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兴宁县志 |
释义 |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辖境多次变迁。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后,县境相对稳定。1958年冬,平远县并入兴宁,两年后复置平远县。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隶属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 中文名称:兴宁市 外文名称:xinning 行政区类别:广东省东北部 所属地区:广东梅州市 下辖地区:龙田镇、合水镇、黄陂镇 政府驻地:兴城镇 电话区号:0753 邮政区码:514500 地理位置:广东东北部 面积:2104.85平方公里 人口:111.34万 方言:粤语 气候条件: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 车牌代码:粤M 概况兴宁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东北部兴宁盆地扼东江、韩江上游,地跨东经115°30′至116°,北纬23°50′至24°37′。北部与江西省寻邬县毗邻,东北部与平远县、梅县相接,东部与梅县交界,南部与丰顺县、梅县相连,西北部与龙川县相邻,西南部与五华县接壤。全市总面积2104.85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兴城镇位于300多平方公里的宁江盆地中部,是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在广梅汕铁路,梅河高速线上,粤东北部主要商品集散地,梅州市次中心城市,兴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规划面积51.9平方公里,至2003年建成面积12.8平方公里。兴城距广州377公里,至深圳347公里,至汕头185公里,至韶关407公里,至江西寻邬县128公里,至福建龙岩282公里,至梅州城区57公里。全市年平均气温21℃,降水量1540毫米。全市人口中绝大部分为客家人,当地民居、民俗和方言都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城市之一。 古代属龙川县地。东晋置兴宁县,以境内宁江而得名。此后这里逐渐发展成广东、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地区性重贸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称。1994年撤县设市,由地级梅州市代管。 宋末元初,文天祥曾在兴宁组军抵抗元军。 明代才子祝枝山55岁时授广东兴宁县知县,63岁任京兆应天府通判。由于不满官场腐败之风,一年后他就借故辞官,回故里度残年。晋置县,因兴宁江而得名。一说县内兴旺无内患而得名。 晋朝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辖境多次变迁。 梁天监年间(约503年),撤销齐昌、雷乡两县,并入兴宁县,县治由雷公墩徙至今龙川县佗城。 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裁撤龙川县建置,置龙川郡,郡治设于归善县(今惠州市东北)。兴宁隶属龙川郡。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在原齐昌地复置齐昌县,县治仍设于洪塘坪。武德年间,龙川郡改名循州。 天宝年间易名海丰郡。 乾元元年(753年),复名循州,兴宁属循州。 贞观元年(627年),废齐昌县,置宁昌驿,隶属兴宁。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复置雷乡县。兴宁保留东晋所划辖境,县治由佗城迁回雷公墩。 五代时期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废雷乡县,恢复龙川县建置。循州府治移至龙川。兴宁隶属循州。同年,南汉王刘?于原齐昌县址置齐昌府,兼辖兴宁,府治设于洪塘坪。兴宁县治由雷公墩徙至今龙川境丫下圩附近。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南汉王刘?降宋。废齐昌府为宁昌驿,隶属兴宁县。 天禧三年(1019年),兴宁县治由丫下圩迁回雷公墩。 嘉钓年间(1056至1063年),在县城南7里神光山兴建寿庆寺,后经历代重建,改名神光寺。 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划出兴宁县兴宁江(今五华河)及右别溪(今琴江)流域地,设置长乐县(今五华),有户二千。以原齐昌县地为兴宁县,有户四千,治所设于洪塘坪。 兴宁、长乐同隶属于循州。 宣和五年(1123年),邑人罗孟郊中举,翌年登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原宰相李纲由贬谪地雷州回鄱阳访家,路经兴宁,曾作《通衢夜坐有感》、《过黄牛岭》、《宿兴宁驿》等诗。 庆元二年(1196年),邑人王廷坚登进士榜。自后至南宋末,本县登进士者还有杨杞(1208年)、曾固(1214年)、陈南一(1238年)三人。 嘉定年间(1208至1224年),在县治(洪塘坪)东百步建宣圣庙。 成淳四年(1268年),主学卢龙跃重修。元末毁于兵火。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抵抗元军失利后,率勤王军撤至粤东,宿营兴宁城西郊,号召勤王,重整军备。因怀念宋王朝,每晨五更具袍笏,北向朝拜。清成丰年间,邑人于其地建“朝天祠”以祀。 元元初霍山东境地划归龙川县。陈维贤为元代举人(中举时间失考)。元末,本县仅存1697户,仍隶属循州。 明本县先后设立大龙田(今龙田)、坭陂、长兴(今罗浮)、罗岗、龙归洞(今黄陂)、石马、大坪、莲塘(今永和)、径心、新陂、叶塘、水口等12个圩场。同期,设军屯5处:大龙田屯(今龙田圩西北)、甘塘屯(今叶塘区东部)、鱼梁屯(县南15公里处)、吉昌屯(今坭陂笃陂乡)、龙婆屯(县西)。各屯田5000亩左右。 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周仕贵移县治于今兴城镇地,筑土垣200丈,围公署、仓库于城墙内。同年,县丞刘渊置兴宁驿,全县设县前、茅塘、小洋、莲塘、南木、留田、径心等7铺。同年,裁撤循州,兴宁改隶惠州府。 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周仕贵和县丞刘渊秉承朝廷神道设教意旨,建立社稷坛(在西河桥西半里处)、山川坛(在城南半里处)、邑厉坛(在城北约1里处)。 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刘昭辅奉朝廷设科取士诏令,始创庙学,重建学宫于县治之东南。同年改阴阳学(元、明时地方设立的天文学校)为医学(培养医药人才的学校,地址在今中山西路)。同年,设十三都巡检司于县北100里处(现罗浮镇),委巡检1名,设弓兵20名,常年驻守。同年,于县南水口建河泊所,管理渔民,时有船只400余艘。同年,于城内东、北街口建城隍庙。同年,于县公署右侧建岭东道行台,接待来往官员。 洪武八年(1375年),设巡检司于水口,委巡检1名,设弓兵20名,常年驻守。 洪武十四年(1381年),知县张助于城南始建养济院,收容穷苦无依的老弱病残百姓。 洪武十七年(1384年),儒学教渝、训导奉颁“科举条式”,令士子攻读四书、五经,以应科举考试。 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西安远人周三率兵进兴宁,与官军交战,持续3年。本县人民或死于战乱,或避难流亡,仅存20余户,编为2图附于长乐,由长乐知县习韶兼管。同年,兴宁驿迁于长乐南门河边,改名长乐驿。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知县夏则中招携流亡,佃耕官田,并上疏朝廷,请准减轻官田租税,使农民得以安业,短时期内户口大增。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遵朝廷令编制册籍。全县设7里、70甲、160保,有722户、2626口(适龄赋役对象)。全县有田地山塘48655亩,应纳税粮:秋粮米1280石,夏税米8.1石。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大龙田、鱼梁、龙婆三屯军多逃亡,遂并入甘塘和吉昌两屯,本年分别由长乐守御黄陵领军112名、蒋守忠领军110名屯种,每名每年须纳米12石。 永乐十年(1412年),全县有1033户、418l口,田地山塘117034.4亩。 正统五年(1440年),知县朱孟德于县前大街始建布政司行署。 正统六年(1111年),撤销水口河泊所,?民归并下六都编户。知县朱孟德奏准授张伯龄为水口巡检,专事抚瑶,并准世袭。 正统十年(1445年),知县蔡德义等于文庙内始建尊经阁。 正统十三年(1448年),在县城南3里处建南岳宫。 景泰五年(1454年),舒韶任知县,在任9年。分别在和山、茅塘、梓皋、陈坑建预备仓4所,储粮备荒。 天顺五年(1461年)九月,邑人罗刘宁聚众千余,先破兴城,官署民居全遭焚毁;又续攻长乐、程乡(今梅县)。后受接察司副使陈廉招抚。 天顺八年(1464年),杨辉、曾玉聚众于县北宝龙、梅西石坑等地起事,为按察司佥事毛吉率兵剿灭。 成化三年(1467年)冬,知县秦宏奏报朝廷核准重建县城,改土垣为砖城,翌年夏建成。城高1.85丈,周长626丈。雉堞903个。环城掘濠,深0.7丈,宽2丈。跨濠架桥,辟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公署、谷仓、学宫、城隍庙等的重建工程,费时较长,陆续完成。 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县侯爵主修县志(已佚),邑举人王琏作序,是为《兴宁县志》有刊本之始。 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兴宁至程乡驿道。因东路山深林密,改由南路设铺,随地易名。共筑刁坊、官陂、大水坑、水口、小峰等5铺。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儒学教谕奉旨,敦促应考士子除攻读四书、五经外,必须揣摩八股制艺之文(其时科举考试,开始用八股文)。 弘治十六年(1503年),流瑶首领彭锦、刘文玉、练成才聚众,各据大望山、大信、上下畲、宝龙等地,朝廷统调大兵进剿。 正德七年(1512年)秋,张番坛于县北大望山聚众数千人,先后攻陷福建宁化、江西石城等地。朝廷命御史周南、参政方良率军围剿。 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王天与登进士。明代本县有进士3人,另二人为林廷庸(1466年)、林骥(1469年)。 正德十年(1515年)冬,林满山在大望山率众造反,知县祝允明(号枝山)命军剿捕。同年,重建城内老街关帝庙。 正德十一年(1516年),知县祝允明主修县志4卷,题为《正德兴宁县志》,为本县现存县志中最早的一部。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兴建和山岩寺。同年,叶塘乌池村绅吴法谦率众兴修水利,在乌池与大坪朱坑村交界处,筑石陂1座,并开挖经龙跃、龙塘至坪埂村的灌溉渠1条,全长10多公里,可灌溉农田1500多亩。至今仍发挥效益。嘉靖元年(1522年),全县有田地、山塘22.16万亩,比永乐十年(1412年)增加10.45万亩。 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应鹏?倡建西门浮桥,用铁缆4根连结木船24艘,上铺木板。十七年,知县方述筹白银5000两,改浮桥为石挢。二十九年,桥被洪水冲毁,知县黄国奎募资复造浮桥。 嘉靖四年(1525年),修葺城墙,加建4个城门楼,并更名东门为平远门,西门为阜成门,南门为迎薰门,北门为拱辰门。 嘉靖八年(1529年),于城北2里处建东岳宫。 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县施干于西门濠塘左边建维城社学。 嘉靖三十年(1551年),邑人王天叙重建神光寺。是年,知县黄国奎主修县志4卷,今存。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夏,大雨,数百间民房被冲毁。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县陈其箴修建城墙,加建重门,东西两门更名为朝阳门和观澜门。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三十日晨,饶平陈村、郑吕养等流寇窜犯本县打禾坪、蛇塘等地,捉人勒赎。同日晚于黄岭背扎营,次日离去。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贼寇叶舟楼等劫掠各乡,占据民田,焚毁庐舍。滥杀村民,群情惶恐,寇去则趁隙耕作,寇来则闭垒而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秋,瘟疫流行。 隆庆三年(1569年),邑人李松峰等遣反,总兵俞大猷设计招抚。嗣后,苏继杞、杨子亮、黄恒等又聚众造反,破各厢围寨。后内部互相攻伐,黄恒杀败杨子亮,收编其部属,据守黄坑。次年黄经官府诱迫而受招抚。 万历二年(1574年),于城南1里处赤岗墩建隆兴塔。次年于县西2里建隆兴寺,寺后建七层宝塔。 万历四年(1576年),于水口建周塘驿,由水口巡检司兼摄,接待来往官员。 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孙梦龙奉令在全县清丈土地,清出大量瞒地,使税田从赢靖元年(1522年)的22.2万亩增至37.81万亩。 万历九年(1581年),水灾。县北大信地有巨石大10围,高5尺,遭水冲徙移一里。 万历十三年(1585年),邑人刘青山等聚众数百人在罗岗造反,后被官军捕杀。 万历十四年(1586年),知县石承芳设罗岗营,募乡兵300名,每月初一、十五日在营,余日归农。 万历十八年(1590年),知县王栋建富谷社学于城北。 万历三十年(1602年),知县史懋文明令禁服大茶叶等毒草,如有违者,咎其父兄子弟。是年,史懋文重建尊经阁,广置经籍藏于阁内。三十三年史偕博士王学渊、连瓒等人,专程到江西临川谒见明文学家汤显祖。汤应史的请求,撰写了《惠州府兴宁县重建尊经阁碑记》,全文长达1250字。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县陈应荐修南济桥(浮桥)。该桥至20世纪80年代初方毁。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何南风中举。明代本县先后中举者有30人(其中武举5人)。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二、三月,谷贵,附城贫民白昼破仓夺粮。知县黄若云派兵围捕,击毙数人。夏四月,陡发洪水,龙归洞圩被冲,溺死127人,铺屋庐舍,一荡而尽。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设水口渡。是年十月,彗星见于东南,垦长数丈,有如关刀,乡人呼为“关刀星”。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县奉文增派辽饷(军费),每亩以2厘7毫3丝6忽计,共派银1035.5两。同年又加征田赋,共银1627.4两。天启六年(1626年),每亩增至7厘3丝6忽,共银2760.2两。 崇祯四年(1631年)又增派辽饷,每亩9厘4毫3丝2忽,共银3569.8两。次年加派粤饷,每亩1厘3毫,共银492.03两。 崇祯二至五年(1629至1632年),灾荒严重,官府加租逼税,激起多次民变。起义首领陈文、王观松、陈万、钟凌秀、赖大总等,均在与官兵交战中牺牲。 崇祯八年(1635年),通查全县烟户,计有1.63万余户(按每户4.5口计,则明末全县约有73350人)。是年,知县刘熙祚以本县人文日盛,申请经批准升兴宁为中县,县学定额岁、科二试各入学30名(取得入学资格者通称秀才)。 崇祯十年(1637年),全县春大旱,夏大水。是年,知县刘熙祚主修县志6卷,今存。 崇祯十四年(1641年),刘熙祚在县东西南北边界加强关隘防守,加固城墙,加深城壕,并于四城门外筑护城营房,养兵140名,按保、丁摊饷,以为给养,整顿保甲制度,严格编定户籍,每10户编为1甲。 清顺治三年(明隆武二年,1646年),知县庄应诏修城池,重建西门楼。 顺治四年(明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本县民众万余破北厢诸围寨,集结于灌水塘,连亘数里,围攻县城。知县庄应诏率兵固守,相持数月。直至三月十八日,惠州府派总镇黄应杰率兵来援,城围得解。 顺治五年(明永历二年,1648年),南明皇族滋阳王第三妹避难兴宁,招本县秀才陈文升为仪宾。次年,夫妻二人到端州(今肇庆市)行在谢恩。南明桂王朱由榔诰封滋阳王妹为兴宁县主,授陈文升为亚中大夫。 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三日,县民3000多人举事,袭破县城。知县石楚钦、教谕邓吉士、训导许仲翼、典史谭肇先被杀,库藏被破。四日,城南义尚围彭邦琼、李开阳等率各乡勇合力围击。五日早,举事队伍被击溃,首领刘世俊被擒,解惠州府处死。五月中旬,镇守惠州的中军参将纪大雄率兵来兴驻守,年余后返惠。本年始,清王朝统辖兴宁,本县奉行顺治年号。 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廷于本县举行首次岁试,督学钱朝鼎调集龙川、长乐(今五华)、永安(今紫金)、连平、和平、平远、长宁(今新丰)、程乡(今梅县)、镇平(今蕉岭)等县士子岁试于学富明伦堂。是年,重修鸡灵山灵化寺。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朝廷颁定赋役全书,以明万历四十八年会计为例,全县土地山塘37.95万亩,税粮合计5234石,连男妇丁口共编派“一条鞭”银8317两,加新增人丁税银,共计1.1万两。同年,兴建建德桥,后更名三圣桥。顺治年间,福建上杭人傅耀祖,工于制擢扇,因打死粮差逃至兴宁,隐居兴城后街,以制扇为业。其后裔迁居永和榄子围,扇业便在永和一带兴盛起来。 康熙十五年(1070年)正月十二日,耿精忠部万余人,奉清朝廷命令,由福建取遭潮州,路经兴宁,进攻广州,迫平南王尚之信归顺。 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县王纶部调整明代原设驿铺,北路设罗岗铺、十三都铺,西路设茅塘铺、中道亭铺,东路设枫槭铺、江坑铺、铁马铺、古楼铺、径心铺。每铺拨兵20名,负责文书传递。 康熙二十年(1681年),知县王纶部主修县志8卷,今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李清滏以“玉璧长松”旌表耆寿5人:李学良105岁,罗有瑾103岁,张可奇103岁,陈成良101岁,石秉钺98岁。 康熙二十兰年(1684年),李清滏奉旨设兴宁义学。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修葺城墙,疏通濠池,并修筑宽8尺的城脚马路。 嘉庆七年(1862年)八月,博罗、永安等地天地会起义。十一月,本县石马温石二集结会众响应。谋泄,知县庄自仪率兵围捕,温等数人被捕,解省遭杀害。 嘉庆八年(1803),大雨雹,大风拔树掀屋。 嘉庆十年(1808年)春,陨石坠于西厢。夏,雷击学宫戟门。冬,地震。 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建北城门楼。知县仲振履重修韩苏书院,并改名墨池书院;重修罗探花祠,并以祠设探花书院;又改水口司公馆为养正书院,翌年改名文峰书院。是年,仲振履主修县志,12卷,今存。 嘉庆十九年(1814年),于县城东南(今宁新横湖长陂岭)建文峰塔。是年,撤销西河沿(今河唇街)米行,徙米市于老街,禁止米、谷私贩出境。 嘉庆二十年(1815年),地震,年三次。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黄陂山洪暴发,水涨逾丈,冲崩山岗多处。本年丁口数达262316。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大旱;秋冬大疫,死者万人。 道光五年(1825年)秋,彗星见于正南,长四五尺。 道光十四年(1834年)九月,地震。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大水冲溃西北城墙1丈多,城内倒塌祠宇房店甚多,知县曾名芹呈准给资重建。咸丰元年(1851年)冬,瘟疫流行。是年,小洋堡(今宁新区洋里村)人曾享奎从江西兴国学得制造土纸技术,兄弟5人在家开业,后发展至全村12家。所产土纸、纱纸,远销汕头、佛山等地。 咸丰三年(1853年)冬,瘟疫流行。 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受太平天国革命直接影响,长乐县役孔阿福、天地会首领李进春集结会众万余,陷长乐县城后,进攻兴城。知县张鹤龄调集永和、龙田、城南等团勇合击,会众溃散,毙、俘逾千人,遭杀害675人。 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雨雪,继夏冰雹,大者如卵。是年,知县张鹤龄改建城内宝成寺为吕祖庙。十月,修整城墙、城壕,城墙增高二三尺至六七尺。城壕加深一二尺至五六尺不等,用银二万余两。 咸丰六年(1856年),知县张鹤龄增修县志12卷,今存。是年,竹丝湖堡鸭桥人陈晃楼,陈撷仁到江西吉安学会高型织布机操作方法,并带回高型织布机,改革了本县织布技术。同年,坜陂堡群众集资兴建拦河石陂,灌溉农田978亩。 咸丰八年(1858年),法国传教士于宁新赤沙岭建天主教堂。 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军石镇吉部陷大埔、破嘉应州城后,于二月廿二日围攻兴宁城,久攻不克,至三月五日,不支而退,取道龙田、罗岗、罗浮,奔江西,入湖南。官绅恐其折回,饬令焚烧城西附廓房铺。初六夜西风大作,城西11街延烧无余。咸丰年间,本县布商开始在广州、佛山设号,经销兴宁土布。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间,太平军余部康王汪海洋部由福建武平败退入粤,占领镇平(今蕉岭),休整三月后向江西撤退;于八月路经本县黄陂、罗岗、罗浮等地,遭清军追击。汪部在罗岗白水寨山伏击追军,歼灭关邦部,并重创其他迫军。后入赣南,又遇清军阻击,败退连平,复从连平翻山回师和平,经兴宁大坪、罗岗、黄陂等地,十二月八日攻陷嘉应州城。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合邑重建学宫大成殿。 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文峰塔,至今犹存。 光绪八年(1882年)二月,德籍教士黎力基与华籍教徒张学兴、罗日寿在坪塘建立基督教崇真会,并兴建教堂。 光绪十年(1884年),紫金“紫霞洞”先天道派人来兴宁传教.教徒李又勋于龙田双溪宝善楼创设先天道堂。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兴宁县督学何子渊创办石马“雨南洞小学”。 中华民国时期1903年何子渊、萧惠长等人倡办兴民学堂(即兴民中学),聘革命义士丘逢甲担任校长,何子渊亲任学监(督学);1906年,何子渊、萧惠长等人创办兴宁县立中学(即兴宁第一中学),开风气之先,是为兴宁新学之始。 1904年春,何子渊与丘逢甲、萧惠长、江伯坚、姚竹英等革命党人在石马“箭竹顶”茶竂草堂策划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5月第二次起义失败,萧惠长、江伯坚、姚竹英等人身份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半年有余,1908年夏初,丘逢甲再次来到“箭竹顶”商讨营救对策和下一步行动方案,遇险党人卒在何子渊、丘逢甲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何子渊萧惠长张华谷等人组织民军光复兴宁,成立议会政府,萧惠长被举为县长,何子渊被举为代议长,年底议会正式选举时被举为议长,后广东省都督委派李文莱(梅县人)为县知事,兴宁仍属嘉应州。春,龙田人罗则桓集股兴办蓼塘罗族树木公司。影响所及,相继成立龙田学泗公树木公司和车坜长岗埂树木公司。春,创办《宁江新报》(由《别溪杂志》改名),同年9月停刊。是年,县设立经收课,征收赋税,翌年改名为征收局。同年,创办县立懿?女子小学,1920年改为县立女子小学校。 民国2年(1913年)夏,兴民学堂呈准改为兴民中学校,仍由陈少岳任校长,何子渊任学监(督学)。 民国3年(1914年)10月,萧惠长、张花谷、何子渊等人响应孙中山的讨袁号召,组织讨袁军。事泄,萧、张出走南洋,何子渊则继续留守兴宁与袁世凯的爪牙周旋。是年,刘俊盛在城镇北门开办振兴布厂,有木制布机12台,工人36人。 民国4年(1915年)本县改隶属潮循道。是年,于西城外原较场兴建新丰街,历时3年而建成。街内商号多经营土布业。同年,刘象文、罗建沾等集资开办兴光电灯公司,在县城内水关口建发电厂,装机容量108千瓦,年发电量13万千瓦时。 民国5年(1916年)刁坊区鼠疫流行,河塘村1天死亡8人。是年,本县北厢鹅湖乡人张振环在县城内开设立盛药房(张家园),生产济众水、肥猪菜等成药出售。 民国16年1927年9月3日,在中共广东兴宁特支的组织领导下,兴宁县湖尾乡等地义勇军100多人在兴宁县城县立中学何子渊、陈少岳等校领导和进步学生的配合下,成功地举行了攻城起义,世称兴宁起义。此次起义,促进了兴宁各区乡武装斗争的发展,建立了工农红军队伍,为尔后建立五兴龙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解放至今1957年建成合水水库,合水水库是一宗以防洪为主,保障灌溉、照顾排涝、结合发电、养鱼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捍卫着兴宁城区、国防军事机场、铁路、国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及下游50多万人口、沿江两岸23.26万亩耕地。 1958年冬,平远县并入兴宁,两年后复置平远县。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隶属梅州市。 1994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从此,兴宁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拉开了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迈进的序幕,为建成“经济繁荣、科教领先、社会安定、生活小康、中等发达”的粤东商贸新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兴宁市辖28个镇:兴城镇、宁中镇、宁新镇、宁塘镇、龙田镇、坜陂镇、坭陂镇、叶塘镇、新陂镇、刁坊镇、龙北镇、合水镇、石马镇、罗岗镇、罗浮镇、黄陂镇、黄槐镇、岗背镇、坪洋镇、大坪镇、叶南镇、永和镇、径南镇、径心镇、新圩镇、水口镇、下堡镇、宋声镇。总人口871507人,各镇人口: 兴城镇 86332 宁新镇 39996 宁中镇 38753 宁塘镇 16623 新陂镇 44889 刁坊镇 35282 坜陂镇 15312 永和镇 33872 径南镇 11614 径心镇 13534 坭陂镇 44514 新圩镇 28238 水口镇 28025 下堡镇 12495 宋声镇 6751 罗浮镇 38622 罗岗镇 52973 黄槐镇 30814 黄驶镇 40429 岗背镇 22544 坪洋镇 10120 龙北镇 15577 合水镇 13304 龙田镇 35350 石马镇 26227 大坪镇 40348 叶塘镇 40348 叶南镇 22931 福兴虚拟镇 24145 四望嶂矿务局虚拟镇 154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兴宁市辖28个镇(兴城、龙田、合水、岗背、龙北、黄陂、黄槐、宁塘、石马、径心、永和、宁新、沥陂、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宁中、径南、下堡、宁声、叶南、坪洋),470个村委会、58个居委会。 2003年,兴宁市辖28个镇(宁中、径南、下堡、坪洋、宋声、叶塘、兴城、龙田、罗岗、罗浮、黄槐、黄陂、岗背、合水、石马、大坪、叶南、新陂、宁新、径心、坭陂、水口、刁坊、宁塘、坜陂、新墟、龙北、永和),共有27个居委会、470个村委会,10941个村民小组。面积2104平方公里,人口111.34万。 2004年,撤销宋声、下堡镇,并入水口镇;撤销坜陂镇、并入坭陂镇;撤销径心镇,并入径南镇;撤销岗背镇,并入黄陂镇;撤销坪洋镇,并入大坪镇;撤销龙北镇,并入合水镇;撤销叶南镇,并入叶塘镇;撤销宁塘镇,并入宁中镇;撤销兴城镇、宁新镇,设立福兴、兴田、宁新3个街道办事处。撤并后兴宁市共有17个镇(龙田、合水、黄陂、黄槐、石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宁中、径南),兴宁市辖3个街道(兴田、福兴、宁新)。 2005年8月7号大兴煤矿发生特大事故,123人全部遇难 2009年1月合水水库加固扩建工程完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