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闻海关 |
释义 | 海关是国家对出入国境的一切商品和物品进行监督、检查并征收关税的管理机关。最早的外国海关机构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城邦雅典。 徐闻海关的前世今生----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历史的变迁 一、海关的概念和历史沿革11世纪以后,西欧威尼斯共和国成立以“海关”命名的机构即威尼斯海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各国除继续在沿海、沿边设置海关外,在内地水陆交通要道也是指了许多关卡。资本主义发展前期(17-18世纪),海关执行保护关税政策,重视关税的征收,并建立一套周密繁琐的管理、征税制度。19世纪,为发展对外贸易,欧洲各国先后撤除内地关卡,废止内地关税,并且基本停止出口税的征收。海关历史悠久的发达国家有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些国家曾经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剥削,经济比较落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海关,除向发达国家发展各种方式斗争外,还对本国现代海关制度进行开发和科技运用。 中国海关制度的历史悠久,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关税征收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叫做“关市之征”。就是国家规定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和国内的“市”,要进行检查和征收赋税。《周礼·天官》载:“关市之赋以待王之膳服”。当时周代中央征收赋税,关市税是其中的一种,直接归王室使用,但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春秋时期关征制度都是在春秋诸侯国之间施行,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关。秦汉时期进入统一的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发展,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合浦郡徐闻县地设侯官(关)。宋、元、明时期,先后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使。侯官和市舶使就已经是海关官员的初型了。 虽然关税征收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但我国最早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关管理模式却到清初才出现。清政府宣布开放海禁后,于康熙二十三至二十四年(1684年—1685年),首次以“海关”命名,当时,清政府刚刚解除海禁,中外经济交流日益增多,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在沿海地区设立海关,在广东广州设粤海关,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设置海关,接着除广州外,又在福建的漳州、江南江苏的云台山和浙江的宁波也设立海关。在这四个海关中,以粤海关最为重要。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公元 1757 年),由于西方殖民者多年来屡屡进行违法贸易,偷税漏税、走私等,清政府决定撤销漳州、宁波和云台山三处贸易口岸并海关,限定广州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并由粤海关来进行管理,使粤海关在近 100 年中成为中国唯一的海关。据《粤海关志》上所记载,清政府设立粤海关后,即任命了海关监督,统管海关的内部事务。粤海关的首位监督是由清政府吏部郎中宣尔格图改任的,海关监督一般是由与清廷房室有关的满洲人担任,任期一年,受清政府户部管辖。根据清政府的规定,当时粤海关的管理区域是总口七处,即看城丈关(“十三行”及黄埔各国商船进出口)、澳门总口(检查外国商船往返贸易)惠州口、潮州口、雷州口、琼州口和高州口。 据《粤海关志》上所记载,当时粤海关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如在珠江口水域,商船至虎门应先起炮位,经海关监督检查和丈量,根据船钞定倒缴纳税款后,方准驶入黄埔下碇。外国商人要先把装船货物清单交给行商,由行商代付一切码头费用,然后才能把货物运到商馆,外国商人则住在商馆内交易。从外船入口停泊到出口起锚的一切事务,完全由行商向海关办理。另外,海关还对外国商船的贸易范围有所限定,如不准出口铁钉、麻油等改船用料,严谨私运人口等。把国内商业税收和进出口贸易税收分开,所有“护货兵船,应停泊外洋,不准驶入内港。违例即行驱逐,货船停止交易。”粤海关从 1685 年设立到鸦片战争以后的 1859 年被改组为止,170多年中,一直是独立自主的行使职责。它所实行的一套管理办法,对我国海关制度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和税款收支保管权,海关变成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长期被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控制把持,成为西方列强掠夺中国人的一个重要工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接管海关,宣告受帝国主义控制的半殖民地海关历史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性质海关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原海关机构和业务进行彻底变革,经历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步完善海关建制。 而位于雷州半岛南部的徐闻古港,扼琼州海峡的咽喉,不仅是汉朝控制海南岛的关键,而且是汉朝对交趾、九真、日南等地实施有效管辖的关键所在,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汉代在徐闻设置的左右候官很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官员。徐闻地与南北方的海上交通历史悠久,在公元83年以后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考古发现也证明,徐闻等地与南海的民间贸易比官方的朝贡贸易更为重要,更值得重视。所以徐闻海关这个特殊的对外贸易管理单位,虽偶有间断,但从西汉时期开始是怎么一步一步地沿袭走到今天的过程已是实属不易!下面就一起探讨一下其演变和发展的历程及还原一下其在中国对外贸易的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西汉至三国时期:徐闻讨网港的右左侯官——曾是我国早期海关和对外贸易管理专职人员之雏型 在汉代,汉武帝刘彻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了南越,重新统一岭南,辖境直达交趾、日南(今越南南部)和海南岛,在岭南分置九郡: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郁林、苍梧、合浦、南海。元封五年(前106)又在岭南设置交趾刺史部以统辖,治所在龙编(今越南北部)。因赵陀城已毁于火,而岭南边地已扩至今越南北部,同时也为了彻底消灭南越国的残余势力,于是便着意将经营重心转向交趾、日南、合浦三郡,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便一度西移,特别是在海外交通上,该三地已日渐成为对外贸易港口,并一度取代了古番禺(即今广州)的地位,所以有汉一代以朝贡形式前来进行贸易的使团和商人,以及我国的民间海外贸易大都从交趾、日南或合浦登陆或出海,史书上也多有记载,如《汉书·地理志》便有“自日南障塞,合浦徐闻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云云。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汉置左右候官,在徐闻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 故谚曰:“欲拔贫,诣徐闻”!由此可见历史上我国最初的海外贸易,先是在民间自发的出现,其后引致地方政府出而管理,有史可考和记录的最初是于前汉时期在徐闻港口创设左右候官,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外商,管理外贸货仓,稽征进出口商品的管理费用和税务等,就设在徐闻县南七里处,这样大体已是具备一个外贸管理机构雏型的性质,也是我国设置外贸管理专职官员之滥觞。这是我国关于设置管理外贸专职官员的最早记录,可见管理外贸这一职守的官员最迟在前汉时期便已创设,所引虽短短几十个字,它已记录了外贸官员的设置和所在,以及其职掌和管理制度。候官亦即候人、候吏,据《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称:这是“为古代迎候宾客”以及在边境稽查之官,也就是汉代在徐闻港创设了专职的候人之官员以负责对海外各国派遣的使节或商人前来我国“贡献方物”的迎送接待和稽查等。明雷州府推官欧阳保所编撰的《万历雷州府志》卷8中记载:“徐闻县城汉元鼎置海滨讨网村”,而在该志《建置·城池》中也有记:“汉置左右候官,在徐闻县南七里”。 而位于徐闻县南山二桥村、仕尾一带的讨网村故地在1990年5月,广东省考古学者发掘出大片汉代遗址,有大量板瓦、筒瓦和戳印纹陶片。特别是发现了“万岁”瓦当是典型汉代遗物。加之“自1962年始,不断发掘出来数量庞大原“徐闻汉墓群”——这些汉墓主要分布在县东南、西南沿海地带,华丰、海港、港头、二桥、仕尾、南山、广安、北潭、新地、麻城、把伍等地发现尤多。华丰村西南一块约600平方米的地段内就有30多座,1973—1982年,曾两次挖掘清理汉墓90多座,出土有文字的万岁瓦当、绳纹板瓦、筒瓦、五铢钱、铜剑、石斧、水晶珠、银饰、陶罐等一批文物(摘自《湛江概览》,1991年6月出版)。可以断言,此地在西汉时期,是相当发达的港口地区。具备西汉设候官驻骅和南渡海南岛以及出海贸易的条件。正如《汉书·地理志》所记:“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南西北方千里”。有鉴于上述徐闻县治讨网村周围的良好条件,所以,自西汉“武帝以来”至“平帝元始中”(《汉书·地理志》)由皇帝任命黄门(属少府)中官为译长组织“应募者”(包括官员、商民、船工、水手等),并身负“欲耀威德”和“市明珠、壁琉璃、奇石、异物,斋黄金、杂缯而往”两重任务的官方贸易使团,选择军事港口的徐闻县城讨网村出海远航南海诸国访问和贸易,就理所当然了。 西汉以后至三国时期的徐闻港仍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据我国著名历史学者谭其骧教授考证,三国时,孙吴曾置珠崖郡,不在海南岛上,而“是在与海南岛对面的雷州半岛的南端合浦郡的徐闻县境内,徐闻当为孙吴用兵海南的基地”。这个基地就是徐闻港。至于这个海港的地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注》引王范《交广春秋》曰:“朱崖、儋耳二郡,与交州俱开,在大海中南极之外,对面合浦郡徐闻县。清朗无风之日,遥望朱崖洲如困廪大。从徐闻对渡,北风举帆一夜而至”。这段话说得很清楚,海南岛郡县建置时间与交州相同,交州辖下合浦郡徐闻县就在海南岛对岸。否则,站在对岸望不见海南形状像一个谷堆。又明白说:“从徐闻对渡”,显见这个港口在琼州海峡北岸,又说帆船顺风一日或一夜可达海南,则距离不会很远。这样一个巨大商业转运中心港,必须拥有广大腹地,又是商贾云集之所,扼琼州海峡交通门户。 三、唐宋时期:曾经辉煌的“踏磊浦”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港口业务 古代踏磊浦口岸在今海安踏磊村,据196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队的考察,踏磊浦在汉代已形成港口,古码头遗迹、遗物尚存。由此可见,踏磊浦是在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建立徐闻县以后,在开发海南岛时期建立起来的一个水陆交通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它既是交通要冲,更是海防重地。以后,国家遣使来往海南岛,下交趾(今越南),以及西人东来,无不取道经踏磊浦。 而深入查阅有关史料,更可发现唐代踏磊浦的记载:唐朝口岸的管理设市舶使,当时中国南方只有泉州和广州两地设市舶使,踏磊口岸为广州市舶使所辖。唐代的踏磊口岸,距东距现今海安新港2公里。据史料记载,三国两晋时期交趾(越南)常反叛,讨网口岸通往东南亚的航线受到严重阻碍,加之港口淤积等自然因素影响,到了晋代以后,番禺(广州)港逐步取代讨网港的地位,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唐朝初年,合浦郡址由徐闻县的讨网村迁至广西合浦,同时讨网港址也从讨网村迁至今踏磊村,称踏磊浦。从此,踏磊浦便取代讨网港的地位,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通往海南的重要港口口岸。唐宋时期我国口岸和管理设市舶使,当时南方只有泉州和广州两地设市舶使,踏磊口岸为广州市舶使所辖。唐宋两朝,雷州设海北道、海南道管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并在踏磊浦设市舶提举使管辖雷州半岛的口岸。而唐宋时期市舶使的职责主要是:一、查验进出口船舶有无违禁出入运销的货物。当时政府明确规定,凡出入各海口的船舶,出发前必先赴市舶使登记,领取公据或公凭引目,回航时仍须于发航处住舶,违者治罪。二、办理征税和收购商货事宜。“市舶课”就是由市舶使负责征收的一种进出口税。其征收的市舶课有两种,一曰抽解,二曰博买。抽解是对舶来货物,由市舶使根据货物品种不同定率征税。博买则是国家对舶来货物的强制收购。而这种收购又分两部分:一种属于政府专营禁榷的,由市舶使全部收购,另一种是对非专营禁榷的酌情收购一部分。凡收购的货物由市舶使解运京师榷易院,国家根据需要或充内府库藏,或交官营手工作坊,供皇室官吏度用,或转售商人获取巨利。市舶使的职责是在管理船舶征收税品及收买货物的同时,也是政府商品的批发所与榷货事务的场所。市舶使所在地行政长官和负责地方财赋的转运使共管,而具体事务由中央政府派人负责。此外,史上雷州半岛一带从唐宋时期开始制盐业也曾盛极一时,当时在雷州递角场(今徐闻县南山镇的三墩、港头、毛练村一带)集市旺盛,往来客商众多,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由于踏磊浦的位置特殊,水路运输极为有利,常有船队出入,可见,在唐宋之际,这里更是琼、雷、廉、高及安南诸府民间海运通道,当时还建有大小码头若干,货物装卸十分繁忙。建国后的1962年和1971年,在踏磊浦的旧地,还发现过了沉船物件等。 但在宋代以后,由于港口淤积和经济中心转移等原因,踏磊浦逐渐衰落,朝廷把踏磊浦辟为驿站,据《海口市志》上的记载:“经徐闻踏磊驿,通衢京都,方便官宦使节往来,传递京师、省城文图。以递送物资、公文等,还有舟渡往徐闻踏磊驿,配备船2只... ”。这是后话,说明踏磊浦在宋代以后确实衰落了! 四、明清时期:海安的海关码头和海关街 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以前曾几何时,徐闻当地人把今海安街南边的已被遗弃多年的旧码头叫作“海关码头”,该关在当时主要管理轮船,并对其输出输入货物征税。“海安海关”包括大厅和宿舍原本为双埭七架抬梁式砖木结构两层楼(平)房共十多间,原有建筑面积大约有500平方米,是清代的海安千户所城官员所建,清嘉庆年间建成(原清康熙年间开设的海关一直设在海安所城军营办事处,与驻军合署办公,清嘉庆年间另建场所迁出独立办公),另有膳食房等同属建筑,这些曾经风格独特的建筑早已辟为民宅,至今已被拆毁和改建而基本上无存。但由于曾建过海关,于是也把这里附近海安街一带的地区统称为“海关街”。 明清时代至解放前这里就曾以食糖集贸和转运市场而闻名整个华南地区,于是,以前海安街又成为雷州半岛地区知名度很高的地方了。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海安商业港埠在海安营和防御千户所城东门外,东门下筑栈桥,建小亭,称“轻车桥”,拟古时于此地置轻车都尉之类将官把守之意。现仍有“桥”字残匾弃于水沟下。大水溪自北向南,于此处之海,港面平坦宽阔。东有白沙角,西南有博涨、水井角,互为犄角之势,颇似一天造门户。旧时潮水上涨,30吨的木帆船可抵达石莲山下。在古港沿岸约600米长地段,筑有石防波堤,以利于船只停泊。 不难相象,此处曾经樯橹济济,热闹非凡。一有兵船,二有商船,三有渔船。由于后有军事所城倚背而蹲,明清代的海安,已成雷州第一大的对外贸易商埠。据《粤海关志》称,清代海安港是广东省的七大总口之一,名曰雷廉总口。现亦有碑文可证。但可惜由于历史的变迁,至如今,包括年迈的徐闻本地人在内,谁也没有见过这里有大型的糖市和交易了! 清康熙实行“弛海禁”政策后,位于雷州和琼州、合浦(廉州)、安南数地咽喉地带的海安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沿海港口。为了加强航运管理和征税,康熙时期就在此地设立海关,“专司海船税钞”,这个海关实际上是粤海关控制北部湾、琼州海峡和南海北部、东部近海的糖业及其他进关征税的一个分支海关。那时的海关设在海安千户所城“南门东面”,根据旧志地图中所标,它就在今海安街的东边。这个海关的建立一方面说明海安港经济地位的上升,另一方面它又为促进海安港本地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了清末民初,雷州半岛尤其是徐闻爆发空前的匪乱,这个海关内所存放的库银又成为匪徒们的垂诞之物,匪帮们皆将此地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当时徐闻地方的政府已在风雨中飘摇,除了转移库银外无力进行兵防。而且随着清朝的结束,海安千户所城城内吏卒士民大多迁徙。由于守备空虚,山贼乘机抢掠。经过数次进攻和火烧,没有能劫到多少库银的匪徒恼羞成怒于把海关的主办公楼及里面的物品几乎全拆、砸毁和放火焚烧了。只剩下副楼和宿舍、食堂。到了抗战时期的1939年,由于日军进犯雷州半岛,国民党徐闻县县长陈桐下令将海安城墙全部拆毁后逃亡,致使海安城内无险可守,日军白天夜晚均在海上停泊,进犯海安,烧杀掳掠,满目疮痍。海关由于在海边,所以首当其冲,几乎被炮火全部摧毁,当时的海安城内城外顿成废墟,杂草遮天,甚为凄凉! 现在,曾经熙熙攘攘的海关街由于码头已荒废,变得人烟稀少,而海安海关也只剩下几级台阶、老墙和临街数方石碑。不过这些分别立于清嘉庆年间和清同治年间的石碑,尚记载着海关征收过境货物税款和严禁侵吞国家课税的条文。另外,为维护商业、渔业活动的正常进行,清代海安的地方政权发布诸多的规示、条例、布告,这些文件,都在现存碑刻中有所反映。成了海安海关运行的历史见证。 五、现代:年轻的徐闻海关,面临新的征程建国后,为全面恢复雷州半岛地区的海关通关业务及港口的进出口管理服务。一九八九年三月八日,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徐闻海关开始筹建,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正式成立了正处级的徐闻海关,行政隶属湛江海关所管辖,办公地点设在徐闻县城的徐海二路南段。它的主要职能是依法对徐闻县、雷州市辖区的进出境运输工具及其人员的行李物品和进出口货物执行监管、征收关税、办理三资企业以及加工贸易合同登记备案监管手续、查缉走私违法活动等。 徐闻海关深入贯彻落实“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海关工作方针,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严治关,加快通关速度,大力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多次走访地方党政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有关企业,主动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多次牵头组织雷州市、徐闻县召开了外经贸座谈会议,与地方党政、外经贸部门、有关企业等共谋发展经济大计。关领导多次亲自带队下基层,到企业,深入生产加工车间进行调研视察,耐心细致讲述有关外贸知识,宣传海关方面的有关政策,引导和帮助企业解决出口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促进当地外经贸发展,进一步打开工作局面,经过多方努力,从2003年开始,湛江华联报关公司在徐闻开设了报关点,同时也争取开通了转关运输业务,大大方便了企业办理进出口业务,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严格执行海关关务公开制度,在业务现场显眼位置公示行政许可的有关事项和办事程序,实行限时服务承诺,全天侯无假日“保姆”式的服务得到了当地社会各界和广大企业的充分肯定。在徐闻海关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年雷州市、徐闻县的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雷州市近年全年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徐闻县外向型经济发展也很快,平均每年的增幅高达167%,位居湛江市前列。在地方党政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徐闻海关努力寻求“把关”和“服务”的平衡点,不断进取,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创造快速发展条件,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为建设现代海关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沧海桑田仿佛都在一瞬之间!古老而又年轻的徐闻海关,留下了一段凝固的历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