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忻州古城
释义

景点描述

忻州历史文化悠久。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历代多为郡、州治所,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贾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忻州文化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之誉。地灵人杰,也养育了不少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剌、徐继畲等就出自忻州。

革命战争年代,曾经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与中心腹地。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曾在五台县创建了“模范病室”。著名的“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战”、火烧阳明堡飞机场等战斗就发生在忻州。这片土地还诞生了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忻州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秦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自唐宋以来,一直设有州治,有“晋北锁钥”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成立忻县专区。1970年更名为忻县地区。1978年改名为忻县行政公署。1983年改忻县为忻州市(县级市),改称忻州行署。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忻州行署改为忻州市(地级市)。

1937年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损的北城门楼 城,是古代保护政治治所和关隘要道的军事设防设施,忻州城是二者兼有的一座老城。它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置新兴郡(今麻会村西侧),同年置九原县(今忻州城)。《读书方舆纪要》:“(忻)州西北五十里有秀容城。”《辞海》:“秀容,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忻县西北,隋开皇移至今忻县,为忻州治所。”《元和志》:“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此为名。”故名秀容。《忻州直隶志》:“州城筑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州北有忻口而名。”实际忻州城廓早在东汉建安二十年时已筑之,隋开皇只是修葺而已。忻州城西陀螺山一带,山形秀拔,怪石凌空,其仞有九,故名九龙。九龙蜿蜒伸出直至牧马河畔,临牧马河时,九龙合为一体,争饮牧马河水,忻州城就座落在九条龙头之端。 忻州与省府太原紧相毗邻,如同唇齿相依。是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的可靠后方。“三关与忻州之间,构成犄角之势,形成扇面,连能一气。三关像指,忻州如掌,进则如掌使指,迅速有力;退则坚实如拳,牢不可破。”因此,南城门楼匾书“三关总要”。忻州北据忻口,南有石岭、赤塘二关险隘,忻州古城筑于中心地带,背依九龙岗,西临牧马河,凭山襟水,一览无余。古城平面势成椭圆,俗称卧牛城,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固堡垒。城内南北大街是太原以北唯一的通道。因此,忻州老城为“晋北咽喉和门户”,北城门楼匾书“晋北锁钥”。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忻州古城历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地。

忻州老城“跨西岗而城,岗占城之半,是为九龙之塬”。“明万历二十六年十月,忻州城墙修竣后,四座城门,连同洞门八座,洞门城门重重相对,彼此相通。”又载:“鸠工庀材,始建于同治七年四月,迄于同治九年十月,前后将及三年,修缮完竣。于是,雉垛斯伟,楼橹崇焕。”同治七年修葺,共用白银六万余两,城墙之上增修了垛口,重建了门楼,并建堙门,形成多重。今日所见忻州老城面貌,盖是同治七年修葺后的遗物。城门楼是古代警戒、指挥必建的军事设施,“旧多劫盗,诸州县置城楼,盗发四面皆守要路,便尔擒送。”“大哉斯楼之作,上可以陈列鼙鼓,下可以禁限中外,近可以张皇斯众,远可以戒励大军。”可见城门楼不只是标示雄伟,而且有其实际的军事用途。城门西侧有供人登临的道路,称为墁道或马道。一般为斜坡,两边有栏墙,起点有门,可杜防闲杂。城墙上设城堞,又名城垛。垛与垛之间称垛口,垛上设垛眼。“城堞不宜太高,高则掷石无力,垛口不宜太狭,狭则碍于击贼。各留悬孔(即垛眼),贼远则堞口瞭之,近则悬孔视之。”城垛是城墙顶上的小墙,它始筑的时间要早于城墙包砖。

忻州老城墙平面向外凸出许多墩台,称为马面。马面的出现是从战术角度考虑而设置。“若攻城,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忻州老城平面近似方形的多边形,周长九里二十步。城垣依坡顺势蜿蜒起伏,呈曲线形。城垣内边四面均为缓坡形,遇有敌情,军民蜂拥而至城墙端。城垣西北角为钝角,东南角的城垣高度最低,这是“天不满西北,地不平东南”在城市建筑上的体现。

城门楼和城墙

北门

北门为“拱辰门”,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总高28米,宽7间,深4间,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顶,檐下高悬“晋北锁钥”门匾。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连接严实,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整个城楼红柱蓝瓦,富丽堂皇,甚为壮观,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南门

南门为“景贤门”,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面阔7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四角飞檐,楼梯三层,构思精巧,楼内无柱,拇指台阶,三层檐下正中悬挂“三关总要”匾额。1972年拆毁,2002年重建。

东门

东门为“永丰门”,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匾额“献佳合北”。1945年城楼被毁。

西门

西门为“新兴门”,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匾额“九峰雄峙”。城楼毁于解放前。

城墙

忻州城墙始建于东汉末年,唐宋时扩建,至清末成为完整城池。城墙周长2190丈,高4.2尺,全部用砖石包砌。此城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阎锡山挖战壕,修碉堡,有较大损毁。解放后,由于城区建设,城墙逐步有所拆除,现东南西北四面仍有断壁残垣。

城内建筑

秀容书院

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原书院东边是文昌寺,后书院逐渐扩建,文昌寺并于书院中。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每边长约三米,亭高约九米。六角亭旧称寥无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飞黄腾达。

文庙

文庙始建于明弘历五年(1492),坐北朝南,琉璃碧瓦盖顶的照壁上龙飞凤舞,三进大门棂星门雄伟壮观,单檐顶式大成殿依然耸立。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殿内木阁中塑有先师孔子巨型雕像。1977年3月8日大成殿不幸毁于大火。

元遗山祠堂

元遗山祠堂,位于城内南北大街,分内外俩个院落。由于道路拓宽和旧城改造,现祠堂大门已被拆毁。但整体结构仍保持祠堂原貌。2010年元遗山祠堂重建。

古钟楼

位于城东古钟公园内,据钟铭文记载,大众铸于金大定(1161-1189)年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33:46