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宏亮 |
释义 | 杨宏亮 男 中共党员 生于1964年 江苏昆山人 1987——1989年入伍 1992——1999年任昆山花桥镇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1999——2002年任昆山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室主任 现为 昆山工程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 昆山大学园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 昆山宏光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昆山工研院依托昆山市政府2008年成立的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组织建设,规划占地123亩、3年完成建设,总投资10亿元(其中省财政资助1000万元),建成2幢研发大楼、2幢实验大楼等研发设施,研发面积达14万平方米,下设小核酸研究所、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研究中心、工业机器人研究所、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和感知技术研究所等5个研究机构。昆山工研院已引进梁子才、张建伟、沈军等一批国内顶尖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运营的人才团队,购置并自主研发一批国际一流的仪器装备,将重点搭建相关产业领域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研发等创新平台。昆山工研院将坚持开放式、网络化、集聚型的科技创新模式,引领、支撑产业成长和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开放配置资源和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基本支撑,力争打造成为“创新方向明确、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机制灵活、创新业绩卓越”的区域性科技创新引擎和国际化科技创新基地。 为深化自主创新、加快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市科技竞争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昆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2008年3月3日“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筹)”正式揭牌,并成立了由市委张国华书记担任组长的工研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抽调科技局、经贸委、人事局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筹建工作小组,开展筹建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工研院各项筹建工作稳步推进。2008年7月,市科技教育园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和市工业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工研院是依法设立的实行企业化运作的独立法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采用开放式、网络化、集聚型的手法,重点围绕昆山产业特色,开展技术应用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活动。 工研院位于玉山镇萧林西路南侧、苇城南路东侧,占地面积123亩。一期工程于2010年6月投入使用,其中综合大楼34100m,主楼16层,附楼3层;综合配套楼9610m。 两大任务: 引领新兴产业集聚,服务中小企业创新。 四大功能: 自主研发功能 围绕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区域性特色支柱产业的研发;围绕现有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以及制约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围绕产业技术发展的前瞻性研发。 公共技术服务功能 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所能共享的资源、信息公共平台。 技术转移及孵化功能 汇聚科技成果,为产业集聚发展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资源和支撑。 综合配套功能 提供适宜的物理空间,灵活的创新机制,健全的金融支持,强大的政策扶持及完善的配套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完备的增值配套服务。 主要成果: 在自主研发方面 工研院确立了机器人、小核酸生物医药和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物联网四个自主研发领域,成立了智能机器人工程研究所、工业机器人研究所、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和感知技术研究所,引领昆山未来产业方向。 在公共技术服务方面 建立了江苏省模具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木制品及家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微电子所EDA中心(昆山)分中心,服务中小企业创新。 在技术转移及孵化方面 建立了技术转移和孵化中心、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昆山)技术转移中心,成功引进项目10个,与昆山特色产业基地及高校院所有效对接。 综合配套方面 建成508000m,集商务、研发、居住于一体的高质量物理空间;形成了高效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人才集聚和培养机制,共同促进科技创新。 目标与愿景: 通过五至八年的努力,工研院将初步建设成为在相关领域内能汇聚核心人才、掌握核心技术、创造核心价值并具有核心竞争力,为形成昆山的特色支柱产业创造条件的灵魂机构;在“官产学研金”创新体系中创新要素汇聚、创新机制灵活、有效引领和支撑企业发展的创新载体和平台;以“无限服务,永续创新”的精神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条件下,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延伸和拓展“昆山之路”的典范。 真诚期盼: 各位朋友,昆山工研院是个充满活力的舞台,更是创业梦想的空间,我们真诚的希望: 有志于新兴产业发展、以研发为目标的各类研发人员来到我们的研究所进行脑力激荡; 有志于携带成果、携带技术创业的人才及团队,来到我们的孵化器加速成长; 有志于加速发展、加速扩张的各类高科技企业,来到我们的产业基地加速腾飞; 有志于服务于创新的各类科技中介、投资公司,来到我们的公共平台,共谋发展。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