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燕喜亭记 |
释义 | 因韩愈留下名篇《燕喜亭记》而闻名于古今的燕喜亭位于连州城东北风景秀丽的燕喜山麓(即现连州中学所在地)。燕喜亭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公元800年前后),为连州司户参军王弘中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作品名称:《燕喜亭记》 文学体裁:文言散文 作者:韩愈 燕喜亭千百年来,这里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是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唐代的诗人元结、刘禹锡、孟郊,宋代的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南宋的宰相张浚都慕名前来游览,并在亭周围的岩壁上留下了石刻诗文及题字。 建亭者王弘中,正名王仲舒,于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以礼部员外郎贬连州司户参军。贞元十九年十月,监察御史韩愈被贬为连州郡所属的阳山县县令,韩愈来连游亭,至兴处,写下了《燕喜亭记》,并命亭名为“燕喜”,此乃取“鲁侯燕喜者颂也”之意,而于亭后高岩,有大石似燕子低飞,更有春来之时,燕群戏于亭前绿树之间,因此燕喜亭有“燕子喜爱之亭”之解。 燕喜亭的龙檐次翅角,雕梁画柱,以及那亭中刚劲的古碑,与周围的碧树峭岩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而名贤的诗文,就在这美景中流传千古。 燕喜亭,建于唐代贞元年间,距今一千二百年历史,亭中立有韩愈所写《燕喜亭记》碑 原文燕喜亭记①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2。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3。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4,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5。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竢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竢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6,谷言德, 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7,谷言容,瀑言德也; 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8;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9。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10。”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11,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12;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13;繇郴逾岭14,蝯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15。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16。遂刻石以记17。 背景说明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篇记叙山水景物的作品,但细读全篇,便知其不是以描摹山水风光为重点,而是借写山水而写人,是一种将山水游记与颂体文章巧妙融合起来的散文样式。 王弘中,名仲舒,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从吏部员外郎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司户参军。王公在当时以德行、文章并佳而知名。他不肯阿附权贵,而体察民间疾苦,兴利除害,革除弊政,为时人所敬重。韩愈与他交往多年,两度为其部属,对他素怀敬仰之情,交谊深厚。此时两人同贬于一地(唐时阳山为连州属邑)。文章从王弘中一日与景常、元慧在他住所背后土丘荒野间发现一处不同寻常的地方开始,记述了燕喜亭风景区被发现、修建的过程和其优美奇特的瑰丽景致。但作者在这里并不是单纯以大自然和风景建筑作描述的对象,而是通过记叙刻画景物,称颂王弘中有仁有智的君子之德,将两者契合无间地结合在一起,以山水精华映衬出人物的高尚品德。并且预祝他不久将会重返京城,成为朝中群臣表率。认真考查一番王公的处境以及作者跟他的友情,就会了解这不是那种庸俗颂扬或者虚伪的应酬,而是出于一种真挚的相知、同情和敬佩。 注释①《燕喜亭记》,朱子《考异》:“燕或作宴。” 廖本题注:“王弘中,名仲舒,自吏部员外郎贬连州司户参军。亭在连州,公为阳山令时作。阳山,连之属邑云。” 洪兴祖《韩子年谱》:贞元二十年,“公在连州有王弘中《燕喜亭记》。” 方崧卿记此《记》石本云:“亭在连山郡城北之五里惠宗寺后(按:亭在今连州城东),盖景常、元惠者昔居于此也。碑已四刻,然犹故本也。碑后题云:‘唐贞元二十年,会昌五年、宋咸平六年、康定二年四立石。” 2 异处:风景奇特的地方。异,奇异、特殊。 3 《尔雅·释训》:“辇,运也。”燔:焚烧。孙汝听云:“《诗》:‘作之屏之,其椔其翳’。注曰:‘木立死曰椔,自毙曰翳。’” 4 却立:后退几步站着。 突然:凸出的样子。 魏怀忠云:“呀,张口貌。” 洼者:低洼的地方。 5 以上言亭之得地与建造。 6 孙汝听云:“《书》:‘满招损,谦受益。’众水所赴,故云受谦。”按:孙注“受谦”,当依正文作“谦受”。 孙汝听云:“《诗》:‘振振鹭,鹭于飞。’振振,群飞貌。”按:文中振鹭,以鹭之洁白喻瀑之洁白而清澈。 7 孙汝听云:“秩秩,有常德也。”按:《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毛传》:“秩,流行也。”郑玄笺:“喻宣王之德如涧水之源秩秩流出,无极巳也。” 8 钟:聚集。 恶:秽浊也。 9 燕喜:同“宴喜”,宴饮喜悦。《诗》:“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以上言亭之得名。 10 莫直:比不上。直,通“值”。 11 贬秩:降级。秩,官吏的品级第次。 12 蓝田:唐京兆府蓝田县,即今陕西蓝田县。 商洛:汉置商县,隋改为商洛,县治在今陕西商县东。 淅、湍:淅水、湍水,均在今河南省西南部。 汉水:源出陕西,流经鄂北多县,至汉阳汇入长江。 “升岘首”句:岘首,山名,今称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县; 方城,山名,在今河南方城县。此句谓登岘山北望中原也。 13 荆门:县名,今湖北荆门县。 祝充云:“岷,山名,江水所出。《书》:‘岷山导江。’”按:文中“岷江”谓长江也。 洞庭:湖名,在湖南、湖北交界处。 湘水:即湘江,为湖南境内第一大河流。 衡山:山名,在湖南衡山县北,是五岳中的南岳。 14 岭:旧注南岭。按:南岭系湘、贑、粤、桂边境一系列东北走向西南山脉之总称,文中之“岭”,当指“骑田岭”。 15 饫闻:饱闻,谓所闻甚多。 16 羽仪:《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旧时因以“羽仪”比喻被人尊重,可作为表率。 17 以上追叙王弘中贬秩南下历程,点明作《记》旨意。 韩愈生平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赏析何焯曰:“题固记其名文,是当行家语。得其剪裁之法,虽参入议论,仍不碍记事体矣。‘太原王弘中在连州’,突起,伏后半追叙。”“‘既成,愈请名之’至‘颂也’,此段叙致特有古意,非公无比。世得云:皆伏有弘中之德意。按:此评即使前后关键分明,又颂字乃美盛德之形容,正总摄得此一段,其非衍文明矣(《考异》疑颂字是衍文)。” 曾国藩曰:“柳公山水记,以峭削见奇,固非韩公所能比并。” 峻峰补评:文章格调清新爽丽,善用排比,层见错出,迎接不暇,特别是他把人的爱好与道德修养协调一致,先写主人所好,映衬主人之德,后写主人之德,照应主人所好,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谓匠心独运,不让他人,反映了韩愈一贯的儒家积极入世思想。 译文太原人王弘中在连州任职,与僧人景常、元慧两人交游密切。有一天,他带着这两人走到他居所的后边,在山丘荒地之间,登到高处而望,发现一处景色异常的地方。他令人砍去杂乱的茅草,一片树木就显露出来;开挖山石,一股清澈的泉水就喷涌而出;搬掉污浊的泥土,烧掉枯死的杂树,然后退到较远的地方站着观看。高出的地方突起成为山丘,低陷的地方裂开成了山谷,低洼的地方变成了池塘,缺陷的地方变成了山洞,就好像是有鬼神异物在暗地里帮助(变成如此美景)。从此以后,弘中与这两位僧人,清晨就去那里游赏,入夜却忘了回家,于是,他就在这里建起一座亭屋来躲避风雨和寒暑。亭屋建成后,我请求他们让我给这里的景物命名。那山丘起名叫“俟德之丘”,意思是它先前一直被淹没而如今才显露出来,有耐心等待的涵养。那岩石形成的山谷起名叫“谦受之谷”,石谷中的瀑流起名叫“振鹭之瀑”;谷名是说明其主人的德行,瀑名是说它的外观。那土壤形成的山谷起名叫“黄金之谷”,土谷中的瀑流取名叫“秩秩之瀑”;谷名是说明它的外观,瀑名是说明其主人的德行。那山洞起名叫“寒居之洞”,用于说明它合于时尚。那池塘起名叫“君子之池”,意思是池子容量大比喻主人有涵养,聚集了各种美德;池水漫出象征主人能够排除各种恶行。那泉水的源头起名叫“天泽之泉”,意思是说明泉水源出高尚,而下流施惠于人。把上述各种景物命名的涵义综合起来,就给这座亭屋起名叫“燕喜之亭”,这是取《诗经》里所说的“鲁侯燕喜”的句子来颂祝它的主人。于是乎连州百姓中的年长者,听说此事结伴前来这里观赏,他们说:“我们这个州的山水名扬天下,但是没有一处能够与燕喜亭相媲美。在附近生活劳作的人,他们的土地与这里连接,却没有人认识到这块地方的价值。大概是上天创造出来的佳境而大地把它保藏起来,为了要送给这位应得到他的人吧? 弘中自从由吏部员外郎贬官来到连州,路途所经过的地方依次是:从蓝田进入商洛,涉过湍急的浙水,到达汉水,登上岘首山,从这里能望见方城,然后出荆门山,下长江,穿过洞庭湖,溯湘水而上,走到衡山脚下,再由郴州跨过骑田岭。所到之处有猿猴为家的大山,有鱼龙居住的江湖,赏尽了深水远山的的种种瑰丽奇怪的景致,照说他对于山水已经是听腻了看厌了。如今他喜爱山水之意却仍然没有满足。《论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的品德,同他的爱好,真可以说是协调一致了。他因自己的智慧而获得了燕喜亭这处佳境,因自己的仁德而得以在此居住,我由此而知道他被朝廷起用而离开连州进居尊贵之位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于是写下这篇题记刻在石碑上。 王仲舒与韩愈燕喜亭之缘元和十五年(820),王仲舒主政江西,是时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韩愈的上司,他重修江南名楼滕王阁,事成后即驰函袁州求记,韩愈感动之余,一气呵成,撰写了名文《新修滕王阁记》。文称“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公又来燕于此”,故“燕”也就是“设宴、饮宴”之意,韩愈文中两次提及“燕于此”者,“燕”中之意不在酒,或在乎唤起王仲舒对“燕喜亭”与旧相知的记忆也。时韩愈在困顿之中,不过写完这篇文章的当月,韩愈即奉诏回京师任国子祭酒(学官)去了。 燕喜亭后记原文余自幼伏览外王父昌黎文公《燕喜亭记》①,则知连州山水之殊②,亭之称,因记为天下所嘉。连为郡,既远且秀,亦因亭而高,时谈山水可娱者,较数连矣。中州人既以连遐远③,不可得与游,皆依记以图为馆宇饰,味山水者莫不目登心到焉。如此,则亭岂可荒、记岂可仆乎?三年冬,余侍行承诏于连,水陆南驰,幽无所摅,志无所用,乃纵业于山水,以资养志,况又外祖所记亭在是耶?昔闻今见必矣。踵于郛则访焉。耆老曰④:“无矣!”吁!昔奚宠遇而赞咏之如彼,今遭何八废弃之如此!岂亭之屯耶?窃叹数月,得刺史武公至,叹之尤甚,且曰:“不修则过及余矣。”遂挥徒而穷寻之。冒翳履淖⑤,抵山戏擘蔓,得余址焉。级砖缺,掷栋榱,垣瓦寸拆片碎。翁汗其甚,石记断僵,莓昧其字。公整而修之,征记本于余家,易石而琢之,不旬就矣,于旧不移不损,焕而为新,命余记其迹。余辞:“小子岂敢措笔,以并前记。”公曰:“不与记实,此则又毁,后人知子至而不顾,子过矣。余何别不修者乎?”余曰:“诺。”时会昌五年十一月五日,连州刺史武兴宗书。 题析选自《文苑英华》卷八二六、录自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 燕喜亭:今在连州市连州中学内。文首“连山燕喜亭”应为“连州燕喜亭”。(详见连州条) 作者李贶,李汉之子。李汉韩愈女婿,故李贶乃韩愈外孙。 注释①王父:祖父。《礼曲礼上》:“祭王父曰皇祖考。”“疏”“王父,祖父也。”《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注:“如王者尊之。” 外王父,即外祖父。 ②连州:州名。南朝梁置阳山郡,隋改置连州,以州西南有黄连岺而名。唐改为连山郡,不久又改连州。民国初年改连县,近年撤县改连州市。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连州,隋熙平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连州,天宝元年改为连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连州,旧领县三。”“桂阳,汉县属桂阳郡,今州治是也。隋开皇十年于县置连州,大业改为熙平郡,武德四年复为连州,皆以桂阳为治所。” ③遐:远。《尚书·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涉遐,必自迩。” 遐远:边远的地方,三国曹魏曹子建诗:“逍遥八纮外,游目历遐荒。” ④耆:六十岁以上的人。耆老指老年人。 ⑤翳:障蔽。 楚辞屈原《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共迎。”《国语·楚》:“今吾闻夫差好罢民力以成私,好纵过而翳誎。” 淖:烂泥,泥沼。《左传·成》十六年:“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违于淖。”注:“淖,泥也。”因泥沼为水和泥相和,故《广雅·释诂》又训为“湿”、“浊”。 燕喜文化在古代,从现在的燕喜山前直到北湖洞一带是宽阔美丽的湖泊,称海阳湖,唐朝763—764年间,文学家元结游览连州,在海阳湖畔建湖光亭。随后吏部员外郎谪连州司马参军王仲舒在海阳湖现燕喜山这一带修建一个亭。适逢韩愈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因关中大旱上疏减免租税而贬阳山县令,阳山属连州市管辖,赴任途中及在任时数来连州,(写下《宿龙宫滩》等诗7首)804年,韩愈应王之邀请给亭命名为“燕喜亭”,作《燕喜亭记》。《记》中说:“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燕喜山是连州山水之最。从此燕喜景观闻名于世,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南宋宰相张浚等都在燕喜山一带岩壁上刻书。周敦颐手迹是“廉泉之源”。 当时中原,因未亲睹燕喜亭———连州山水为遗憾,以之蓝本,描成图画,挂在厅堂。20年后唐长庆三年(823年)韩愈外孙文学家李贶奉命来连,重修了燕喜亭,作《燕喜亭后记》,以示其事。现连中卧龙亭与十咏亭之间,有宋朝建“仰韩桥”,原木桥,现改为水泥结构。清光绪年间,在卧龙石上刻有据说是韩愈手迹“鸢飞鱼跃”。现燕喜亭中立的《燕喜亭记》为清代广东学政、著名书法家戴熙的手迹,融柳、颜一体。这些就是韩愈与燕喜山不泯之缘。《燕喜亭记》是岭南散文的源头,韩愈先写此,后在潮州写《蔡鳄鱼文》都是中国散文的经典。 燕喜有幸,诗豪刘禹锡的两次被贬与燕喜山之缘甚深。头一次是永贞六年(805年)8月,本以屯田员外郎贬连州刺史,因为贬连“不足以偿其责”,再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这次未来连州。第二次,因元和十年(815年)刘被召回长安,3月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喻新贵无深厚根基。因“诗涉讥讽”“执政不悦”而贬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由于柳宗元说情,柳贬柳州,认为刘母已过八旬,“播非人所居”,“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以柳州相换;又由于御史中丞斐度求情,始得改授连州。 柳宗元“愿以柳易播”,“虽重罪死不恨”,而有些人“闻子厚之风,亦可少愧矣!”这是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上对柳的赞许。可赞叹!这一燕喜佳话,友谊颂歌。 刘禹锡在连州四年多,在燕喜山建有吏隐亭、切云亭、玄览亭等,并写下《吏隐亭述》、《海阳十咏》等90余篇诗文。《十咏》,以10处胜景赞连州风光,说连州山水“青山画不如”。南宋时兴建“十咏亭”纪念刘,明清民国曾多次重修,民国31年燕中校长杨芝泉重修,有摹刻刘禹锡像碑立于其中。 刘禹锡精心培育人才。刘景是被培养的连州第一个进士,然后,才有他的儿子刘瞻中进士,做宰相。他有《赠刘景擢第》诗: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清光。自刘景父子后,在唐代跟着就有10位中进士,如保安的孟宾于,是著名诗人,“诗价满江南”。刘禹锡确实影响深远。 除燕喜亭、吏隐亭等闻名遐迩之外,宋朝还兴建立了振鹭亭、卧龙亭和君子亭。另外,在明清年间建立了流杯亭,这与燕喜亭相辉映,仿东晋“曲水流觞”,赋诗会友于此,荡漾着燕喜文化风情。 连中名胜,在抗日期间广东省政府曾迁燕喜山办公,此时还增建了崇岳堂、刘公几之堂、慕黄堂、铁城亭、会友亭和醉翁亭。在崇岳堂中正面墙中央镶嵌了以青石镌刻的岳飞手迹“还我河山”,堂前双剑石后人喻为秦桧夫妇长跪英灵。1938年10月日寇飞机轰炸连州,杨芝泉一腔义愤,在醉翁亭东建造一座“毋忘国耻”纪念碑,以警示后人。这些建设为燕喜山增添了色彩。 南宋宰相张浚于1146年携子张縂(南轩)谪居连州,张縂从13岁起在连州7年多,其读书处有二:一是燕喜山现连中后山处,筑有“南轩读书堂”;一是学宫内的列秀亭(今中山公园内右亭)。他拜连州人学者陈宗谔为师,又得到知州王大宝的鼓励教育与奖励。可以说其青年时代在燕喜山学习打下深厚的学术基础。后来他到了湖南岳麓书院和朱熹一起讲学,受到朱熹的赞赏。据余秋雨说,张縂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从34岁起在那里教学7年。(见余著《千年庭院》文)试想,没有他在燕喜山的7年学习,中国历史上就可能缺少一个一流大师,而这位大师竟由连州老师着力培养出来,可以说张縂寓居连州7年学习说明燕喜山教育学术之高品位,影响深远。张縂在连州写下《湟川八景》(8首诗),此后依韵和诗赞美八景的世代多有。 清乾隆年间,燕喜亭坍圯,知州萧榕年将燕喜亭移于原址下首现在处重建,在其原址构筑了燕会之堂,名人士绅会朋宴会于此,观景论诗。光绪八年(1882)知州曾纪渠以之建设开办巾峰书院。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东学政徐琪来连,易名为燕喜书院,认为燕喜亭千古名胜,燕子飞高飞远,出人才,勉励上进。现存原系书院大门横额徐琪手书“燕喜书院”石刻碑。为什么改名呢?因为此前清代(也是全清代)连州进士仅4人(其中1名为武进士),对比唐12人,宋59人,共占广东进士总数三分之一强的形势,差矣!其用心恳切。连州历代考取进士第的共81人,有“连州科第甲通省”之美称。在宋代,有名列前茅的,兄弟,公孙三代同登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将燕喜书院改为连州中学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