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淹城遗址 |
释义 | 淹城遗址是中国东周时期城址。在江苏省武进县湖塘乡淹城村。20 世纪 30年代初,陈志良、张风首先对淹城进行调查,1958年以来先后出土4艘木船和一批青铜器,1986~1989年南京博物院进行多次发掘。 文化特色和价值(独特的形制 世界性和多元化 重要标志 归属感 生态价值 里程碑意义) 相关传说(淹君殿和金井、玉井的传说 龙泉的传说 甘露城头的传说 头墩、肚墩、脚墩的传说 摇铃钟声的传说 跑马岗的传说 火攻淹城的传说) 介绍淹城遗址是中国东周时期城址。在江苏省武进县湖塘乡淹城村。20 世纪 30年代初,陈志良、张风首先对淹城进行调查,1958年以来先后出土4艘木船和一批青铜器,1986~1989年南京博物院进行多次发掘。文献记载及一些研究者均认为该城始于西周。经发掘证明,城始建于春秋末,战国后废弃,使用年代很短。这种形式的古城很罕见。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资料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淹城行政村。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淹城建于春秋晚期,是中国目前同时期古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建筑形制在中国的城池遗存中独一无二。子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另外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3500米。 特点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65万平方米。淹城面积的大小,适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相吻合。淹城的城墙,系用开挖城河所出之土堆筑而成。现高3-5米,墙基宽30-40米。三护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宽30-50米,最宽处达60余米。 珍贵文物淹城遗址先后出土1000余件珍贵文物,有些堪称“国宝”。主要有独木舟4条,青铜器20余件,以及大量的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尤其是独木舟,经C14测定,距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独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称。 淹城的三道城墙依地势逶迤起伏,如巨龙蟠踞;三护城河清波荡漾,游鱼如织;城内绿树成荫,茂林修竹环围。古人有云:“相望斯城之风景,莫不啧啧而叹”、“淹溪古迹,曲水环围,苍松郁秀,颇类空山无尘绝俗之境”淹城水护城,城依水,宛如一座深奥莫测的水城迷宫,有人称其为“中国江南第一城,淹城奇观甲天下”,甚至发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的概叹。 建筑形式淹城遗址 淹城遗址共有三道城墙,三道城河,层层相套。东西长约 850米,南北长约750米,总面积约63.75万平方米。外城(俗称外罗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周长约3000米,城墙残高约 9~13 米,宽约 25~50米。中城(俗称内罗城)在外城北部,平面近方形,周长约1500米,城墙现高约 12~15米,宽约 20米。内城 (俗称紫禁城,即王城)在中城北面,平面方形,周长约500米,城墙现高约 5米,宽约10米,城墙用湿土和干土相间堆筑而成,未经夯打。外城城河和中城城河宽约45~50米,内城城河已填为农田。每道城墙均有一座城门,内城城门正南,中城城门朝西南,外城城门朝西北。据勘察了解,现在外城城河和中城城河上土坝均为后人增筑。当时人们出入全靠渡船往来。城内有 4个大土墩,在中城西面与外城之间,高10~13米之间,呈不规则形。城外四周一二公里范围内,散立着大小不等的土墩约80个。其中以城东和城西较集中,这些土墩,经调查和清理,多数是无穴土墩墓。春秋时进出淹城没有陆路,而是水道划船(独木舟)进出。其走向为:在外城墙的北部偏西处进入,沿着脚墩、肚墩、头墩的西侧向南,直达外城墙的南部城脚,两处沿头墩的南北两侧东折进内城河,再沿着内城墙现今的出入口进入子城河。外城门和内城门均为水门,子城门位于子城墙南部正中位置,宽约2米。淹城被考古学家喻为“中国江南第一城”,它的建筑形制,不仅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智慧和创造,而且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依据。 淹城的性质七种观点悬而未决淹城的最早历史文字记载是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吴地传》:“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常武地区,在春秋时称延陵,至汉改曰毗陵,春秋时期为吴王寿梦四子季札的封邑。北宋《太平寰宇记》云:“常州府春秋时为吴国内地。”《史记》云:“吴公子季札所据,是为延陵之邑,吴为越所灭复属越,到战国时越为楚所灭复属楚,故《越绝书》谓之‘淹君城’”。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云:“淹城,在(常州)府东南二十里,其城三重,壕堑深宽,周广十五里。”除此之外,常武地区的一些地方志亦有零星的记载,如宋《咸淳毗陵志》云:“淹城在阳湖延政乡”等。 进行研究淹城已经历了2500余个春秋,尽管东汉以来对其不断有记述,但真正对淹城进行研究,只有近70年的历史。1935年,卫聚贤、陈志良等考古学者首次对淹城进行了实地调查,确认淹城为一处古代居民的活动遗存,并发表了《淹城访古记》一文,使藏于深闺的淹城重为世人所知,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内城河出土了3条独木舟和一批青铜器、几何印纹陶器。这批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遗址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内涵,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这批重要文物的出土,显示着淹城本身的地位非同一般。当时,随着江南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文化面貌不断得到揭示以及吴文化研究的深入,淹城成为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纷纷勘察淹城,发表了不少论著。1986年5月至1991年8月,江苏省淹城遗址考古发掘队对淹城进行了为时6年的考古发掘,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积累了一批珍贵的考古资料,为全面研究淹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种观点关于淹城的性质,目前根据学术界研讨的成果和历代记载可归纳为7种观点:1、奄族原居于淹城一带,后迁徙于今日的山东曲阜。2 、周成王东征时,奄人徙于江南始建淹城。3、这里曾有一个淹国,淹城为都城。4、吴囚越质子处。5、季札的封邑。6、吴国早期的都城。7、吴国的军事城堡。 2500年前,淹城到底是什么至今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千古之谜。它除了给淹城本身增添更多的猜想外,同时也为淹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土墩破译历史的密码淹城遗址土堆 淹城四周1公里范围内,原有大小土墩数百座,现仅剩70余座。土墩高15~7米,直径大多在25~30米之间,亦有小到15米,大到45米左右的。在淹城外城的西部,南北向排列着三个高大的土墩,俗称“头墩”、“肚墩”、“脚墩”。“头墩”和“脚墩”高近10米,占地约2亩。对城内外的这些土墩,以往说法不一,或认为是军事设施,或认为是墓葬,亦有人认为是可能与高台建筑有关。为了摸清这些土墩的性质,江苏省淹城遗址考古发掘队对城外的干家墩和城内的头墩进行了考古发掘。干家墩堆积共分五层,第三层、四层和五层上分别清理出4座墓葬,共出土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40余件;“头墩”揭示出一东西长20米,南北宽6米的大型积炭墓,墓中棺椁葬具均已朽尽,唯朱红漆皮依稀可辨。随葬器物集中在墓室的西端,共出土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等近300件。这是同时期同类型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表明墓主的身份很高。通过考古发掘,证明淹城城内外的这些土墩为西周至春秋时期江苏南部地区流行的土墩墓。城内为一墩一墓,可能为贵族墓葬;城外为一墩多墓,可能是平民的家族墓葬。淹城遗址的概貌可以用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来概括:“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内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内河坝,外河墩,通道唯有城西坝,独木舟渡古无坝。” 重要组成部分土墩墓的发掘,翻开了淹城这本史书厚重的一页,土墩墓发掘结果表明江南地区当时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墩墓是淹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博物馆独木舟建国以来,淹城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有些堪称“国宝”。这些文物,有的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有的纹饰繁丽,工艺精湛;有的器形奇特、十分罕见,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有: 独木舟 在淹城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4条独木舟。其中长11米和4.2米的两条独木舟,分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还有两条收藏于武进淹城博物馆,其中一条长7.45米的独木舟,经碳14测定,距今约2800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独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称。淹城出土的独木舟有梭形和平头平尾形两种,所用木材为楠木、槠木和柏木。 青铜器青铜器: 淹城先后出土了20多件青铜器,主要器形有尊、盘、匚也、簋、钩、鼎、剑、箭镞、锸等。纹饰有蟠螭纹、云雷纹、钩连纹、连珠纹、锯齿纹、鱼鳞纹等。淹城出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一般为两范、三范合铸,制作工艺独特,造型轻盈、灵秀、飘逸,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 这些珍贵的文物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认识春秋历史的实物资料。独木舟的出土不仅表明了当时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有可能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荒地,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且为提供更多的剩余产品创造了条件。青铜器的发现,反映了中国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生产发展的水平。 文化特色和价值独特的形制淹城遗址,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时期的地面城池遗址。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形制、珍贵的文物和古朴的环境,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被考古专家和旅行家称为“中国江南第一城”、“淹城形制天下奇”。淹城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对研究中国的城市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又是研究江南先秦史,特别是吴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春秋遗址具有重大历史、科学价值,完全符合《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规则》标准的第1条、2条、3条、4条、5条。修复和利用淹城遗址,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世界性和多元化当代文化的特点是趋向世界性和多元化,人们日益崇尚个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因为文化的世界性产生于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性,而文化的个性化和地方性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现。现代人的文化和精神的内心世界相对于所生活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世界显得十分孱弱。因此,需要我们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中汲取营养。 重要标志淹城遗址美景 淹城遗址保护利用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物质性地复原某些古迹,而在于使遗址、遗迹所反映的某些文化和文明能够在当代人群的情感中有所关注和认识。从上述意义看,淹城遗址是春秋时期吴文化的重要标志。 归属感淹城的历史人文价值还体现在给人以情感上的归属感。时光的差异性和古今文化的对比性所产生的美是具有震撼性的。让演绎着古老故事的历史积淀步入现代人群的休闲生活,使人们在对过去的反思中更好地找寻未来的生存之路、精神之路和发展之路。 生态价值从生态价值讲,针对目前城市的发展,在淹城遗址公园恢复原有植物群落体系,是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的。 此外,对推动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从而导致社会对本地区文化产业的普遍认同,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和使当地民众由此产生较深厚的心理归属感和自豪感,加强地域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里程碑意义“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灿烂的特色文化是难以估价的宝贵文化遗产。淹城遗址作为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它的保护开发,则是功在千秋、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开发保护总体规划1985年文物部门对该遗址制订了总体规划,划定了保护范围,并成立了武进县淹城管理委员会和武进县淹城博物馆。 长期以来,武进区人民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淹城遗址的保护,不仅成立了武进区“淹城博物馆”和“淹城管理委员会”等专门保护管理研究的机构,而且还按照中央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原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淹城遗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在做好淹城遗址保护工作的同时,武进区政府在淹城的规划利用上也做了许多工作,并将其纳入武进区新城建设的总体规划。近期武进区建委又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的《淹城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基础上,着手制订更全面科学的淹城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促进淹城遗址的保护走上良性的道路。 以“保护、考古、修复、利用”为规划原则,科学地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大规模经济建设、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文物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谨慎地对淹城进行保护利用。做到城内城外双向推进,城内立足保护,逐步恢复淹城遗址原貌;城外合理利用,并注意保持遗址固有的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传统。 利用考古手段和成果根据规划原则,以吴越史迹为导线,充分利用考古手段和成果,逐步恢复淹城三城三河形制,展示春秋淹城古文化风貌。认真整治环境、合理综合利用,使淹城遗址成为集科学、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春秋古文化游览胜地”。 近期保护利用项目为恢复城池形制,复原古遗迹景点。结合考古发掘,疏浚古河道,连通三城河,恢复淹城靠水道进出的原貌,利用疏浚古河道所出之土,修补三道城墙,恢复淹城三道城墙的原貌(子城墙已恢复),子城内的竹木井已经修复。 为了满足当今社会人们崇尚个性,怀古寄情的精神需求,保护开发淹城遗址旅游资源的项目正在实施。其原则是:文物区禁止一切永久性建筑,力求忠实地反映遗址的历史原真性;综合服务区主要关注文化氛围的体现,在区内设古街市肆、文化广场、书院、茶楼、戏台等,使遗址公园成为弘扬历史文化和不断铸就新的地域文化的重要基地。 淹城遗址公园效果图 淹城遗址的保护开发项目,总投资8亿元,占地4350亩,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由入口广场及1000亩的森林公园绿化组成,森林公园2005年4月份开工,入口广场5月份正式施工,目前已基本完工,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其中入口广场占地12万平方米,包括广场、城楼、阙楼、钟楼、鼓楼、观景台及淹君桥、龙踞桥、七巧桥等三座桥梁,是游客的集散地。森林公园一期栽种全冠大树8000多棵及下层植物绿化。二期工程包括入口三条古文化街及森林公园二期1500亩绿化,总投资53亿元。古文化街由淹城酒楼、茶楼、戏台、博物馆、商业用房等仿古建筑组成。森林公园二期则环绕淹城城池,进行大规模、多品种、高规格绿化防护,形成春、夏、秋、冬四区十二景,并配套人工湖、湿地、野营烧烤、森林浴场、水幕电影、远古文化通道等文化、休闲性项目。 游览线路拟规划成水、陆、空三路,即建造仿古的独木舟和游船,通过淹城的三道护城河游览淹城;陆路,以毛面花岗岩石块,在城内依地势建一条仿古道路,可步行,可乘仿古马车观光;空中看淹城,拟用飞艇。 春秋淹城,是历史峰峦中的一座著名景点,从不同的方位看,有不同的感悟,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它又像一部博大精深的历史典籍,需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阅读,其意义、感悟应该超越淹城本身。目前,淹城遗址已成功地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从长远角度来看,淹城的目标应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太湖流域的其他旅游点共同构成国际文化旅游景点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 为弘扬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突现淹城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和春秋文化景观,常州市政府规划对淹城遗址及周边地块进行保护、改造,其中对淹城遗址核心区进行保护修复,以反映遗址的历史原真性;另在遗址周边规划建设遗址森林公园。淹城遗址公园以其地域独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必将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区。 相关传说淹城的三道城墙,依势而建,逶迤起伏,如三条巨龙蟠踞。三条护城河如三条彩链环绕其间;河内常年清波荡漾,游鱼如织;城内到处绿树成荫、茂林修竹。古人有云:“相望斯城之风景,莫不啧啧而叹。”清康熙年间淹城重修古刹碑文云:“淹溪古迹,曲水环围,苍松郁秀,颇类空山无尘绝俗之境。”清末《淹城记》云:“泌水之乐,东山之卧,衡门之栖,钓台之依,奚若斯城之天然成趣味,是以游目骋怀,极我视听之娱耶。”淹城水滋养着城,城依着水,城水相依相恋,俨然一东方威尼斯水城,美哉!壮哉! 独木舟 然而2500年前,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远古的沧桑,除了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留下了研究、探索的隧道外,还在民间口耳相传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淹君殿和金井、玉井的传说据传,紫罗城(即淹城的子城)的城墙有20多米高,气势十分恢宏。紫罗城中有一个高大的呈方形的建筑——淹君殿,是淹君朝事和生活的地方。紫罗城中有一口金井,传说金井中有金门槛,每当天空出现“七巧云”的时候,井中便鼓乐声声,井口金光闪闪。 紫罗城中还有两口玉井,又名玉龟井。据说淹君有一对白玉龟,是淹君的护国之宝。为了保护白玉龟,淹君特地在后花园中挖了两口井放养。白玉龟每天生一蛋,蛋如白玉。玉龟天天生蛋,玉蛋不断地在井底堆积,越积越多,以致井内光亮耀眼。现在井内四周的鹅卵石,传说就是当年玉龟蛋的“化石”。 龙泉的传说龙泉,又称龙潭,位于外城河的东北隅。这里水面宽阔,河水清澈,深不可测。据说在河底有一深潭,村民曾用十几米长的竹篙探底,毫无见底的迹象,所以谁也不知道这里有多深。1934年,江南大旱,百条河道干涸,千里田地龟裂,唯独这龙泉之水清澈如常,四邻八乡的百姓就是靠这龙泉之水度过了当年大旱的难关。 传说这是因为“玉龟造河,龙女嬉水”的缘故,因而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龙泉之水东海来,万年不枯香甜美。滋润两岸万物土,全靠龙女白玉龟。” 甘露城头的传说淹城美景 在龙潭口的对岸,为淹城的外城廓。过去这里长满了茂密的甘露,古人称其为“甘露城头”。甘露叶阔又长,每天早晨在甘露叶片上积聚了许多露水,它像一颗颗银白色的珍珠,晶莹发光,淹君的女儿百灵公主最喜欢吃甘露叶上的露水。人们传说,百灵公主因为吃了甘露叶片上的露珠,所以越长越美丽,成了春秋的绝色佳丽。 头墩、肚墩、脚墩的传说在淹城外城的西侧,南北向排列着三个高大的土墩,当地人称其为头墩、肚墩和脚墩。关于这三个土墩,也有非常动人的传说故事。 传说淹君有一个女儿,名叫百灵公主,长得如花似玉,十分美丽,是淹君的掌上明珠。百灵公主心地善良,知书达理,喜欢种桑养蚕,纺纱织布,且能歌善舞,酷爱琴棋书画,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勤劳姑娘。 在淹城的东北部,距淹城约4华里处还有一个留城,是留王的都城。野心勃勃的留王之子,骗取了淹君的信任,被淹君招为东床驸马。有一天,驸马乘淹君外出之机,盗用百灵公主的名义,骗得了后花园的钥匙,偷去了淹君的护国之宝——白玉龟。淹君回城后,得知白玉龟被盗,大发雷霆,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百灵公主处死,并碎尸三段,分葬头、肚、脚三处。 淹城美景 事后,淹君弄清了事实的真相,悲痛万分,后悔莫及。翌年春天淹君亲临百灵公主墓地,培土植树,以示忏悔和怀念。现在的头墩,肚墩和脚墩,即为百灵公主头、肚、脚三个分葬地。 摇铃钟声的传说据传,现内城入口处南侧的城墙上,过去有一个叫做“摇铃钟声”的地方。据说,每当发现敌情,淹君便在此敲钟鸣警,号令全城进入战备状态。 跑马岗的传说在内城的东南部,靠内城墙的里侧有一条百米的高大岗埠。传说这里曾是淹君跑马习武的地方。可惜现在跑马岗已毁,跑马岗的土填在了子城河中。 火攻淹城的传说在淹城的东北隅,有座留城。留王的儿子觊觎淹城已久,他知道凭武力强攻不会取胜,便改变办法,骗取淹君信任,被招为东床驸马。他给淹君出了个歪点子,在外城墙上遍种狗蒺藜。淹君见狗蒺藜长满锐刺,密密匝匝,连狗也钻不进,认为是个加强城防的好主意,便下令照办。留王的儿子见一计得逞,又出一计:在内城墙上遍种扁豆,扁豆花开丽紫粉红,红霞一片。盛夏,淹君站在紫禁城头观赏,非常高兴。但一到冬天,狗蒺藜和扁豆藤都枯萎了,留王之子认为时机已到,便发兵攻城,用带火的箭射向狗蒺藜和扁豆藤,把整个淹城燃成一片火海,乘机攻入城内,淹君战死。 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常州春秋淹城旅游区是以淹城遗址为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城市娱乐休闲为基础的国家高等级旅游景区,2010年8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年接待游客268万人次。景区规划总面积7.6平方公里,累计投入约30亿元,包括遗址保护区、春秋乐园区、野生动物区、旅游购物区、文化居住区、休闲度假区、商业游憩区和佛教文化区八大重点区域,是集旅游、观光、科普、休闲、购物、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目的地。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和景区服务配套的不断完善,常州春秋淹城旅游区已逐步成为长三角地区一颗璀璨耀眼的旅游新星。 (一)春秋淹城旅游区区位优势 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省会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天宁、钟楼、戚墅堰、新北、武进5个市辖区。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年左右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荟萃,是一座饱含文化创意的现代旅游新城。春秋淹城旅游区位于常州南郊武进区中心城区,距常州市区8公里,贯通312国道和沪宁、宁杭、常宁、沿江(常苏)、常澄、锡宜等高速公路,4E级民航常州奔牛机场、BRT快速公交等重要交通资源;与周边十多个城市形成2小时车程自驾游都市圈。景区周边配套齐全,有超五星级标准打造的淹城喜来登大酒店、准五星华美达森林公园酒店、常州武进假日酒店、金色南都国际大酒店、新苑宾馆以及速8等中高档酒店八家,新城上街商业步行街,淹城高尔夫练习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中国环太湖艺术城、宝林禅寺旅游区。这些将在未来与淹城旅游区相映成辉,一并构建长三角现代综合旅游休闲目的地。 (二)春秋淹城旅游区各景点介绍 春秋淹城旅游区的文化原点,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淹城遗址。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湖塘镇大坝行政村,占地一千亩,考古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淹城古称“奄”国,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学界较权威的说法为古奄国是由山东曲阜一支殷商后裔来此建立,后水源充分,地方县志改为“淹” 。1988年淹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苏州世界遗产大会上淹城被誉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吴越争霸的军事堡垒”。2007年淹城被红色旅游网评为中国江南第一水城。 淹城是我国目前春秋晚期城池遗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筑城形制在中国的城市建筑史上,可谓举世无双、绝无仅有。因为当时的城,大多为一城一河,少数是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而三城三河,在国内仅此一家。子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另外,淹城外城河的外侧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3500米。淹城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淹城面积的大小,适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相吻合。淹城的三道城墙,均系用开挖城河所出之土堆筑而成。其方法是从平地起筑,充分利用当地土质粘性大的恃点,不挖基槽,亦不经夯打,仅一层一层往上堆筑,个别地方铺一层干土,铺一层湿土,依次相间,以加固墙体。因不依版筑,故墙体较宽。淹城的三道城墙均呈梯形,现高3—5米,墙基宽30—40米,三护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宽30—50米,最宽处达60余米。 春秋时进出淹城没有陆路,只有水道。过去淹城三城之间均有一土坝相通,这三道土坝是当地村民为方便生产和生活,于20世纪50年代所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三道城河上架设木桥,方便游客通行和消防需要。 淹城城内及外围一公里范围内,原有大小土墩数百座,现仅剩70余座,土墩高1.5—7米,直径大多在25—30米之间。经考古发掘证实,这些土墩大多为春秋时期的土墩墓。城内是一墩一墓,均为贵族墓葬;城外是一墩多墓,均为平民的家族墓葬。这些土墩是淹城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淹城,最早有文字记载是东汉袁康的 《越绝书·吴地传》:“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常州武进地区在春秋时称延陵,至汉改曰毗陵,春秋晚期为吴王寿梦少子季札之食邑;其次是北宋的《太平寰宇记》,云:“常州府春秋时为吴国内地,〈史记〉云:吴公子季札所据,是为延陵之邑。吴为越所灭复属越,到战国时越为楚所灭复属楚,故〈越绝书〉谓之淹君城”;再次是清代的《读书方舆纪要》,云:“淹城,在(常州)府东南二十里,其城二重,濠堑深宽,周广十五里。”除此以外,常州武进地区的一些地方志亦有关于淹城的记载,如宋《咸淳毗陵志》云:“淹城,或云毗陵城”,清 《武进阳湖县志》云:“淹城在阳湖延政乡”等。 淹城已经历了2500余个春秋,尽管东汉以来对其不断有记述,但真正对淹城进行研究,只有近70年的历史。1935年来自中央大学的卫聚贤、陈志良等考古学者首次对淹城进行了实地调查,确认淹城为一处古代城池遗存,并发表了《奄城访古记》一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淹城内城河出土了4条独木舟和一批青铜器、几何印纹陶器,这批成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独特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进一步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苏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文化面貌不断得到揭示以及吴文化研究的深入,淹城再次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许多学者纷纷勘察淹城,并发表了不少篇著,特别是1986年5月至1991年8月,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对淹城遗址进行了为时6年的考古发掘,解决了淹城的形制、筑城年代、筑城方法和城内城外大量土墩的性质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为全面研究淹城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淹城文物介绍: “天下第一舟” 淹城遗址先后出土了近2000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有的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有的纹饰繁丽,工艺精湛;有的形制奇特,十分罕见,堪称“国宝”。淹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四类: 一、独木舟:在淹城内城河,先后出土了4条独木舟。其中长11米和长4.2米的两条独木舟,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还有两条收藏于淹城博物馆,其中一条长7.45米的独木舟,经C14测定,距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独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称。 二、青铜器:淹城先后出土了20多件青铜器,主要器形有尊、盘、匜、簋、鼎、钩鑃、剑等。 三、原始青瓷器:淹城出土的原始青瓷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大多造型规整,施釉均匀,制作水平较高。主要器形有豆、碗、杯、鼎、盂、簋等。 四、几何印纹陶器:几何印纹陶器是淹城遗址所出文物中的主要器物,其中又以几何印纹硬陶器为主。主要器形有瓮、罐、盆、瓿、缸、坛等。 多年前,在无数专家学者惊叹于2500多年历史的淹城遗址的时候,并没有人意识到背后存在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很长一段时间,淹城淹没在了历史的深处,有资源没有产品。那时,春秋淹城只是一座默默无名的古城遗址,有着极为传统、庄严而又静止的气氛。但事实上,认识上的误区让世人忽略了春秋文化和现代元素可以在这座城中的相映成辉。 春秋淹城该如何守护过往,面对未来?成为常州武进人最为关注的话题。2008年开始由常州市武进区政府组织,并会同全国知名专家,经过若干次的方案论证和修改完善,借“小淹城”之题,发“大春秋”之势,终于确定了淹城遗址旅游区以城内立足原生态保护,城外保护利用的思想,规划总面积约6000亩的泛淹城旅游文化区。在全面保护遗址原貌的前提下,一座“新淹城”已经诞生。 2010年的“五一”,经过为期两年的紧张建设,作为常州春秋淹城旅游区的核心旅游产品,国内首个以春秋文化为主题的梦幻乐园——淹城春秋乐园横空出世,乐园总投资12亿元,取材于春秋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以情景体验的形式,设置春秋文化意境下的静态观赏型项目、互动演艺性项目和体验游乐式项目相结合。淹城春秋乐园分为八大功能区,分别是百家春秋、市井春秋、百灵水世界、儿童春秋、王侯春秋、征战春秋、历险春秋、古城春秋。开园以来,乐园良好的发展态势让文化界、考古界、旅游界都看到了无可企及的创意与结合,而年接待量超过130万人的骄人业绩也再一次在市场中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全新演绎在现代社会的无限魅力。 文化为根、科技为翼、娱乐为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元素,创新春秋文化的展示,对春秋文化、故事、人物进行“二次创作”,实现淹城游客全年龄段、全天候的覆盖,成为淹城春秋文化主题公园的特点。百家春秋集中展现儒、道、法、墨等“春秋十二大家”的思想精髓和文化成就。以千古文化为基调,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诠释了春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展现了诸子百家的文化符号。“昭关漂流”“歌舞升平”“九龙问鼎”,这些历史典故,在融入春秋文化特色的现代设施面前,变得身临其境。集动感运动车、灾难仿真、特技表演于一身,使游客身临其境般感受古战场厮杀的大型室内仿真乘骑项目“铁血春秋”;实地拍摄与动漫技术相结合,180度环幕立体呈现4D动感电影《淹城传奇》;反映“伍子胥过昭关”惊险与刺激情境的具有亚洲领先技术水平的峡谷漂流;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升至近55米高空同时实现公转自转的空中观览飞行岛“孙武点将台”;还有中国原创、国内首家,可容纳百名游客悬浮于18米的空中体验春秋文化主题的空中飞行影院“梦回春秋”,国内第一台自主研发生产的、提升高度达20米的“飞舟激浪”、挑战感观极限的“霹雳风火轮(大摆锤)”、还有由过山车之母意大利赞培拉生产的全亚洲第一台卧式过山车“极速飞龙”……古老的春秋文化和现代的游乐设施在此得到了完美融合。 乐园还不断增加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强的娱乐项目,特别是增加适合儿童的少儿类游艺产品,以及适合中老年人的互动观赏项目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让淹城真正成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文化基地,家庭男女老少欢聚一堂的旅游胜地。 儿童春秋 儿童乐园是2011年常州淹城春秋乐园延伸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园区除了拥有泡泡球战场、小战船、弹跳塔、空中脚踏车、欢乐小马车等7个儿童游乐项目外,在区域四周还特意设置了“贪吃狗”、“幸运绳”、“欢乐投气球”等9个摊位游戏来丰富其中的娱乐性和互动性。 “百灵水世界” 淹城“百灵水世界”依傍于富有传奇的西施鉴桥下,在8000余平方米的水域上分别建有:泼水广场、儿童戏水区、成人戏水区、海啸池(亦称造浪池)。在这其中,德国原装进口的风靡欧洲和美国的水上跷跷板、弹射包、冰山等十多个“阿维娃”互动项目,最为受到游客的追捧;而水世界的超级海啸池则会掀起高达0.8m以上的巨浪,让游客体验到凉爽和刺激。同时,水世界现场还可以通过水上游乐区周围的超大型LED显示屏,将现场所有游客的真实互动,第一时间在上大屏上得以展示。为了让游客能在这里得到彻底放松,在水世界周边配套建有可以满足3000人次冲凉的大型更衣棚,并连续12小时为游客供应热水,为前来的每一位游客提供了轻松、愉悦的保障。 春秋王宫 作为展现春秋时期皇家宫殿艺术,再现春秋时期宫廷生活场景的春秋王宫,已于2011年5月正式撩开其神秘的面纱。春秋王宫占地面积为1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791平方米,反映春秋时期的宫廷生活场景为主。整个王宫由“一殿二宫”(即:淹君殿、西施谜宫和编钟乐宫)组成。在淹君殿里,展示了数百件春秋时期的出土文物(复制品),包括青铜剑、鼎、玉带钩等稀世罕见的春秋时期礼器、兵器,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西施谜宫是通过真人表演与幻影成像相结合打造的魔幻剧场,表演内容以西施与范蠡之间浪漫而悲壮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虚实结合的幻影成像技术,让游客穿越时空,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愉悦。编钟乐宫以展示春秋时期的青铜编钟,宫廷越舞为主。在这里复原了一套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越舞”则是春秋时期各国王侯将相首推的宫廷舞蹈。来到编钟乐宫,游客可以一睹其雄浑壮丽的气势同时,聆听来自春秋时期的恢宏乐章,一边还可以观看到揉合了“古代踢踏舞”、剑舞和优伶杂技的宫廷“越舞”,过上一回春秋宫廷的“乐王”瘾。 如果说让古老的淹城从沉睡中醒来,靠的是文化之根,那么基于此根令文化这棵大树枝繁叶茂,则缘于不断丰富的产品内涵。除了精心包装过的游乐项目,热闹的主题公园更少不了的是丰富多彩的演艺节目。 暑期夜公园之际,淹城春秋乐园面向海内外游客推出了大型新视觉水影秀——烟雨春秋,并且每年都有新的突破和改变。震撼登场的大型户外实景水影秀——《烟雨春秋》,是由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视觉创意团队创作,并由著名视觉创意艺术家,同时也是北京奥运会舞美首席设计韩立勋领衔,历时2年倾力打造。融合最新的影像视频与多媒体互动技术加多通道音频技术的实景演出。整场演出分别以“烟、雨、春秋”三大部分组成,分别以:诸候纷争的战争,吴、越争霸;水墨江南;春秋文化的百家争鸣为主线,让游客在50分钟的时间里通过色彩、音乐、影像、人物、动作、灯光、特效与烟花,穿越时光隧道,接受战争的洗礼、经历烈火的历练,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丽。不断提升的《烟雨春秋》在演职人员的阵容上,现场环境的氛围上和水上、水下、空中等方面下足了功夫,首先是以水下深度为3米的LED屏幕与水上中央表演区的整体结合,让水上表演舞台与水下屏幕画面联动;透过清澈的水面,观众将能看到色彩斑斓的影像流动,产生一种亦深亦远的想像空间;再现当年孔子聚徒授业的景象,届时,随着剧情的展开,当年的3000“弟子”会自如地在水中升降活动,他们一个个手棒竹卷,聆听恩师教导的各异神态在灯光的作用下显得格外地栩栩如生;另外观众席上的威亚也是观众口碑的主要来源,当熊熊的火焰、猛烈的雨箭,还有一缕流星划过夜空之后,威亚飞人亦从观众头顶似从天而降,呼啸滑去,而多达3000多个音轨将同时分配到现场所有的听音位置,春秋时期诸候纷争的残酷场面与江南水墨画卷将从视觉、听觉等各方面得到立体化的展示。烟雨春秋这一演出,不仅为淹城旅游区二日游做好了铺垫,也填补了常州夜间大型演出市场的空白,丰富了市民们的文化生活。 两年来,淹城春秋乐园坚持项目建设精品化,做到规划起点高、手笔大,建设标准高、投入大,推进效率高、力度大,运营水平高、成效大等“四高四大”;宣传促销立体化,做到媒体宣传、市场推介、以旅拉旅、网络营销、节庆活动“五位一体”;要素配套产业化,初步形成了包括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土特产和旅游装备品四大系列旅游商品体系。乐园的这一系列举措,在迅速提升景区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高层领导接踵而至,吸引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怀西、张思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等领导同志先后前来视察指导工作,而在业内,更有原美国迪斯尼乐园行政副总裁,EDG娱乐发展集团总裁蓝利、华侨城股份公司董事、总裁集团、党委常委刘平春等前来考察参观。2011年1月27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国家旅游局授予常州春秋淹城旅游区 “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称号。2011年8月25日,第三届“畅游中国·创意旅游”长三角峰尚大典在淹城春秋乐园举行,春秋乐园的《烟雨春秋》荣获“创意旅游品牌奖”。2010年11月26—28日“中国旅游协会景区分会理事会议暨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论坛”在景区隆重召开,来自国家旅游局规划司的司长吴文学及全国5A景区的领导纷纷来到景区参观指导。2010年4月29日,淹城春秋乐园开园仪式上,江泽民同志前来淹城春秋乐园游览并题词留念,他强调:淹城这地方太神秘了,不但中国人要来看,全世界的人都要看。由此看出,在淹城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蕴藏了多么深奥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他全面概括了淹城对于春秋文化的研究价值和现实的社会意义。 一回走千年,春秋看淹城。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淹城知名度随着春秋乐园的成功开园正逐年提高,其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正在成为一张展示武进风采的亮丽名片。于2009年8月28日开街开业的淹城传统商业街坊就是旅游产业带动配套服务的典范。淹城传统商业街坊位于春秋淹城遗址的东部,占地235亩,仿汉唐式建筑,总建筑面积45000平米。传统商业街坊历时三年,投入资金10亿,建成以博物馆、收藏馆、民间艺术馆为主体,经营地方美食、小吃、纪念品、工艺品、古玩、地方特产为特色,集收藏、展示、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商业区。传统商业街坊由中医街、文化街、美食街三条特色古街组成,三条古街均临港背河,有临河水阁、水墙门、旱踏渡、长驳岸、石河桥、河埠廊坊等建筑,恬静整洁,风景如画。目前,美食街集聚了经营户19家、吸纳就业人员400余人,汇集了武进寨桥老鹅、焦店扣肉、湟里牛肉、尊龙酱鸭、横山百页、芙蓉鲜螺、常州萝卜干、常州大麻糕等武进十大招牌菜、八大特色菜;武进是“孟河医派”发源地,“淹城中医街”依托武进阳湖医派的深厚沉淀,开办了各类特色门诊、知名药店、养生馆等20家,汇聚了8位国家级名中医、18位省级名中医、30余位高级中医专家和32个疗效确切的民间秘方;淹城文化街”以淹城博物馆、武进名人馆为核心,搭接古玩、民间工艺品、土特产、曲艺会馆、茶馆等文化休闲项目。文风蔚然的文化街共引进了25家工艺美术品商店,主要物产有常州梳篦、乱针绣、留青竹刻等,举办了各类书画展、藏品展、大师作品交流等活动20多场次。淹城博物馆坐落于淹城传统商业街坊文化街内,为面东二层楼仿汉代建筑,于2007年12月18日开业。现有“史河流韵”、“馆藏书画”和“春秋淹城”三个基本陈列厅和一个临时展厅。“史河流韵”按史序陈列展示的400余件文物精品,使观众直观尽睹武进辉煌的成长史;馆藏书画厅介绍了武进传统书画艺术概况,观众于此可欣赏到明清及近现代40位书画名家的精湛作品;春秋淹城厅由淹城出土文物、淹城大型图照、淹城大型沙盘和春秋都城遗址、独木舟制作、地投衍射等多媒体及春秋淹城短片组合而成。淹城传统商业街坊按照规定3年内由政府补贴房租,正是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这里已经成为品牌餐饮的集聚地、中医大师的诊疗地、文化艺术的展示地,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延伸。 淹城宝林禅寺宗教文化区位于春秋淹城遗址西约1公里处,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公元527年),557年北周孝闵帝重建,更名“法华寺”,宋崇宁兵毁,明重建,复名“宝林寺”。鼎盛时有殿宇千间,蔚为壮观。至1949年,仍有殿宇百余间。1958年被拆,仅存3间寺屋用作仓库。1995年12月,宝林禅寺重新开放,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万佛殿、讲经堂、斋堂等共计9000平方米,新塑了庄严妙相,各具特色的佛像。新宝林文化园工程为唐代寺庙风格,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总占地面积为160亩,106667平方米。主要由宝林文化园一期工程、宝林文化园二期工程、宝林文化园观音塔工程等组成,其中宝林文化园一期工程主要由圆通大殿、三门、钟楼、鼓楼、普贤殿、文殊殿、方丈楼、大觉堂、参悟房、梁皇殿、知客堂、行愿馆、祈愿池、讲经堂、四合院、东西三门等组成,总占地面积为4669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0121.26平方米。宝林文化园二期工程主要是佛光大楼,总占地面积为2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3031平方米,宝林文化园观音塔工程,分为地上11层,地下1层,总高度为91.9米,总建筑面积为7136.67平方米。改造后的宝林禅寺,将成为武进区中心寺院——规模宏大、佛教文化底蕴浓厚的一流寺院。常住僧人70人左右,可容纳居士、信众万人。宝林文化园是淹城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佛教文化、观音文化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建成后对丰富淹城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牌和充实文化内涵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江苏淹城野生动物世界是以野生动物生态散养为特色,集动物野趣观赏、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和古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主题公园。项目首期占地2000亩,总投资5亿元,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至目前为止,还是江苏省唯一一家超大规模的野生动物园。园内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共200多种近万头(只)。随着经营品质的不断提升,服务的不断加强,园内特色的森林大马戏、梦幻剧场和大象表演馆等三大动物演艺节目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特色演绎品牌。目前,园区正在计划继续增加动物品种和种群,结合动物原生态环境的特点设计和包装动物场馆,使动物展出环境更加生态、自然、和谐,以此吸引更多的家庭出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