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岩头古村
释义

岩头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畔,介于苍坡和芙蓉之间,距永嘉县城38公里。因地处芙蓉三岩之首,故名岩头。因地处芙蓉三岩之首,故名岩头。该村始建于初唐。现有居民8000余。岩头古村村落布局是古朴古香的街区式三进两院四合围式的建筑群,具有远近总体规划和详细局部规划,这在古代村落规划中是难能可贵的典范。199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岩头古村简介

岩头村始建于初唐。宋末元初,始祖金安福(1250~1318)从附近的档溪西巷里迁居于此。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由八世祖金永朴主持,进行全面规划修建。

正门与街道

岩头村的正门是北门,称“仁道门”。门里大街西侧是金氏大宗祠,朝南。宗祠前为进士牌楼,为明世宗赐给乙丑科进士金昭而建。牌楼高7.6米,面宽9.9米,通进深2.4米,三间四柱木构建筑。这座进士牌楼,是楠溪江同类建筑中气派规模最大的一座。与大宗祠隔街相对的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造的石质谢氏贞节牌坊。仁道门、大宗祠、贞节坊和进士牌楼形成岩头的礼制中心。岩头村东门叫“献义门”,有一条街叫“横街”,从献义门向西横过村子。横街的西段还有两条直街,靠西边一条是浚水街;另一条则是中央街。这几条街是岩头村的大街,在它们之间有小巷,窄而且直,都指向附近的屿山,被称为“箭”。

三进两院的大宅规划严正,规模宏大

从前,在进士街、中央街和浚水街之间,自南到北各有三进两院的大宅7座。各座中轴间隔为48.3米,箭就是它们之间的夹道。各街之间相距55米,正好是大宅的总进深。全村住宅都朝东,这几条街西侧都是大门,东侧都是后门,水渠则靠东侧。金永朴主持建造的这一片大宅第,规划严正,规模宏大,占了全村一半以上的面积。清同治元年(1862),因太平军起义和宗族纠纷,被烧毁大量房屋,包括这21幢建筑。现浚水街、中央街、桂花街、花前街可以见到其中9幢的建筑遗迹。浚水街所见的6幢,其中线现在成了小巷,院落中的甬道仍较完整。浚水街下马巷还有一块柱顶石,鼓镜的直径有76厘米。

丽水街

村落东缘的蓄水堤上,建有一条商业街——丽水街,全长300多米,有90多间店面,每间面宽约3米,进深10米,为两层楼建筑。成列的商店前,空出2米~2.5米宽的道路。有屋檐披盖,以利于行人遮阳避雨。蓄水堤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地方宗族规定堤上只许莳花种树与建亭,不准筑屋经商。到了清代,岩头村长堤成了担盐客的必经之路。清末之际,长堤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商业街。

丽水街南端是寨墙的南门,门边高阶上有乘风亭。离亭不到50米,还有一座接官亭(又名花亭),重檐攒顶,朴素庄重。乘风亭前面有一座跨越丽水湖的石桥,名曰丽水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由48根条石构成,表示岩头属于四十八都。此桥虽经400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坚固如初。

塔湖庙风景区

丽水街南侧是著名的塔湖庙风景区。一湾绿水环绕着水中半岛——琴屿,西端有一座初建于南宋,扩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的塔湖庙,门面朝东,三进两院,后进有楼,楼上供奉卢氏尊神、袁氏娘娘等守护神。塔湖庙门外有戏台,是栋独立建筑。塔湖庙风景区包括湖、岛、山、堤、桥、庙、楼、阁、轩、塔、树木花草,内容丰富,景观多变。它包括岩头村“金山十景”中的八景:长堤春晓、丽桥观荷、清沼观鱼、琴屿流莺、笔峰耸翠、水亭秋月、曲流环碧和塔湖印月。岩头村的这座园林,寄托着乡村文士们的山水情怀和耕读理想。

水亭祠

岩头村中央街南端有金永朴创建的水亭祠,其外墙东西长65米,南北宽25.4米,现尚存正堂一座。正堂前是一个大水池,池中央有亭,现尚存16平方米的石板基座。水亭祠原是楠溪江流域规模最大的一座书院。其南面的汤山上有与水亭祠同时建造的文峰塔。站在书院的水亭里向南望,塔影正巧照在水池里,形成了楠溪江村村追求的“文笔蘸墨”的风水格局。在塔湖庙北侧,与水亭祠书院相隔一条水渠的山麓上有创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文昌阁。永嘉革命先驱金贯真曾在此建“溪山第一图书馆”。1958年毁于风灾,现遗址犹存。

岩头村的水渠系统非常科学完备。起点在村北1公里外五尺?溪畔的双浚头。

地理位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9: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