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再常 |
释义 | 人物简介杨再常(1931~ 2004)苗族。贵州松桃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委机关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全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美术创作中心荣誉教授。擅行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各级书画展览,并收入专集出版。还在报刊上发表旧体诗词数十首。传略被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社会评价王蔚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在初创刊的《贵阳晚报》担任副刊编辑。有人给我推荐了杨再常同志的一些诗词和书法作品。在众多的来稿中,再常同志的作品确实使我眼前为之一亮。特别是他的诗作,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很有生活气息。明代诗评家都穆论诗时说:“学诗浑似学参禅,须知妙语出天然”。我读再常同志少年时代写的《咏菊》,就有这种感觉。 咏颂菊品的诗,古往今来已经有很多了,如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此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再看看少年时代的杨再常是怎样咏菊的: 秋日天气太肃杀, 百花凋残菊偏佳; 独在园中含着笑, 隐逸来自诗人夸。 此诗在字句上虽然还可作一些打磨,但从境界上看,却有直逼前人的气势。“百花凋残菊偏佳”,不但写出了菊的形貌,而且写出了菊的风骨,在单纯后面藏着丰厚的暗寓。诗的最后两句把这种大境界作了进一步的升华。其实秋风中的菊花无意表现自己,只是在园中“含着笑”,而隐逸和高雅并非自己的追求,那只是诗人们的夸赞而已。这一转折,把菊的谦逊,菊的高洁,作出了异于前人的评说,这就是功力,就是创新。 这首诗在我主持的“甲秀诗坛”栏目中发表后,反响甚佳。以后,再常同志还寄来过一些书法作品,他的书法流走自然,笔致瘦劲,半行半楷,似得董其昌笔意,我们接连发表过好几幅,其中一幅,写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网,则终生享用无穷。”由于书写的内容很具哲思,书写得又很优美,所以我将原稿拍照下来,放在玻璃板下时时欣赏,可惜后来多次搬家不慎遗失。 再常同志病逝后,他的家人把他留下的几十首诗词交给我,希望我做一些编选工作,以便出一本纪念性的杨再常诗词选。统读之后,感触很深,这些诗词,非常鲜明地表现出再常同志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党的许多重大活动他都有诗歌颂,对他的家乡松桃更是笔含深情,读后令人十分感动。 诗词中除了对党,对祖国,对家乡,对战友,对亲人的热爱之外,还有对“四人帮”及其爪牙的愤恨和鞭笞,这一部分作品,虽然有概念化倾向,但也可反映那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再常同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所以我觉得还是应当全部保存。 再常同志读中学时写的《咏菊》和二○○四年夏季病逝前写的《生活回顾》,都是感人至深的杰作: 百结鹑衣忆少年, 煮苕煨芋亦佳餐; 补丁洁净人弗笑, 赤脚读书我不惭。 四九幸福获解放, 五零狂乐着新棉; 喜今开放改革后, 丰衣足食户户欢。 这首七律是再常同志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全诗感情真挚,对仗工整,遣词准确,余韵无穷,是再常诗作中的上品。 统读再常同志的诗词,不仅使我对他的优秀品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还使我对这位“赤脚读书”的农家子弟,成长为诗人和书法家的艰辛历程,产生诚挚的敬仰之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