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94-02 |
释义 | 概述甘肃黄芪新品系94-02由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采用集团选择法经多年按程序选育而成。该品系2004-2006年,在定西市黄芪品种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鲜黄芪9091.5Kg/h㎡,较对照品种甘肃黄芪94-01增产15.8%。黄芪新品系94-02样品经甘肃省定西市药品检验所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方法测定其内在质量:显微特征符合规定,薄层色谱均与对照一致,总灰分2.9%、酸不溶性灰分0.1%、浸出物41.4%、黄芪甲苷0.060%,分别优于《中国药典》规定标准42%、90%、143.5%、50%。抗根病能力强,根病平均发病率为7.6%,病情指数平均2.4%,分别较对照降低6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该品系适宜在海拔1800~2500m,年降水量450~600mm的半干旱区、二阴区和高寒阴湿区及同类生态区应用推广。 关键词 黄芪 新品系94-02 选育 报告 黄芪是常用中药材,具有医疗和保健的双重作用。由于特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栽培技术,产于甘肃省陇西、渭源、岷县一带的黄芪因质量好,药用价值高,被誉为“陇芪”。2001年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将陇西县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甘肃黄芪的栽培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份额的50%左右,黄芪业己成为甘肃省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发展黄芪生产对振兴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甘肃黄芪栽培中普遍采用的品种为黄芪属多种类型的混和体,田间表现良莠混杂,难于管理,严重制约着当地黄芪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贯彻中药材GAP实现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于1994年开展了黄芪新品种选育研究。以丰产、抗病、抗逆性强、质量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标准为黄芪新品种总体选育目标。经多年试验比较,选育出了特征显著、农艺综合性状优良、高产、优质的黄芪新品系94-02。 选育经过据记载,黄芪栽培种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内蒙古引种于甘肃的陇西、渭源、漳县、临洮等地以来,已有4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田间观察和室内检测分析,当地黄芪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从1994年开始,我们在渭源县莲峰镇下寨村大面积种植的黄芪生产田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绿茎型、淡黄色花型(94-01)、紫茎型、紫色花型(94-02)和紫绿茎型、淡紫色花型(94-03)等单株各500株,当年采挖并测定主要农艺性状,选择生长健壮的种株分别假植;1995年分品系定植于观察圃,继续观察结籽期的农艺综合性状和特征特性,并再次去杂去劣,分品系单独收获种子;1996-1997年继续扩繁,观察测定各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1998-2000年进行新品系鉴定试验;2001-2003年对农艺综合性状好且符合选育目标的新品系94-02进行品系比较试验;2004-2006年进行地区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 产量表现品系鉴定试验黄芪新品系94-02在1998-2000年的品系鉴定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鲜黄芪、下同)11067kg/公顷,较对照增产15.0%,居4个参试品系的第二位。其中,1998年产量8800.57kg/公顷较对照增产17.3%;1999年产量11301kg/公顷,较增产10.8%;2000年产量13101kg/公顷,较对照增产17.0%。 品系比较试验黄芪新品系94-02在2001-2003的年品系比较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8425.5kg/公顷,较对照增产20.0%。其中,2001年7722 kg/公顷,较对照增产21.2%;2002年产量8889 kg/公顷,较对照增产15.9%;2003年产量8667 kg/公顷,较对照增产22.8%。三年试验产量结果均居参试品系首位,增产效应均达显著水平。 地区区域试验黄芪新品系94-02于2004-2006年参加定西市在陇西县首阳镇、渭源县清源镇、漳县殪虎桥乡,岷县十里镇和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等地进行的黄芪区域试验。3年15点(次)折合平均产量9091.5 kg/公顷,较对照增产15.8%。其中,2004年在5点15次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9124.5 kg/公顷,较对照增产15.0%;2005年在上列5点15次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8865 kg/公顷,较对照增产15.9%;2006年在上列5点15次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9282 kg/公顷,较对照增产16.5%。 大田示范试验2006年在渭源县路园镇胜利村和峪林村、莲峰镇河家湾村和孔家坪村,陇西县渭河镇李家营村和滩儿村、昌谷乡崖弯村、首阳镇董家堡村、双泉乡胡家门村、菜子镇菜子村、碧岩镇王庄村、通安镇辽坡村、柯寨乡刘家掌村,漳县殪虎桥乡瓦房村、三岔镇堆粮坪村、大草滩乡新联村、金钟镇大石门村和寨子村,岷县中寨乡中寨村、小寨乡古城村、西江乡唐家村、梅川镇店子村和牙里村、茶埠乡铺里村、岷山乡上崖寺村等4县18个乡(镇)设置生产示范7.3公顷,黄芪新品系94-02平均产量10638 kg/公顷,较对照增产11.8%,特级品出成率16.1%,一级品出成率21.6,根病普遍率7.2%。 主要特征植株特征黄芪新品系94-02染色体基数X=8,全生育期510d左右。主根圆柱状,长50~120cm,中下部有侧根2~5个,外表皮浅褐色,内部黄白色,主根上疏生横长皮孔,根断面有明显的豆腥味。一年生植株茎高25~35cm,二年生植株茎高71~92cm。茎秆紫色,有3~9个分枝,开展度25~40cm,茎上着生较密白色伏毛,地下茎基部具多数瘤状不定芽。叶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3~10cm,小叶10~20对,广椭圆形,托叶离生,三角状卵形,带急尖,小叶长1.2~1.9cm,宽0.65~0.81cm,两端近圆形,叶正面光滑,背面疏生白色伏毛。花淡紫色,花期6~7月。种子扁肾形,色泽棕褐色,成熟期7~8月,千粒重7.75g,发芽率88.5%。 药材质量根据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名贵中药材绿色栽培技术》一书中黄芪的分级标准,94-02特等品出成率平均21.5%,一级品出成率30.6%,分别较对照提高4.8和5.4个百分点。 94-02新品系经甘肃省定西市药品检验所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方法测定,结果性状和显微特征均符合规定,薄层色谱均与对照一致,总灰分2.9%、酸不溶性灰分0.1%、浸出物41.4%、黄芪甲苷0.060%,质量分别优于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标准42%、90%、143.5%、50%。 抗病性在三年轮作周期的土壤条件下,黄芪94-02根病平均发病率为7.6%,病情指数平均2.4%,分别较对照降低6个和2.2个百分点。该品系抗黄芪根病能力较强,适宜于在黄芪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适应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系在海拔1800~2500m,年降水量450~600mm的半干旱区、二阴区和高寒阴湿区表现良好,适宜同类型生态区应用推广。 科学育苗黄芪新品系94-02以种子育苗繁殖为主。幼苗喜冷凉湿润气候,怕高温干旱,忌水涝,最怕强光直射。种子的种皮较硬,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沸水催芽处理,即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沸水中,快速搅拌90秒钟,然后立即加入冷水冷却,待水温降至40℃后再浸种2小时,再将水沥出,加盖麻袋等物闷种12小时,待种子膨胀后,抢墒播种,采用秸秆覆盖遮光。要求育苗地土壤疏松,腐殖质含量高,肥力状况好,酸碱度PH7-8,通气透水性能佳的轻壤土为宜。 选好土壤,合理轮作黄芪新品系94-02根系发达,入土较深,喜肥沃土壤,怕田间积水受涝。要求选择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排灌便利,富含腐殖质的黑垆土或黄绵土,质地中壤为宜。前茬以麦类作物为好,轮作周期要求三年以上。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 种苗平摆 黄芪94-02地上部开展度中等,要求行距25cm,株距20cm,定植深度10cm左右,种苗平摆于种沟为宜。保苗18~20万株/公顷为宜。 科学施肥施腐熟优质有机肥7.5万kg/公顷以上,配施化肥纯N150~225kg/公顷,P2O5225~270kg/公顷,K2O60~90kg/公顷。肥料全部用作基肥,一次均匀施入土壤。 建立制种田按“黄芪高效制种技术规程”建立制种基地。制种田要加强田间管理保证安全越冬,翌年植株返青前,追施磷酸二铵225kg/公顷,并及时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黄芪94-02花序为无限型,应分期采收种子。采收标准以荚果下垂、变黄、呈半透明,种子淡褐色时为宜。采收后的荚果及时风干脱粒,防止发霉变质而影响种子质量,种子要科学贮藏,确保质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