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大群 |
释义 | 杨大群,笔名,大群。男,1927年出生,汉族,辽宁新民人,中共党员。《毛岸英》作者。辽宁省作家协会第三届主席团委员及第四、五届副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顾问。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人物简介杨大群,笔名,大群。男,1927年出生,汉族,辽宁新民人,中共党员。《毛岸英》作者。1948年肄业于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参加解放军。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历任职务历任东北军区防空军政治处干事,防空军军士学校政治系主任教员,东北军区空军文化部干事,沈阳军区空军副科长、文工团副团长兼创作组组长,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创作组组长,正师职。辽宁省作家协会第三届主席团委员及第四、五届副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顾问。 主要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关东江河》(3部曲、《辽西河传》、《鸭绿江传》、《黑龙江传》),《战争与命运》(4部:《大决战》、《大对抗》、《大反攻》、《大较量》),《关东演义》(10部:《草头屯恩仇》、《关东王世家》、《关东城播火》、《辽河套枪声》、《九一八风云》、《义勇军崛起》、《傀儡帝登基》、《黑龙江怒吼》、《长白山涛声》、《八一五光复》),《人与狗的故事》、《小义勇军》、《血肉长城》等。《伪满洲国演义》上中下。《义勇军演义》上下部、《小男子汉》、《小劳工》、《毛岸英》文学传记均为长篇。 所得荣誉《关东演义》获东北文学奖,《小矿工》儿童长篇获全国第二次儿童文学二等奖。《小义勇军》获空军“蓝天文艺创作”佳作奖。 相关事件与“刘秘书”的奇缘朝鲜战场。杨大群随军记者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志司人员。有一次,杨大群从北坡进入志司,被一个大个子秘书拦住。秘书敞着棉大衣,怀里夹着两个竹皮暖瓶。秘书指责他不该从北坡走,原因是北坡陡,不容易发现敌机。交谈中,秘书得知杨大群有害怕炸弹的心理,就说,你别怕,要真害怕,就使劲喊,一喊就不害怕了。又说,敌机来了也不怕,被炸了就站着倒下,不能像绵羊一样窝着死。杨大群对这个热情开朗的秘书产生了好感,并知道他姓刘,精通俄语、英语。此后,他们有了交往。杨大群经常看见刘秘书躲在小松林里的坟前写着什么,冰天雪地冻得够呛。囿于纪律,他不敢问他写什么,但很为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感染。有一天,杨大群做群众工作时,在一阿妈妮家遇到了刘秘书。这才知道志司环境极差,刘秘书就常到阿妈妮家翻译资料,阿妈妮的丈夫和儿子都上前线了,她就把他当亲儿子待。刘秘书学着东北话问杨大群是哪疙瘩人,他回答说是山东人。刘秘书说,山东好哇,我对山东有感情。还有一天,杨大群在写黑板报,赞扬战士们把高射炮抬到山顶,缩短射程,打掉了B29美国重型轰炸机的创举。刘秘书正巧到部队来,见了黑板报,就对杨大群说,该写篇通讯,上《志愿军报》。杨大群于是将之写了篇报告文学,这就是后来发表在《人民文学》的《打击空中强盗》。再有一次,部队排除定时炸弹,刘秘书遇上了,也要排弹。蒙古族连长说,你是志司的人,不能干。刘秘书强上了,说,我也是志愿军。就这样,刘秘书排弹,技术非常高,令当时在场的杨大群敬佩至极。1950年11月25日,4架美国歼击机袭击志愿军总部大榆洞,投下凝固汽油弹,两名同志牺牲于火海中,其中一个就是刘秘书。杨大群听说后,非常难过。此后几年,杨大群随着部队辗转,一天,他听说,志司要把刘秘书的坟挪到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阿妈妮不让挪。他赶到现场时,阿妈妮正围着坟转圈,说坟里埋的是她儿子,她和家人要守墓。一位志愿军首长说,这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儿子。阿妈妮不再阻拦,向北京方向鞠了一躬。杨大群震惊不已,他怎么也想不到,与自己有过交往的刘秘书竟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1955年,杨大群回国前,特地到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拜谒毛岸英。只见毛岸英的墓上堆满了鲜花,红色的打糕绕坟墓一圈,像一个红色的光环。那天,他又巧遇了也来扫墓的阿妈妮,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倾吐对毛岸英的思念。那一刻,杨大群决意将与毛岸英的交往写出来。但是,由于当时毛泽东不愿意宣传毛氏家族的牺牲者(在革命战争中,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等多位毛泽东亲人牺牲),杨大群只能借喻写些小说,《刘排长与小金枝》中的主人公刘排长就是毛岸英的化身。 让《毛岸英》永生岁月不居,似水流年。200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50周年纪念年。作为亲历那场战争的老战士杨大群已步入耳顺之年,感慨之余,仍有遗憾——写毛岸英的夙愿未竟。说来也巧,夏日一天,原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郭峰找到杨大群,建议他写毛岸英,要他带着感情写毛岸英的整个成长过程,他应承下来。虽然杨大群与毛岸英有过一个多月的接触,也熟悉朝鲜战场生活,但写全毛岸英一生,必然涉及许多历史事件,于是他八方搜集资料。 前些年,于“红墙热”中,毛泽东的故事很多,但表现毛岸英的却少。刘思齐听说杨大群是毛岸英的战友,又要写毛岸英的朝鲜战场生涯,便鼎力相助,提供了许多历史资料、照片,还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如,毛岸英赴朝参战前,到医院探望住院的刘思齐,依依惜别后,他向刘思齐深深地鞠了一躬。如,毛泽东亲自为毛岸英和刘思齐作媒等。待书稿完成后,刘思齐又亲自修改。 刘思齐在《序言》中写道:“他写了岸英和彭德怀元帅在参战前后的亲密交往和战斗情谊,写了岸英在紧张的战斗中和朝鲜阿妈妮的骨肉深情,写了岸英在自己的岗位上的那份一贯的兢兢业业、刻苦自励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写了他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伟大气概和他的壮烈殉国……有关岸英的这些信息对我来说太宝贵了。”还书赠杨大群:“大群同志,感谢你对岸英的一片深情。” 2000年10月,在辽宁省、沈阳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50周年之际,《毛岸英的故事》问世,被视为最珍贵的纪念品。 《毛岸英》的延续2000年11月25日,也就是毛岸英祭日,在沈阳市举行《毛岸英的故事》首发式。 杨大群把《毛岸英》的稿费全部捐出,在丹东宽甸县河口建设了一座希望学校。早在杨大群接受创作任务时,他就向郭峰提出,稿费捐赠社会,建一座希望小学。这有前因,几年前,他到贫困县康平,见到一所小学校舍破得不成样子,就决意把即将再版的《关东演义》稿费捐出来,盖一所小学。然而,再版计划撂浅,他的愿望也落空。这次捐赠稿费,就是为了还愿。沈阳出版社和一些有识之士都慷慨出资与他共建校舍。 鸭绿江边的河口依山临水,是当年志愿军出国作战地点,毛岸英就是从这里入朝。当地人读了《毛岸英的故事》,又听说杨大群要建希望小学,就找到沈阳出版社,请求在河口建立毛岸英学校。刘思齐听说此事,专程从北京来河口看地址,非常满意。2001年金秋,毛岸英学校奠基和《毛岸英》首发式在河口举行。许多省市领导和毛岸英的战友赶来了,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像赶大集般涌来。其间,流行一句话:毛主席儿子修学校了!活动中,杨大群讲起毛岸英其人其事,激动得哭了,在场的许多人都哭了。一位老志愿军拽住杨大群的手说,你真是个老兵,做得好,你让毛岸英又回来了。后来,辽宁省省长薄熙来来河口,了解了建小学的事情,也提议改成毛岸英学校。 这就是年过花甲的杨大群和当年28岁毛岸英的一段奇缘,从战场结缘到艺术结缘,共同完成一个长达50多年的夙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