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延长
释义
1 词语解释

词目:延长

拼音:yáncháng

基本解释

1. [lengthen;draw out;drag]∶扩展长度,使更长

延长一条道路

2. [prolong;protract]∶时间上使更长;延期;拖长

条约延长了二十年

详细解释

1. 绵延久长。

《汉书·翼奉传》:“天道终而复始,穷则反本,故能延长而亡穷也。”《后汉书·窦融传》:“ 汉 承 尧 运,历数延长。” 唐吴兢 《贞观政要·论仁义》:“ 太宗 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

2. 向长的方面发展。

巴金 《家》十一:“罢课延长下去等于放寒假。” 柔石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她一直线的想去,将这线从眼前延长到无限的天边。”

2 陕西省延长县

延长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部,北靠延川县,西联宝塔区,南接宜川县,东隔黄河与山西省大宁、永和两县相望。延河下游,黄河沿岸,全县辖6镇6乡、288个行政村、776个自然村,总人口1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万人。境内以土石山区为主,土地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属酥梨、苹果的最佳优生区域,延长酥梨先后两次荣获中国杨凌农博会后稷金像奖,已被列入陕西省果品生产基地县。

历史沿革

延长自秦汉置县,上下已有两千余年,三易其名,界域多变。北魏置广安县。隋更名延安县,唐广德二年(764),以延水纵贯全县长流入黄河改称延长县,沿用至今。境内曾设义乡、齐明、门山、固临县,并置北连州。

大略概述

延长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地区东部。地处北纬36°13′37″~36°45′20″和东经109°33′4″~110°29′43″之间。北靠延川,西连延安,南接宜川,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的大宁、永和县相望。全县东西长72.9公里,南北宽55.05公里,总面积2368.73平方公里。为陕北黄土高原秋林沟壑区。全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高,中间低,呈谷峰型。海拔高度470.6~1383米,相对高差912米。县城海拔800米。主要河流有黄河、延河。黄河沿秦晋省界过境,境内流长44.7公里;延河从黑家堡乡盖头坪入境,由西向东横穿全县,于南河沟乡凉水岸注入黄河,境内流长144公里,流域面积1724平方公里。

早在新时期时代,人类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至迟在公元前266年,确立县的建制。几度变迁,到唐广德二年(764),因延水由县境通过长流入黄河,始名延长县,沿用至今。1935年5月,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解放延长。1958年11月与延川县合并,仍称延长县,1961年6月按原合并时的县城与延川县分设。1989年底,全县共辖4镇10乡,287个行政村,764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12.9万,其中农业人口11.4万人。有汉、满、蒙、回、侗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数占99%以上,有农业劳动力3282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4.9人。

县城传说

相传延长县城曾建在平青铺盘龙山,今黑家堡李家湾前。一只野狐将建城木牌衔到现在县城城址。人们寻牌于此,只见延水环绕,北有高部(即寨山),南有翠萍,东有辛家酒泉,西有油井波涵,中有千亩土地可供修建。高部山似一弯新月,围城抵水,挡住北风侵袭;翠屏山如一头卧牛,临水南峙,遥相对应。朝阳水面浮油,西可流水浇田。果真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应深沟高垒筑墙为御之旧说,遂迁址建城于此。(吴明斋搜集整理)

古代八景

翠屏南峙

在县城南,紧邻延河,形如卧牛,山顶有真武庙,今有石门洞残迹,山腰间还有二天门和部分残碑。由于封山育林,春季桃花争相斗艳,满山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登高临下,可鸟瞰延长全城,远眺高原胜景。临水悬崖石上刻“中山林”三个大字。

华洞西崖

又名西山洞,位于县城西1.5公里处,在悬崖峭壁上凿有大小两个石洞,内有千佛,外有寺房。今千佛和寺房皆毁,仅存洞顶的图案和洞口的两根六棱石柱,柱上的滚龙浮雕完整无损。

油井波涵

县城西边的延河岸边,有石井,水面浮油,可以点灯。由于河水冲刷和岸边的修建,石井已不复存在。

酒泉天酿

乾隆《延长县志》载:“城内北山崖下,有古泉味甘,取以酿酒,酵浓易醉。”酒泉在北洞渠寨山东侧的井沟。井沟有一桥,名叫文渊桥。桥连学宫,下有门洞。文渊桥已于1957年拆除。井沟尚有2个大井和1个小井。

灵岩漱玉

乾隆《延长县志》载:“灵岩漱玉,距东门数百步,石开穴可容百人,隙中吐水,如练澄清,可以鉴发,味清美,易烹茶。”该泉在东门砭辛家沟,泉水清澈,味道甘美,王家川酒厂用泉水蒸酒,芳香浓溢,名扬一时。

连岫贯珠

又名九连山,状如串珠,位于县城西7.5公里。有九个山峰相连,长2公里,宽0.2公里,面积0.4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山上有四郎天神庙。

凤岭晴岚

乾隆《延长县志》载:“凤凰岭,县东三十五里,山形如凤颈,延水西绕,里称前凤岭后鸡川,列为八景。”凤岭晴岚指张家滩镇谭家河村的西边,今延马公里路从崾崄穿过,将山分为两段,山顶有庙宇、寨子,山前靠河边,有古村遗迹。

鸡台晓月

又名斗鸡台,位于黑家堡乡瓦村东侧,系20米高的土平台,占地40亩。乾隆《延长县治》载:“为唐公子分封游宴之所,又有仙客斗鸡于此,宋时建广延寺。”今台上驻有小学学校和拖拉机站。

大事记篇

秦(前221~前207)

置高奴县(辖今延长境),治所在今延安东北延河北岸,隶上郡。

西汉(前206~24)

汉高祖元年(前206)二月,项羽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八月汉灭翟,仍置上郡高奴县。

新元年(9),改高奴县为利平县。

东汉(25~220)

复名高奴县,隶上郡。

《汉书·地理志》载:“高奴有淆水可燃。”为延长石油最早的记载。

北魏(386~534)

神麚四年(431)魏灭夏。置广安县,属敷城郡北华州。

西魏(535~556)

废帝元年(552),在邱头原设广安县治。

设文安郡治于邱头原。将广安县分为广安、义乡2县,属延州文安郡。

北周(557~581)

建德六年(577)分云岩、汾川2县地设门山县,属丹州乐川郡,治所在今门山村南6里。

隋(581~618)

开皇二年(582)广安县治迁至谭信原。

仁寿元年(601)为避太子杨广名讳,广安县更名延安县。

大业元年(605)义乡县并入延安县;撤销门山县,辖地划入延安郡汾川县。

唐(618~907)

武德二年(619)县内兼设北连州,增置义乡、齐明2县。

武德三年(620)分汾川县辖地复设门山县,属丹州。县治宋斯堡。

武德五年(622)县城迁到濯(zhuó)筋川西南,即今延长县城。

贞观二年(623)撤销北连州及义乡、齐明2县,并入延安县,改属延州。

总章二年(669)门山县城迁到库利川(今宜川县云岩川)。

广德二年(764)始改延安县为延长县,取延水长流入黄河之意。改属延州。门山县治复迁门山村。

五代十国(907~960)

开平年间(907~911)延州归后梁,延长隶忠义军。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隶彰武军。

后唐天成三年(928)遭大水,县城北移100余步。

北宋(960~1127)

天圣九年(1031)~绍圣二年(1095)沈括《梦溪笔谈》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首次命名“石油”。

金(1115~1234)

大定二十六年(1186)知县董成务建延长县城。

元(1260~1368)

脱列伯令参政何远筑土城以屯兵,俗称高奴寨(今寨山),明末义军克,毁寨。

至元六年(1269)撤销门山县,辖地并入宜川县。

大德七年(1303)八月初六(9月17日)初夜地震。

泰定元年~天历元年(1324~1328)连旱,大饥,人相食。

明(1368~1644)

洪武十四年(1381)知县吴宗梅建庙学。

成化二十年(1484)秋大旱,饥,人相食。

弘治九年(1496)知县王绅重修县城。

嘉靖二年(1523)知县张旭阳增建石城。

五年(1526)蝗虫蔽天,庄稼被吃。

十五年(1536)布政司公署遭雷击起火,槐树被击倒。

万历十五年(1587)大丰收,谷贱,米每斗二分,豆每石一钱。

十九年(1591)大旱,饿死上千人。是岁延长地震,民舍塌损。

二十六年(1598)秋,大水,漂没人畜。

四十四年(1616)大雨如注连下五六日,翠屏山崩。

天启二年(1622)冰雹伤人畜,坏禾稼。八月延水涨,忽澄清见底。

崇祯元年(1628)惠民泉忽减如线。四月旱,秋大荒。冬连雪两月,树尽枯,人畜死亡无算。

四年(1631)冬,大雪色黑,连雪两月,深丈余,人畜死者过半,树尽枯。

五年(1632)大饥,民食草根,树皮、软石,僵尸遍野。

六年(1633)旱饥,饿殍遍野。

八年(1635)一年无雨,岁饥,斗米八钱,民食蓬草、树皮、青叶石。钦差乞赈济,免赋税。

十年(1637)六月初二,农民起义军一字王过天星过境,攻克城池,杀知县、教谕,放火焚城,10日不熄。初六明军至城,义军退去。同年七月,见飞日无光。

十二年(1639)蝗灾,大饥,市无民。

十三年(1640)全陕大旱,饥,十月粮价暴涨,日贯一日,斗米三钱。次年,涨至十倍,绝粜罢市,树皮、石面都被吃光,父子夫妇相食,饿死者十之八九。

十四年(1641)大旱,人相食,草木食尽。

十六年(1643)三月初三日辰时,见两日相撞奇观。

清(1644~1911)

顺治二年(1645)县署移高部山(寨山)土城。

六年(1649)三月,延绥守将王允强起兵反清,率兵北下攻城,知县褚振声离去。

七年(1950)宜川李凉凉、铁棍儿聚众起事,占领宜川地方大半,延及延长今境东5乡,清军围击失败。

十三年(1656)邑人李养伸编成《延长纪事》,五十三年(1714)樊钟秀补订成《延长县志》。

十六年(1659)六月六日夜,延河洪水穿城,漂没民居庐舍,街苍漫水数尺。

康熙九年(1670)知县陈天祐将县公署从高奴山复移于城下,修建房屋。

十四年(1675)四月十八日朱龙、李师膺兵变,攻克县城,六月二十五日遭官军镇压。

五十九年(1720)秋至次年五月不雨,岁大饥,疾疫继起,民死无数。

乾隆八年(1743)岁歉,平安里王德荣出粟五百石接济贫困乡民。同年十二月十八日黄昏后,彗星显正南,至次年正月初四日没。

十年(1745)知县沈堡于中街北水沟西创建书院,次年竣工。继任知县孙中翰将书院改为公署。

二十三年(1758)邑令王崇礼倡导种植玉米,列举玉米10便5利。屡谕种桑,因气候寒冷,营管粗放,成知县效甚微。

二十六年(1761)知县王崇礼倡捐,率士民资助,重修书院与纂辑志书,同时举工。次年五月“育才书院”竣事,可容40人学习,为延长第一所书院,闰五月,志书编纂完成。

三十四年(1769)知县洪侨重修县城。

道光十六年(1836)引涝雨,秋禾推迟播种,仅收五六成。

同治六年(1867)回民起义军由临镇入延长,克城破寨,杀延长知县宋良,十月中旬夜至肖吉,十一月冰桥合,东渡和黄河。

七年(1868)八月,回民起义军袁大魁余部夜至肖吉,十月焚烧张阳村娘娘庙及民房30余间,腊月二十三日攻宝塔寨,互有伤亡,未克。

八年(1689)二月初三,回民起义军袁部烧张阳村南岭寨,烧死男女71人,又烧开吕家坡寨。

十年(1871)二月初三夜,后九天聚众破曲木寨。四月十五日夜破门山寨。五月初五夜,克高山寨。

十一年(1872)正月,团总古维世统众攻陷后九天山寨,聚众遂散。

光绪三年(1877)大旱,大饥,草木俱尽,人相食。

二十五年(1899)六月后,天大旱,七至八月连降黒霜数次,秋禾冻萎,颗粒无收。

二十九年(1903)德商世昌洋行行主汉纳根串通陕西大荔县人于彦彪及延长县人刘德鑫、郑明德等人,集资探采延长石油,后被地方官察知。陕西巡抚升允坚决拒绝汉氏计划,将油矿收为官有。同年,育才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三十年(1904)十一月,朝廷准奏,拨地方官银81000两,委候补道洪寅为总办,次年创建延长石油官矿局。并拨陕北防营陆军库银2万两,由兵工分段赶修耀县至延长的驿道。

三十二年(1906)设安沟镇邮局,为延长最早的邮政机构,隶西安副总局。

三十三年(1907)二月,从日本购买的钻井炼油机器运到,四月定井位安装机器。六月五日开钻,九月六日见旺油。10日钻成,井深81米,费银4万余两,命名“延一井”。初,日采油1000~1500公斤,提炼后经西安等地试用,不逊进口石油,翻开中国生产石油的首页。

宣统元年(1909),陕北教区主教易兴华(西班牙人),始将天主教传入延长。

名胜古迹

县城地处延长县中偏西,城区主要建筑北靠寨山,南望翠屏山,延河从西向东绕城南而过。自新时代起,在漫长的历史年月中,前人创造和留下了不少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除旧志中记载的“翠屏南幛、油井波涵、酒泉天酿、华洞西崖、灵岩漱玉、连岫贯珠、鸡台月夜、凤岭晴岚”八景外,新发现的有七里村乡道教石窟,护寺湾石窟,前张罗沟的商代村落遗址,阿青、门山、交口古城堡遗址,还有安河的杨家总兵陵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古石碑148块。这些文物古迹,有的已经列入省级保护文物。

革命之火

1925年,延长志士仁人,奋勇崛起,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马列主义,为争取民主解放、自由平等呼喊奔走。

1927年1月成立中国共产党延长县临时支部。10月14日,唐澍(shù)、谢子长率先锋连首次解放延长县城。

1935年5月,刘志丹率部二次解放延长,成立了红色政权。延长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县份。

地形地貌

境内以土石山区为主,土地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属酥梨、苹果的最佳优生区域。堪称“中国酥梨之乡”,据《中国果树志》记载,斤梨原产地为延长县罗子山乡石佛村。相传境内罗子山乡石拂村斤梨曾作为贡品晋献皇上。

气候条件

本县属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冷暖干湿明显。冬季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春季因极地大陆气团很快削弱,热带气团逐渐北进,大地回暖快,降水随之增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是一年中降水最大季节,雨量集中,多雷阵雨、冰雹天气,并伴有强劲大风;秋季为暖湿气团与干冷气团交替期,初秋多连阴雨,气温骤降,晚秋多高爽天气,由半干旱转干旱。年平均气温10.4℃,南北差0.5℃,东西差1℃。最冷月份1月,均温—5.4℃,最热月份7月,均温24.1℃。延长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全年太阳总辐射121.43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59.5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4.6小时,属光热资源高值区之一。气温昼夜差别较大,积温有效性高,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年降雨量565.7毫米,南北差16.5毫米,东西差65.4毫米,雨热同期,20%的降雨量集中在7~9月。无霜期170天。风、旱、冰雹等自然灾害较多,是影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至今延长县仍为陕西省生产发展缓慢的贫困地区。

冬季: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干燥少雪。从每年10月16日至次年4月10日,平均177天。平均温度-3.6℃。

春季:极地大陆气团销弱,热带暖气团北进,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因冷气团的活动,气温日差较大,易出现寒潮、霜冻、大风等天气。风多沙尘暴(黄风)和浮尘,常有春旱。从4月11日至6月10日,约61天。平均温度10--22℃。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温高,降水多,多雷阵雨,时有冰雹。受冷空气活动和地形影响,雨量分布不均,常有伏旱。从6月11日至8月10日,约61天。平均温度23.1℃。

秋季:暖湿气团与干冷气团交替,阴雨多,降温快。晚秋天气晴朗,秋高气爽。从8月11日至10月15日,约66天。平均温度为10--22℃。

由于地形影响,东西气候差异大。东部黄河沿岸地域,年平均气温9.5--11.4℃。,无霜期180--190天,年降雨量450--500毫米。东西部习惯播种季节相差15--20天,收获季节相距20--30天。

全县湿润状况:干旱5个月(3--6月、11月),严重干旱3个月(12--2月)。半干旱1个月(10月),湿润3个月(7--9月)。

矿产资源

延长石油驰名中外,并有天然气、煤、瓷土、石灰石、石英砂、铜等资源。

县境内储油面积189.3平方公里,油层埋藏于距地表60--400米的岩层之间。其油潴厚度一般为6.48米。东部浅,西部深,南北基本呈水平状。地址储存条件较好,地质储量9224万吨。所储原油为低硫--石蜡基原油。密度小,喊硫量在0.05--0.20%之间,运动黏度50℃,3.91--7.61厘泊。镍钒含量不高,残炭和胶质含量亦较低,可加工千余种产品。

延长地处东部季风湿润区与内陆干旱区中纬地带的过渡区,植被带有过渡的特色。全县可划分为黄河沿岸暖温带落页阔叶林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落叶阔叶林区。

县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狼、狐狸、野兔、野猪、豹、獾、黄鼠、麻雀、啄木鸟、蝴蝶等100多种。

历史年鉴

春秋 (前770--前476)为白狄(后改白翟)地。

战国 (前475--前222)初属魏,后属秦。

秦(前221--前207)今境为高奴县辖,高奴为百户之上县,隶上郡。

秦汉之际,项羽分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汉高祖元年(前206)灭翟国,复设高奴县。

西汉(前206--24)高奴县隶上郡。

公元8年,王莽篡汉,更朝“新”,改高奴县为利平县。

东汉(25--220)复名高奴县,隶上郡。

三国 魏(220--265)居住匈奴等少数民族,未设县。

西晋(265--316)并入金明郡地。

前秦(351--384)氐人苻健居关中称帝,都长安。为氐地。

后秦(384--417)羌人姚苌据北地,杀苻健取长安,自称秦帝。为羌地。[按:乾隆、民国《延长县志》均记为“晋室东迁,(延长)没入苻秦,为羌地;姚秦又灭苻秦,为氐地”,有误,据《晋书 帝纪》载:“东晋穆帝永和七年(351)氐人苻健据关中称帝,建都长安,自称秦帝,国号后秦。”]

大夏(407--431)匈奴族酋长赫连勃勃自称大夏天王,公元412年发动民众十余万户,筑统万国作国都。今延长为夏地,界于石城(甘泉县西)、因城(安塞县南)2县之间。

北魏神 四年(431)魏灭夏。置广安县,属敷城郡北华州。

西魏(535--557)以广安析置义乡县,属延州文安郡。

北周(557--581)广安县、义安县,属延州文安郡,仍西魏故县;北周建德六年(577)分云岩、汾川2县地设门山县,属丹州乐川郡。

隋仁寿元年(601)为避太子杨广名讳,广安县更名延安县。大业元年(605)将义乡县并入,属延安郡。开皇三年(583)门山县改属丹州,大业元年改州为郡,门山县撤消,辖地划归汾川县,隶延安郡。

唐武德二年(619)境内兼设北连州,增置义乡、齐明2县,贞观二年(628)州废,义乡、齐明2县撤并。武德三年(620)分汾川县地复设门山县,隶属丹州。广德二年(764)始改为延长县,取延水长流入黄河之意,改属延州。

五代十国(907--979)沿用延长县、门山县建置,隶延州。唐末延州被李茂贞占据,延长为节度使拓跋功所据。开平年间(907--911)延州归后梁,延长隶属忠义军。后唐隶彰武军。后晋、后汉、后周仍隶彰武军。

北宋初,设路以辖州,延长县隶 延路延州。元佑中(1089--1091)延州改称延安府。熙宁七年(1074)门山县改属延安府。

金(1115--1234)沿用延长、门山县旧制,属 延路延安府。皇统二年(1142)改隶彰武军。

元(1260--1368)陕西设行中书省,领延安路,辖延长县。至元六年(1269)撤消门山县,辖地并入宜川县。

明洪武九年(1376)六月设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五月改延安路为延安府,辖延长。

清(1644--1911)实行省、道、府、县四级行政制。延长县属陕西省延榆绥道延安府辖。

民国二年(1913)撤消府、州、厅制,省下设道、县两级,延长县隶属陕西省榆林道。

民国十六年(1927)撤消道制,省直辖县。

1935年5月30日延长县解放,成立延长县革命委员会,隶属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当年,国民党陕西省政府将延长县划归第二区行政督察署(实已不管领)。

1936年12月10日原延长县六区与红泉县合并,成立红宜县抗日救国政府,属延宜军分区管辖。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成立延长县抗日救国政府,属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同时并存国民党延长县政府,属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第二区行政督察署管辖。

1937年7月红宜县改成称固临县,属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

1942年陕甘宁边区分置延属分区、绥德分区、关中分区、陇东分区、三边分区5区,延长、固临县改归延属分区所辖。同年,固临县分出南泥湾;设南泥湾垦区、归延属分区管辖。

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民党陕西省政府将延长划归第一区行政督察署管辖(实已不管领)。

1948年3月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撤消固临县,改设临镇县。

1949年2月撤消临镇县,辖区划归延长、延安两县,同年5月4日延长县属陕北行署直属县。

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延长县隶延安专区(1969年改称延安地区)。

1958年11月延川县并入,称延长县。1961年6月,按合并时的地域分出延川县。

3 日本的年号

简介

延长(923年闰四月十一日至931年四月二十六日)是日本的年号。这时的日本天皇是平安时代的醍醐天皇、朱雀天皇。

改元

延喜二十三年闰四月十一日(923年5月29日) :改元延长

延长九年四月二十六日(931年5月16日) :改元承平

出处

《昭明文选》

纪年

延喜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公历 923年 924年 925年 926年 927年 928年 929年 930年 931年

干支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之纪年

龙德(921年五月至923年十月):后梁—朱友贞之年号

同光(923年四月至926年四月):后唐—李存勖之年号

天成(926年四月至930年二月):后唐—李嗣源之年号

长兴(930年二月至933年十二月):后唐—李嗣源之年号

天佑(907年四月至924年):岐—李茂贞之年号

顺义(921年二月至927年十月):吴—杨溥之年号

乾贞(927年十一月至929年十月):吴—杨溥之年号

大和(929年十月至935年八月):吴—杨溥之年号

宝大(924年至925年):吴越—钱镠之年号

宝正(926年至931年):吴越—钱镠之年号

乾亨(917年七月至925年十一月):南汉—刘龑之年号

白龙(925年十二月至928年二月):南汉—刘龑之年号

大有(928年三月至942年三月):南汉—刘龑之年号

乾德(919年正月至924年十二月)::前蜀—王衍之年号

咸康(925年正月至十一月)::前蜀—王衍之年号

始元(910年起):大长和—郑仁旻之年号

天瑞景星:大长和—郑仁旻之年号

安和:大长和—郑仁旻之年号

贞祐:大长和—郑仁旻之年号

初历:大长和—郑仁旻之年号

孝治:大长和—郑仁旻之年号

天应(927年):大长和—郑隆亶之年号

尊圣(928年至929年):大天兴—赵善政之年号

大明(931年至937年):大义宁—杨干真之年号

鼎新:大义宁—杨干真之年号

光圣:大义宁—杨干真之年号

天赞(922年二月至926年二月):契丹—耶律阿保机之年号

天显(926年二月至938年):契丹—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之年号

甘露(926年至936年):东丹—耶律倍之年号

同庆(912年至966年):于阗—尉迟乌僧波之年号

天授(918年—933年):高丽—高丽太祖王建之年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8: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