭迁至仁居,第十五世祖再迁到此定居,现已是25代了,水资源较缺,村民以耕田管山种果为业。 【儒者树】 村委会北1.5公里,原名铺下,后有一棵大树被雷击死,后来称为雷打树下,解放初期为文雅起见,更名儒者树,丘姓42户114人,始祖蕉岭,后迁仁居,再迁至这里定居已25代了,以农业为主,地干旱,旧有民谣:“雷打树下系闲衰,三荒四月燥泥灰,早番两造禾割,马牲生仔公乳吮”。在乡间传颂。 【黄泥】 村委会北1.5公里处,土质为纯黄泥故名,住曾姓40户200多人,明末清初迁来已是18代了,地下有石灰石,筑窑烧石灰已近百年历史,今已办有采石场,供县内水泥厂制水泥原料,村民以耕田、种果为生。 【田心】 村委会北距1.5公里,住房居田塅中间而得名,吴姓25户105人,明末清初从江西迁来,已传到20代,村民以农业为主,兼种三华李,沙田柚等为副业。 【竹园下】 村委会北1.5公里,这里过去绿竹成林而得名,李姓22户95人,旧为刘姓所居,后刘氏迁往上举小畲定居,此处为李代所代,村民以种田、种果为生。 【新洋背】 村委会北1公里,有多间店铺,现有李姓25户112人,分竹园下同一祖宗,以耕田种果为业,这里是通县城古道,是继洋背岗街之后建成的小街道,故称“新洋背”。 【沙背】 村委会东北1公里,地处白沙坝旁而得名,吴姓25户120多人,清代开居,已传至16代,以农业为主。 【坪上】 村委会西北距1公里,吴姓22户110人,清代开居,已传至16代,以耕田为主,兼种沙田柚、三华李、茶叶等。 【石灰坑】别名石辉坑,村委会西1公,林姓45户180人,明末从福建上杭迁来,已传至25代,这里盛藏石灰石,历代在这里建厂烧石灰,故名石灰坑,村民以农业主,这里过去有建造精美的天主教堂一座,美国、德国传教神傅曾在这里居住过。解放后驱逐出境,教堂于六0年前后被拆,近年复建小型简单教堂于此。 【洋背岗】 地名由来不详,村委会南0.5公里,这里过去是通往县城古道,有多间店铺,又名“洋背街”住林、吴两姓32户119人,皆于明末清初迁来,村民以农业为主,地下多石灰岩,现仍在开采运往县内各水泥厂为制水泥原料。 【高桥】 村委会东南方距1公里,地处洋背河东,过去此处跨河建桥,故名高桥。这里住吴姓55户278人,清朝初从外地迁来定居,已传至16代,以农业为主。 【坝子里】 村委会东南1.5公里,明末清初吴姓迁来定居,已是第十八代开居前是一片沙坝,故名坝子里,以农业为主。 【马头山】 村南1.5公里,地形如马头而得名,五十年代前无人居住,六0年左右,潮汕迁移户欧克威在这里搭棚种菜为生。继建房,后由坝子里吴姓逐步迁来,形成新的居住点,现已有12户66人,以农业为主。 浙江省云和县崇头镇洋背村洋背村位于云和县西部,是崇头镇东大门.全村于1964年因建造新安江水电站移迁而来,是个纯移民村.现有125户,406人.40多年来,洋背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使一个土地贫瘠,生活穷困的村庄变成花果山庄.通过村庄整治,村容村貌唤然一新.是省村庄整治示范村.由于村庄整洁,环境优美,是开办农家乐的好地方,十几家农家乐相继开办营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