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释义
1 新型教学结构类型

概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 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比如目前的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已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现在的中小学课程改的很厉害,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看现在的新课改的教材和示范课你会觉得有些内容或程序总有点多此一举,但其实这都是学生能力培养所必要的必需的,这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真落实。当然,这样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是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种类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根据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由此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扩大化。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种: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层面的整合结果包括:CAI、Web-based CAI,CMI、校内闭路电视、卫星传输教学节目、电影、幻灯等利用信息媒体展示教学信息而开展教学的模式。

(2)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这一层面整合结果包括:CAL、CSCL、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讨论,在线会议,利用视频会议开展网上讨论学习、在线答疑等模式。与(1)不同的是,这一层面的整合体现了信息技术不只是作为呈示教学信息和抽象知识的载体,它更多地是作为教与学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工具特点。

(3)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 上述(1)、(2)两方面共同构成了目前大多数学者和中小学教师认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同时,"整合3"部分显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国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两种课程形态由截然分开和彼此对立走向相互融合和趋向统一,熔于一炉,从而形成了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学生本位课程'"。结合活动开展学科教学,在我国一些学校也有所实施。但著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是下述(4)的内容。

(4)教育的信息化一信息技术与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的整合 "ITE与学科整合"显示,信息技术教育(ITE)学科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以及活动课程的整合,它反映了整合后的综合课程的特征,又指明了在真实活动或学习共同体中体验性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性,同时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支持这一学习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之间的整合。其结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真实活动的系统化知识技能的主体学习活动。可是,知识是无穷尽的,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一个理想方法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构结构化的知识。学科技能是有限的,可以通过分析学科专家的活动行为使之结构化。

根据上述的讨论,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学习。比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整合,首先我们要考虑语文科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语文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语言能力,任务是通过演练使学生学会利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而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任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信息教育,如,通过E-mail与远离自己的其他学校小朋友交换信息,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将两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整合,其结果就变成,利用信息技术工具E-mail开展校际交流,获取所需的信息。这一过程中既需要用到信息工具,又需要熟练的语言文字的交流、表达的技能。

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达到的宏观目标: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具体目标可以概述为:

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一种理论具有普适性,无论哪一个理论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论而成为惟一的指导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中突显出来。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内容重复,帮助学生记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情景,让学生便于意义建构。

2.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主要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较好的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应用问题组成,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

物理和化学,则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如果需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那么用计算机的模拟实验全部代替学生的亲手实验,将会违背学科的特点,背离教学目标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则更愿意独立学习、进行个人钻研,更能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学习环境。

4.“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2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

1

书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作 者:赵呈领,杨琳,刘清堂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1

ISBN: 9787301159521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元

内容简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要求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新的教学环境,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实施新的教学过程,开展新的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与教育教学改革中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实践领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它也对所有的教师和师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组织编写了本教材,期望它在师范生特别是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实践和各类在职教师培训以及中发挥作用。

全书在内容体系上共分为10章: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第四章,教育资源库设计与开发;第五章,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第六章,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第七章,基于Web的学习系统设计;第八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第九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从学科视角分类);第十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从整合模式视角分类)。此外,本书的附录还提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教学指导,为课程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图书目录

第1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第2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第3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第4章 教育资源库设计与开发

第5章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第6章 专题学习网站设计与开发

第7章 基于Web的学习系统设计

第8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

第9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学科视角)

第10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整合模式视角)

附录

参考文献

2

ISBN:7303093958 

作者: 何克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架日期:2008-10-28 出版日期:2008-8-1

版次:初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这本专著,是何克抗教授一项长期进行教改实践,深刻思考,理论探索的成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尤其是教育技术界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我国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一批论文,逐渐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作者认为,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应当采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书中对这种教学设计的步骤、方法,以及通过这种教学设计所形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内整合模式与课外整合模式)都作了详细介绍,这些都是作者本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引用的大多数案例都是作者的试验校教师在教改实践中积累的,因而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论

第一节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概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国外的经验

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

二、发达国家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

三、发达国家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效果

第五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国内的探索

一、要运用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整合”

二、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三、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四、要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五、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创建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第六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通过“整合”可弥补多年来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重要缺陷——忽视“教学结构”改革

二、通过“整合”和教育理论创新可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理论

第一节 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一、关于学习的含义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第三节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内容及实施

一、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策略

二、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策略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策略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点

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二、强调“情境创设”对意义建构的促进作用

三、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深化作用

四、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五、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六、强调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达成教学目标)

第五节 建构主义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

二、建构主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

第六节 进入21世纪以后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反思

……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之二——教学结构理论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教学设计

第五章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及有效运用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课内整合模式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课外整合模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