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言语文化论 |
释义 | 言语文化论,是语文教育的本体论。 在语文教育学理论上,自1950年8月1日新中国政府以具有法理权威的《教学计划》里列出“语文”课程名以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思索“‘语文’是‘什么’?”问题,这实际就是寻求“语文”的本体、本质、本位,以便在语文教学的全流程把握好一个尺度。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社会的变革,日新月异,现代中华的文化,与时而新。语文课程,不断增加教学内容,不断被动地适应社会需要,导致实际的教学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脱离,公众对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期望也不断提高,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一直处在批评声中发展。 因为始于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是仿照西方的模式进行的,当初设置居于“母语文化”课程地位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两门课程,并没有切实考虑到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形式、内部运转规律都不同于拼音文字,于是,拿不适于形音义图画化了的汉语汉文的拼音文字的教育教学规律,套用在中华民族共同语教学的实务中,导致了:课程内容五里云雾、教学要求见仁见智、检测标准随心所欲等等荒唐。 中外教育史、古今文化史都证明,教育是传承并创新文化的活动。 文化的第一载体是言语。 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对未来社会的主体公民进行言语智能的文化的过程。 言语文化论提出之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时代、不同目的的学者,在探寻“语文是什么”问题的路上,依次得出过“语言”“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工具”“人文”“文化的载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等认识(或表述),可是,因为它们都无法解释1950年以来中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际,所以没有在事实意义上被一线语文教师认同为指导职业行为的最高纲领。 言语文化论,是语文教育哲学上关于语文课程的本体观。作为语文教育哲学的概念表达式,它是语文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