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循衍民系
释义

循衍民系是客家民系的一支,是指使用客语粤台片的客家族群。循衍民系是客家民系之中,同时具备岭山、海洋两种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循衍民系西迁过程,与四邑民系发生冲突,从而导致“客家民系”说法的形成。由于语言的共同点,客家民系不仅包括循衍民系,还包括江汀民系和东江民系。

循衍民系

循衍民系,客家民系的一支,指操原来划作客家方言的粤台片的族群。之所以名曰“循衍”,是因为该族群是以古循州为中心,播衍四海的客家支系。他们是客家民系之中,同时具备岭山、海洋两种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

在客家人迁入岭南时,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和潮漳沿海平原,已有广府人和福佬人生活,他们不得不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内陆山地。俗语讲“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贫瘠的山区耕地有限,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客家人迁徙到广东等沿海一带时,来自中原文化体系的客家文化便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冲击。

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相互撞击,使得客家文化也具有了海洋文化的某些特征:比如豁达的胸怀、浓情似酒、敢做敢为,亦或开放性、冒险性乃至扩张性,这也是客家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接壤之处,也是他们有可能迅速走进现代社会的先天优势。

作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余绪,以郑芝龙、郑成功为首的“海上帝国”,曾称霸于明末清初的东海及太平洋西岸,其间主要部将刘国轩、陈永华均是客家人,三分之一的部属也是客家人。台湾的客家人在拓殖之初,便充满了冒险意识,这正也是海洋文化精神的表现。

客家人漂流到海外谋生,客家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 开发性:客家人在足迹遍布世界,有水的地方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2. 重商:海洋文化说到底是一种商业文明,其主要特征便是商业,走出去的客家人诚信经商,产生了诸多企业家;3. 文化多元性:客家人与当地文化融合,兼收并蓄,使客家文化成为一种兼容性极强的文化。

所有这些,均表明,海洋文化给予了客家文化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了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多重特征。

北方汉族在不同时期迁徙到广东不同地区,与当地土著人融合,形成了广东的广府、循衍、潮州(或称潮海)三大民系,他们各有各的脾气和本性。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淳朴民风。

客家民系之中,分为岭北的江汀民系和岭南的循衍民系、东江民系等。这里,东江民系一般指操东江水源音的客家人,又可称为水源民系;江汀民系指操客语岭北大片的客家人。循衍民系与江汀民系最大的差别,包括闽粤文化对循衍民系的影响,以及他们具有更多的海洋文化特征,而江汀民系受赣湘文化影响较多,居住在内陆,缺少海洋文化特征。

地理所在

隋开皇十年(590年)合并梁化郡、义安郡、始兴郡、东官郡,首置循州,治所在归善县(今惠州市惠城区)。

隋开皇十年的循州,地域非常广阔,涉及现在的广东省韶关、东莞、深圳、中山、珠海、惠州、河源、梅州、汕尾、揭阳、汕头、潮州,还有福建省龙岩、漳州等地级市,还有港澳地区。其中源于始兴郡的有今北江流域韶关、英德(属清远);源于东官郡的在今珠江口东莞、深圳、增城(属广州)及中山、珠海、港澳地区等;今惠州、汕尾、河源,大致上原为梁化郡地;今韩江流域梅州、潮州、揭阳、汕头及漳州、永定(属龙岩),大致上原为义安郡地。还有历史行政学家认为,江西省龙南、全南、定南、寻乌等四县,隋朝时期也有部分归属循州辖地。

上述地区,便是今天的循衍民系居住地。循衍民系,是客家民系的一个支系。过去,方言学家将客家方言分为八大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汀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其中以粤台片梅县话为客家方言的代表语音。现在,又常把过去划分的八大片,归为三大类:粤台片为一类,亦称岭南类;粤中片、惠州片为一类,亦称槎语类(即东江本地话);其余五片为一类,亦称岭北类。

循衍民系,是指以古循州之地为中心,播衍于世界各地的一支客家民系,故称“循衍”;过去称为客家粤台片。当代通常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各片客家公认惠阳口音的客家话,更容易听懂(畲族也认为惠阳话更容易理解),但梅县话仍被定为客家方言系的总代表语音。

口音区别

①内部区别:岭南类的客家话,又分为:程乡小片、齐昌小片、紫五小片、海陆小片、饶诏小片、揭岭小片、新惠小片、韶南小片、艾话小片、梅杭小片等十个小片。赤溪-深圳-韶南-永定一线的客家话,可以完全无障碍沟通,称为循衍话(Cantolo )。除了通用范围较广的循衍话,还包括:艾话小片的粤西客家、揭岭小片的丰顺半山鹤、海陆小片的海陆客、饶诏小片的饶平腔、诏安腔,这几处的客家话,也属于循衍民系,但他们的在与循衍话初次接触的情况下,相互间很难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齐昌小片客家话(含五华县北部的华城镇),从整体判断仍属岭南类,但具有部分岭北类的特征。

②岭南类与岭北类区别:岭北类的客家话,包括:汀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以下以福建、江西、粤北三地为例简单说明:

闽西:福建省永定、上杭、武平(中南部)三县的客家话,跟长汀、连城、宁化、清流、明溪(及武平县北部)的客家话,沟通困难较大,属岭南类梅杭小片,称为循衍民系。闽西客家方言由三个部分组成:北部包括是宁化、清流,以宁化音为代表;中部以长汀话为代表,南部包括上杭、永定、武平,以上杭话为代表。长汀、连城、宁化、清流、明溪(及武平县北部)的客家话,均属岭北类,称为江汀民系。

赣南:江西境内的客家方言,可分为客籍人所说的客籍话和本地人说的本地话两大派系。在本地话中,宁都、石城一带因地接闽西,又是闽粤客家先民南迁时的必经之地,所以,宁石方言与客籍话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不过,宁石方言又自成一体,所以,我们也将它们单独作为一类。江西省本地客家话和宁石方言,属于岭北类,称为江汀民系;客籍客家话,是否能归入岭南类,则未可知。一般而言,只以闽粤两省的岭南类客家话为循衍民系。

粤北:广东粤北地区的韶南小片客家话,属于岭南类,分布在曲江区、英德市、翁源县、新丰县,称为循衍民系;粤北片客家话,分布在始兴、南雄、仁化、乐昌、乳源等五县,地虽位于梅岭南麓,但方言属于岭北类的客家话,称为江汀民系。

台湾省的客家话,都属于以古循州为中心,播衍所至的粤台片客家。台湾客家话语腔主要包括上述的程乡小片(四县腔)、海陆小片(海陆腔)、饶诏小片(饶平腔、诏安腔)、新惠小片(四海话)。

循州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始兴郡改设韶州、义安郡改设潮州、东官郡划归广州,仅保留原梁化郡地为循州,地域广阔的循州在隋朝只存在一年。唐武德五年(622年)至贞观元年(627年),曾设循州总管府,总领循、韶、潮三州。以古循州为中心,衍生出了不同于岭北客家的循衍文化。

客家形成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两种:

(1)纯粹由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2)北方南迁汉人融合极少数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在一般人看来,客家人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融合少部分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a Basilect System of Mandarin )。根在河洛指的是大部分客家人都出自河洛,客家的方言底层源出河洛。目前的客家民系,确实以中原汉族血缘为主,但千百年来的发展,使客家民系内部也具有了不少南方土著民族的血缘。这些南方土著民族的血缘,包括古代江右地带的干越、武夷山一线的山越、东江流域的缚娄,此外广东梅州客家人跟俚族、畲族的血缘也有关联。

隋唐时期,粤东一带仍是土著少数民族的势力范围,唐宋以后大量的客家先民南迁,北方汉族来到岭南地区,为古越族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文化,古越族加速融入汉族,直接导致了客家民系的诞生。俚族在隋末唐初,势力相当强盛,以至整个潮梅地区,还曾一度完全处在俚帅的控制之下。唐武德五年,岭南俚帅杨世略归附唐朝,受封为循州总管,总领循、潮、韶三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循州总管府撤并入广州总管府管辖。

事实上,太古时期,地球曾经处于高温,长江以南很少有人居住。大约在四千年前,黄帝时期,长江以南气候已经变得较为适合人类居住。蚩尤部落与炎黄联盟发生战争,战败后蚩尤部落的百姓加速了,向长江以南或者其它周边地区迁徙的进程,演化成中国后来的许多所谓少数民族。而所谓古越族,事实上也是从黄河流域南迁到长江以南的,他们的祖先就属于蚩尤部落。虽然蚩尤相较黄帝、炎帝,更不为人所知,但他们也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三个始祖。所以在现代科技研究之下,已经证实了客家人的祖先,都是源于中原黄河流域。但其中确实混有一部分南方越族的血缘。现代客家人的近祖,是唐宋以来,从中原一带南迁的衣冠士人和避难百姓,且以汉族血缘为主,少数民族血缘所占比例相当小。至于汉族又形成于何时,不在此课题研究范围之内。

“客家”这一名称是在东江边西湖“丰湖书院”产生的,是惠州丰湖书院山长、清朝进士徐旭曾提出的。他在1815年撰写的《丰湖杂记》中指出:“何谓土与客?答以客者对土而言,寄居该地之谓也。吾祖宗以来,世居数百年,何以仍称为客?”“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自宋徽 、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从之。寄居苏、浙各地,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有由赣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西起大庾,东至闽汀,纵横蜿蜒,山之南、山之北皆属之。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广州之龙门县各属是也。”……“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文中把客家人的由来历史过程,迁徙路线,居住范围,先期迁移当地的主人与后来者(即土人与客人)的区别,乃至客家男女风土人情习俗等,进行了全面论述。可以说徐旭曾是东江客家问题研究的开山祖。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清朝中期,福建汀州(闽汀)、江西赣州、广东大埔、南韶连、惠州、嘉应、广州龙门,这些地区已经是客家居住范围;像广州龙门,本就是客家县,现在划入惠州,正是名实所归,何况龙门县旅外侨胞,向来就有加入惠州乡馆,而不入广肇乡馆的传统。

清咸丰年间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至1864年)。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起,至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广东西路发生的“土客械斗”,是促使客家民系形成的直接事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