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许达哲
释义

许达哲,男,汉族,1956年9月生,湖南浏阳人,生于江西南昌,198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12月参加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工作简历

1975.12——1978.02,在江西省余干县插队;

1978.03——1982.01,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学习;

1982.01——1984.12,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攻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4.12——1988.12,航天工业部一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十五所设计员;

1989.01——1993.09,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十五所工程组长、研究室副主任、型号副主任设计师、研究室主任(1989.12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93.08被评为研究员);

1993.09——1994.04,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一院十五研究所副所长;

1994.04——1995.01,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一院开发部副部长;

1995.01——1999.05,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一院副院长;

1999.05——2000.01,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一院副院长兼211厂厂长;

2000.01——2001.1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2001.11——2001.1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一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2001.12——2007.06,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2007.06——,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兼职荣誉

政协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1991年1月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1995/1996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6年被国家人事部确定为国家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获2005年度“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突出贡献奖”;2007年2月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质量人”。

载人航天 梦绕情牵

2002年末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格外地冷。一场飘然而至的大雪,让原本荒凉而肃杀的戈壁大漠裹上了银装。于是,荒原的景致完全变了,变得处处充满了诗情,充满了画意。

而平常很容易见景生情、赋诗言志的许达哲,此时站在高耸的发射塔架上,却一点儿也没有欣赏美景的心境和赋诗的激情。在他的脸上,比平日多了几分凝重和深沉。

西北戈壁少有的严寒,让整个发射中心的空气都像结了一层霜。12月2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最低温度降到了-27℃,差不多是该地区20年来的最低气温。而这一天,离神舟四号飞船的计划发射时

间还有3天。万事俱备,但天不作美。碰上如此罕见的低温,长征二号F火箭能否正常起飞,不仅成了困扰发射决策者们的问题,更给发射任务的直接责任人许达哲的心头增添了沉重的压力。

一阵寒风刮过,他把目光从远方收了回来,顺手紧了紧大衣的领口,然后回身望了望密封的塔架操作平台——长征二号F火箭正被严严实实地裹在里面。火箭会冷吗?他禁不住再一次对它进行了审视:输送管路已被精心呵护它的工作人员“穿”上了“棉衣”,固体发动机也被贴上了泡沫塑料,专门的空调还在不断地给它的“保暖房”吹着热风。发射临近,给它所有能给的“优待”都不为过,唯愿它能经受住严寒的考验。想到这里,他健步走下了发射塔架。他还得再去详细了解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叮嘱大家再找找还有没有其他问题,无论如何一定要确保发射万无一失。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神舟飞船及运载火箭研制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和主管质量工作的副总经理,他的担子不轻。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都让他不能对自己的职责有丝毫懈怠,何况认真、细致是他的一贯作风。早在发射试验队进入基地不久,天气还不太冷的时候,他就敏锐地提醒设计师系统人员要留意低温发射可能遇到的问题,因为在他所经历过的几十次发射试验中,曾遇到过低温影响发射的情况。因此,他在发射试验队召开的会议上明确提出,把冬季低温发射作为一个专题,及时部署,作好准备。会下,他又与总师及有关研制人员交流掌握火箭低温发射时所必需关注的部位和问题。有了思想认识上的“御寒”准备,当低温不期而至,而且是远远超出大家所能想象的寒

冷时,便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乱。

当确信所有的工作都能确保发射成功时,在发射指挥部召开的决策会议上,许达哲与集团公司张庆伟总经理一起,用坚定、沉稳的语气表示:神舟四号飞船可以如期发射!

12月30日凌晨,发射时刻来临。成竹在胸的决策者们都早早地候在了发射指挥大厅各自的岗位上。许达哲头戴白色工作帽、身穿白大褂,静静地坐在工作台前。衣帽上印刻的红色“神舟”二字,映在面前的计算机屏幕上,又若隐若现地印入眼帘。神圣时刻,那两个已融入骨髓的字眼显得愈发庄严。一个个发射程序指令传进耳畔,他把眼睛紧紧地盯在了有发射图像的大屏幕及显示各种数据的计算机上。

进入发射倒计时,他反而很平静,少有临近大战前的那种不请自来的紧张。此刻的天公好像也受了感动——发射场温度升至-17℃。夜色里,有一起奋战多年的老朋友在一旁悄悄地问许达哲:“感觉如何?”他笑着回答:“挺好!看,天公也来帮忙了。”

0时40分,随着指挥员“点火”口令的下达,对我国全面掌握和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的神舟四号飞船,带着冷凝的夜色,带着中国人的梦想,带着航天人的追求,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托举下一飞冲天,用成功的喜报向正在欢天喜地迎接新年的全中国人民宣告:中华飞天梦的实现已为时不远!

胜利来之不易!欢庆会上,平日几乎滴酒不沾的许达哲,情不自禁地端起了斟满葡萄酒的大酒杯,未饮心先醉。

许达哲与载人航天工程的缘分颇不一般:1999年11月20日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时,他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火箭总装厂厂长;2001年1月10 日发射神舟二号飞船时,他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2002年3月25日与12月30日发射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时,他已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他又亲任集团公司首次载人飞行试验大队的大队长,担负起新世纪中国航天史上最为重大的一次发射活动的领军任务。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时,他再次领衔大队长之职率队出征。6次发射,6次亲临现场,这种经历是极少人才能拥有的莫大荣幸。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骄傲,也给航天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无限的荣耀。理应好好享受一下掌声和鲜花的许达哲,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在全国人民仍沉浸在欢庆“神五”巨大胜利的时刻,他已经很快从成功的喜悦中冷静下来,常年养成的思考习惯,令他始终不忘成功面前更要“查找隐患、杜绝差错、找出问题”。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许达哲深知,党和国家以及全中国人民对“神六”又怀着怎样的期望。

许达哲没有给自己喘息的机会,带领“神箭”、“神舟”研制队伍打响了“神六”攻坚战。

在载人航天的征程上,这是又一次攀登、跨越之旅。和神舟五号飞船的第一次载人飞行相比,神舟六号飞船有很多新的特点:航天员由一人增为两人,飞行时间由一天增为多天,由载人航天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航天员要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工作与生活。因此,神舟六号飞船不是神舟五号飞船的简单重复,它的系统更复杂、难度更大、质量要求更高;而发射飞船的火箭,同样也不是两年前发射神舟五号飞船的那枚火箭的简单重复,它在逃逸塔上新增了安全机构,以进一步提高安全系数;还增加了图像监测系统,以便直接观察火箭的飞行状态和分离动作。

这些新的改动,无疑都伴随着新的挑战,新的风险。对于航天产品来说,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使千军万马为之奋斗的大业毁于一旦。

没有刻意渲染,“神舟六号”战役在悄无声息却不失惊心动魄的氛围中展开。

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火箭在上升过程中曾出现过短暂的共振现象,给航天员造成了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从上级领导到普通的研制人员都很关注这个因首次载人而发现的“陌生”问题。作为主管领导,许达哲更是关注问题如何才能尽快地解决。然而,这个问题异常复杂。为了作出准确判断,研制人员收集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的所有数据,经过7个多月的分析,才对问题的原因形成一些共识。其间,许达哲多次赶到现场听取汇报,要求和研制人员一起讨论研究。工作中特别倡导集智攻关的他,还召集了一批有丰富工程经验的老专家、院士,一起对问题进行“会诊”,推动解决问题的进程。研制人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接着进行了近一年的分析及各种试验,最终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能攻善战的研制人员立即对火箭进行了更加完美的设计。经改进后的火箭,如果用汽车来打比方,就相当于“桑塔纳”改“奥迪”了——保证航天员能安全并且舒适地进入太空。

类似这样难啃的“硬骨头”,在“神六”的研制过程中还不止于此。火箭的伺服机构、飞船的电源系统等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都花费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才得以解决。历经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过程,许达哲和“神箭”、“神舟”两支队伍才终于舒了口气。他们以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的雄心,确保了火箭、飞船的高质量、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确保了万无一失,使航天员得以从容地踏上通向太空的坦途。

2005年10月12日到17日,神舟六号飞船载着两名航天员在太空遨游五天五夜,以新的突破,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的辉煌篇章。打造“神箭”、“神舟”的航天人不辱使命,再一次以不凡的壮举成为共和国的骄傲。

缘结航天 几度征战

1984年年末。冬日的阳光,穿过灰蒙蒙的天空洒在京都大地上。刚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研究生毕业的许达哲,从北国冰雪世界乍到北京报到,最先感受到的是阳光的和煦。他满意自己选择了北京,可以在冬天里享受这份在别人眼中或许并不怎么珍贵的阳光。

他和同窗七载的妻子一同来到了地处北京南苑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直到17年后升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达哲被分配到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工作。这个所是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及地面发射设备综合研究设计所,专业面广,科研力量雄厚。进所伊始,许达哲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虽然这并不是他所学的专业,但他一点也不“计较”。只要是研究室领导让自己干的事情,他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干好。那个时候,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还不普及,他利用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编制数据图表接口转换程序、绘图机接口驱动程序,方便大家在设计中使用。他还在业余时间担任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计算机语言特聘教师,热心地教技术人员使用计算机语言。

那时候,国家重点型号发射设备——多功能发射车通过性设计方案急需模拟论证,这是发射车设计方案能否成立的关键之一。为此,许达哲在计算机房连续奋战了几个星期,一遍遍仿真演算,最终编制出一个汽车列车通过性分析软件包,为发射车研制提供了重要数据。当时的国防科工委领导亲自来到研究所观看了演示,并给予充分肯定,使用部门由此也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个软件包让他有些意外地得了参加工作以后的第一个科技进步奖,虽然是三等奖,但却让他感到了付出后的收获。

之后,他担任了发射车微机控制系统主管设计师、该型号地面发射设备副主任设计师。当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由他参与研制的发射车,庄严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更使他感到由衷的欣慰。

那段时期,许达哲也干过一些将航天技术运用到民用领域的项目。比如钢铁定量配料装置以及用于烟草机械的轻型电子皮带秤等,都成了当时的“绩优股”,既替代了进口,又获取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两个项目,1993年分别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许达哲均为主要完成人。时至今日,他最早参与开发的烟草机械,仍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支柱民品。当年他编写的电子皮带秤通用技术条件,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行业标准。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在航天型号研制和军转民用技术开发中,许达哲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

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曾这样说过:“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便越少。”先把岗位上的事情做好,才能接受更大的挑战。许达哲以这样朴素的信条,快乐地在普通设计员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干了一年又一年。

参加工作仅仅5年后,许达哲的名字便开始在人才济济的研究院里脱颖而出了。1989年12月,他成了研究院“文革”后毕业生中第一批被破格晋升的高工之一;1991年1月,他获得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3年8月,他又成了该院“文革”之后评出的第一批四位青年研究员之一;1994年10月,他获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新年伊始,他走上了研究院副院长的职位,成了当年轰动一时的航天系统最年轻的副院长。

男儿“铸剑”少不了雄心壮志。从走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那天起,许达哲就知道自己的命运与“铸剑”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挑战与风险共存的行业里干,或许更能体验“危急时刻方显英雄本色”的“刺激”。

要试验。此前,同样的试验不幸失败了,大家心里都比较紧张。这次他们又赶上了不好的天气,阴云围在头上总是不散,对于是否按期进行发射试验,大家产生了意见分歧,有人主张发射,有人主张等一等。作为发射试验队队长,许达哲和指挥部的同志一起,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果断决定按原计划执行任务。尽管他坚信自己的判断,但在发射前的一刻,他还是情不自禁地走到发射车跟前,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下面全看你的了。”片刻之后,离弦之箭正中靶心。听到消息,群情振奋。这一飞,竟飞出一个该类型号研制历史上打靶精度最高的试验纪录!

这年金秋,承担长征二号E捆绑式火箭总指挥工作的许达哲,又率队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亚洲一号卫星及美国艾科斯达卫星的任务。长征二号E捆绑式火箭是我国第一个捆绑式火箭,也是长征二号F火箭的前身,研制发射过程中几经磨难。这次临近发射时,许达哲突然接到有关人员报告,说地面加注台有个管路阀门裂了,阀门上掉下的半个金属片也不知落在了何处。且不说阀门裂了是否会对发射造成什么影响,光是那掉落的小东西就足够让人揪心的了——那将是致命的多余物。

技术人员为此开始紧急处置,许达哲与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一起,也围着发射塔架爬上爬下,直到确信那半片金属不会掉进装满燃料的贮箱里,才为准时发射燃起“绿灯”。

短时间里的战斗,有时更是摄人心魄。火箭整装待发,没有太多的时间犹豫,这对指挥员的判断能力是严峻的考验。事关发射成败,“拍板”的压力巨大。

“轰”的一声巨响,火箭直冲云霄。得知卫星准确入轨后,许达哲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这年的11月28日、12月28日,“长二捆”火箭研制历史上的第七次、第八次升空,使外星发射连续成功,也创造了中国同一大型运载火箭发射间隔最短的纪录。更为重要的是,连续的成功,终于解开了“长二捆”火箭前几次发射失利留下的悬念,一扫人们心中“七上八下”的丝丝担忧,让长征火箭的质量形象更好地展现在世界航天界面前,也为日后研制用于发射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增添了信心。

1998年的一次发射,他没在基地,可却比去了现场的印象更深刻。那一次,计划发射时间是子夜时分。晚上10点钟,家里的电话突然响起,负责元器件管理的同志报告:发现箭上有一元器件有质量问题,担心是批次性的,问发射场试验是否需要暂停。许达哲放下电话直奔失效分析中心,一边召集有关人员对此种元器件进行分析实验,一边与专家们一起讨论如何应对这一突发事件,还亲自坐在显微镜前仔细查看元器件的状况。实验表明,这种元器件的确存在缺陷,但不会影响发射。时间紧迫,必须抓紧决策。基于对型号情况非常了解,对元器件情况也相当熟悉,加上有专家的意见作参考,许达哲在短暂而激烈的讨论之后顶着风险果断决定:火箭按时发射。

发生在夜幕下的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其时前方并不知晓,许达哲这时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不给前方指挥员增加负担。

“出了问题我负责!”许达哲这时义无返顾。谨慎决策,大胆负责,这是许达哲的工作风格。

踏着夜光回到家中,夫人不无担心地问了一句:“这么大的事,你一个人负得了责吗?”许达哲没有正面回答夫人的问话,只是轻轻拿起电话,要求前方工作人员发射之后赶紧来电话告之发射结果。他内心承受的压力也很大,虽然他自信自己的决定绝不是凭一时之勇与盲目冲动。

当夜,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许达哲浑身紧绷着的弦终于松了下来。

2000年12月31日,20世纪的最后一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兴奋与不安中守望着新世纪的来临。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神舟二号飞船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几天之后即可实施发射,向灿烂的新世纪献上中国航天人最好的见面礼。这天下午,正在基地的许达哲院长突然接到汇报,说总装测试厂房出事了,火箭意外被撞,“伤势”不轻。作为责任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许达哲心急如焚,万一火箭不能保证如期发射,将怎样向党向国家向全国人民交代啊!许达哲立即赶到现场查看情况,并与火箭总指挥黄春平、总设计师刘竹生等一起,紧急磋商对策。作为院长,许达哲还指示火速从北京抽调有关专家进基地,一起解决相关问题。

2001年1月1日,当新世纪的曙光如期而至之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指挥部里正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措施,在凝重的气氛中开始了新世纪的第一天。每一位与会者都十分清楚眼前形势的严峻。火箭被撞了10多处,属非正常受力,还能不能进行发射,谁的心中都没谱。会上,火箭总指挥提出先给“受伤”的火箭“体检”的建议并得到采纳。会后,试验队和连夜赶到现场的火箭研制专家立即开展对火箭的深入检查工作,许达哲一直盯在现场,在高高的火箭塔架上爬上爬下,与专家们一起给火箭会诊。3天后,一份厚达50多页的《碰撞后火箭受损结果分析及处理措施》报告,呈现在各级领导和专家面前。许达哲认为,这份报告的分析有理有据,可以判定火箭能够经受住这次意外的撞击,火箭可以发射!

这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按原订计划发射升空。举国欢腾之时,许达哲的眼睛湿润了。

类似这种发射前有惊无险的“小插曲”,很多人都不得而知。人们通常看到的都是火箭准时发射那华彩壮观的场面,哪里知晓“铸剑”人的智慧、责任与豪情其实早已深深地融入其中。

剑人合一 实为胜理

在剑术中,有剑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赋剑于思想,寓我于锋利,方可永不言败!在许达哲眼里,航天产品的质量与每一位“铸剑”人也是合而为一的,只有达到如此的境界,才能保证弹箭星船的质量可靠。

2002年12月30日,我国最接近载人状态的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全国人民在欢欣鼓舞的同时,都已把目光投向了将于2003年10月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上,希望早日看到遨游太空的中国航天员的身姿,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对于亲手缔造“神箭”、“神舟”的航天人来说,这何尝不是在实现自己为之奋斗几十年的梦想。然而,实现这梦想的征程并不比当年唐僧一行西天取经轻松。

越是临近最紧要的关头,人的压力越是巨大。载人发射,事关航天员的生命,能否保证航天员平安返回地面,已成为对航天科技工作者巨大的考验。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火箭、飞船研制的领导许达哲深知,虽然前面已有4艘飞船打基础,但是再次发射看的就是质量是否过硬。唯有可靠的质量,才是确保成功的基础。“我们每个人手中的工作,都与航天员的生命紧紧相连。不要让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这是我们对航天员生命最好的保证。”面对“神箭”、“神舟”研制队伍,“主管官”许达哲常常念叨着他的“质量经”。他就是要以此提醒研制人员,一切为保航天员,一切为圆飞天梦。

2003年年初,在为神舟五号飞船研制工作召开的两总联席会议上,与会同志都把着眼点放在“航天员安全”的课题上,许达哲提出要重点解决舱内有害气体浓度及着陆冲击这两个专题,以进一步提高飞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特别对着陆冲击专题,许达哲一直牵挂在心上。他不惜在这个专题上花费时间与精力,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只要有关键性的试验,他必到现场观看,并多次直接听取一线人员的建议与意见。

为做到稳妥可靠,他倡议并组织成立了复核复算专家组,对飞船着陆缓冲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把关;他利用周末召开专家座谈会,专门研究分析着陆缓冲的可靠性,并讨论如何解决有关问题。加上原有的设计师系统、集团公司可靠性中心,三套人马共同“把脉”,直到确认飞船能够安全可靠着陆为止。

2003年5月,在飞船着陆冲击已有较高可靠性的基础上,许达哲又积极倡导抓紧研制更好、更安全的着陆缓冲机构,为航天员从太空平安返回地球家园创造一个完美的瞬间。在许达哲的心目中,中国第一位登天英雄微笑着走出飞船舱门的时刻,就是对所有研制功臣的最大褒奖。

9月中旬,经过3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研制改进的新型坐椅缓冲器安装到了航天员坐椅下面,它可以较好地吸收着陆冲击载荷产生的能量,与原方案比较,缓冲性能得到提高,且稳定性、一致性好,即使在意外情况下也可以起到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作用。许达哲在现场从头到尾观看了更换过程,然后才放心而满意地离去。

分析表明,载人航天器在不同的飞行阶段和不同的部位出现的故障概率均不一样,一般在发射前准备和发射阶段事故或故障较多;而航天员发生意外一般在上升段和返回段。作为研制部门主管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导,除参与着陆冲击专题研究外,许达哲还极为关注火箭动力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研制质量。他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参与逃逸发动机系统验收,奔赴秦岭深山观看火箭发动机试车试验,深入研制单位了解实际情况,对基层的生产状况、产品质量做到心中有数。

的确,质量二字的分量,在航天部门非同小可。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火箭、卫星、飞船的发射失败,其影响与损失都将是巨大的、惨重的。

有点“资历”的航天人,都不会忘记发生在1996年“2.15”和“8.18”那两个刻骨铭心日子里的惨痛经历。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外星失败不仅使火箭的研制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能力受到怀疑,声誉受到损害,而且动摇了国内外用户和国际保险界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信心,研究院乃至整个中国航天都面临着“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的严峻形势。

也就是在那之后的不久,许达哲开始担起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质量副院长的担子。

在此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一次在发射基地,某型号产品正进行测试。按常规,测试时控制台上的信号灯应亮5秒钟,测完后开始“收摊”了,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嘀咕了一句:“刚才灯只闪了一下,没见亮5秒钟啊。”旁边有人说他看花眼了,5秒钟本来就没一会儿。很快,现场开始转入后续的试验程序。

带队的许达哲听到了刚才的议论,他可不想轻易放过这个可疑点,当机立断决定重新“支摊”再作一次测试。有人不免觉得这有些多此一举,小题大做,心里很不情愿地执行了命令。但补作测试的情况着实出乎大家意料:信号灯干脆没亮!心呼万幸的同时,他们连续查了两天,最终找出是由于接插件接触不良造成的。“谜团”解开了,心也放下了。“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对航天人来说是实打实的一句话。

这件事过后,不知道有没有因果关系,反正许达哲从此开始主管研究院的质量工作了。

管质量的许达哲深知,一条铁链的坚固程度决定于它最弱的一个环节。通过型号研制中暴露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和解决之道,产品质量才有保证。将这样的理念贯穿在质量管理中,几年下来,收效显著。他们的许多做法被逐步归纳并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具有研究院自身特色的航天型号质量管理和保证文件——质量60条。这个“60条”,作为管理成果,后来被评为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鉴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取得的突出业绩,2000年9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已经担任院长之职的许达哲同时获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个人称号。颁奖的那一天,许达哲代表全国千家企业宣读了《新世纪质量宣言》,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良好的质量形象与风范尽情展现出来。

诗意人生 大爱无边

2002年4月2日,沐浴着明媚的春光,许达哲来到位于北京南郊的一个场面热烈的小火车站台,那里正在迎接从酒泉发射基地凯旋的火箭研制功臣们。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后,江泽民总书记为长征二号F火箭亲笔题写了“神箭”二字,这对火箭研制者来说是个莫大的鼓舞。这一天,当已经镶进镜框的“神箭”题词,被火箭总指挥、火箭总设计师抬下火车展现在众人面前时,站台上立刻掌声雷动。无论是作为前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还是作为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许达哲的心情都和大家一样,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激动,他用高亢的声音即兴吟诗一首:“神箭送神舟,银河任我游。拜访吴刚时,再饮庆功酒。”

航天事业是能让人充满激情的事业。以诗明志,以诗言情,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到令许达哲激情燃烧的岁月中。

许达哲喜欢数字,因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可以用数字描述,数字面前谁也糊弄不了他。曾有“数字院长”之称的许达哲,怎么会爱上写诗的,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熟悉他的人却都知道,每次发射成功的喜讯,就是他灵感飞动的源泉。发射亚洲二号卫星的时候,他写过:“珠联璧合在月城,亚二整装待出征,天公欲问航天客,何时飞离地球村?”发射神舟一号飞船的时候,他也写过像“华夏飞天梦依旧,揽月摘星在今朝”这样的诗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发射试验队在戈壁欢度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即兴赋诗一首:“中秋何处月最美,塞外戈壁黑河水。共圆中华飞天梦,神箭神舟显神威。”诗中流露出的是他始终萦绕于心的飞天梦,同时也让人看到血性男儿在理性思维之外浪漫的一面。这种带有浓郁的航天情结的诗情有时也常常伴着画意流淌,即便是在出差考察的途中,他也会“诗心萌动”:“我欲乘风探月宫,先上天台访济公;云游四方终有憾,风流还属遨苍穹。”

常年紧张繁忙的工作,让浪漫一词变成了一种奢望。且不说娱乐、休闲、旅游等一干与浪漫沾边的字眼好像都飘渺起来,就连必要的运动时间也有限了。许达哲年少时就得过所在城市的青少年乒乓球冠军,凭着这点根基,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上学时拿过校赛第三名,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乒乓球比赛中也是名列前茅。这些年,这位业余高手却已很少触摸球拍了。

在妻子眼中,许达哲是个无论学习、做事都绝对专注、认真而且不服输的人。当年这位美丽的川妹子爱上同窗许达哲,没准儿正是看上了他的这一点呢。那时候,同学们对为人温和又不失原则的许达哲都很佩服,言称日后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同学就是许达哲。时至今日,这个“预言”似乎是应验了。而给妻子印象特别深的,是她随丈夫第一次回南昌的婆家。那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地——南昌洪都飞机制造厂大院。在大院里,许达哲远近闻名,听说“团长”回来了,儿时的同学奔走相告。妻子当时还挺纳闷,渐渐才知道,她的这位研究生班班长的丈夫,原来是“官”越做越小了。上小学时,许达哲是学校6000名学生的“头”,被戏称为“儿童团团长”,后来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人数的减少,他逐渐“降”为营长、连长、排长、班长。“衔”低了,校园内外的小名气却没减。

高中毕业后如他那个年龄段的人一样,许达哲下乡插队干了两年多的农活。艰苦环境的磨炼,培养了许达哲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品格,加深了他对中国国情的理解。或许正因得益于此,在他参加工作以后,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有能力从容应对;在责任重大的科研生产中遇到问题时,他追求的是实事求是。

离开农村,是因为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 成为我国“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许达哲并没有填报哈尔滨工业大学,而是因高分被“硬性”分配去的。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了解还不是很多,父亲的同事、共和国第一架飞机的设计者陆孝彭在向他表示祝贺的同时告诉他的家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几所大学之一。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无名小辈很快就成了大学校园里的优秀学生,走出校门后又很快成为航天队伍中的佼佼者。

从小受航空氛围的熏陶,与长大后步入航天门槛虽算不上有太深的渊源,但与我国1956年起步的航天事业同龄的许达哲说,就凭“同龄”这一点,就是他与中国航天的最大缘分。

20多年的航天生涯,许达哲无怨无悔。母亲去世时的一幕却常在眼前浮现。那是2000年的夏天,长征三号火箭发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成功后一周,许达哲的母亲在南昌病逝。父亲含着泪告诉他,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病重的母亲一直不让家人对他说。当他的母亲从广播中听到发射成功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已心力不支的老人疲倦而又欣慰地留下一句话:“这下我可以放心地走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一心一意为儿子的事业着想,而从不愿干扰儿子的工作,她用一个母亲所能付出的博大的爱,给了儿子的事业以最无私的支持。身在北京的许达哲对母亲怀着深深的感激与歉意。但他知道,自己唯一能够告慰母亲的,就是让母亲九泉有知,对祖国的航天事业充满赤诚大爱的儿子,一定会与同事们全力以赴,让一枚枚火箭腾飞,让一颗颗卫星上天,让一艘艘飞船遨游。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