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甲申 |
释义 | 个人简介徐甲申(1939—1993) 福建德化县盖德三福人。自学成材的小机电技师,陶瓷工业能源技术改革小窑炉研究设计专家和建造师。 学习经历正当抗日烽火在华夏大地熊熊燃烧,全国同胞处于日寇铁蹄践踏蹂躏的水深火热之中的1939年夏历4月13日,徐甲申出生于德化县境西南部偏僻的三福村。父徐会迎(1909—1982),字明秋,早年曾在民军徐会春部任过后勤庶务。后来徐会春部受编于国民党部队并参加抗日,会迎曾随其出征驻防江浙;未几会迎为顾及父母妻小,返家务农。据称,会迎后来又与人合股于美湖阳山桶交岭办小鼎厂,生产日用大小生铁锅,销售县内外。1950年代初,该小鼎厂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炼铁厂,并迁址桥兜,仍产有铁锅,会迎成为桥兜铁厂的一名职工。在这期间,会迎于日常生产中自己琢磨,钻出一手没人能及的小绝活:凡新铸的大小铁锅,若带有疵漏穿孔,经他修补磨砺后出厂,如“天衣无缝”不留痕迹,使用起米质量与一级品无异。因此,却也受到厂内外人们的“刮日相看”。他生4男5女,虽有手艺,仍颇感负重。甲申在其男孩中居长,1956年夏初中未毕业,会迎即将他带到桥兜铁厂学工,作为家庭重负的小帮手。 工作经历徐甲申进桥兜铁厂后,因从未涉世,年纪又轻,满身稚气,什么也未曾接触过。但他具有初中文化,在当时的工农队伍中竟被看作是个不可多得的“秀才”。尽管他从未看过摸过机械,未经任何技术培训,也没有师傅传帮带,厂领导却大胆地命他负责厂里的机修和一个12匹马力的小水电站的技术管理工作。而他居然亦二话没说,敢想敢干,边学边做,细心摸索,勤于钻研,把任务完成得甚是出色。不久,厂里增添一台45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领导又将这“大家伙”交给他驾驭。有次,这台柴油发电机组出了故障,生产停顿。这时,厂里没有熟悉机械的机修师傅,又把小徐“逼上梁山”。他敢于将这台机械逐个零件解拆下来,细心检查琢磨,找出故障原因,自行修理安装后又命它发动运转。凡此种种,颇获厂领导和职工同仁的称誉。1958年冬“全民大炼钢铁”期间,19岁的徐甲申被调至阳山永(春)德(化)钢铁基地德化办事处任动力车间机组组长,负责管理3部各120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1962年调人民瓷厂(时称集联瓷厂),任机修、动力班班长。1970年2月人民瓷厂与新建瓷厂合并称红旗瓷厂(后改称德化第二瓷厂),任动力班班长;1986年任动力、机修车间主任。 徐甲申别富悟性,聪明好学,善于钻研,自学成材,对小电力机械非常熟悉。对工作非常认真,有高度责任感。平时,他总是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节假日进行机械检修,将故障排除在发生之前,保计机械长年的正常运转。在他负责管理动力机组的30年中,所在厂的动力机械从未发生过任何较大故障,从而保证了各所在厂长年稳定生产。 “林瓷矛盾”是德化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陶瓷工业的一大难题。至1980年前后,全县每年要被烧制陶瓷的熊熊烈火吞噬掉6万多立方米宝贵的木材,并随其生产的发展而不断上升,大片的森林被砍光,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为当时全县上下的急务。 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县先后成立了节能领导组、电气化领导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全县陶瓷、科技战线如何攻克技术难关,俾得在陶瓷工业能源技术改革方面闯出一条新路,改变下百年来“以柴烧瓷”的历史传统。其时,徐甲申作为德化人民一分子和陶瓷战线的有关技术人员,自觉地以这一重大任务为己任,决心在热工工程窑炉改革设计建造方面深入研究并争得突破。他阅读了大量热工工程和窑炉建造的有关资料,模拟设计出一个又一个适合德化城乡当时小型陶瓷企业遍地开花所需的用电、用石油烧制陶瓷的小型窑炉建造草图方案,并获得厂领导重视支持,建成电烧长方形小窑炉,以中温烧成建白瓷。1982年,又设计建成长36米小断面电烧(中温)隧道窑。是年11月,时任水电部副部长的前总理李鹏随同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德化时,特亲临德化第二瓷厂现场视察“以电烧瓷”实况。对此,徐甲申等人受到极大鼓舞。之后,他带领一班人先后应本县浔中陶瓷工艺厂等厂家和泉州开元陶瓷工艺美术厂、泉州工艺美术公司以及北峰、西门、浮桥等地陶瓷厂家聘请,为其设计建造长20—30米小断面电烧中温隧道窑并烧制成功。 为适应当时陶瓷工业能源技术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1984年他在县节能办、县电气化办和科协领导下,组建陶瓷(窑炉)技术服务队,先后将有相关技术技能的一班人苏彬(晋江人,第二瓷厂技术科长)、李中平(英山人,上山下乡知青,第二瓷厂配方人员)、郑爱国(三班人,第二瓷厂建筑工人)、郭银材(泉州人,上山下乡知青,第二瓷厂烧成车间技工)、黄德欣(城关诗敦人,毕业于福州大学机械系,机械工程师)及其长子林炳文(第二瓷厂技工)、次子徐东升(社会青年)组织起来,分赴本县城乡瓷厂抢建20—42米长小断面电烧窑炉,用以烧制陶器和建白瓷。但这种窑炉未能氧化还原以烧制高白瓷和普白瓷,难以在全县瓷业生产上全面推开。徐甲申与有关人员,又经过一再努力,在窑炉结构上调整修改,终于试成40公分×60公分小断面适合集体与个体小厂建造使用的电烧喷油高温氧化还原隧道窑与小断面纯石油烧高温氧化还原多功能隧道窑,以及小型立方窑,并迅速在本县城乡陶瓷厂家和省内外推开,发展到目前全县以“电、油、气”综合并用烧制陶瓷,彻底告别“以柴烧制陶瓷”的历史,解决了长期以来所存在的“林瓷矛盾”难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山林,保护了资源,保护了环境,保持了水土,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一个土生土长的瓷业战线普通技工,自学成材,敢于开拓,成为陶瓷能源技术改革的小窑炉研究设计专家和建造师。他为德化陶瓷的技术改革、改变千百年来“以柴烧瓷”的历史传统,在德化陶瓷发展史上边出至关重要的一步,为促进德化瓷业生产持续发展做出出色的成绩与重要的奉献! 徐甲申窑炉改革研究的技术重要成果,获得县有关领导部门和全县陶瓷界的瞩目与关注。各陶瓷厂家自觉推广、争相聘请、“排队”等待他们到厂建造新窑。为满足城乡广大厂家的需求,他将技术服务人员分成几组,妥善安排,错开施工,自己往来巡回其间。除到本县城乡厂家承建外,又先后到古田鹤唐棋坪洋、东山及广东潮州饶平、枫溪等地外援,建造小断面油烧隧道窑(这种窑炉后来推广至江西、湖南、山东等地瓷产区)。他急人所急,任务紧张时常废寝忘食,日夜加班,有时到次日凌晨2、3点尚顾不得休息。因长期紧张过度劳累,致患肝癌,到上海治疗无效,于1993年夏历4月23日辞世,英年54岁。 个人事迹徐甲申自1962年调入陶瓷行业,为德化瓷业献身30年,对陶瓷具有极深厚感情。在上海卧床治病期间,仍念念不忘德化第二瓷厂和德化瓷业的窑炉技术改革,在盘算着病愈后的工作计划,想着要为第二瓷厂各承包车间分别再建造一座新窑,以及如何安排时间为县内外、省内外陶瓷厂家赶建新窑,以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陶瓷工业小型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可惜事业计划未完成而自己离开了人间。噩耗传来,县陶瓷界、科技界及曾与他同事过的人无不感到痛惜!他的骨灰被送回其故里三福村下葬时,300余人从城关赶到20多里外他的老家参加悼念活动。 徐甲申辞世后,其儿辈继承遗志。他的长子林炳文,1963年生,高中毕业后于1980年进德化第二瓷厂,初为机修工,后随甲申到各地建窑。甲申去世后,1993年夏与其弟徐东升创办“甲申(陶瓷)窑炉研究所”,继续其陶瓷窑炉技术研究,并带徒服务于本县及省内外陶瓷厂家,足迹遍及本县城乡、本省大田、宁德及广东潮州等地,深受各地有关厂家好评。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